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0001 姓氏略考-赵姓-历史名人

0001 姓氏略考-赵姓-历史名人-⑴  

2010-03-16 16:36:46|  分类: 第01册_0001~010 |字号 订阅

九.历史名人:

  赵公明(生卒年待考),一称赵公元帅。相传他在秦朝时期得道于终南山,被奉为“财神”。

  传说中的玄坛爷赵公明是四大元帅之一,以黑虎为坐骑,一脸虬髯,威风凛凛。

  赵元帅奉天门之令,巡察五方,明朝张天师炼丹时,曾奏请玉皇大帝派遣威猛神将前来守炉,当时玉皇大帝指派下凡的就是赵公明。张天师得道飞升之后,赵公明卸下守炉之职,主掌世人之功过鉴察,有“龙虎玄坛”之称。

  关于赵公明的生平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赵公明本是日精所化,在后羿射下九日之后,他就化身为人,手持银鞭,身骑黑虎,隐居四川一地,直到张天师请他守护丹室后,才受封为“玄坛元帅”。一说赵公明原是峨嵋山罗浮洞洞王,商朝末年,当姜子牙率兵对抗文太师时,赵公明受太师之请下山帮忙,没想到却惨逝世于姜子牙七箭封喉的法术下。

  等到大业抵定,姜子牙在封神台上大封诸神时,一身武艺的赵公明就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一龙虎玄坛真君”,率领招宝、纳珍、招财、利市四名部下,负责迎祥纳福之职。据说,他能驱雷役电,除瘟禳灾,主持公道,求财如意,人称之为“赵公元帅”,因此民间尊赵公明为“武财神”。

 

  赵宣子(公元前653~前601年),谥号“宣孟”,又名赵孟、赵盾;狄国人。春秋时期著名晋国执政者。

  赵盾与赵同、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那个赵括)、赵婴齐为异母弟,父为赵衰。“骊姬之乱”中赵衰、狐堰保重耳奔狄.狄伐咎如,获叔隗、季隗。公子重耳娶季隗,生伯鲦、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赵盾。可知其生年在重耳至狄之初的公元前653年左右,卒年约在鲁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至鲁宣公十年之间。《史记》记载:“晋景公时赵盾卒”,《左传》记载:“鲁宣公六年,晋赵盾侵陈”,可见此时在世。《左传》在鲁宣公八年记载:“隙缺为政,废胥克,使赵朔(盾子)佐下军”,由此知其约逝世于鲁宣公八年,终年约五十多岁。

  赵盾生在狄国,童年及少年时代也是在狄地度过的。晋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在赵盾不满十岁的时候,赵衰随重耳离狄,踏上了充满险阻艰难的流亡旅途,客居异乡的叔隗母子也饱尝了离别后的寂寥、凄清和惆怅索莫的愁苦。直到晋僖公二十四年(公元前636年)在赵衰原妻赵姬(晋文公之女)一再恳求下,叔隗母子才回到晋国。这时赵盾已是年及弱冠的聪颖傅达的青年了。

  不恃宠固位的赵姬深明大义,又固请于公,以赵盾为嫡子,“而使三子下之”。其贤如是,实属难能可贵。典籍中,叔隗虽无过多的记载,也一定贤淑可风,教子有方,自是不言而喻。赵姬明义,叔隗贤惠,赵衰温厚,在这种家庭环境的薰陶下,使赵盾知书达礼,温文尔雅。而早年在狄地的阅历,又使他养成了强悍劲直,豁达大度的性情,这两种互相矛盾的品质在赵盾身上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在他执政后得到充分的体现。

  晋襄公六年(公元前622年)赵衰逝世。由于赵氏家臣阳处父鼎力相助,赵盾取狐射放(贾季)而代之,将中军,执晋国政,时年三十岁左右。

  赵盾初执国政,便在内政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胆识。他“制事典,正法罪”,补充和完善原有的法律条文,使赏罚量刑有明确的客观标准可循;“辟狱刑,董逋逃”,昭雪沉冤积案,监督揖拿逃犯,稳定社会秩序;他还“续常职,出滞淹”,选贤任能,赋职任事,罢免那些庸才和政绩平平的官吏。并将所制定的“事典”授予太傅阳子和太师贾佗,在晋国颁布执行,“以为常法”。这对于晋国政局的稳定,对于法家思想在三晋的孕育产生,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赵盾是个十分活跃,在当时各国有较高名望的政治活动家,有一定的政绩可称。晋灵公元年(公元前621年)晋君尚动,赵盾代表晋君与齐、宋、卫、郑、曹、许君盟于扈,为大夫主盟之始。灵公二年(公元前620年)会诸侯大夫盟于衡雍。晋灵公六年(公元前616年)秦国以令狐(今山西临猗)之役伐晋,赵盾将中军御之。晋灵公八年(公元前614年),赵盾以诸侯之八百乘纳捷甾于邾。晋灵公十三年(公元前609年)楚庄王及郑入侵陈遂侵宋,赵盾率军救陈国、宋国,会于斐林。十数年间,他主盟征战,功绩卓著。

  然而,赵盾主晋国政初,晋襄公尚能败秦师于崤(今河南洛宁),再败秦师,取秦地汪及彭衙,使“秦终为晋弱……遂霸西戎”,不敢向东发展。南方楚国北进的步伐也受到遏止。及至鲁宣公元年(公元前608年)楚国与郑国合兵侵略陈国、宋国,与晋国争霸,晋国却屡败于楚国;鲁宣公十一年(公元前598年)楚国侵入陈国,次年围困郑国,大败晋师于必;鲁宣公十四年(公元前595年)楚人围困宋国,晋国无力援救,楚庄王霸业告成。从此,“晋辟楚”,晋文公霸业就此告终。

  这个责任究竟谁负,无疑,执晋国政的赵盾难脱干系。赵氏专权,晋政权不能统一,终于使晋国维持霸主地位的愿望落空。但晋灵公荒淫无道,大兴土木,晋国力日衰,政局不稳,当是主要原因。“灵公侈,宣子骤谏而不入,遂不竟于楚。”确实有一定道理。赵盾不仅怜悯同情弱者,对自己的政敌也往往能以礼相待。

  一次,赵盾到绛都(今山西翼城),途中见桑荫饿人,当赵盾知道他是“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故至于此时,深受感动,“益与之饭肉”。后来,晋灵公欲杀赵盾,正是这位武士感恩图报,救了赵盾一命。

  赵盾性情劲直,疾恶如仇。晋灵公继位十四年,愈发骄奢淫逸,晋国民怨沸腾。赵盾犯颜骤谏,晋灵公很怕他,因此派且霓刺杀赵盾。却见赵盾凌晨“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且霓被赵盾忠公亲国的精神所感动,不忍杀死赵盾,又不愿弃君之命,遂触槐而死。这成为春秋时期上大夫阶层忠于国事的一段佳话。

  自“骊姬之乱”后,晋无公族。晋成公继位,以“宦卿之适子而为之田,以为公族”,赵盾又使异姓大夫代为公族,普公室之弱,自此方始。鲁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赵盾逝世。四年后赵氏遭“下宫之难”,元气大伤。但赵盾所开的异姓卿族代晋同姓家族为公族的先河却不可遏止。尔后六卿益强,终于导致韩、赵、魏三家分晋。三晋成为孕育法家文化的摇篮,使春秋时期的晋国在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上遥遥欲先于其它国家,赵盾的一生基本上还是应该予以肯定的。

 

  赵 鞅(公元前?~前458年),即赵简子,又名志父,亦称赵孟。著名春秋末年晋国正卿。

  其先祖姓秦,生年不详。《史记》记载,晋顷公九年(公元前817年),“赵简子在位……简子将合诸侯戍于周。”假如他二十多岁执晋国政的话,其生年应在晋平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37年)左右,逝世于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终年七十余岁。

  赵鞅的青少年时代处于晋平昭年间,当时晋国内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些原来地位显赫的旧贵族正在退出历史舞台,逐渐被赵、韩、魏、智、范、中行六家所取代,形成异姓大夫专权的局面。六卿相互之间围绕晋国统治大权和土地也展开了激烈地明争暗斗,矛盾十分尖锐。在这场角逐中,赵氏家族曾一度凌驾干众卿之上,但自“下宫之难”后一蹶不振。直到赵鞅父景叔继位,其势力仍不及范中行氏。这种局面延续到赵鞅继位初期。年仅二十多岁的赵鞅执政以后,在复兴赵宗室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励精图治,终于使赵氏东山再起。

  赵鞅在政治上表现得极为成熟。晋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赵鞅、荀寅占领汝滨,令晋国民各出功力,共鼓石为铁,以铸刑鼎,上刻范宣子所用“夷蒐叟之法”。其核心是倡导“法治”,以法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具有明显地反对宗法分封制的非正统色彩,闲而曾遭到孔子的贬责。

  孔子曾反对赵鞅将“铸刑鼎”颁布成文法,说明此法具有历史的进步性。它使罪与非罪的标准明确并昭示于众,实际上是对奴隶主“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黑暗恐怖政治的否定,体现了社会进化的要求。李悝在总结赵鞅“刑鼎”,子产“刑书”,邓析“竹刑”的基础上,写成了《法经》,使法家文化日臻完善,成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确立封建制度的根本理论依据。

  赵鞅执政不久,六卿在逐步瓜分晋国土地和人财的同时,都在各自的封地内进行全面地改革,为最终夺取晋国的统治大权作准备。其中韩、赵、魏三家采取了比较进步的政策,而尤以赵鞅的改革措施最为彻底,改革所带来的成效也最为显著,为赵宗室的兴盛、强大和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经济上,赵鞅革新亩制,调整赋税。春秋末年,适当扩大亩制有利于农业和地主经济的发展。为此,六卿都突破了“百步为亩”的旧经界,但范中行氏和智氏的亩制不及韩赵魏的亩制大,韩魏的亩制又不及赵的亩制大。赵氏亩制“以百廿步为宽,以二百廿廿(四十)步为畅”。而赵氏赋税却最轻,范中行氏、韩魏“伍税之”,赵氏“公无税焉”。孙武分析了六家改革后,认为赵氏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因此“晋国归焉”。

  政治上,赵鞅礼贤下士,选贤任能。他重用董安于、尹铎、傅便、邮无正、史黯、窦单等人,同卫庄公、扁鹊、姑布子卿等名士的关系也极为融洽。赵秧虚心纳i束,表彰敢于指出他错误的臣下。赵鞅派尹铎治理晋阳,事先告诉他一定要拆除荀寅等人所筑的壁垒。尹铎到任却加固增修原有的壁垒。赵鞅到晋阳,看到壁垒,一定要杀掉尹铎才入城。经人进谏,指出增倍壁垒的必要,赵鞅反而“以免难之赏赏尹铎”。赵鞅家臣周舍“好直谏”,周舍逝世后,简子每每听朝,常面露不悦,大夫请罪,赵鞅说:“诸大夫朝,徒闻唯唯,不闻周舍之鄂鄂,是以忧也。”简子由此能附赵邑而怀普人”。

  军事上,赵鞅奖励军功,以功释奴。晋定公十九年(公元前493年)赵鞅率军迎出增援范中行氏的郑国军队,誓师时宣布,“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求圉免”。这个命令的颁布,大大鼓舞了晋军的士气,对取得战争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改革使赵氏的经济势力得到增强,政治威望得到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赵氏处于劣势的不利状况。此后,赵鞅联合韩魏,把矛头指向六卿中最主要的对手范中行氏两家,揭开了讨伐战争的序幕。

  赵氏与范中行氏之间爆发的这场帅突,导火线是暂住邯郸的卫贡五百户人口的归宿问题。实际上,这是新兴的异姓强族觊觎和争夺晋国大权的斗争的必然反映。

  晋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赵鞅想把卫国进贡的五百户人口从邯郸迁往晋阳,遭到同宗大夫赵午父兄的拒绝,赵鞅一怒之下,杀了赵午,于是,赵午子稷、臣涉宾“以邯郸叛”,午是中行氏(荀寅)之甥,而荀寅又是范氏(士吉射)的姻亲,因而得到范、中行氏的支持。秋七月,范、中行氏以晋君名义伐赵氏之宫,“赵鞅奔晋阳”。这场历时八年的战争以范、中行氏的失败而告终。

  赵鞅之所以能取得这场战争的胜利,首先是因为他十分注意建立可靠的根据地。赵鞅先后派董安于、尹铎治理晋阳,尹铎到晋阳后,立刻“损其户数”,调整赋税,争取民心,修建垒堡,加固城防,使晋阳成了赵氏稳固的后方。其次,赵鞅善于利用六卿之间的矛盾,结成反对范、中行氏的统一战线。战争爆发时,整个晋国两大敌对阵营各派的组合,力量对比的变化瞬息万变,错综复杂。赵,韩、魏、智氏之间,四家权卿与晋君之间,特别是赵氏与智氏之间矛盾重重。然而,在未取得对范、中行民的最后胜利之前,赵鞅尽量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注意争取韩魏智氏,特别是晋君的支持。对智氏的胁迫,他委曲求全,默许有功之臣董安于自杀。当范、中行氏以晋君名义伐晋阳时,赵鞅没有公开反叛晋侯,并设法尽快恢复同晋公室的关系,从而得到国人的拥护,扭转了战争的不利局势。再次,赵鞅还非常注意改善同别国的关系。晋哀公四年(公元前491年),赵氏与范、中行氏战事正酣,楚乘晋内乱,“乃谋北方”。赵鞅被迫妥协,对士蔑说:“晋国未宁,安能恶于楚,必速与之。”遂“致九州之戎,将裂田以与蛮子而城之”,满足了楚国要晋引渡戎狄的要求,避免了晋楚之间的直接冲突。最后,作为晋军统帅,赵鞅身先士卒,具有勇于牺牲的精神。晋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晋郑两军战于铁,赵鞅中箭负伤,面部血流不止,却“鼓音不袁”。赵鞅攻卫,他虚心听取烛过的劝告,“去犀蔽屏橹,而立千矢石之所及”,指挥作战,故能“一鼓而士毕乘之”。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中行文子、范昭子奔齐,“赵氏竞有邯郸、柏人”,形成“赵名晋卿,实专晋权,奉邑侔于诸侯。”的局面。

  从晋哀公六~十七年(公元前489~前478年),赵鞅为避免同智氏之间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转移国内视线,巩固既得利益,又发动了一系列讨伐卫、齐、鲁、鲜虞的战争。晋哀公六年,赵鞅帅师伐鲜虞。晋哀公十年春,赵鞅帅师伐齐。晋哀公十四年春,伐卫。然而,这一进程因赵鞅染疾而中断,“使太子毋邮将而围郑”,从此,赵鞅退出晋国的政治舞台,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

  晋出公十七年(公元前458年),“简子卒,太子毋邮代立,是为襄子。”四卿中年资最长的智襄子(荀瑶),乘机独占了大部分范、中行氏故地,把持了朝政,取赵氏而代之,成为四卿中最强的势力,导致后来与赵氏的战争,使晋国历史进程出现反复和挫折。

  综观赵鞅生平事迹,可以说他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赵鞅在军事上讨伐晋腐朽势力的同时,在经济、政治,思想各个领域也向旧的宗法制度发起猛烈冲击,严重动摇和瓦解了奴隶制的基础,加速了晋国封建化的进程,其影响甚至波击到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这是因为赵鞅改革为赵氏立国奠定了基础。赵鞅继位之初,赵氏家族已处于存亡绝续的关头。由于赵鞅采取了卓有成效的革新措施,使赵宗室的势力迅速增强。赵襄子正是在继承其父改革的基础上,争取民心,任用贤臣,虚心纳谏,终于同韩魏一起灭了“贪惶好利”的智氏,才有晋静公二年“灭晋后而三分其地”的结果,韩、赵、魏“三家分晋”实际上奠定了战国时期七雄并立的争霸格局。

  赵鞅的经济、政治、军事改革措施最为彻底,很少保留奴隶制残余的痕迹,加速了春秋战国时期、甚至整个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赵鞅浇铸了战国时代近二百年灿烂的赵文化基业,晋自西周初年立国,即奉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基本国策,具有融和不同民族文化的传统。赵鞅、赵襄子两代改革后,进一步发扬光大了晋“观事而制法,因事而制礼”的优秀传统,使赵文化含有“中原古文化的农耕文明和北方古文化的草原文明二位一体”的典型特征。在经济、军事、文化,商业、建筑等方面以其鲜明的风格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进步作出了应有贡献。

 

  赵 括(公元前?~前260年),马服君赵奢之子,也叫马服子。著名战国时期赵国将领。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之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龁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王龁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两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将士,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赵充国(公元前137~前52年),字翁孙;陇西上邽人(今甘肃天水),后移居金城令居(今甘肃永登)。著名西汉军事家。

  赵充国历经汉朝三位帝王,对汉朝中国经营西域居功至伟。赵充国为人沉勇有大略,纵观赵充国一生所经历的大大小小战役,都是以稳为主。无论敌人是强大还是弱小,赵充国都是一幅不动若山的形象,他非常懂得在战略方面来压制敌人,最后釜底抽薪,甚至不战而屈人之兵。

  赵充国的少年时代正处于汉朝向匈奴开始反击的年代,在少年人心中,卫青、霍去病、李广这些英雄的名字熠熠生辉,“从军”成为了许多少年男子心中的渴望。于是赵充国就努力学习兵法,练习武艺,并且留心边防事务,幻想有一天能够率领大军横扫大漠。年纪渐大之后,赵充国就参军当了一个骑兵,童年的刻苦练习终于有了效果,赵充国超强的骑射能力让领导很满意,所以很快就被调入了精锐的皇宫卫队羽林军中。

  当时汉武帝刘彻派遣李广利率领部队攻击匈奴,赵充国以代理司马的职位随军出击。结果李广利指挥无方,连吃败仗,匈奴右贤王见到李广利失利,认为自己立大功的机会来了,他纠集大量的匈奴骑兵,将李广利的部队团团包围。汉朝的步兵依据车仗,以弓箭防御,并不惧怕匈奴骑兵的攻击,所以一时半会匈奴也奈何不了汉军。但是死守并不能够带来胜利,即使是以防守而著称的大将军卫青,也要凭借骑兵出击来获得胜利。另一方面,匈奴右贤王和汉军作战多次,知道强攻汉军阵地将会伤亡惨重,所以就围而不打,等待汉军粮食耗尽而崩溃。摆在汉军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缴械投降,二是突围。赵充国建议由自己率领敢死队向匈奴突击,然后李广利率领大部队跟随突围。李广利思前想后,也就同意了这个意见。于是赵充国特别挑选了一百多名骁勇的骑兵,向匈奴的阵地发动了突击。

  那一仗,是赵充国毕生最最危险的一仗。赵充国率领这一百来人犹如利刃般插入匈奴阵地,赵充国和他的部下们完全把生死置之度外,和匈奴人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匈奴人发现汉军要突围,也是全力出击,将赵充国这一群人包围起来。血战中,后面李广利率领的大部队第一头就撞了上来。汉军的战斗力很强,面对占有绝对人数优势的匈奴骑兵毫不畏惧,一场大战之后成功突围,此战匈奴虽然获胜,但也仅仅是惨胜。

  此战赵充国身被二十余创,终于帮助主力打开了一个缺口。回来之后,李广利对赵充国是非常感激,就向汉武帝刘彻推荐他。汉武帝刘彻当即特别召见赵充国,让他脱下衣服,察看他的伤口,大加赞扬,然后就是升官为中郎(皇帝侍卫官),过两天再升为车骑将军长史(军队幕僚的长官)。

  汉武帝刘彻去世之后,许多为少数民族开始蠢蠢欲动,就在汉元凤元年春,也就是汉昭帝刘弗陵刚刚继位的时候。氐族人在武都(今甘肃西和西南部)起兵造反。在汉朝廷乱成一团的时候,赵充国奉命出兵镇压,当时汉军的战斗力要远远强于各少数民族,加以赵充国深通韬略,很快就派平了叛乱。平定叛乱后赵充国升官为中郎将,兼任水衡都尉,负责上林苑,同时兼管皇家财物以及负责铸钱等工作。此时的赵充国已是汉王朝中的流砥柱了。同年冬,匈奴部队约两万骑兵入侵汉朝,赵充国领兵出战。在训练有素的汉军面前,匈奴骑兵被打的溃不成军,被斩首、俘虏九千多人,其首领西祁王也被活捉了。赵充国因功被任命为后将军(汉朝时期有前、后、左、右四个大将军,位同上卿),在军队中的地位仅次于大将军霍光。同时,赵充国仍然领水衡都尉这个中央的重要职务,说明霍光对赵充国是非常信任的。

  英明睿智的汉昭帝刘弗陵不幸于汉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去世之后,赵充国明智地和大将军霍光站在一起,参与拥立刘询为汉宣帝,以拥立大功被封为营平侯。过了两年,匈奴与西域的车师国联合进攻乌孙国(在今新疆伊犁河流域,传说中项少龙带着乌家一族跑到西域去建立的国家),乌孙是汉朝的友好国家,就向汉朝求援。汉宣帝刚就位不久,顿时火冒三丈,不顾路途遥远,派遣赵充国率领三万骑兵前去救援。由于救援乌孙的战场在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所以就任命赵充国为蒲类将军。赵充国率领三万骑兵出酒泉,走了一千多里在蒲类海地区和匈奴开战,匈奴被斩杀数百人后,不得不撤退。赵充国也不追赶,完成任务之后顺利引兵退回汉朝。匈奴还是不死心,过不久又聚集十万多骑兵,大有入侵之势。汉朝又派遣赵充国统领四万余骑兵,驻屯于北部边境九郡(今五原、朔方、云中、代郡、雁门、定襄、北平、上谷、渔阳等地区)。匈奴见又是赵充国,于是引兵远去,放弃了这次的进攻企图。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历经汉武帝、汉昭帝和汉宣帝三个朝代,赵充国已经七十多岁了。此时的赵充国已是名满天下,到了该功成身退的时候了。但是,汉元康三年(公元前63年)在汉宣帝派千光禄大夫义渠安国巡视羌族部落的时候,先零羌族的首领杨玉请求朝廷允许他们渡过湟水(今青海东部黄河上游支流)游牧,实际上就是要扩大自己的地盘,但是又怕汉朝不同意,所以所做的试探。义渠安国同意了这个要求,并奏请朝廷要答应其所求。老辣的赵充国立即识破了羌族的险恶用心,于是向汉宣帝上书指出羌人有诈。汉宣帝立即下令召回义渠安国,同时拒绝了羌人的要求。先零羌族不肯善罢甘休,立即联合本族各部落,强渡湟水,占据了汉朝边郡地区。接下来以先零羌族为首,二百多位羌族部落酋长在一起,他们发誓以往彼此的一切冤仇一笔勾销,然后订立攻守同盟条约并且交换人质。不久,羌族的一位酋长狼何派使者向匈奴借兵,企图进攻鄯善、敦煌,切断汉朝通往西域的交通线。

  这起叛乱事件是对汉王朝权威的全面挑战。义渠安国的部队首先和羌族战士交手,号称取得了斩杀千余人的战果,其实是滥杀了许多站在汉王朝这边的羌人。但是羌族人越聚越多,义渠安国的指挥能力又差,所以很快就在行军途中遭遇伏击,损失惨重。羌族人袭击汉朝统治的各个边疆要塞,很快的汉朝就失去了对整个湟水地区的控制。

  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春,汉宣帝决定要派军队平定羌人的叛乱。这时赵充国已七十三岁了,作为汉朝的著名军事家,当然会被征求意见。于是汉宣帝派遣御史大夫丙吉去询问赵充国,应派谁担任统帅。赵充国知道事关重大,思考再三,回答说:没有比我更合适的人选了。面对赵充国这样一个七十多的老头请缨出战,汉宣帝心里也没底,害怕一旦赵充国失败,不但会让他本人一世英名尽丧,而且还会挫动大汉将士的锐气。于是就询问赵充国的应敌方案。赵充国回答:百闻不如一见(成语出处),军事上没有所谓必胜的方略。我要看到实际情况之后才能因地制宜的决定如何对付敌人。在我看来,羌族其实人数并不多,不必太过担心,皇帝把任务交给我之后就可以放心了。汉宣帝听到赵充国如此有把握的说法,心里很高兴,就赋予赵充国全权来处理这次事件。

  赵充国率领了一万多骑兵先到了金城,准备渡过黄河向北进军,为了防备羌兵在汉军渡河时突然出击,他先派出三个分队趁夜偷渡过河,在对岸建立滩头阵地,以掩护全军过河。第二天全军过河后立即构筑营垒严阵以待,不久,便有一百多个羌族骑兵到汉营附近来寻衅挑战。见到羌族人如此轻视自己的大汉铁骑,众位将领非常愤怒,都建议出阵迎战,但是赵充国下令不准出战,他认为汉军远道而来,人马疲惫,不可驰驱。敌一百多骑都是轻装精兵,也可能是专门来引诱汉军的小股前锋,既然大军出征,应以全歼敌军为目的,而不要贪图局部的小胜利。羌族骑兵卖力的表演了半天,见汉军毫无反应,只好悻悻的离开。接下来赵充国派人到咽喉要道四望峡侦察,确认那里没有敌人之后,便率众连夜穿过四望峡,一路上总是派出斥候(侦察兵),最后终于安全抵达西部都尉府(今青海海晏)。

  赵充国进驻西部都尉府后,还是不出战,而是每天搞搞文体活动,或者设宴摆酒吃喝,号称是在犒劳将士,每天如此。汉军休息了很多天,全军闲得不行了,每个汉军战士都是两眼放红光,斗志旺盛。但是赵充国无论羌兵怎样挑战,还是不予理睬,禁止汉军出战,让人以为他们是来度假的。其实,赵充国按兵不动,是有长远战略意图的。第一,在羌族各部落中,先零羌最为顽固,一些弱小的部落如罕、秆等部,都是在先零羌的胁迫之下与汉朝为敌的,先零谋反之初,罕、秆部首领靡当儿曾派其弟雕库来见西部都尉,陈述其本不愿反的立场,但恰遇部分罕、秆部落的人参与了反叛,西部都尉便将雕库扣留。赵充国到来之后,下令释放雕库,并当面抚慰他说:汉朝大军只杀有罪的人,你没有参与叛乱,是没有罪的人,我们就放你回去,望你转告各部,速与叛乱者断绝关系,以免自取灭亡。现在天子有诏,对于参与反叛而能投案自首的人,或者协助官军逮捕斩杀叛匪的人,都一律免罪,凡能捕杀一个有罪的大贵族赏钱四十万,中等豪绅十五万,小富豪两万,壮年男子三千。雕库听了十分高兴,当即表示唯命是从,而后返回部落。这种策略就是以攻心为上,通过安抚的办法分化瓦解敌人,打破其部落间的联盟,等到他们只剩少数顽固分子时再出兵歼灭。第二,汉朝要安定的统治这块地盘,没有羌族人的配合是不行的,如果赵充国全力出击,把羌族人杀个血流成河当然可以平定叛乱,但是民族的仇恨一旦埋下,是很不容易消除的,这不利于西部都尉府的长治久安。所以赵充国看得很清楚,这次平定叛乱要尽量的少死人,无论是汉军战士还是羌族叛乱者。

  面对赵充国的大军,羌族各位酋长们都是心里面没有底,不禁开始相互埋怨,觉得这次完蛋了,一时之间是军心大乱,毕竟赵充国的威望可怕。但是,远在长安的汉宣帝和大多数朝廷官员不了解实际的情况,都反对赵充国的做法,认为这样和羌族野蛮人作战简直是有辱大汉的威名。酒泉太守辛武贤一向仰慕霍去病的赫赫战功,就向汉宣帝提议说:如今边防部队都集中在南山,北边空虚,而且塞外地区苦寒,内陆人马很不适应,已经明显瘦弱,不如在七月上旬出兵,各带一个月的粮草,从张掖、酒泉分路出发,征讨鲜水(今青海湖)一带的罕、秆羌人,虽不能消灭羌兵,也能掠夺大量牲畜,俘虏他们的妻儿,然后退兵,伺机出击。这样一来,必能震慑羌虏。年轻的汉宣帝对辛武贤的意见表示赞同,于是一面向陇西调集军队,一面把辛武贤的意见转交赵充国,命他与部属讨论。

  见到这样的意见,赵充国顿时吓了一跳,立即就与长史董通年共同提出反驳意见:辛武贤自以为是霍去病在世,轻率地想带领一万人马,绕道千里去攻击罕、秆羌人,这完全是纸上谈兵。如果一匹马驮上三十天的粮食,再加上武器服装,就很难快速前进了。况且,即使汉军辛辛苦苦地赶去了,飘忽不定的羌兵或者逃匿,或者据险扼守,截断汉军的粮道,汉军必然师劳力竭,白白耗费人力、财力。然后赵充国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议汉朝坚持采取一拉一打、软硬兼施、刚柔相济的策略,团结、争取罕、开,讨伐先零。因为只有先把先零这个祸首加刺头搞定,才能震慑罕、秆等部落,使之“悔过反善”,这才是“全师保胜安边之策”。

  汉宣帝收到赵充国从边防前线送回的报告后很是扫兴,未曾认真分析就予以否定。他认为先零之所以兵势强盛,是由于得到了罕、开的帮助,不先攻击罕、秆,就无法对付先零。汉宣帝听取了大臣们的意见之后,就下诏书谴责了赵充国,指责他因为年纪大而失去了破敌的锐气。同时任命许延寿为强弩将军、辛武贤为破羌将军,率兵征讨罕、开羌人,而且要求速战速决。

  赵充国收到宣帝表示责备的诏书后,心里很着急,倒不是计较个人得失。他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根据实际情况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才是对皇帝对国家尽忠的事。于是再次上书陈述军事上的得失利弊,劝宣帝收回成命。赵充国指出:先零羌起兵为叛是有罪的,罕、开羌并未入侵边境,现在放开有罪的一方,而去讨伐无辜的一方,势必增加一个仇敌,形成两处祸害。如果先打罕、秆,先零必然发兵援助,这样就会进一步巩固他们的联盟关系,敌兵也就成倍地增加,攻战难以奏效,甚至事倍功半。赵充国实事求是、词恳意切的报告送到汉宣帝身边,汉宣帝毕竟是一个伟大的帝王,他静下心来仔细分析分析,觉得赵充国说的有道理,终于作决定停止了对罕、秆的用兵。至此,汉家朝廷上下统一了对这次平叛战争的战略思想。

  不久,见到羌族部队开始懈怠,赵充国突然率领部队抵达先零羌占据的地区,先零猝不及防,望风而逃,丢下了所有的辎重物资,争先抢渡湟水。由于道路狭窄,人多拥挤,敌军乱作一团,毫无秩序。按理说,这正是聚歼敌人的大好时机,众将领都建议穷追猛打,全歼敌人。可是赵充国却回答说:“此乃穷寇,不宜追击。”然后慢慢驱赶,放弃了这次全歼敌人的大好机会。结果,先零羌除淹死、被杀和投降汉军的几百人外,七、八千人的主力都安全地渡过了湟水。接下来,赵充国带兵到了罕、秆地区,严令士兵不准侵扰,部落首领靡当儿到汉军营地说:“汉兵果然笃守信义,不打击我们。”一再表示愿听约束,仍回故地。赵充国放弃这样的机会之后,让这次平叛的战争继续延迟了很多年,但是从长远来看,一直到汉朝离开中国的历史舞台,羌族都没有再发生大的叛乱。

  赵充国虽然打败了先零羌族,但是对方主力仍在,并没有被彻底征服。先零的部队屯集在湟水以西,时刻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这时赵充国染病在身,需要休养,为了确保边防的安全,他向皇帝上奏“屯田之策”,即撤退骑兵,留一万步兵在边郡屯驻,并且从事农垦,以农养战,以战护农,兵农一体,安边自给。

  但是,这一正确的建议又遭到多数朝臣的反对。汉宣帝派来破羌将军辛武贤,命令他俩合兵一处进攻先零。看到皇帝进军的命令,赵充国的儿子赵卬(中郎将)害怕起来,托人去劝说他的父亲放弃自己的主张,赶快执行皇帝的旨意,说:一旦不合上意,御史这群垃圾就会来责问您,您都不能自保,还考虑国家干什么?赵充国斩钉截铁地回答:我就是要以死来坚持自己的主张,对国家对皇帝效忠,我想对圣明的皇帝来说是应该以忠言相告的。于是赵充国又向皇帝呈上关于屯田于边的奏章,详细阐述了国家、军队和边防的关系。他指出:就经济而论,现在我方军队每月需要谷子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一千六百九十三斛,干草和麦秸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全靠内陆转运,战事一天不解决,征税、劳役就停止不了;就边防而言,目前的紧张局势不仅仅是羌族问题,羌族问题如不从根本上解决,四邻小国还会一个影响一个地发生变乱。我们的军队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贵在运用谋略,尽量避免正面冲突即实际交战;战场上的百战百胜,也不是善于用兵者的最高理想,应先造成敌人必败的条件,我们才能稳操胜券。如今羌军内部离心离德,想来归降的人与日俱增。英明的皇上如能在这种时候决定罢兵屯田,威德并用,那么,用不了多久就可取得全面的胜利。

  与此同时,赵充国提出“班师罢兵,万人留田”的建议,具体陈述了屯田的十二条好处,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政治上,“万人留兵屯田以为武备”,可以产生震慑敌人的重大影响,同时可减轻国内劳役,使百姓获得喘息的机会;二是经济上,屯田士兵生产的粮食可以自给自足,节省国家巨大的开支,不仅不用朝廷“千里馈粮”,还可以有剩余粮食输入国库作为储备;三是军事上,以往由于供给不足,北部边陲一万余里的防线上只有几千将士,现留一万步兵屯田,有效地增强了边防力量,“执及并力,以逸待劳”,可以随时抵御外族袭扰。总之,留兵屯田之举,对内有不花钱的好处,对外有防备敌人的作用,是个不必作战就能取胜的计策。

  赵充国为坚持屯田之策,秉笔直书,极言利弊,三次上书皇帝。他的奏章送到朝廷后,皇帝每次都要召集群臣讨论。表示赞同的人第一次不足十分之三,第二次达一半,第三次则有十分之八。最后于是汉宣帝终于批准了他的屯田之策。赵充国终于以一种顽强的坚持获得了最后的胜利。在得到了汉宣帝的支持之后,赵充国举家西迁,开始实施屯田之策。他亲自率领士兵拓荒垦田,在“地势平易”的青海河湟两岸开垦了数以千顷的荒地。在寓兵于农,拓荒垦田的同时,赵充国还修水利、建桥梁、筑亭塞,对当地的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赵充国首创的屯田戍边、开发边疆的策略成为后世仿效的榜样。而他敢于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不畏强权的精神也让人充满了敬意。一千多年之后,毛泽东在一次阅读《汉书》时曾感慨地说:坚持真理,坚持原则,我们都要学学赵充国啊!中华人民共和国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成立的亦兵亦农、开发边疆的做法,无疑也是沿袭了赵充国的屯田之策。

  唐朝著名诗人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歌》中吟道:“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在《送魏大从军》的诗中,以“六郡雄”的美誉赞扬了首创屯田戍边、怀有雄才大略的赵充国。诗曰:“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所以,在后世赵充国被称为“屯田将军”,这种屯田耕战的模式也被许许多多的后世政治家、军事家所采用。

  这时,许延寿和辛武贤仍然主张进击羌人,汉宣帝也予以批准,两策并用,命许、辛和中郎将赵印会师进剿。结果,许延寿收降羌人四千多名,辛武贤斩杀二千,赵卬斩杀、收降二千多人,唯有赵充国兵不出营而收降五千多人。于是赵充国又上奏章说:“羌人约有五万军兵,已经斩首七千六百级,投降三万一千二百人,淹于湟水和饥饿而死的也有五六千人,现在逃跑的充其量不过四千兵马,况且罕羌首领表示,要杀死先零羌的首领杨玉,于是请求回军。宣帝答应后,赵充国于汉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振旅而还”。当年秋天,先零羌首领杨玉果然被部下杀死,其部属四千多人全部归降汉军。

  年纪大了,八十多岁的赵充国终于告老请退,汉宣帝赐予安车驷马,免官归第。于汉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农历12月病逝,终年八十六岁,谥号“壮侯”。

  赵充国善于治军,爱护士兵。行必有备,止必坚营,战必先谋,稳扎稳打。在平叛战事中,他坚决采取招抚与打击相结合、分化瓦解、集中打击顽固者的方针,能和平解决的,决不诉诸武力。正所谓孙子兵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正确的主张受到朝廷大臣和皇帝一致反对时,赵充国无所畏惧,反复上书说明这一方针的正确性和必要性,终于为皇帝和大多数朝臣所接受。赵充国的留兵屯田之策确为深谋远虑之议,不仅在当时具有战略意义,而且对后世亦有深远影响,因此他不仅是一代名将,而且是享有盛誉的军事家。

  令人敬佩的是,赵充国一生的主要功绩集中表现在晚年,七十三岁时主动领兵出征,七十九岁凯旋回京。以如此高龄顶风冒寒,坚守边疆,这在中外战争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赵婕妤(公元前?~前1年),女,又名赵飞燕。著名汉成帝皇后。

  赵婕妤善长歌舞,由于体态轻盈,据说能“掌上舞”,故称“飞燕”。汉嘉鸿三年汉成帝微服出巡,见歌女赵飞燕艳丽非常,便召她入宫,宠爱有加。不久汉成帝又召其妹赵合德入宫,封赵氏姊妹为婕妤,从此赵氏姊妹贵倾后宫。

  为进一步巩固地位,赵飞燕诬告许皇后,又指班婕妤有邪媚之道,由是汉成帝遂废许皇后,另立赵飞燕为后,封赵合德为昭仪,二人极得恩宠。至汉平帝即位后,赵飞燕被贬为庶人,后自杀身亡。

  后人称“燕瘦环肥”的“燕”就是赵飞燕,比喻体态瘦削轻盈的美女。

 

  赵 晔(公元?~80年),字君伯;会稽山阴人(今浙江绍兴)。著名东汉学者。

  赵晔年青时为县吏,奉檄文迎接督邮,晔耻于人下,遂弃车马而去。到犍为资中(今四川资阳),从杜抚受《韩诗》,潜心探讨,历时二十年,和家人不通音信。家人认为他已死,并为之丧服举哀,直到杜抚逝世后,他才回到故里。州郡召补赵晔为从事,赵晔却辞而不就。后举为有道,卒于家中。

  赵晔著有《吴越春秋》十卷,记吴太伯至夫差,越自无余至勾践期间的史事,还收集大量的民间传说,颇与小说相近。书中所言越国的世系,也多与《史记》不合,有一定补充史料的价值。有元人徐天佑音注,并对事迹的异同作出考证。此外,赵晔著有《诗细历神渊》,蔡邑在吴流亡期间曾读《诗细》而叹息,“以为长于《论衡》”。后来匿还至京师,流传世上,“学者咸诵习焉”。现已佚传。

 

  赵 苞(公元?~178年),字威豪;甘陵东武城人(今河北清河)。著名汉朝将领。

  东汉时期,赵苞少年即勇武好义,孝顺父母,在乡里有盛誉。

  赵苞有个叔伯哥哥叫赵忠,是个宦官。汉灵帝时期官为中常侍。中常侍,东汉时由宦官专任,传达皇帝诏令,掌管朝廷文书。张让与赵忠是中常侍的首领,受到灵帝刘宏的信任,把持朝政,气焰熏天,编织关系网,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怨声载道。但有许多官员夤缘巴结唯恐不及。赵苞却认为赵忠的飞黄腾达是赵家的耻辱,不但不逢迎巴结,而且坚持不跟赵忠来往。

  东汉时,读书人当官的正当途径,是由州郡按限额举荐孝廉和茂才(即秀才,避刘秀名讳改为茂)。赵苞被举荐为孝廉。孝是孝行有名,廉是清正廉洁。朝廷派他为广陵县令(今江苏扬州)。任职三年,政教清明,百姓爱戴,经州郡向朝廷报告他的政绩,赵苞于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升任辽西郡太守。

  东汉时的辽西郡较秦汉时面积小了许多。原辽西郡东北部被乌桓族占据,东南部建了辽东属国。辽西郡只管辖阳乐、海阳、令支、肥如、临渝五县,比今秦皇岛市管辖范围略大。郡治阳乐,在今抚宁城西洋河畔。赵苞修缮域防,训练士卒,开垦土地,百姓生活安定。北方少数民族不敢轻易入犯。

  按当时风俗习惯,地方官到任的第二年就可以接家属来住。赵苞派人到家乡去接老母和妻子。农历12月家属到了离阳乐不远的柳城境内(今辽宁朝阳,一说今昌黎靖安镇),被侵入长城以南到处抢掠的鲜卑骑兵俘获。鲜卑酋长听说赵苞是著名孝子,就把赵苞母亲、妻子做人质“载以击郡”,去攻打阳乐城。

  赵苞率两万兵出城与鲜卑人对阵。鲜卑人押解赵苞的母亲、妻子到阵前,威胁赵苞母亲向儿子喊话劝降。赵苞见母亲被绑忍不住啼哭,突然他精神一振大声喊:“妈!我没出息,本来想当官挣点俸禄孝敬您,想不到给您老人家惹了祸。我现在是国家的官员,守土有责,不能只顾母子私情而坏了忠义。为了保卫国家,我万死不辞!”母亲也大声喊:“威豪!每个人有自已的命运。不能因为母子私情而坏了忠义节操。你努力吧!”母亲话音刚落,赵苞就下令进攻。鲜卑酋长原以为赵苞这个孝子会为了使母亲活命而投降的,没有打仗的准备。经赵苞率军冲杀,鲜卑军阵脚顿时大乱,纷纷后退。鲜卑酋长在溃逃的路上,杀了赵苞的母亲和妻子,率残兵败将逃到燕山以北。

  赵苞胜利回师,将母亲、妻子的尸体装殓在棺柩里,泣血祭奠。然后,向朝廷上奏本章,乞求允准自己护送母妻棺柩归葬故里祖坟。汉灵帝派使臣前来吊唁,并下圣旨封赵苞为隃侯(今河北清河)。

  赵苞回乡办完丧事,对乡亲们说:“吃俸禄的官员如果因为私利而逃避职守不算忠,牺牲母亲而保全忠义节操不算孝。在忠孝不能两全的情况下,母亲为我而死,我感到非常惭愧,还有什么面目活在人间呢?”不几天,赵苞呕血而死。

  赵苞义不顾私的事迹,载入《后汉书?独行传》。这种“乘方不忒,临义罔惑”的特立德行,永远为后世景仰。

 

  赵 岐:(公元108~201年),字卿,初名嘉,字台卿;京兆长陵人(今陕西咸阳)。东汉儒家学者、经学家。

  赵歧一生经历颇为复杂,曾因得罪当时宦官而四处避难,在北海以卖饼为生。后又卷入“党锢之祸”而被免职,居家十几年。曾历任并州刺史、议郎、太常等职。去世时年九十四岁。

  赵歧撰有《孟子章句》一书,认为“儒家惟有《孟子》,闳远微妙,缦奥难见,宜在条理之科。于是乃述己所闻,证以经传,为之章句,具载本文,章别其指,分为上、下,凡十四卷”。《孟子章句》是目前仅存最早的一部两汉章句之学的著作,清儒焦循认为:“赵氏子《孟子》,既分其章,又依句敷衍而发明之,所谓‘章句’也。章有其指,则总括于每章之末,是为‘章指’也。叠诂训于语句之中,绘本义于错综之内,于当时诸家,实为精密而条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是西汉一次著名战役,留下“百闻不如一见”的典故
丝绸之路—中原与西域交流的媒介—中篇3
华夏风云五千年之汉宣帝6
晋国灭亡:三家分晋的时间表
说说赵国那些事儿,讲述两百多年的苍凉和辉煌——赵盾独掌晋政
晋国卿位之争, 范氏为何被淘汰出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