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兰亭集序教案
一、导入
同学们,刚才大屏幕展示的就是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他被称为“书圣”,这幅书法作品更被尊奉为“墨皇”,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
这是王羲之于兰亭集会上乘兴醉书之作,醒后他也曾多次重写,但都无法达到原文的精妙。并且作品中的二十多个“之”字各有笔势,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一绝。有人评价他的书法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 。只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都是摹本了,据说真迹已被极其喜爱他书法的唐太宗带到地下了。但不用遗憾,《兰亭集序》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圣品,它更是我国古代散文的上乘佳作。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他和众多名士共四十一人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出示图片)。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记下了他们的千古风流,王羲之为这些诗作了这篇书序。通篇三百二十四字,文辞优美,言简意深。在这里,笔墨光泽与内涵文采交相辉映,可谓之文采书艺双绝。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它的魅力。
二、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入境。
三、学生品读一、二段,勾画佳句,赏析点评,体会文辞美。
(一)学生可能找到的句子:
1.写景的句子:“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写聚会的句子:“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3.抒情的句子: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4.对仗的句子: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5.四字的短句:
茂林修竹;映带左右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与魏晋时期模山范水之作“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明诗篇》)是迥然不同。
(二)教师可参与点评写景句,与《陈伯之书》比较,品评本文写景的句子体现了王羲之怎样的情感?
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我也喜欢,本文虽属于写景抒怀之作,但其真正描写自然风景的语句并不多。这是全文最迷人的自然风景的描写。(出示幻灯片《与陈伯之书》)
作者用最少的笔墨、最清淡的语言,极写山高林茂竹修长,水清流激映兰亭的和谐与疏朗。看似简单,其实富有意趣,这已经不是单纯的自然之景的再现了,它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原因在于作者写景的追求,不在景而在趣,作者极力营造一种素淡、雅致的格调。这样的清幽的山水,正可以韬养宁静淡泊的心性,文字格调的淡雅其实正是作者旷达性情的体现。
(三)1.这两段中哪句话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明确:信可乐也。
2.因何而乐呢?
风物之美
人物之盛
吟咏之雅       信可乐也
视听之娱
教师总结:当人们在现实中受到尘世生活束缚之时,便会寄情于山水,此时“山水”便成为我们心灵世界的最后皈依。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本文之“乐”,固然在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但更在于兰亭雅集这样一种简洁、宁静的诗意人生的观照上——这应是作者“乐”之根源。
四、问题探究,品析理趣之美。
1. 学生朗读三、四段,找出原文中体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明确:岂不痛哉和悲夫
2. 作者由宴集之乐转到痛与悲是否很突兀呢?如何理解?
郭沫若先生曾发起一场关于《兰亭》真伪问题大讨论。他认为字体、文本都不是王氏原貌,理由之一是文章前面写极乐,突然转为悲痛,是悲得太没道理了。你认为呢?这种情感变迁与上一节的叙事有何联系?
教师明确:这种情感变化是十分正常的。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眼前的盛会会化为历历在目的往事,真可谓"胜景不常,胜筵难再"。
而且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聚会欢乐后转入悲伤的,典型的还有:
汉武帝刘彻行幸河东时,中流与群臣对饮,自作《秋风辞》:“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与王羲之同游兰亭的孙绰也有同感,在《兰亭后叙》中说:
“乐与时去,悲亦系之。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矣。”
时至今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此次来华登游长城也有这样的感慨,“长城太雄伟了,让我想起了悠久的中国历史。和历史的长流相比,我们的有生之年其实很短暂。”
他们与王羲之有同样的观感,因此由乐而生悲是一种正常和普遍的现象。
并且上文的叙事已经为作者生发悲痛的情感做了铺垫。修禊事,本就是为了祈福消灾。人生最大的福份莫过于健康而快乐地活着,最大的灾祸莫过于死亡,所以由此想到死亡,想到美好的东西包括生命本身,随着时间的流逝总要归于消亡,于是便产生了浓浓的惆怅和哀痛,是自然的事了。
作者能超越当时的游目骋怀之乐,意识到快然自足中孕育着怅然若失,人生易老之痛,不能不说是一种生命价值的理性思索,闪现出人生哲理中理趣的光芒。
3.缘何而痛?为何而悲?痛与悲是一回事吗?
一痛:所欲既倦
二痛:所欣已陈      死生之大:今昔无异,
后今一致——千古同悲
三痛:终期于尽
介入背景: 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文人多以庄子的“齐物论”为口实,故作放旷而不屑事功。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政治思想和人生理想上,与一般谈玄文人不同。他曾说过:“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世说新语·言语篇》)在这篇序中,王羲之也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这就明确地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教师明确: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感上有递进,理性思考上有了提升,这是由个体之痛升华到千古同悲的理性思考。
五、扩展探究,品鉴升华 。
王羲之以哲人的眼光看人生,提出“死生之大”这样一个充满哲理的问题。也有人这样说: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每生活一天,就向死亡迈进一步。我们到底应不应该想这个问题,如果想到这个问题我们又该怎样去面对?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也应该对生命进行一次思考:王羲之面对美景,先是快乐,继而悲痛,还想到了死亡。这是不是有些消极悲观?怎么评价这种思想?
明确:王羲之在文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
教师适时提供古代文人的相关语句:
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
这些人也有如此的悲叹,但也留下了不朽的业绩,他们凭借自己的精神与成就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王羲之在忧生叹逝中包含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他否定 “一死生,齐彭殇”的虚诞,认为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表现出他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践证了他这一努力。我们要从感伤的背后,发现作者对人生、自然的执著和热爱。王羲之于徜徉山水间的审美体验从而能够引发联想、得出超越时空、陶冶情操、育化心灵的这种人文体验与生命意识,这是本文所体现的更深层次的理趣美。
教师小结:王羲之为后人留下的《兰亭集序》以其独特的魅力感染着世人,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
七、作业:有限的课堂时间不能同学们尽情谈出自己对《兰亭集序》的感悟,请你以《我读兰亭》为题写一篇感悟文章,让我们课下交流。
最后,让我们再朗读一次课文,徜徉于兰亭的无穷的魅力之中。
书法欣赏引入,激发兴趣。
朗读文章,为下面的析文品情做铺垫。
师生一起点评赏析。
学生举例分析,教师用屏幕展示、归纳明确。
对于这些句子可能会从内容、语言特点角度来点评。要注意学生可能会忽略对句式特点及写作手法的点评,老师要加以引导。
引导学生归纳句式特点:以短句为主,骈散结合,音韵合谐,错落有致。
援引质疑引导学生讨论回答,突破教学难点。
围绕“痛、悲”等关键词,探究本文的理趣之美。教师用屏幕展示、概括明确。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讨论,教师适时提供古代文人的相关语句,
引发学生对生命之悲的理解。
课外延展,赏练结合。
《兰亭集序》
赏析
2
1、理解并掌握写景言情时关键词语的作用及表达效果。
2、了解骈散结合以散为主的行文笔法及情景交融的手法。
3、品析文中情感,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领略文中的理趣美。
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形式和语言美,体会文中的情感及其变化。
2、通过对关键问题的研讨来体会本文的理趣美,领悟作者的生命意识。
理解作者关于生死的慨叹,把握作者暗含的在有生之年要做实事不空谈玄诞之意,树立自己正确的生命意识。
品读本文清新幽雅的文辞,空灵清淡的景趣,起伏多变的情趣、生命感悟的理趣.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由乐到悲的感情变化和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蕴含的积极情绪。
兰亭集序
文辞美
景趣美
理趣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兰亭序不放大一点,你永远不知道王羲之的书法有多好!
【书法】这些兰亭序,差点超过王羲之!
王羲之书法《兰亭序》
王羲之与《兰亭序》之辩
书法 临《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