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秦汉三国--- 晋阳文化
秦汉三国
2010-06-07 19:10:13|  分类:信息搜集 |字号 订阅
地理沿革:秦始皇建立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虽国祚较短,但政治制度为汉朝所增益沿袭。秦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全国36郡,在山西境内有河东、太原、雁门、代和上党5郡,共21县。汉朝以郡县封国并行,全国郡国103个,县1314个,在山西境内有6郡98县,河东郡辖24县,太原郡辖21县,上党郡辖14县,代郡辖18县(山西境内11县),雁门郡辖14县,西河郡辖36县(山西境内14县)。
东汉时,全国13州郡,山西境内3州、一司隶、7郡―――太原、上党、雁门、代、河东、定襄、西河,还有一国为常山国,西南部属司隶部,北部为羌族所有。
三国时,山西属魏国,西南部属司州,有平阳、河东二郡,东南部、中部、北部属并州,有雁门、新兴、太原、西河、乐平、上党6郡,桑乾河以北为鲜卑族占有。
秦汉时,山西为大一统局面下的一个行政区域,其发展随着王朝的治乱而兴衰,历史文化特色远不如先秦时期那样鲜明和独立。
而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山西的历史地位始终是“北方之门户”―――抵挡游牧民族侵扰的第一条防线和与游牧民族交流的主要场所。有史家曾这样形容山西的历史地位,“治世之重镇,乱世之强藩”―――这也是以后在中央王朝统治下山西的特点。
秦汉时,国家政治的一个主要内容是与匈奴的关系。汉高祖与匈奴作战,失利被围于白登山,就在今天大同境内。到汉朝国力强盛,远赴大漠抗击匈奴,也要从山西出发。由此也涌现出了许多名将,如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东汉的窦宪,都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建立了不世功勋。
三国时,蜀汉的主要大将关羽是今山西运城人,死后被不断神化,成为从宗教、上层统治者到下层普通劳动人民和秘密结社团体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与孔子“文圣人”并列的“武圣人”,形成了饶有趣味的“关公文化”,今解州关公家庙祖茔,游人如织,是关公文化的中心。
李遇
豪情风流皆为战患生
郅都  西汉河东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汉景帝时期,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豪强、维护封建秩序的名臣。西汉时候,地方豪强势力开始膨胀,有的横行地方,蔑视官府,郅都每到一地,都采取以暴易暴的手段,对首恶决不姑息,即使面对皇亲国戚也毫不退缩,赢得了“苍鹰”的名号,名声之大,连匈奴人也畏惧,他任雁门太守时,匈奴几年不敢犯边。后人评论说,郅都自己不是酷吏,但却开了酷吏的先河,所以司马迁在《史记?酷吏列传》中将郅都列在第一。
卫青  字仲卿,西汉河东平阳(今临汾市)人,生年不详,卒于前106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边疆的开拓做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今临汾市青城村为其故里。
本报2005年8月22日以《卫青:骑奴大将军》为题做过报道。
霍去病  河东平阳人,卫青的外甥。生于前145年,卒于前117年,是与卫青齐名的汉朝将领,从20岁起,就开始率兵讨伐匈奴,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留下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名言。
霍光  字子孟,生平活动在汉武帝和汉宣帝间,霍去病同父异母弟。霍光在汉武帝时登上政治舞台,是汉武帝的重要谋臣,汉武帝死后,受命为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近20年,为汉室的安定和中兴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
本报2005年8月22日以《霍光:敢废帝的名臣》为题做过报道。
班婕妤  生卒年不详,楼烦(今朔州市朔城区)人,西汉末年著名学者班彪的姑母,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班固的祖姑,西汉著名文学家。班婕妤名字久已失传,“婕妤”是宫中女官名,但她在宫中并不十分得宠,有次甚至被诬陷,差点被害。忧郁的宫廷生活让她寄情于诗赋,留下作品虽不多,但在后世有较大影响。从另一个层面上说,她写的作品,是古代有才女子抒发对世界不满、怨尤命运的代表。
郭泰  字林宗,太原介休(今属介休县)人,生于公元128年,卒于169年,人称有道先生。郭泰家世贫寒,但刻苦向学,成年后成为著名学者,备受当时清流领袖李膺青睐。东汉末年,朝政腐败,郭泰不愿出仕,退隐回乡,专心教学,不论学生门第出身,都潜心教授,据说弟子上千人。死之后,赶来送葬者有万人。
本报2005年8月22日以《郭泰:弟子以千数》为题做过报道。
王允  字子师。生于公元137年,死于192年,太原祁县人,故里在今祁县修善村。王允出身世家,少年时就被士林领袖郭泰称赞:“王生一日千里,王佐之才也。”王允生活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争相弄权,朝政腐败,民不聊生。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更是摇摇欲坠。190年,被外戚何进调来诛杀宦官的董卓掌控了中央政府,甚至进一步想篡位。王允经过周密安排,离间了董卓和义子吕布,杀掉董卓。但因为对董卓部将安排不妥,被他们杀害。时年56岁。
貂蝉  生卒年不详,据说是忻州人,今忻州木芝村有貂蝉陵园,是村集体所建。貂蝉,一般以为都是传说中的人,但近代有些学者认为应该实有其人。她就是在诛杀董卓中,被王充利用来离间董卓、吕布的侍女。貂蝉在后世被称为和西施、昭君、杨贵妃齐名的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但只有她,是或有或无的人物,虽如此还被人传颂,就是因为她为了国家大义毅然献身的精神。
本报2005年8月22日以《貂蝉:千年生死两茫茫》为题做过报道。
关羽  字云长,东汉河东解县常平里(今运城长平村)人,生于公元152年,死于219年,三国时刘备手下著名的将领,以忠勇闻于各诸侯。关羽生前虽然武艺超强,能征善战,但同时期与之相当的武将也有许多,他今天所具有的广泛声名,与后来统治者的不断神化有关,到清代,已是民间信仰的主要神祉之一(同时,也是佛教和道教的主要护法神),并成为秘密结社和某些行业所崇拜的对象。
本报2005年8月22日以《关羽:勇将到武圣》为题做过报道。
张辽  字文远,雁门马邑(今朔州)人,生于公元169年,卒于222年,三国时曹魏手下著名战将。张辽原在丁原手下,丁原被董卓杀害,又归附董卓,董卓被吕布杀死,又跟了吕布。最后,吕布被曹操缢杀,才追随了曹操,从此投入到为曹魏争夺天下的征战中。他北破袁绍父子、击败乌桓,平定山东河北辽东,南御孙权,平定湖北安徽江苏以北,为曹魏建立了不世功勋。
本报2005年8月22日以《张辽:孙权的毒药》为题做过报道。
卫觊  字伯儒,河东安邑(今运城)人,生卒年不详,三国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也是曹魏政权中颇有见识的政治人物。
贾充  字公闾,生于公元216年,卒于282年,西晋平阳襄陵(今襄汾)人,他历经魏晋交替之际,是司马氏集团中重要的人物,魏傀儡皇帝曹髦就是他派人杀死的,所以成为西晋开国时期的权臣。贾充一生以权变进身,死的时候,有人甚至提议谥他为“荒公”,但在易代之际,他也为改革曹魏时期重刑苛法,稳定大局做出了贡献。
万荣县秋风楼(内有汉武帝所作的《秋风词》碑刻)
精彩报道回放
有一次,他去甘泉宫。一个囚犯看见了他,给他相了相面说:你是贵人,应该封侯的。卫青笑着说:奴婢生的儿子,人家不斥责打骂就不错了,还能封了侯?
不能因为卫青说这种“没人打骂就不错了”显得很窝囊的话,就认为他是一个没有抱负的人。卫青是笑着说的,说明他很高兴,也暗示着他未必没想过报国封侯的事,只是现在的境遇与理想差得太远。卫青从小就生活在被人歧视奴役的环境里,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谨慎做事、小心做人,不大可能像项羽一样嚣张,甚至都不会如陈胜,敢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的志向是埋在心里的。
―――《卫青:骑奴大将军》
霍光是西汉超级大英雄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光的发迹源于霍去病,霍去病的发迹源于卫青,卫青的发迹源于卫子夫,而卫子夫的发迹源于汉武帝的一次偶然临幸。在专制政治下,我们无法对这样的个人发迹史提出更严苛的评判―――所有的专制制度里都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对2200年前临汾的这一家人作出一个尽可能公平的分析。
―――《霍光:敢废帝的名臣》
许多人是从《三国演义》上认识张辽的。在这本大致能找到历史影子的大作里,以张辽为主角的有两个半回文字:第五十三回的“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和第六十七回的“曹操平定汉中地,张辽威震逍遥津”。无一例外,都是打孙权的,而且打胜了―――历史事实也差不多是这个效果,张辽的半生功业都在安徽,和东吴“拉锯”。他是孙权一辈子的毒药。
―――《张辽:孙权的毒药》
貂,聪明伶俐,生性慈悲。据说北极圈内的猎人捕貂,常常假装快要冻死的样子,躺在貂出没的地方。貂看到后就跑出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人。猎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捕到了貂。
蝉,无巢无,黍稷不享,不食污秽之物,高洁不群。
1800年前,乱世峥嵘,群雄争霸,一个兼具貂与蝉双重品性的女子,以声色为戈矛,最终致凶猛之人于死命,而此年方二八、闭月羞花的红粉佳人至此却生死茫茫,香魂不知归处……
这个女子名叫貂蝉。
貂蝉在民间久负盛名,名列中国历史四大美女之列,却不见诸任何正统史书,只有凭《三国志?吕布传》中“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的记载,可见一点模糊的影子……
―――《貂蝉:千年生死两茫茫》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之七·卫青:骑奴大将军(图)   唐朝大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写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后世的许多学者说,王维“不败由天幸”的典故用错了,它本是指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的。但卫青七征匈奴,虽受过小挫,但每次都能凯旋,相比于李广攻战一生,求封侯而不得,确可以说是“天幸”。再加上他以皇帝大舅哥的身份,娶平阳公主、封万户侯、拜大将军,更是令人眼热。但卫青其实是个不幸的人。卫青的出身卑微到了不能再卑微的地步。他原是一个叫郑季的人在……
骑奴也有“封侯”命
唐朝大诗人王维在《老将行》中写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难封缘数奇。后世的许多学者说,王维“不败由天幸”的典故用错了,它本是指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的。但卫青七征匈奴,虽受过小挫,但每次都能凯旋,相比于李广攻战一生,求封侯而不得,确可以说是“天幸”。再加上他以皇帝大舅哥的身份,娶平阳公主、封万户侯、拜大将军,更是令人眼热。但卫青其实是个不幸的人。
卫青的出身卑微到了不能再卑微的地步。他原是一个叫郑季的人在平阳侯曹家做事时,与曹家婢女卫私通所生的私生子。七八岁时,卫无力抚养,卫青又回到了郑家。私生子的身份必然不会使郑家人对他有什么好感,连他生父都不太怜惜他,让他去放羊,更不用说其他人了,他的同父兄弟们甚至都把他当奴仆看待。所以,卫青的童年估计是很压抑的。
就这么过了几年,等到卫青稍大的时候,就又回了曹家,跟着皇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做了一名“家骑”。说得好听也许是护卫保镖,但更可能是骑奴,反正供人驱使、地位低贱是没错的。
有一次,他和人一块儿去甘泉宫,一个囚犯看见了他,给他相了相面说,你是贵人,应该封侯的。卫青笑着说:奴婢生的儿子,人家不斥责打骂就不错了,还能封了侯?
这是司马迁在《卫青、霍去病列传》里说的一个小细节,很容易被忽略,但这种细节是不能忽略的。我们应该知道刘邦和项羽看见秦始皇仪仗时的表现,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就这两句话,他们二人一个深沉一个张扬的性格就跃然纸上。
不能因为卫青说这种“没人打骂就不错了”显得很窝囊的话,就认为他是一个没有抱负的人。卫青是笑着说的,说明他很高兴,也暗示着他未必没想过报国封侯的事,只是现在的境遇与理想差得太远。卫青从小就生活在被人歧视奴役的环境里,他所能做的只能是谨慎做事、小心做人,不大可能像项羽一样嚣张,甚至都不会如陈胜,敢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他的志向是埋在心里的。
从骑奴到大将军,卫青凭借的不仅仅是幸
这个穷小子,有一年突然就转运了。他的同母姐姐卫子夫进了宫并得到汉武帝宠幸。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卫青和他的兄弟姐妹也发达起来。但卫子夫得宠、卫家突然兴盛,肯定会被人嫉妒,比如皇后。汉武帝的姑姑(也是皇后的母亲)大长公主有一天挑了个刺儿,就把卫青抓起来想杀掉。就在这时,卫青的一帮朋友冒着危险冲进去把卫青抢了过来。汉武帝得知后,非但没有怪罪,还赏赐了他们。卫青更是升官为“侍中”。从这时起,汉武帝开始着力培养他,并在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派他和李广等三位将领一起兵分四路出击匈奴,卫青一生的功业从此开始。
公元前124年,卫青第四次带兵出征,深入大漠700里,匈奴右贤王侥幸逃脱,大小裨王被俘获十多人,夺得牲畜十多万头,汉朝取得了立朝以来对匈奴作战的第一次大胜利。汉武帝大喜过望,封卫青为大将军,连他三个在襁褓中的儿子也被封侯。接着卫青又被他原来的主人平阳公主看上,成了“驸马”。一时之间,权倾天下,尊宠无比。这个私生子、骑奴出身的人到了他人生的顶点。就在这时,卫青又显示出了谨慎小心的本色。
卫青出击匈奴七次,战功之大,有汉以来,从未曾见。但他却不居功自傲,坚持给有功部下请赏,最后,跟随他的裨将校尉封侯者有九人;部下获罪,也不敢专断,让皇帝定夺;李广子李敢因父亲自杀迁怒于卫青,击伤了他,然而卫青却把这事隐瞒了(他外甥霍去病还是找个机会射杀了李敢)。
只是,到了现在,我已经不能确定,这样的性格究竟是出自本色的成分多,还是出自“伴君如伴虎”的心理多?汉武帝恩宠不定,后来又竭力抬高霍去病的地位,使其到了与卫青比肩的地步;卫青曾给大侠郭解说过情,但汉武帝并没有给他面子。这时的卫青估计能体会到点“功高震主,为主所忌”的意思。
同为汉武帝臣子的司马迁,这些话当然不能说透,但在传末的“太史公曰”里,说到这么一件事,苏建劝卫青招士巩固地位,卫青说,窦婴田玢的下场没看见吗?招门客成立小集团是皇帝最忌讳的。赏谁罚谁,这是皇帝说了算的,我们可不要掺合,规规矩矩,尽职尽责最好。
真是够小心的,也够谨慎的,但在卫青死前死后几年,他儿子们的爵位包括承袭自他的全都被撤消了。卫青死后,被葬在了长安附近,据说墓冢的形状极像他收复的卢山,与霍去病祁连山形状的墓遥相呼应———皇帝以此来表彰他们的功绩。从此,卫青的魂魄就永远留在异乡。
寻访地理:临汾
史书中没有提到卫青后来是否回过家乡,但在民间传说中,卫青至少有过这个打算。卫青准备在他家乡修建一座城池来保护他的亲族,城的名字就叫“青城”。不过,后来战事频仍,再加上他谨慎的性格怕引起皇帝猜忌,这个城到底没有修建。然而名字是留下来了,即位于今天临汾市尧都区的青城村。
青城村离临汾市区并不远,是一个很安静的小村子。村口有座八角二层的门楼,大大地写着四个字:卫青故里。走近去看,见楼的四个外角画着四幅画:卫青牧羊、得尚公主、拜大将军以及出征匈奴。画工并不算精良,但线条粗犷,尤其是卫青像,剑眉虎目,的确威风得很。作画的人也很有见识,选取的正是卫青一生中几个重要的时代。
即使没有门楼,只要任意走进村民家,他们都会告诉你:千真万确,这儿就是卫青故里,是他小时候放羊的地方。
这个村子里近一千人,“尉”是村中大姓,占了百分之七十还要多。村里一位姓李的老人说,其实“尉”就是“卫”,因为卫青在朝廷里做大官,害怕有个闪失犯了罪,全族都被皇帝杀了,所以,让宗族里一部分人改姓了“尉”,这样,卫家的血脉不致于断绝了。
我宁愿相信这个故事是真的,这样行事的风格,跟卫青的性格倒有几分相像。但村里86岁的尉根顺老人说,这不是真的。他们姓“尉”的祖先,共兄弟四人是从离此地不远的另一个村子迁过来的,繁衍生息,一直传到了今天。不过,说一点关系也没有,是不大准确,正是因为卫青准备修城,他们祖先才迁到这儿的,这里风水好啊。
许是借了卫青的威灵,两千年来,此地能人辈出。尉根顺老人说,清末的时候,这个村里的秀才有十七八个呢。到日本鬼子来的时候,出去抗日的人就更多了,老人自己,就曾做过晋绥军的上尉副营长。
卫青在这个村里,并没有过过好日子,但在他走后,这个村子却因他享有荣光。现在,烽烟散去,两个民族的仇恨也在漫长岁月里消于无痕。然而卫青的故事还将传说下去———王侯将相,归于尘土,掩盖不了千秋功业、千秋声名。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之八·霍光:敢废帝的名臣(图)   只要稍微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人,可能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在一个时代甚至若干时代,某一地区出现的文武政要特别地多。在西汉的前期和中期,山西的临汾就是这样一个地区。汉时的临汾属于河东郡,大概包括今山西北到霍州南到永济的广大地区。由于古代自然地理状态和政治地理与今天的极大差别,古时的临汾,实际上处在我们今天难以想像的一个极佳的位置上。汉代的临汾,首先,没有污染这一点是肯定的;其次,它水丰林茂,土地肥沃,是……
寻访地理:临汾
只要稍微了解中国古代史的人,可能都会注意到一个现象:在一个时代甚至若干时代,某一地区出现的文武政要特别地多。在西汉的前期和中期,山西的临汾就是这样一个地区。
汉时的临汾属于河东郡,大概包括今山西北到霍州南到永济的广大地区。由于古代自然地理状态和政治地理与今天的极大差别,古时的临汾,实际上处在我们今天难以想像的一个极佳的位置上。
汉代的临汾,首先,没有污染这一点是肯定的;其次,它水丰林茂,土地肥沃,是上古三代以降人文繁盛之区;再次,古汾河波涛万里、水光接天、河汊纵横,水运十分发达,和西安地区联系之紧密远甚于和太原平原的联系。
这样的临汾,是首都长安的北大门,也是首都地区的人才输送地。从汉高祖时起,开国重臣曹参食邑在这里,卫青、霍去病、霍光崛起也在这里,实非偶然。喟然回望,那个时代永远过去了。而今,在横绝大漠,开疆千里的霍票姚的家乡,在拥立两代、匡定汉室的霍宣成的家乡,我们见到最多的,是灰嘴黑脸,开着小煤窑的小矿主们。
因裙带关系走上仕途,因政治才能开始骄人功业
霍光是西汉超级大英雄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光的发迹源于霍去病,霍去病的发迹源于卫青,卫青的发迹源于卫子夫,而卫子夫的发迹源于汉武帝的一次偶然临幸。在专制政治下,我们无法对这样的个人发迹史提出更严苛的评判———所有的专制制度里都是这个样子的。但是,我们还是应该对2200年前临汾的这一家人作出一个尽可能公平的分析。
靠裙带关系取得高位的人千年不绝,而这些人干出骄人功业的确实不多。霍光干出了自周勃安刘以后对前汉二百年江山有存亡续绝之功的伟大业绩,这个人在政治品德和政治决断上都有着令人信服之处。
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征匈奴还兵路过平阳,带上十来岁的小弟霍光回长安。从此他开始在皇帝身边工作,20多年,没出过差错。
后元二年,汉武帝病重,立刘弗陵为嗣,但弗陵这时才八岁,武帝在病榻上指定由霍光、金日石单、上官桀和桑弘羊受遗诏,辅少主。霍光居首,而且受封“大司马大将军”之职,位在三公之上,直追其兄霍去病,地位立刻与众不同。
刚当上首辅的霍光,就挫败了一起由他亲家、同是辅命大臣的上官桀发动的一次阴谋,但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而霍光也上演了他人生最伟大的一幕。
聪明的刘弗陵没当几年皇帝就死了,作为首辅的霍光必须给皇家选一位皇位继承人,这在任何朝代都是一件异常麻烦的事。因为这里边既有大宗、小宗等宗法观念之争,还有各种主张背后的像乱麻一样的政治利益之争。霍光力主迎立了昌邑王刘贺为皇帝。可是,可怜的霍光马上就发现他搞错了。刘贺登殿的头一件事就是奸淫了上任皇帝的宫人。霍光愤懑透顶,和亲密战友田延年商量咋办。田延年在大事上不糊涂,劝霍光自行伊尹之事,为了汉朝天下,操持废立!
霍光终于下了决心,串连好了两三个铁杆支持者之后,召集大臣齐聚未央宫并提出“昌邑王行淫乱恐危社稷,如何?”田延年唱黑脸,仗剑陈词,主张废掉!群臣无言,只有“唯唯”。
于是,霍光等一班大臣奏准皇太后,就在殿上废了刘贺。霍光亲自拉着刘贺的咸猪手,从他的脖子上解脱印绳儿,上交给皇太后,算是完成了手续。
这正是霍光最伟大的一幕。他能亲自否定他本人的决定,没有一贯的信念和实事求是的精神的人是做不到的。
接着,霍光再主持朝臣大会,议立了卫太子孙刘病已。刘病已即皇位,是为孝宣皇帝。时年18岁。
汉宣帝在位24年。他力图矫正汉武帝强干弱枝、猛力开边时留下来的一些后遗症,不管怎么样,总还算是一位相当凑乎的皇帝。拥昭立宣,使西汉从汉武帝发扬蹈厉的时代过渡温柔和戎、与民休息的时代,霍光的使命总算完成了。
霍家声名显赫,一门四侯。但即使从霍去病开始算起,显贵也不过53年。这当然有霍光自己的原因。但即使这样,霍光在中国历史上也算一个忠谨的珍品。
霍光自有他的毛病。比如司马光说他在政治上的不明进退,班固说他“不学无术”,于大理。霍光死后三年,霍家满门诛灭。“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霍家的命运再一次印证了这句话。霍家显贵如果从元狩四年霍去病始封侯算起,到汉宣帝地节四年霍氏灭门,前后不过53年。
其实,从霍光本人的品性上说,他还是称得上忠谨二字的,然而他不懂得约束他的子弟姻亲,尤其是讨了个坏老婆,这让他的一世英名马上就毁了。
霍光的老婆叫“显”。显为了使自己的小闺女嫁给汉宣帝,竟然昏了头,私雇黑心大夫,害死了宣帝最爱的女人、首任皇后许皇后。
这事情谁听了都会出一身冷汗,这给霍家埋下了大地雷。而霍氏一家子弟的张狂无状,更是扎眼。尤其是在客观上碍了新皇帝的亲信许、史两族的门路。而在政治倾向上,他们还不满意汉宣帝将公田收入给了贫民的做法。到后来,汉宣帝也故意收拾霍家大佬们,他任霍禹(霍光之子)为大司马,但只让他戴“小冠”,还不发给官印。对其他人,也有意搁置或调任外官。霍氏集团终于坐不住了,密谋让霍光的老婆显设宴请汉宣帝的姥姥,席间诳杀丞相等一班大臣,然后废天子,由霍禹自己坐皇帝!
这个阴谋还没实施就暴露了。后果可想而知。上述人等全部诛杀,而且诛连及数千家,长安城杀人盈万,一片血海。那个“显”费尽心机送给皇帝当老婆的霍皇后,废处昭台宫。
照司马光评论,这个事件的原因是,霍氏奢侈太甚,“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势所必然耳。
但霍光在家天下的时代,身为“托孤之臣”、“辅弼之臣”,并没有像历史常上演的那样由相而摄、由辅而篡。因为稀少,所以珍贵。霍光,就是平阳霍家走出的一个珍品。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之九·郭泰:弟子以千数(图)   介休市以“三贤故里”闻名三晋。三贤,就是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东汉郭泰以及宋朝宰相文彦博。介子推以忠贞绝俗、功成不居垂名青史,民间的寒食节与他有很深的渊源;文彦博位及人臣,生荣死哀,历史也没有亏待他。而郭泰,一个“墨、孟之徒不能绝也(可以与墨子、孟子比肩,《后汉书》作者范晔如此评价)”的人物,虽然当时名声很大,但却逐渐被历史湮没。现在,只有他的同乡们还常常提起他。郭泰的时代,是乱世已见征兆的东汉末年…… 
寻访地理:介休
介休市以“三贤故里”闻名三晋。三贤,就是春秋时晋国介子推、东汉郭泰以及宋朝宰相文彦博。介子推以忠贞绝俗、功成不居垂名青史,民间的寒食节与他有很深的渊源;文彦博位及人臣,生荣死哀,历史也没有亏待他。而郭泰,一个“墨、孟之徒不能绝也(可以与墨子、孟子比肩,《后汉书》作者范晔如此评价)”的人物,虽然当时名声很大,但却逐渐被历史湮没。现在,只有他的同乡们还常常提起他。
郭泰的时代,是乱世已见征兆的东汉末年,也是三国时代的序曲。生活在这样一个年代,可以说是非常不幸。日薄西山的王朝,既挽救不了它,也不会给人希望,而令人热血沸腾的英雄时代,眼看着却赶不上了。处在历史的夹缝里,既尴尬也十分无奈。
生于末世的大名士
郭泰家世贫贱,如果以普通人的眼光来看,能够在末世苟全性命就不错了。但郭泰说:大丈夫焉能处斗筲之役乎。他是立志要做一番大事业的,所以找了名师,刻苦学习。史书上说:三年业毕,博通坟籍。善谈论,美音制。
当时,有个叫李膺的人,是天下名士的领袖,能够得到他的品鉴赏识,俗称“跃龙门”。就是这样的人,见了郭泰,也“大奇之,遂相友善,”郭泰由此名震京师。后来郭泰回乡,当时名士车数千辆送至河上,然而“唯与李膺同舟而济”,人们远远看去,就好像看神仙一样。
这样一个人却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数得着的黑暗时代。既能不为世所用,因为郭泰“性明知人,好训士类”的性格,他便选择了一条最适合他的人生道路———回乡教书,最后,“弟子以千数”。这条路很不错,做不了三国英雄,可以做三国英雄的老师啊。名士卢植教出了一个刘备,那是多大的幸福!郭泰没有教出这样的学生,但在当时知名者也有六十多人。
建宁二年春,郭泰逝世,年仅42岁。他死了以后,“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盖有万数来赴”,大名士蔡邕专门为他写了碑文,并说,平生所作的碑文很多,都有恭维的成分在里边,只有郭泰可以没有愧色。
就是这样一位大名士、大学者、大教育家,在他死后,声名却逐渐消失而不可闻,令他后世的同乡非常不平。原晋中市文化局局长、做过20年教师的王融亮说,郭泰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与他的历史地位和他现在的知名度非常不相称。
有教无类的教育家
王融亮说,郭泰出身贫贱,也没有做过大官,这也许是他得不到足够重视的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虽然以儒家为主,但从道家尤其从下层劳动人民那里汲取的思想养料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自然也被所谓“正统儒家”所轻视。
郭泰教授弟子的最大特点是发展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孔子虽说“有教无类”,但学生却以贵族子弟为多,但郭泰的学生,真可以用“芜杂”来形容,贩夫走卒乃至囚徒剧盗,郭泰都不以为忤,尽心培养。
可能因为郭泰这种不计出身、奖掖后辈的精神,历史虽然没有给他应有的位置,但在人民心中,郭泰的名字却是光辉而长久流传的。
比如,介休当地的人,称郭泰都为“郭林宗”。“林宗”是郭泰的字,称一个人的字而不称名,传统习惯上表现的是一种亲近的感情,朋友之间才会如此。问当地人为何如此,他们都说,祖祖辈辈就是这么叫的,也不知道为什么。
我猜测,当年郭泰回乡教学,必然没有什么名士的架子,与乡民水乳交融,乡民自然也不会感到生疏,才会以“林宗”称之,久而久之,留传后世,名反倒不为人所知了。就在这时,我又感到了郭泰的一片苦心:乱世征兆已见,天下即将涂炭。能指望肉食高官来延续文脉吗?不如就把文化学术、道德文章的种子深深地埋在民间,留在这些看似愚钝实则朴实坚韧的人心里吧。
王融亮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任介休县副县长时,倡议在郭泰教授弟子的原址上修建林宗书院。现在那里是一所小学。学校里立着郭泰的雕像。雕像为汉白玉制,郭泰身形瘦削,长身挺立,左臂夹书一卷,脸微侧,向下俯视,注视着从他身前经过的蹦蹦跳跳的小孩子,目光深邃柔和,似乎满含着期望———但他应该高兴的,介休在历史上一直以文脉深厚,读书人众多著称的。
离林宗书院不远的一个焦化厂,是郭泰墓的所在地,人称“郭有道墓”,“有道”是当年人们对郭泰的尊称。
墓在一大片草丛里,艰难地穿过草丛,还没到墓前方十步呢,就不能再前进。墓封土很大,旁边照看工厂的大爷说,传说这封土是当年来送葬的人一人一掬堆起来的。墓封土上的草明显和四周不同,紧密地挨着,挺拔地立着,足有半人高。
我问大爷是什么草会有如此不群的身姿,他也说不知道,但同时告我,这些草,即使到了冬天枯萎,也是这般挺拔地立着……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之十·关羽:勇将到神圣(图)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河东解梁人,是《三国演义》中虚构最多的部分之一,这个艺术形象的产生有他特定的历史背景。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当时元朝并不重用汉学,文人多闲散于社会,备受压抑,饱学之士多以外族当政为耻,这就有了皇权正统学说传播的土壤,就需要一个维护正统道义的有力形象,而史实中,关公自身的智勇忠义原形可塑性很强,这样关公在沉寂了几百年后,因一部小说被重新推到了史海的浪尖之上。罗贯中通过移花接木、……
寻访地理:解州
提及关公,大家都知道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五绺长髯”,但是《三国志》中,关于关公的容貌却只有一句“髯之绝伦逸群”。今天我们对关公的了解离不开《三国志》和《三国演义》这两部书。
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河东解梁人,是《三国演义》中虚构最多的部分之一,这个艺术形象的产生有他特定的历史背景。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当时元朝并不重用汉学,文人多闲散于社会,备受压抑,饱学之士多以外族当政为耻,这就有了皇权正统学说传播的土壤,就需要一个维护正统道义的有力形象,而史实中,关公自身的智勇忠义原形可塑性很强,这样关公在沉寂了几百年后,因一部小说被重新推到了史海的浪尖之上。罗贯中通过移花接木、角色互换、虚构情节等手法,把历史中的关公塑造成一个忠信礼义具备的全才形象。
真真假假的关羽
《三国演义》中有大约七成的史实来源于《三国志》,而假定《三国演义》中关公形象有70%的真实,他也称得起盖世英雄。但最近,在网上我看到了一些关于关公的文章,引用《三国志》中关公与曹操争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的事,论证关公好色。我觉得这太没有必要了———只用忠信礼义的戒律来束缚关公形象,不应该是读史研史的方向,史书上记载的东西,还不如埋在地下的古董容易鉴别,勘正起来不太容易,毕竟已经尘封几千年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古训发人深省。更何况《三国演义》本非正史呢?
如《三国演义》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据《三国志·蜀国传》中记述:“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关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但此一事件,罗贯中用了二回半,万余字虚构了过五关斩六将的情节,使关羽的忠义形象更加丰满,又为后面虚构华容道义释曹操留了伏笔。这一节应该说是全书中最有深意的一笔,论忠当斩曹,论义当放曹,最后关公动了思旧之情,义字占了上风,这与皇权要求的忠打了擦边球,而恰恰是这一点,让人觉得关公更有人情味,更可亲可敬,拉近了关公作为神和人之间的心理距离。
关公故里盛产传奇
关公的遗迹有三处:解州关帝庙、常平家庙、关帝祖茔,现被简称为“三关”。不过,关帝祖茔因时间紧张,并未去看,好在听说它对了解关公用处不大,也稍减了遗憾。
解州关帝庙离运城20公里,是三关之首,规模最大,据说关公故去后,头在关陵,身在当阳,而魂魄返归故里。拜关公不到解州不算真的拜祭。因关公被尊封为帝,解州庙区的建造近似一个微缩的皇宫,沿用了“前朝后寝”的格局。庙外的结义园是近几年才扩建进来的,用围墙与外面的道路相隔。
结义园以前是刘备的殿堂,因为建在关庙之南,有违君臣之祖制,后人就改修为结义园,园中桃树颇多,流水似带,可惜我去的时候是盛夏,桃花已谢,逊了天地一拜的气势。
连接关帝庙宫门的围墙高约数米,雉堞高耸,垛口如林,左右钟楼鼓楼遥相对峙,若战鼓雷鸣,扬刀立马于城下是何等气概。人们常以此与紫禁城相比,不过那样虽多了一些皇族贵气,却少了些英雄霸气。旧时大门一关,两边台阶上搭起木板,此处又是一座完整的古戏台。据说以前有位叫米喜子的,善演关公戏,演时只勾眉眼,上场时饮一大碗酒,面色即变赭红。现在上戏多用重彩,虽然好看却失去了自然之本了。
常平家庙在运城市西南方向,距解州关帝庙9公里,是关公的故居。建筑格局类似解州关帝庙,只是格局小些。庙虽小,但一石一砖皆有故事,一木一树皆附传说,寻石问木更有情趣。
崇宁殿前有龙虎二柏,已经有1800多年的树龄。左边龙柏参天,有两枯枝分叉高耸如龙角,而主干高昂如龙身,临风叶动,驾云即起。右边虎柏,临地有凸出树包如虎目圆睁,树根似虎爪扑地,栩栩如生,一显龙腾虎跃之形。前些年修献殿,虎柏有一大枝碍事,无奈就锯了,相传当时连刮三天三夜大风,断口殷殷如血,更增加了一份神秘之感。当地有一风俗,新生儿男寄养于龙柏,女寄养于虎柏,以红线绕树三匝。现树上红线缠绕如围裙,更添古意。古建筑深奥难懂,非一般人能详解,倒不如这些树的传说更能让人留恋。
关公文化源远流长
关公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笔文化遗产和财富,关公所代表的社会观、价值观,既为统治阶级极力推崇也被普通百姓接受。官取其忠、商取其信、民取其义,三教九流各取所需虔诚供奉,都寄托了各自的一种思想和愿望。它的形成发展投入了平民太多的幻想和期望,更容易让人们接受,历代统治者就是看到了这一点,才把关公推到了“神”的高度,使他成为了政治思想的代言人。
而今的关公已经成为运城的标志,一到运城火车站,就能看到高近十米的关公提刀跃马像。围绕关公文化而树立的商业文化品牌更是比比皆是,例如有关公酒、关公大酒店等,连今年新近投运的飞机场也当仁不让地被命名为“关公机场”。而每年9月份的关公春秋大祭,更是给关公文化在运城的发展增添了强大的动力。为了振兴山西经济,我们应该给关公文化注入一种新的历史内涵,让它服务、造福于山西。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之十一·貂蝉:千年生死两茫茫(图)   “貂,聪明伶俐,生性慈悲。据说北极圈内的猎人捕貂,常常假装快要冻死的样子,躺在貂出没的地方。貂看到后就跑出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人。猎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捕到了貂”。“蝉,无巢无穴,黍稷不享,不食污秽之物,高洁不群。1800年前,乱世峥嵘,群雄争霸,一个兼具貂与蝉双重品性的女子,以声色为戈矛,最终致凶猛之人于死命,而此年方二八、闭月羞花的红粉佳人至此却生死茫茫,香魂不知归处……这个女子名叫貂蝉。貂……
寻访地理:忻州
“貂,聪明伶俐,生性慈悲。据说北极圈内的猎人捕貂,常常假装快要冻死的样子,躺在貂出没的地方。貂看到后就跑出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温暖人。猎人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捕到了貂”。
“蝉,无巢无穴,黍稷不享,不食污秽之物,高洁不群。
1800年前,乱世峥嵘,群雄争霸,一个兼具貂与蝉双重品性的女子,以声色为戈矛,最终致凶猛之人于死命,而此年方二八、闭月羞花的红粉佳人至此却生死茫茫,香魂不知归处……
这个女子名叫貂蝉。
貂蝉在民间久负盛名,名列中国历史四大美女之列,却不见诸任何正统史书,只有凭《三国志·吕布传》中“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的记载,可见一点模糊的影子……
貂蝉,一个永久的谜
"忻州无好女,定襄无好男",这是一句在忻定一带妇孺皆知的俗语。因为忻州出了貂蝉,定襄出了吕布,貂蝉国色天香,倾国倾城,吕布气宇轩昂,所谓“马中赤兔,人中吕布”,此二人吸纳尽忻定一带精华,所以忻州再也出不了美丽的女子,定襄再也出不了俊朗的男子。言之久远,却查无实据。比之于与正史上有记载的其他三大美女西施、王昭君、杨玉环来说,貂蝉似乎只是一个艺术形象,这个艺术形象被人熟知是因为出现在了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第八回“王司徒巧使连环记,董太师大闹凤仪亭”中。“牡丹亭畔,长吁短叹”,随着这叹息之声,貂蝉出场,“年方二八,色伎俱佳”,八个字勾勒出貂蝉乃一秀外慧中的青春少女,“倘有用妾之处,万死不辞”,从声到形再到神,万死不辞就是貂蝉在这出美人连环计里的品格与灵魂。她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她要报答王允以亲女待之的养育之恩,她也是一个可怜天下生灵心怀悲悯的人。这出连环计最终以吕布一戟直刺董卓咽喉而大告全胜。董卓已除,而为此忍辱负重的红裙得到的奖赏却是“吕布至坞,先取了貂蝉”。貂蝉有没有在连环计中假戏真做而爱上吕布,后人不得而知,但一个“取”字却道出了吕布这个有勇无谋贪财好色之徒对女性的无比轻贱。
吕布白门楼殒命,妻女被载回许都,貂蝉退出三国舞台,至此生也茫茫,死亦茫茫。有说是曹操重演连环计,将貂蝉赐于关羽,意欲离间桃园三兄弟,貂蝉大义引颈祈斩,被关羽送走,出家为尼;有说被关羽斩杀;有说被曹操抓捕后扑剑而亡……
在史学界,有人只承认貂蝉是宋元以来,话本、戏剧、小说中塑造的人物,但也有人认为貂蝉的存在是真实的,代表人物就是近代史学家、演义小说家蔡东藩先生。他说:“貂蝉不见史传,但证诸稗史,传闻凿凿,谅非无稽。”并感慨:普天下之忠臣义士、猛将谋夫不能除一董卓,而貂蝉独能除之……貂蝉,吾爱之重之!”
《三国演义》让貂蝉的故事家喻户晓,但却未点明貂蝉是何方人氏。故现代人对貂蝉故里有几种推测,那么貂蝉乃忻州人一说从何而来呢?
从忻州文联退下来了潘玉厚先生,对家乡文化名人充满了充沛而又复杂的感情。他从1990年开始对貂蝉进行考证,认为貂蝉乃忻州人有以下几大根据:其一:元代杂剧《锦云堂暗定连环计》剧中貂蝉对王允有一段表白:“孩儿……是忻州木耳村人氏,任昴之女,小字红昌”;其二,“忻州没好女,定襄没好男”之传说民间流传已许久;其三,木耳村西南有貂蝉墓。“文革”后期,造田平墓时发现了城砖、墓砖都与貂蝉有关;其四,“文革”前木耳村有貂蝉故里的路碑;其五,木耳村有王允街;其六,相传貂蝉出生前三年,木耳村桃花不开,直到如今,此地桃树依然生长不旺……
貂蝉陵园与一群幸福的鸡
貂蝉陵园在距忻州市东南3公里处的木芝村,1995年前后为村集体所建,没有被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列入文物保护范围。木芝村又名木耳村,原盛产木耳,如今沿途已是一望无垠的玉米地。透过肥厚宽大的玉米叶子,貂蝉陵园就像一处小小的庄园,寂寞,宁静。大门反锁着,一个中学生模样的男孩子从窗户里探出头来,一人收了十块钱的门票。
门打开了,一股浓浓的鸡粪味扑鼻而来。我有些恍惚,这是纪念一个美丽女子的地方吗?它该是雅致的,该是灵动的,该是有琴声袅袅传来。可是,芳草萋萋,只有鸡在踱着慢悠悠的方步……彩塑馆里,阴暗潮湿,霉味很重,一只鸡大摇大摆地跟着我进来,它是在观赏这段美丽的故事,还是嘲笑这位传奇的女子?
在貂蝉墓前,碰到了承包这个陵园的女主人,女人看上去很为朴实,她说一年游客仅仅百余人;这里的鸡蛋为绿色鸡蛋,一斤六块钱……胸中似乎有气血在翻涌,慢慢弥漫到喉间、舌尖,那是一种比鸡粪味更令人难以忍受难以言说的味道。
回来后看到当地报纸上有一个关于貂蝉宜不宜作为忻州旅游文化的领军人物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应该发掘美女经济,一种观点认为元好问生长云朔,多慷慨悲歌之气,忻州应该“遗山气息,无处不在”,貂蝉只可作为点缀。
我愿意相信貂蝉曾经的存在,但我更愿意这样一位人间奇女子一直活在久远的历史当中,被人遗忘。
如果千年可以修得再生缘,不要再做那慈善的貂,也不要再做那只食雨露的蝉,就做一树桃花吧,花开花落,不染尘嚣……
寻访三晋历史名人故里之十二·张辽:孙权的毒药(图)   如果按传统的“忠义”观来看,张辽绝不是一个“忠义之臣”。他青少年时走马灯似地换过五个主人,也就是说,他至少跳了四次槽,炒了四个老板。但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混战中,他最终选择了一个最有望一统天下的人———曹操,并在他统一北方的争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一点上,他无疑是明智和值得赞扬的。少年的张辽武力过人,并州刺史丁原首先聘用了他,让他做“从事”,并让他带兵进京,就是从太原赶到河南洛阳。到了洛阳后,张……
如果按传统的“忠义”观来看,张辽绝不是一个“忠义之臣”。他青少年时走马灯似地换过五个主人,也就是说,他至少跳了四次槽,炒了四个老板。但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混战中,他最终选择了一个最有望一统天下的人———曹操,并在他统一北方的争战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在这一点上,他无疑是明智和值得赞扬的。
少年的张辽武力过人,并州刺史丁原首先聘用了他,让他做“从事”,并让他带兵进京,就是从太原赶到河南洛阳。到了洛阳后,张辽受雇于皇帝的大兄哥、权势人物大将军何进(当时,何进最有可能剪除宦官,稳定天下局势),赴河北招兵。招兵回来,何进已经在对付宦官的斗争中彻底失败,张辽转附董卓;董卓伏诛,张辽再附吕布;吕布下邳被擒,张辽带兵最后投了曹操———我们从上述迹象推测,张辽很可能是把从河北招来的兵勇当作自己的本钱,在各个军阀中寻找合作机会。归曹后的张辽此后没有再跳过槽,一鼓作气投入了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中。
曹袁官渡之战后,曹操还有许多残局急需收拾:袁绍原来属下的人分崩离析,但均未归曹,这些人有袁绍的三个儿子和一个外甥。袁绍原来也没有统一的地方,还需要曹操去统一,如东海、乌桓、汉中、巴蜀、东吴等。张辽要打的,就是这一系列仗。
建安六年,受曹操派遣,张辽和夏侯渊去略定鲁国诸县,将昌围在东海。好几个月后,曹军的粮也吃完了,大家商议着要撤兵。但细心的张辽注意到一个现象:在打攻防的这些天里,昌有好几次给张辽送“菠菜”,史书说是“属目视辽”,而箭也射得稀少起来。张辽一分析,他认定这事实上传达出来敌方在心理上的一种“依违两可”的态势。张辽立马去验证,对昌说:“曹公有个想法,让我来转达一下。”昌果然下马来说话。于是,张辽先“亲赴虎穴”,再说以恩威利害,昌顺利归降。
本来,这是一场双方都耗干了的战争,就像一局马上将黄庄的小麻将,可因为张辽的细致,竟突然间让曹军开了和!难怪回朝后曹操一边亲热地责备张辽“为大将者不可轻蹈险地”,一面乐得眼睫毛都开了花。而大脑够用的张辽,则报以更高的马屁:“凭着您在五洲四海的威望,谁敢动我一根毫毛?!”
接着,张辽参与了对袁谭、袁尚的战争,征战黎阳,攻破邺城,攻下赵国、常山,招降缘山诸寇及黑山孙轻,攻破袁谭,攻破辽东柳毅……在统一战争中居功至伟的张辽,立马被曹操封为“荡寇将军”。
受封后的张辽继续征战,定江夏、破袁尚、斩蹋顿单于,从此使乌桓浸衰,云中、五原直至辽东一线以北进入了鲜卑王庭并立,基本服从中央政权的新时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是什么原因,让汉武帝对令匈奴闻风丧胆的霍去病痛下杀手?看完你就知道了
卫子夫坐上皇后之位后,带来三个男人,拯救了汉朝的命运
如果霍去病没死,汉武帝后期还会杀太子吗?
卫青与霍去病到底是什么关系?霍家的兴起与卫青有关系吗?
霍去病活了24岁,儿子无故暴毙,孙子自杀!这一切都只是巧合吗?
千古一帝汉武帝,知人善用,也穷兵黩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