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姓氏略考-赵姓2

姓氏略考-赵姓2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诸多民族在与汉民族交往过程中,逐渐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将其原来的姓氏更改或融变为汉族习惯姓氏,这种情形在姓氏学上称之为“变姓”。

元朝时有一个女真人姓术要甲,由于读音被误传为“赵家”。元世祖忽必烈擢升其为官,诏书呼其为赵氏,他也就由此改姓赵,取名赵良弼,后来成为元朝名臣。

明朝时蒙古人阿勒楚尔古特,外祖父是女真人,姓兆斋氏,他从小在外祖父家长大,人们传言他随外祖父姓赵(兆斋与赵同音),他也就将错就错改姓为汉姓赵氏。

随着历史的发展,本为汉姓的赵氏,满、蒙古、回、布依、苗、藏、阿昌、土家、朝鲜、瑶、壮、哈尼、德昂、佤、景颇、鄂伦春、锡伯、彝、白、傣等族中也有了赵氏。在古代匈奴人、唐朝时云南白蛮部落、唐朝胖柯蛮等中也有赵氏。

1.匈奴族:

在古代匈奴、唐朝时期云南白蛮部落、胖柯蛮部落等中也有赵氏。据《汉书?列传》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就有一位叫赵安稽的匈奴人,世代居住在甘肃塞外的匈奴领地,为当地的匈奴王。汉武帝时,赵安稽投降汉朝,被汉武帝册封为昌武侯。西汉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匈奴左贤王举兵反对汉朝的统治,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大军征讨。赵安稽率领所属部落协助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击匈奴左贤王,屡立战功,被册封为坚侯。

西汉武帝之时,世居南越的越族赵光因归附汉朝,而被西汉武帝封为随桃侯。赵光世代居住在苍梧(今广西梧州),是南越王赵佗之后,为南越国的贵族子弟。赵佗创立南越国时,将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给赵光。赵光受封为苍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南越国被汉武帝派兵灭亡之后,汉朝为了拉拢赵光,以便于巩固汉朝对南越的统治,对赵光采取了怀柔政策,保留了赵光苍梧王的称号。而赵光为了表示自己与汉朝势不两立,拒绝了汉武帝赐封的苍梧王称号,自号“苍梧秦王”,以示反汉。赵光之所以在原苍梧王的名号之中,加上一个“秦”字,一是因为汉朝赐封了苍梧王,赵光以示不接受;二是自称本族姓秦,自号秦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赵光与联姻的原南越国贵族吕嘉一齐起兵反对汉朝。汉武帝便遣派大将军路博得率大军去平定。赵光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他之所以起兵反对汉朝,是想试探一下汉朝的反应。当汉朝真的派出大军来征讨时,苍梧秦王赵光自知不是汉朝大军的敌手,立即上书汉武帝表示言和。汉武帝原本想趁此机会废掉苍梧王,没想到赵光见风使舵如此迅速,加之讨伐的汉军还没有准备充足,便接受了赵光的上书。为了表示对叛乱的责罚,汉武帝撤消了汉朝原赐给赵光的苍梧王称号,改封为随桃侯。此后赵光为了表示对汉朝再也不怀二心,重新宣称自己恢复有功于汉朝的赵氏,再也不提自己姓秦了。现今南越族之中的赵氏成员,多是随桃侯赵光的后裔。

2.越族:

西汉武帝之时,世居南越的赵光因归附汉朝,而被西汉武帝封为随桃侯。

赵光世代居住在苍梧(今广西梧州),南越王赵佗之后,为南越国的贵族子弟。赵佗创立南越国时,将桂林郡南部的梧州封给赵光。赵光受封为苍梧王,以控制西江中游。

南越国被汉武帝派兵灭亡之后,汉朝为了拉拢赵光,以便于巩固汉朝对南越的统治,对赵光采取了怀柔政策,保留了赵光苍梧王的称号。赵光为了表示自己与汉朝势不两立,拒绝了汉武帝赐封的苍梧王称号,自号“苍梧秦王”,以示反汉。赵光之所以在原苍梧王的名号之中,加上一个“秦”字,一是因为汉朝赐封了苍梧王,赵光以示不接受;二是自称本族姓秦,自号秦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赵光与联姻的原南越国贵族吕嘉一齐起兵反对汉朝。汉武帝遣派将军路博得率大军去平定。赵光是一个非常识时务的人,他之所以起兵反对汉朝,是得到了关于汉朝内部不确切的情报,因而起兵想试探一下汉朝的反应。当汉朝真的派出大军来征讨时,苍梧秦王赵光自知不是汉朝大军的敌手,立即上书汉武帝表示言和。汉武帝原本想趁此机会废掉苍梧王,没想到赵光见风使舵如此迅速,加之讨伐的汉军还没有准备充足,只得接受了赵光的上书。为了表示对叛乱的责罚,汉武帝撤消了汉朝原赐给赵光的苍梧王称号,改封为随桃侯。赵光为了表示对汉朝再也不怀二心,重新宣称自己恢复有功于汉朝的赵氏,再也不提自己姓秦。现今南越族之中的赵氏成员,多是随桃侯赵光的后裔。

3.白族:

在中国历史上的五代之时,居住在一带的少数民族白族建立了一个名为大长和国的小国。在这个大长和国之中,有一位名叫赵善政的白族贵族十分有名望和地位。依据使籍《新唐书》与《南诏野史》的记载,白族之中的赵氏是一个资深的贵族世家。在一些古籍之中,就有了赵。赵氏是如何进入云南大理一带,并成为白族大家庭之中的主要成员之一,史书的记载不一,其主要的观点是:东汉末年,由于政治腐败,致使中原一带社会动乱,加之当时黄河发大水,居住在中原的赵氏家族成员之中的一支就举族向南迁徙,进入云南后在大理定居了下来。

中原赵氏迁徙进入云南,并定居在白族居住的大理之后,将当时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文化带人到当地,使白族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明显的提高。为此,中原赵氏成为大理白族的贵族世家以后,其家族成员之中出了一位名叫赵善政的后人,成为了大理白族的大长和国的清乎官。赵善政世居剑川(今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与后唐剑川节度使杨干贞颇有交情。杨于贞认为当君郑隆嬗不听话,于是杀死了郑隆嬗,由赵善政继为骠信(国王)。赵善政得到王位后,改大长和国的国号为大天兴国,又称兴源国。赵善政在位仅两年,公元929年又因与杨干贞发生冲突,而被节度使杨干贞所废。

白族之中的赵氏家族涌现出了不少的文人学士,其后裔之中有明朝的著名文人赵炳龙。据有关史籍记载,赵炳龙自幼勤奋好学,擅长古文,名于诗词,明朝崇祯皇帝七年(公元1633年)高中进士一甲第二名榜眼。明朝灭亡后,赵炳龙追随当时的抗清名将杨畏知赴肇庆(今广东肇庆)抗清,担任南明政权吏部文选司主事,不久升任户部员外郎。南明政权被清军灭亡后,赵炳龙见清朝统一天下的大势不可抗拒,自己又不愿附膺清朝,于是隐居在肇庆的郊外向湖村,以教书为生。赵炳龙一边教书育人,一边著作,所著颇多,其著作《居易轩诗文钞》八卷、《宝岩居词》等至今流传于世。又有赵汝濂,白族的云南大理赵氏家族的后裔。赵汝濂在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中进士,历官至右副都御史。赵汝濂为官清廉不贪,严于律己,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其时,朝廷佞臣赵文华党羽甚众,其他御史都不敢揭其短。惟有赵汝濂不顾自己的安危,挺身而出,多次上书责谏佞臣赵文华,因而名扬四海。赵汝濂的文章真是文如其人,文风洒脱,落落大方,其诗文有“信手应人、不为雕虫之技”的美誉,颇有盛名。

白族之中的赵氏家族中的清朝名人,比明朝文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尤以赵淳、赵廷枢、赵辉璧等人最著风骚。赵淳,白族赵氏世家之后,清朝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进士及第,曾任云南东川、鹤庆两府教授,其诗文辞句精练,风格明快,妙不可言,可惜多已流失,留传下来的不多。赵廷枢,为赵淳的同族人,曾任江西安福、萍乡、安远诸县知事,晚年辞官归乡定居。赵廷枢所撰诗文颇多,今有《所园诗集》四卷,有诗文五百余首,流传于世。赵辉璧,洱源风羽人(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因其祖居之地与后唐时当了两年大天兴国国王的赵善政是同地,而赵善政被后唐剑川节度使杨干贞所废后,就隐居下来,其后事不明;因而,赵辉璧有可能是赵善政的后裔。赵辉璧是著名清朝的爱国诗人,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高中进士,历任安徽全椒、山西临县知县,后因病归故里。其著述颇多,《古香书屋诗钞》十二卷,题材广泛,内容精湛,对封建社会的腐朽统治者与反动的外国殖民主义侵略者进行了讽刺和抨击。其撰写的《读诗管见》,是一部关于诗歌精辟的理论性著作,为同朝学子们所称赞,对今日的诗歌爱好者依然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4.蒙古族:

据史籍《元史》记载,在内蒙古境内的大青山下,蒙古族的汪古部落之中就有赵氏家族的分支。蒙古族汪古部落的赵氏,参与了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的战争,其中一位名叫赵国宝的族人是元军进攻四川的先锋军统帅。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赵国宝统率元军的先锋部队直攻四川境内的重镇重庆,经过几十天的激战,迫使重庆的南宋守将张实投降。作为元朝开国功臣的少数民族的赵氏,除了内蒙古大青山下世居的蒙古族汪古部族人的赵氏族人之外,还有世居在甘肃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的后裔。

赵国宝因功被授三晶印,并授为蒙古汉军的元帅,并同时被赐文州吐番万户府达鲁花赤(蒙古语,意思是征服者和统治者)。达鲁花赤的头衔只有蒙古的贵族才能享有,也就是说,从赵国宝开始,蒙古族汪古部落中赵氏已成为蒙古国及此后不久建立的大元帝国的贵族。赵国宝之子赵世延也是蒙古族汪古部落之中的佼佼者。赵世延自幼喜欢读书,潜心研究中原儒家学派的经世致用之学,为元朝的建立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赵世延官授承事郎、云南省诸路提刑按察司判官,不久升监察御史。其时,元朝丞相桑歌处事专横,包庇凶犯,赵世延于是当廷指责丞相桑歌,请求元世祖忽必烈下旨严办凶犯。赵世延与丞相桑歌因此不和,因而多次遭到桑歌的中伤。元世祖忽必烈重其才,不愿治其有罪,于是将赵世延出任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事。赵世延到任后,大力倡导儒学。其时,江南正逢水灾,赵世延于是遵照圣人之言,在管区之内设立多处义仓,并主持修复了澧阳县(今湖南澧县)的环堤,因而深得民心。元成宗铁木耳(公元1295~1307年)执政时,赵世延任中书左司都事、江南行台治书侍御史、安西路总管等官职。元武宗海山(公元1308~1311年)执政时,赵世延升任四川肃政廉访使,因主持修复都江堰有功,晋升为陕西行台侍御史。元仁宗(公元1312~1320年)执政时,赵世延作为少有的四朝元老进一步得到元仁宗的器重,历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中书参知政事、御史中丞、四川行省平章政事等封疆大臣。直到元文宗至顺元年(公元1330年),赵世延因年老多病而上书请求辞官。此时,赵世延已是八朝元老,元文宗仍不愿让其告老还乡,于是将其诏进京城与当时几位大学者组织纂修《经世大典》。不久,赵世延被封鲁国公,举家迁居成都。元顺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赵世延因病逝世于成都。赵世延是元朝达官,也是元朝贵族之中少有的颇得民心的好官。赵世延为政历时九朝,共五十余年,著有《风宪宏纲》传世。

5.藏族:

作为元朝开国功臣的少数民族的赵氏,除了内蒙古大青山下世居的蒙古族汪古部族人的赵氏族人之外,还有世居在甘肃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的后裔。

据史籍《元史》一书的记载,世居在临洮的藏族赵氏族人,在金朝年间出了一个赵阿歌昌,任金朝熙河(今甘肃临洮)节度使。金朝被元朝灭亡之后,赵阿歌昌率领部众占据甘肃莲花山,称王一方。后见元朝国势日盛,赵阿歌昌于是顺势而为,投降了元朝,被元帝授叠州(今甘肃叠州)安抚使。赵阿歌昌到叠州赴任之时,叠州城内空无一人。原来,当地居民为了逃避战乱,早已人去楼空,留下了一座空城。赵阿歌昌上任后,立即招抚逃亡在外的叠州居民,亲自带领回城居民修筑居室,请来内陆汉人讲授耕桑技术,使叠州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迅速恢复,为促进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昌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赵阿歌昌一生致力于叠州的社会经济发展,逝世于官职任上,终年八十岁。

赵阿歌昌有子多人,其中赵阿歌潘是最有作为的儿子。公元1252年元世祖忽必烈率大军南征大理,取道经过临洮。其时,赵阿歌潘为临洮府事,受命随元世祖忽必烈同行。忽必烈之子蒙哥为蒙古军大元帅,十分赏识赵阿歌潘的才于,于是将其招入幕府之中,共谋南征大计。后蒙哥统军攻四川,授命赵阿歌潘为先锋军统帅。赵阿歌潘率领先锋部队屡立战功,因而被元世祖忽必烈授临洮府元帅。后又因功被元帝赐名拔都(蒙语:大元帅),成为元帝国声名赫赫的大元帅。在元朝,拔都不仅是大元帅,而且是专门赏赐给蒙古贵族的高级官衔。赵阿歌潘受赐拔都头衔之后,世居甘肃临洮藏族之中的赵氏家族就成为了大元帝国的贵族,其家族文化由此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族人也得到迅速的繁衍。

藏族赵氏除了赵阿歌昌一支外,还有其他几支,其中南宋恭帝赵熹的后裔赵昮(宋恭帝)一脉藏族也是藏族赵氏的主要支脉之一。公元1323年赵昮因诗文而遭受文字狱被屈杀,遗子多人,除传说中的长子为元顺帝以外,其余都留居西藏,成为藏族之中赵氏始祖之一。

有野史记载,明成祖朱棣在得知俞应则的诗后,去观看历代帝王像,见到元顺帝的相貌果真十分像宋太祖赵匡胤。明成祖于是感慨道:“难怪元顺帝一点也不像元朝的历代帝王,而酷似宋朝的宋太祖。”

6.瑶族:

赵氏不仅是汉民族之中的大姓,在有的少数民族之中也为主要的姓氏之一,尤以瑶族的赵氏为代表。瑶族的赵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中的赵氏相比较,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大部分的少数民族之中的赵氏没有关于赵氏始祖传说的文献记载,而瑶族的赵氏始祖是一只名叫盘夸的龙犬;盘夸与评王的公主结婚后生了十二个子女,其中的第八个儿子取名叫赵瑞封,即是瑶族的赵氏的始祖。

传说,瑶族早年有一位评王。一日,评王上瑶池仙境游玩,得到龙犬一只,身长三尺,毛色黄斑,能讲人语。评王十分宠爱,为龙犬取名盘夸。其时,有一位高王,兵强马壮,率兵侵略评王。评王被打败后,只得将爱犬盘夸献给高王求和。高王得到盘夸后,仍不放过评王,时时加以侵略劫夺,令评王的民众无法为生。盘夸龙犬是一只神物,对高王的霸道行径十分不满;加之盘夸与评王已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于是决定惩罚高王,为饱受战乱之苦的老百姓除去祸首。一日,盘夸龙犬趁高王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高王身边的近侍又疏于防范之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高王,将高王的首级咬下,冲破敌人的追杀,狂奔七天七夜,将高王的首级献给评王。盘夸龙犬因劳累过度,四肢鲜血染地,昏倒在评王宫殿的大堂之上。评王急忙宣太医急诊,将盘夸从危亡之中救活。

评王见盘夸为一龙犬,竟如此感恩图报,甚是感动,决意给盘夸以重奖。评王问盘夸龙犬要什么赏赐,盘夸龙犬回答:“评王曾有令,谁能除去高王,谁就可以与公主成亲。我要求评王信守此诺。”盘夸龙犬的要求可把评王给难住了。不同意盘夸龙犬的要求,自己就失信于天下;如果同意盘夸龙犬的要求,岂不断送了公主的一生。评王左右为难,终日忧心忡仲。公主深被盘夸龙犬的行为所感动,评王的心事被她得知后,决心与龙犬成亲。盘夸龙犬与公主成亲后,双双进入深山老林。盘夸龙犬进入深山老林与公主完婚后,一夜之间竟变成了一位英俊少年。几年之中,公主一连生下六对龙凤胎。评王得知自己有了六男六女十二个外孙,说不出有多么高兴,于是传下圣旨,敕封盘夸为瑶族始祖盘王。与此同时,评王还给自己的12个外孙分别敕姓为: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唐、雷、冯。被敕赵氏的是第八子,名叫赵瑞封,封都尉补充国公。

其时正值南宋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2年),赵瑞封出外独立谋生,居住南渡林子村。赵瑞封娶妻二人,大妻生子赵宗先,分下金香炉,小名大赵;小妻生子赵宗县,分下银香炉,小名小赵。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赵瑞封后裔迁至桂林落居。在桂林住了两代以后,赵氏瑶人又从桂林迁居到了广西平乐府东门八宝村住了一年。因避官祸,赵瑞封的后裔被迫迁出八宝村,迁到上五堡京子村,与另外七姓瑶人合居。赵宗先有子五人,赵宗县无后。赵宗先的后人之中出了两位著名的人物,他们就是瑶族人民的反清英雄赵金龙和赵福才。

清道光十一年(公元1831年),清朝政府加强了对瑶族人民的剥削,当时迁居到湖南江华居住的瑶人赵金龙和赵福才决定举行反抗清朝的武装起义。两人秘密联络了近三千瑶族人民,以红布缠头作为义军的标志。起义军起事后,迅速占领了蓝山、江华、宁远、新田等地,并制定了“杀贪官、斩污吏、夺田地、扶贫苦”的政策,很快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支持。赵金龙有勇有谋,率领起义军多次击退清军的围剿。第二年,清朝政府调集了湘、广、桂、黔四省的兵力,由户部尚书禧恩亲自坐镇指挥,对赵金龙和赵福才领导的瑶族人民起义进行大规模镇压。赵金龙和赵福才率领瑶族义军,与清军浴血奋战了二十余天,终因寡不敌众,英勇牺牲,为中华少数民族中的赵氏家族历史,写下了辉煌而悲壮的篇章。

7.壮族:

在清朝时期,壮族赵氏家族成员中出了三位有名的大学者,他们就是广西宁明的赵克广、广西龙州的赵荣正和赵荣章。

8.满族:

满族赵氏始祖为女真族爱新觉罗氏,取意为汉字“金”、“肇”,赵氏为后改的同音汉字。赵氏显祖爱新觉罗氏的后裔皆为清朝皇家宗室金姓。女真人是满族的祖先,清兵入关时引起汉族人的反抗。清康熙大帝时将汉军镶红旗族人一支均改姓赵氏,以缓和民族矛盾,清初名将赵宏恩、赵国祚都源于这支镶红旗族人。清朝廷后来又将汉军正蓝旗族人一支均改为赵氏,清朝末期名臣赵尔巽、赵尔丰都则源于这支正蓝旗族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清朝皇族爱新觉罗氏失去了尊贵地位,他们纷纷改姓赵、刘、金三姓,从而扩大了满族中赵氏的人数。另外满族喜塔喇氏、阿颜觉罗氏、觉尔察氏、伊尔根觉罗氏、阿塔觉罗氏、兆佳氏、鄂卓氏、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氏者。

丹东东沟大孤山镇金姓始祖为爱新觉罗?猛特木,他曾督师南关,连战连捷,后因为私收降女为妻,被童?努尔哈赤定罪处斩,后经诸大臣力保其征战有功,方免死,但被贬配辽东。爱新觉罗?猛特木携子爱新觉罗?塔石乘船过海,隐居在丹东大孤山下,后代散居在丹东东沟金大岭、三道洼等地。清兴祖爱新觉罗?福满、清景祖爱新觉罗?觉昌安的后裔皆为“肇”氏,后取谐音汉字“赵”为氏。丹东岫岩兴隆乡赵氏在清初由开原被治罪到丹东岫岩地区定居,后代散居在丹东东沟宽池、宽甸永甸、凤城宝山等地。

9.回族:

山东青州赵氏回族为元朝荣禄大夫、中书平章政事赠太师中书左丞相伯颜后裔。

据原山东青州城南扈家子薄板台立于明朝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的赵氏莹蝎记载:“吾始祖伯颜,乃西域人也。仕元(后)赐姓赵……迨其子明远(伯颜之子),始奉我朝,命徙青(州),为编户”。元灭宋后,宋皇室赵氏被元朝当局搜查极严,赵氏因怕株连而改氏,元宪帝得知后为安定民心,才把当时执政的伯颜赐为赵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婴齐(南越明王)
揭秘古广西十大古国之二苍梧国(南越苍梧)
秦始皇后裔--秦王嬴光
赵光[西汉时期的南越国苍梧王]
漫话肇庆府之苍梧古郡
古代在广西建都的八个国家详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