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原忻县晋剧团著名小生王春林

记原忻县晋剧团著名小生王春林

一 忻县出了个女八十万禁军教头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粉碎“四人帮”后,经过一段沉寂,北京京剧团以《逼上梁山》开头(选这出戏显然是因为当初毛对延安平剧院的此戏作过肯定),逐渐打破了禁锢,恢复了传统戏的演出戏曲有了新的转折,革命样板戏一统天下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古装传统戏有望恢复上演.正是在这草木葱萌的时节(1977年:北京京剧团文革后首演《逼上梁山》,北京京剧团恢复首演全部《逼上梁山》。剧本由金紫光根据延安平剧院演出本整理改编。导演为李元春、赵炳啸、李慧芳、马彦祥。主要演员李崇善、赵世璞、罗荣贵、赵炳啸、冯万奎、刘永贵、张四全等。该剧在京连演多场,在传统戏文革后恢复上演之初,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同年阳泉市晋剧团移植了演出《逼上梁山》,是我省第一家开放的历史戏,忻县剧团得知此情,派专人前去按行当单个学习,完了组合。王春林学演林冲,原来是许娟娟演林娘子,后换成霍青霞,回忻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场场爆满。时值语言学家吴晓铃协同戏曲家金紫光从五台山下来,到了忻县小城调研,听说县剧团上演《逼上梁山》,也凑巧,金紫光是在延安首演《逼上梁山》中的林冲,这出戏受到毛主席的好评。也成了后来首先恢复传统戏首选的剧目。既然有专家坐镇,剧团也很重视,专家们兴致勃勃的观看演出。演出完了,照例请专家对此剧进行指导修正。当时演林冲的王春林已卸了妆,头饰取下,但林冲的英雄衣还没下身。专家打量全体演员,就是找不到扮林冲的演员,很是奇怪。他们哪会想到台上看了近两小时的戏,竟没看出林冲扮演者是位女性。不想到在忻县小城会出现一位女八十万禁军教头,了不起,不简单。两位专家佩服不已,(不特王春林唱作俱佳,一个女人演林冲,裴艳玲敢开这个例,听说北路梆子四大坤伶之“玉梅红”孔丽贞也曾演过此角)语言学家,戏史学家吴晓铃回京后隔了多年还是难以忘却,心情激动为此剧题了词:“夫妻壮别汴郊亭,弟兄威震野猪林。恩仇溅血证山神,谱将英雄家国恨,长歌居然女儿身”, 这书法还曾远赴重洋到过日本展览。这出戏也为忻县晋剧团进中南海奠定了基础。“洒血泪,望长空,悲愤问苍天,无端遭刑宪,刺配去边关。为什么苍天有眼不辨忠和奸!”这几句起板,苦涩中有点无奈,“血”和“长”二字拉长归韵,同时表达林冲此时复杂的心情。“……白虎堂落陷阱英雄气短,怎能够沥肝胆洗雪沉冤。”这几句感情充沛,意味深长,“怎能够沥肝胆”没有刻意于小生腔上翻,腔走平缓,此中韵味反复品听,别致的好听,多听不厌。“一路上满目疮痍,生民涂炭,衣褴缕,断炊烟,牵儿携老,谁人救援。蔽青云遮红日林深雾暗,到何时阴霾尽扫春到人间”。林冲虽处逆境,于天下生灵万民还是那样同情,深刻表达林冲忧国忧民心情,有一日云开雾散,总会有春洒人间。在当时忻县晋剧团演出的《逼上梁山》,剧中林冲饰演者王春林,在与共和国同龄的忻县老百姓来说一直是记忆犹新,连演50多场,打心里折服。至今回到村里,人们提起王春林的表演赞不绝口,称其表演英气威武,气度不凡,唱腔刚柔相济,行腔自如流畅。在我们忻州上了五十岁的不时会说起王春林,就像粉丝一样。一出《逼上梁山》,受到观众好评,专家赞许,全团行当齐全、珠连壁合的表演受到首都文艺专家的兴趣,此间侯宝林、吴晓铃等专家到忻县观看晋剧和北路梆子演出,和忻州戏剧接下了不解之缘,也有就了后来忻县晋剧团献演中南海的荣幸。

                二   井陉学戏 

 这里重点是要说曾演过《逼上梁山》王春林,河北井陉人,1962年拜著名晋剧小生马福仙为师,她刻苦练功、钻研技术,唱腔圆润、表演细腻,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她的扮相英俊洒脱,器宇轩昂,唱腔中俏丽挺拔,峰回路转,耐人寻味。下了台你不会看出这位是台上真功实底的文武小生。现在虽女小生众多,如当年孙福娥、丁艳霞之精神饱满者,还是为数不多。多以清柔为主,可能是河北人历来就吃苦耐劳,功夫就是了得,大家一说起河北的戏,嘿!那叫个精神、来劲。就连改唱晋剧的张保魁、刘少贞,河北人一唱晋剧就红。

  王春林十四岁学艺,当她进戏校学习时,父亲并不同意(王的父亲结婚较晚,36岁才生下她,对她也是很是疼爱),甚至几个月不同她来往以断她学戏的意念,但是她没有因此退缩。到了学校以后,四天就搬起腿,七天练成梢子功,一般来说练梢子功要一年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井陉为了补充剧团的后备力量,1955年至1957年,开办了三次短期训练班,培养学员120多名,聘请了18名老艺人和戏剧名家任教,有刘连祥、张怀礼、刘德保、吕润金、荆瑞铣、贾福泉、严正明、王昌来、石纯志、宋守杰、任焕章、田九贵等来团执教,训练步入正规化。河北人教戏,老师可下功夫了。练"担子功",在扁担两头吊上两块砖头,在磨道里来回转,师傅不让她吃饭的练功。去临汾学翎子功时,是用竹帘抽在盔上练的,买不起翎子,这样的练功环境,苦累可想而知。任焕章老师在她身上下了不少功夫,《折桂斧》这出戏,任是个票友,不会动作,他就让王春林的在鼓点下出来,身体不动的情况下把担子颤起来,反复的指点,本人不会,还要让学得人去摸索,困难可想而知。这需要长时间的品验才能揣摩出来,就是在这样环境下,王春林硬是练得把担子果然颤起来,练就一套好本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一个好的演员不是死搬照学,关键是有一个点悟性,活学活用。

                三  太原拜师

  1961年9月28日,井陉团拉进了太原市。经李德、霍汉文、贾福泉多方联系,通过太原市文化局的田野(在井陉团当过导演)和文化科长杨秋实推荐,太原市文化局副局长张焕同意该团参加山西省文化局举办的省、市、县十多个剧团参加的“在并剧团观摩汇演”。10月11日,大中剧场坐满了文艺界的领导、名家和同行。井陉团梁素荣、栾德宝演出的《挡马》,王韵田、荆玉玺、贾玉梅演出的《教子》,王春林、王秀娥演出的《折桂斧》,三个小戏一炮打响,轰动太原文艺界,效果极其强烈。1962年6月,太原市晋剧团赴井陉演出时,领导就抓住这个机遇,让张桂兰、仇爱林、王春林分别拜花艳君、张美琴、马福仙(十七生)为师。12月31日晚,山西省委、省政府特邀团里进省政府礼堂举行庆新年演出,吕锁柱、栾德宝主演的《三岔口》,王春林与团里于爱荣、梁素荣、栾德宝、郝素清、许连太、刘润明主演的《红珠女》,两个拿手好戏受到领导们的高度赞扬。演出结束,省长卫恒等领导上台祝贺演出成功,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设宴招待全体演职员。这是该团迄今最高格的演出。在太原期间,她们有半年时间跟老艺术家学习,在马福仙老师家,马老师先把《折桂斧》整个戏在家里就和舞台上过一遍,这就给王春林至少心里对表演有个一个初步的认识。下来再说戏,对人物的表现就更深刻了。在学习同时,观摩了张美琴、花艳君、刘仙玲、白桂英、高笑梅等精彩的演出,为张美琴俊逸儒雅,潇洒优美的台风所吸引,张美琴唱作念表样样扎实的舞台艺术形象,深深打动了王春林,难以忘却。1964年冬,由王志成根据话剧《瘦马记》改编为戏剧《龙马精神》,准备参加石家庄地区1964年革命现代戏汇演。为排演高质量的现代戏,、王春林与团里荆玉玺、栾德宝、郝素清、刘德,由荆瑞铣带领到北京观看了中国儿童话剧团演出的《龙马精神》。戏排出后,又到沙口、测鱼等村下乡演出体验生活,从而使每个角色演得栩栩如生,真实感人(摘自井陉团史)。在这些交流学习中,使王春林受益非浅,同时也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四 第二故乡

  原忻县晋剧团自郝淑贞、舍命红等调离后,演员阵容受挫。由太原调到忻县的鼓师高进义有感于人员分散,从其他团体挖回兴县剧团的李万林,当时排演的《白毛女》,更是轰动省城,连演数十场。1974年他们又打听到,王春林在家中伺候染病在床母亲两年了,赶快派人到井陉联系,为了消除后患,先把户口迁走。先把户口迁回村里,再由村里迁往忻县农村。当时团里也是一时不注意,就给开了绿灯,等户口拿到去了忻县,团里人后脚追来,但为时已晚,已成定局。户口到忻县以后先落在西楼村,然后从村里迁到剧团,一在就是二十来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春林小有名气,在忻州地区是家喻户晓,在太原演出也颇为轰动。当相声大师侯宝林到家中看望王春林的老父亲时,拉住王的父亲说:“你养了个好女儿,了不起,有气概”。这时他的老父亲才愧色的对女儿说:“春子(王春林的小名),当初父亲不让你学戏,是怕你受苦,怕被人瞧不起。现在没想到还让你来养活我”。王春林的拿手戏是《黄鹤楼》和《折桂斧》,与贾全康、许娟娟合作的《红书剑》演到一地火到一地。观者好评如潮,这戏虽然和晋中白桂枝、宋云仙、桑桂香《双灵牌》同出一戏,这出戏小生与须生平分秋色,甚至比须生还演的出色。王春林是这样理解人物的,梅仲与高珍同师出徒,梅仲在诗赋还高于高珍。在会考时,梅仲笔下让了三分,才让兄长略胜一筹。参演这出戏还有霍青霞、周根林,整体行当齐全,角色均摊,是一出好戏。接着《逼上梁山》,剧团又马不停蹄的排了《柳荫记》,王春林在剧中演出痴情憨脑的梁山伯,霍青霞演祝英台,王春林是一边输液,一边对台词,带病连演四十场,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王春林演过的现代戏数不胜数,几乎大多出演过,《海港》方海珍、《龙江颂》中江水英、《蝶恋花》中杨开慧、《杜鹃山》中的柯相等众多艺术形象。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忻州郭秋池编剧《岳云贵》,王春林出演小英雄岳云贵,当时她已37岁,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把头发理短,演出一个十几岁的英雄少年,获省内调演奖项。在忻州的老百姓对县剧团每个演员都熟悉,就如同昨日邻居,至今难已忘却。在《金瓮碑》中她饰演一个小角色民夫,就出场亮相那种气质,官逼民反的心情溢于其间,短短几句唱腔,把百姓痛恨无道之人的控拆于唱腔中迸发出来,引起观众的共鸣。现代戏《落凤滩》她演出了剧中的老板娘,同样一出场胳膊上放了两个盘子,三两句满堂彩。在村里经常有人会说起王春林,那小生好了,一上台那个威风,扮上相那种阳刚之气,英气逼人,有说不出的精神。有好多人问原来电台放过她的《逼上梁山》,现在怎么不播了。李春芳老师曾说做过她的一个专题,好久没有放过了。还有就是包头有王春林老师《逼上梁山》的录音,在当地还获了个节目奖。在忻州工作期间,王春林的艺术日渐成熟,不论角色轻重,在每个戏里认真分析人物,充分运用戏曲程式,使人物生活化、形象化,做到为角色服务,同时也和全团演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曾当选为忻州市第六、七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省剧协历史、忻州地区常务剧协常务理事,市文联委员,市妇联委员,连续获省、地、市“三八红旗手”、“市优秀党员”称号。

                      六 省城奔忙

  1989年省晋剧院决定抽调她去省里,可是工作关系迁出以后,由于种种原因,省晋剧院未能办理接入手续,至使她在社会上游荡数年,在戏曲同仁的帮助下,在其他剧团充当角色。上世纪末,郭彩萍组建太原市实验晋剧院直属演出团,请王春林与她共同撑起剧团的台面。在郭的团中,王春林不仅演小生,须生,还兼演众多杂角,这期间对她是一种煅练,充实自己,不论哪种角色,她都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曾与郭合演《蝴蝶杯》、《调寇》、《双罗衫》等剧目,积极陪衬郭彩萍的艺术形象,与郭彩萍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年台湾朋友想请郭彩萍拍个《杨八姐游春》,郭是小生对此有点犹豫,王春林鼓励郭出演,不想开拍在即,郭因有事去北京开会,从北京打电话回来,让王春林上。王春林用两天时间对剧本,适应剧情。想起当年小时在阳泉看“筱桂香”的情形,年纪还小的王春林,眼巴巴爬在台前目不转睛的盯着看。这也为这次演出佘太君,有了一点人物基础。说实话这时,王春林已六十多岁,身体也发胖了,嗓子高音也有点极限。但是凭着多年的舞台经验和人物的刻画处理,观众们对这个老旦是非常赞赏,不但唱腔圆润,嗓音宽厚,表演自如洒脱,表现了老太君面对宋王不畏强权,而是后发制人,用聪明智慧来化解这场闹剧,似绵里藏针,以柔克刚,也讽刺了某些人不知天高厚,不顾伦理道德可笑。 王春林对这出戏心里不尽满意,自己年青时没有留下多少音像资料,老了这有点对不起观众。有一年在河南梨园频道就把豫剧大师马金凤的《杨八姐游春》和晋剧王春林的《杨八姐游春》放在一起,让观众细品两位的艺术风格。 这一时期是她在社会上飘荡和人生纪验积累的重要阶段,虽不尽如意,也是生活的一种磨炼。 
                  七省戏校执教

   由于郭彩萍由于身体原因,解散了原来的直属演出团,王春林也歇下来,正在此时王爱爱出任了山西省戏剧学院的名誉院长。出于对同行的关注和了解,请他出任戏校教师。王春林有所有为难,自己一直在舞台上工作,对于教学有点陌生。王爱爱让她先试试,这样一试就是四年。在这四年里她把平生所学、舞台实践、演出心得、人物刻画,毫无保留传授给学生们。在生活上对待学生们就和自己子女们一样,关心呵护,学生们对王春林老师既尊敬又爱戴,亲如一家。在郭彩萍剧团期间,她兼演各种角色,也给年青演员说戏指导,这对以后的教学开了个好头。如何指导学生对唱腔音色的运用,人物内心刻画,如何鲜活展现有舞台上,对学生训练不厌其烦,不畏其难,一字一句的唱腔较正,一个身段一个身段的示范。王春林在乡下演出时,一位观众说她适合唱孙福娥的唱腔,还赠送她一盘孙福娥的磁带,她回来以后逐字逐句的听,反复学唱,在以后的日子,只要是孙福娥的段子,她都有要学唱记在心里。现在她对孙福娥的大多唱段烂熟于胸。这种博采众长的习惯很有利于戏校的教学实践。她为学生排了《折桂斧》,这出戏先亮“担子功”,打弟中用“梢子功”,后面进入唱腔,也剔除了一些坦胸露背的情节,符合现代审美要求。排演《辕门射戟》,培养吕布这种气势,要用近一年的时间,年前为学生排演这出戏,在学校反响强烈,吕布那英武傲气的形象展露出来,近年少见。最近又在辅导《花亭》,在这出戏里,王春林适当地把孙福娥的唱腔加以融炼,吸收前辈艺术精华,运用到剧情发展中去。只有老师们用心教学,把平生所学,全拿来出来,倾心相授,这样我们的戏曲才传承发展。王春林是这样一个人,在以后的日子,她还会一如既往传授下去,发挥戏曲的余热。

  王春林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优秀戏曲工作者,她们这一代人经历新旧社会的变迁,新中国对艺术的重视,也使她们做好为艺术献身的准备。传统戏,样板戏、传统戏,一波三折,而她们这一代县级剧团的演员,随着改革开放退出了历史舞台,大多流向社会。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她们晚年也生活的很充实。

 下附相关资料

小纪忻州戏曲:原来的忻州地区主要以蒲州梆子北上以后形成的大戏为主,兼有二人台、道情,到清朝末年,上路调风格基本完善,到民国时期达到鼎盛,抗日战争爆发后,好多艺术人流离失所,或改唱了中路梆子。代表性人物刘宝山一家就是风搅雪,但大多为下路调唱法,唱腔刚柔相济,声息浑厚。忻县刚解放后搜罗部分艺人成立了忻定晋剧团,演员有唱北路有唱中路的,当时的阵容可谓强大,九岁红、董福、舍命红、郝淑贞,是忻县当时强强联手,最佳阵容。为了增加新的血液,发展戏曲接班人,招收部分新人,还有从其他剧团抽调过来的,加上老艺人言传身教,培养一些新学员。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忻县晋剧团成为忻州最为人熟知的晋剧团体,不仅在乡下演,到省城乃至北京演出,剧目精彩,演员齐整,成为观众记忆中有实力的团体之一。贾全康、许娟娟、杨爱莲、王春林、霍青霞、张瑞芳、周根林、杜强、王平舟,这一大批为主角的演员,他们珠联璧合的演出直至现在忻州共和国的同龄人赞不绝口。

 逼上梁山演出小记:1944年1月,金紫光在延安扮演了《逼上梁山》中林冲。此剧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赞扬,并写下了著名的《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信中写到“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在旧戏舞台上(在一切离开人民的旧文学旧艺术上)人民却成了渣滓,由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们统治着舞台,这种历史的颠倒,现在由你们再颠倒过来,恢复了历史的面目,从此旧剧开了新生面,所以值得庆贺。”

   这个戏曾受到毛主席肯定的。正是这个原因,全国恢复传统戏就选中了《逼上梁山》,1977年9月11日,农历丁巳年七月廿八日:北京京剧团文革后首演《逼上梁山》。在山西阳泉市晋剧团上演了此剧,当时戏剧界为之轰动,省内外同行接踵而至争相观摩学习,连演八十余场,观众达16万人次。全国各剧种上演此剧都是观者如潮,禁锢了十多年的古装戏以莫大的热情受到观众如潮般涌来。《逼上梁山》成为这春天第一枝报捷的迎春花。这是用毛主席肯定过的作品来试探性演出。忻县剧团就派出人去阳泉学习,分配了任务,各个行当学各个角色,各学各的,回来组合。当时由王春林演林冲,许娟娟演林娘子,后因许身体有点胖,不适演旦角,换为剧团刀马旦演员霍青霞。在忻州连演54场,场场爆满。

(太原市实验晋剧团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传统戏第一出就是《逼上梁山》,剧中的林冲先是由武忠来扮演,后由清徐调来的韩伶演出,小生胡润宝也曾演过。太原的老百姓那时都记得场场爆满,可以看出观众对传统戏的喜爱之情)

井陉团史:我团梁素荣、栾德宝演出的《挡马》,王韵田、荆玉玺、贾玉梅演出的《教子》,王春林、王秀娥演出的《折桂斧》,三个小戏一炮打响,轰动太原文艺界,效果极其强烈。1962年6月,太原市晋剧团赴井陉演出时,领导就抓住这个机遇,让张桂兰、仇爱林、王春林分别拜花艳君、张美琴、马福仙(十七生)为师。12月31日晚,山西省委、省政府特邀团里进省政府礼堂举行庆新年演出,吕锁柱、栾德宝主演的《三岔口》,于爱荣、梁素荣、王春林、栾德宝、郝素清、许连太、刘润明主演的《红珠女》,两个拿手好戏受到领导们的高度赞扬。演出结束,省长卫恒等领导上台祝贺演出成功,做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并设宴招待全体演职员。这是该团迄今最高格的演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定襄历史
才识忻县晋剧团贾全康
戏剧名人蔺凤鸣——道情情未了
山西忻州:古城
[转载]忻州古城
忻州古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