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西文学
山西文学

2006-05-09 15:49:51  中青网  

        山西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发展是和中国文学的成长壮大紧密联在一起的。同时,由于山西在政治、经济、地理和民俗等方面有自己的特殊性,所以,山西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又具有独特的地位和色彩。

 

    自远古以来,就有“女娲补天”、“愚分移山”等神话,流传于山西境内。这些神话体现了三晋先民坚忍不拔的淳厚精神,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世世代代顽强地奋斗着,劳动着。由此,也给山西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所作。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由当时的文人编辑成书。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以后成为儒家的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中的《唐风》与《魏风》是产生于三晋大地的民间歌谣。这两部分诗作共十九篇,在整部《诗经》三百零五篇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大,但内容却很广泛,很有特色。其中《伐檀》、《硕鼠》是两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余篇章也都有深刻意义,比如描写劳工受奴役心中不平的怨愤的《鸨羽》等。

 

    先秦散文,百家争鸣,三晋大地进入文学繁荣时代,山西文学史上出现第一个创作高峰,最具代表性的当推荀子和韩非。荀子的文章构思精到,层次清晰,强调人的能动性,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大,其中《劝学》、《成相》等篇,是流传下来的经典之作。韩非的主要著作是《韩非子》一书,这也是先秦法家以及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本书中的论说体,包括《五蠹》、《孤愤》、《八说》、《说疑》、《说难》等,笔锋泼辣,说理周密,逻辑严谨,结构完善,表达了他的政治立场、思想主张以及对社会的批判;而《内储说》、《外储说》、《喻老》、《说林》等,则是以“经”为纲,以“说”(故事)来解释经书的文体,还有一部分是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的汇集,具有浓厚的文学意味,往往是用夸张的手法,突出故事主人公的荒唐行为,达到讽刺当时一些政治、社会现象的目的。

 

    战国时期,山西被分为韩、赵、魏三国,其中有不少是记述发生在这三国的故事的,有些作品成为经典之作,一直流传下来,比如《触龙说赵太后》等,也丰富了山西文学史。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也是山西文学史上成就最为突出的时期。据《全唐诗》辑录,山西诗人有一百多人,诗作在四千首以上,约占《全唐诗》总数的百分之八以上。不光诗人诗作多,更重要的是这些山西诗人的贡献突出。初唐的王绩、王勃等,为开创唐诗的繁荣局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盛唐的王维,在艺术上是能与李白、杜甫比肩的大家;而王昌龄、王之涣、王翰等人以边塞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在唐代以至后世是无人超越的;中唐柳宗元的散文,在唐代只有韩愈能与他并驾齐驱;晚唐的司空图以其《诗品》一书独步文坛,而温庭筠则是影响很大的“花间词”派的鼻祖。

 

到了宋代,山西文学不再像唐代那样辉煌,却也出了司马光这样伟大的文学家与史学家,他的《资治通鉴》一书,是一部具有极大文学色彩的史学巨著。全书生动朴实,文笔酣畅,从内容到形式,对后世的文学创作都产生过重要作用。

 

金元时期,全国最著名的诗人元好问,就生长在山西这块土地上。元好问以诚为本,以真为贵,以唐诗为典范,创作出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反战诗和抒情诗,形成了悲凉、沉郁、清丽的风格,为当时的诗坛树立了典范。同时,“雁门人”萨都剌的诗文,体现出对低层人民的同情,揭露了贵族的荒淫生活,在当时的文坛独具特色。元代的戏曲是文学创作的主潮,四位最具影响力的剧作家中,白朴和郑光祖是地道的山西人,关汉卿的籍贯有几种说法,其中也有山西一说。这几位剧作家靠他们的优秀作品,托起了元代文学的辉煌。

 

自明朝以后,白话小说成为山西文学的主流,其标志是太原人罗贯中创作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这部巨著不论对战争策略、政治斗争的描写,还是对宏伟小说结构设计、人物形象个性化的塑造,都把刚刚出现的白话小说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三国演义》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学宝库,更重要的是把山西文学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清代傅山在诗文方面追求朴拙雄健之美,情感强烈,内涵丰富,并且具有悲壮坚毅精神,在当时文坛独树一帜。同时,傅山还写有戏剧,对清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历史演进到现代以后,山西的新文学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石评梅、李健吾、高长虹等作家,以其极富特色的作品,在中国文坛上打出一片天地,对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四十年代以后,在山西的各个解放区成长起来了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冈夫等作家,他们以富有强烈现实精神和浓郁地方特色的作品,获得了广大读者的赞赏。尤其是到了建国后,他们继续走大众化、通俗化道路,坚持深入生活原则,从生活中发现写作素材,思考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写出了一大批在读者中产生过强烈反响的小说、电影剧本、戏剧、诗歌,形成了山西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并且被称之为“山药蛋”文学流派,享誉国内外。

        进入新时期以来,山西的一批中青年作家,如成一、周宗奇、张石山、韩石山、柯云路、王东满、李锐、张平、钟道新、蒋韵、赵瑜、燕治国等,既继承老一辈作家的优秀传统,又锐意求新,创作出了一大批主题深刻、艺术表现手法多样的作品,在山西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由此,对整个文坛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于是,有了“晋军崛起”的文学现象。“晋军崛起”,不但是对当时山西青年作家创作成就的高度总结和概括,对山西所有作家的最好的士气鼓舞,而且也展示了山西的文学创作在“山药蛋派”之后再度辉煌。由于“晋军”作家的出身经历、文化构成、知识准备、创作环境不同于“山药蛋派”作家,自然,他们的写作方式和艺术追求,也就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不再像前辈作家那样热心于具体工作,而是抓住生活中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努力从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人性的等多种角度去审视,显现出一种浓郁的忧患意识;同时,在艺术手法上,不再拘泥于一种形式,既有传统的典型环境中描写典型人物,也有现代的心理结构、文化寻根、情感展示等等。当然,深切关注和深刻揭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与矛盾这一点,仍然是“晋军”作家中多数人所奉行的;老一代作家所形成的体察民情、关心民族前途、与普通群众的命运和情感血肉相连、紧扣时代脉搏这个传统,在“晋军”作家的创作中,仍然延续着。

        张平是九十年代山西文学创作的领军人物。他199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抉择》,既是张平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也是山西文学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标志。由于这部作品深刻的主题、强烈的现实性、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巨大的读者反响,在2000年度揭晓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评奖中,名列获奖作品之首。这是自从这项全国长篇小说最高奖项设立以来,第一位获奖的山西作家,也是对张平创作直面现实作品的充分肯定。特别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生死抉择》,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是近年来现实题材影视作品中非常重要的收获,也是近年来获得观众广泛赞誉的少数几部现实题材影视作品之一。《十面埋伏》是张平继《抉择》以后奉献给读者的又一部惊世之作。这是中国当代第一部正面揭露司法腐败,展示司法队伍中权与法、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两种社会力量强力抗争、殊死较量的长篇小说。作品跌宕起伏,悬念丛生,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十面埋伏》在读者中的反响同样强烈,再一次掀起了张平作品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平以《重新生活》获吕梁文学奖2019年度山西作家
山西抗战文学史
回忆作家孙谦的文学人生
现当代文学考研必读作品汇总
苗蔚林:语文该怎么讲“文学常识”?
怎样安顿《谏逐客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