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八百年中第一人”

——元好问的历史地位及其多方面的文化贡献

文坛盟主

    元好问认为:“士之有所立,必藉国家教养、父兄渊源、师友讲习,三者备而后可。”(《中州集·辛愿传》)这正是他本人能取得重大成就的三个基本条件。他的父、兄都博学能诗。元好问出生前及其青年时代前后50年(1161—1210),是金代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史称“世宗、章宗之世,儒风大变,学校日盛。士人由科举而位列宰相者甚多。”(《金史·文艺传》)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金章宗则是历代金帝中汉文化最高的人。元好问确实得益于国家教养。可称为元好问之师的,除郝天挺外,还有王中立、路铎、赵秉文、王若虚等名士名臣。元好问结交的诗友很广,著名的如元好问的“三知己”辛愿、李献甫、李汾;以及雷渊、王渥、麻九畴、冀禹锡、杨弘道、刘昂霄、赵元等。师友中关键性的人物,是礼部尚书赵秉文。
    在《赵闲闲真赞》中,元好问认为“斯文之主盟”必须具备四个字:和、诚、定、清。“不立崖岸之谓和,不置町畦之谓诚,不变燥湿之谓定,不污泥滓之谓清。”而元好问本人“性乐易,好奖进后学,春风和气,隐然眉睫间,未尝以行辈自尊,故所在士子从之如市然,号为泛爱。”(徐世隆《遗山先生文集序》)其诗“但见其巧,不见其拙;但见其易,不见其难。正如佛说法云:吾言如蜜,中边皆甜。虽倡优驵侩、牛童马走闻之,莫不以为此皆吾心上言也。”(杜仁杰《遗山先生文集后序》)元好问提出的审美原刻和论诗纲领即“以诚为本”,“诚”不仅是对作人的要求,也是对作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他指出:“唐诗所以绝出于三百篇之后者,知本焉尔矣!何谓本?诚是也。”(《杨叔能小亨集引》)“诚”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真诚;二是要符合儒家的道德规范和温柔敦厚的诗教,要将情感寓于艺术形象之中,含蓄蕴藉。关于“定”,元好问的《写真自赞》是极好的注脚:“若夫立心于毁誉失真之后而无所恤,横身于利害相磨之场而莫之避,以此而拟诸君,亦庶几有措足之地。”至于“清”,则为元好问一生的向往与追求。他的《自题中州集后》五首之三说:“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其《论诗三首》之一说:“坎井鸣蛙自一天,江山放眼更超然。情知春草池塘句,不到柴烟粪火边。”为了追求谢灵运“青草池塘”般的乾坤清气,他痛自鞭策,刻苦磨砺:“我诗初不工,研磨出艰辛。”“共知诗人太瘦生,谁从惨淡得经营。”(《自题二首》)于是,在国家教养的文化生态环境中,在父兄渊源的家学基础上,在师友讲习的切磋琢磨进程中,这位出自寒乡小邑的神童,通过真诚的刻苦学习,于28岁时已名震京师。同一年写的《论诗三十首》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又遭遇到“国家不幸诗家幸”的大不幸和大幸,终于成长为一代宗师、文坛盟主。

(李正民)

 

 

 艺术品、文物之收藏、品鉴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记述

    艺术品是文化精粹的载体,是艺术家心血的结晶,是最可珍爱的传统文化资源。因此,守护、珍藏艺术品向来是传承文化的重要手段。在遗山的文集中不乏对历代名家书画作品和重要文献的记述和题跋,先贤和同时代文化人的著述与艺术创作经遗山记述评点,作为史料,可以使今人考见其时人文之盛,其中也折射出遗山独到的历史文化观和审美理念。从遗山所作《故物谱》中,可知他本人就热心收藏有一批珍贵艺术品和文物:“予家所藏:书,宋元佑以前物也;法书,则唐人笔迹及五代写本为多,有孝、范、许、郭诸人高品,就中薛稷《六鹤》最为超绝……”还有其父元德明手写《春秋》三史、《庄子》、《文选》,上千余册,并画百轴,装在二鹿车上,随自己出行。虽在战乱中不免散亡,亦必一一记之,说明某书买于某处、所传何人、藏之几何年,其装裱题签均默记心中,“犹梦寐见之。”可见遗山对藏品何等珍惜呵护!
    遗山对传世文物十分珍爱,在《续夷坚志》中所涉及的文物有铁券、击蛇笏、古镜、无弦琴、天砚、紫玉砚、手植桧圣像、汤盘周鼎、金宝牌、古钱、古印、古画、古砖等项,可以说涉及到收藏的各个领域,并为之或作考证,或述来源,或记形制,或评价值,为后人留下清晰的实录,可供考证之资取。如所录铁券文字,令后人知其真实面目,可补史载之缺。如上诸多有关述录评鉴,显示了这位文化大师渊博的学识和开阔胸怀,真可谓海纳百川,不拒细流。
    此外有关风俗民情、民间信仰、奇闻异事、文人典故等等,遗山笔下无不涉猎,范围之广,实堪惊人。文史撰述固然是遗山文化工程的重点,但他决不局限于单纯的文史专门,而是目光远大、学养弘深,有着多方面研究的一代文化宗师。最为可贵的是上述的所有文化活动都是贯穿着强烈的爱国忧民、志在天下的精神,笔者昔年有诗论曰:“皇权正统辨君臣,枉罪遗山有夙因。青史标名翻旧案,先生不独是诗人。”拙意以为只有从中华文化整体发展史的视角,不拘一格,全方位地考量元遗山的诸多成就和贡献,才能对其人做出较客观的正确评价。                  

(降大任)

   对人文地理   的考察和实录

    遗山奔走中原河朔齐鲁,传播中原进步文化,也留下不少游记文字,其中涉及了大量的人文地理内容,如对泰山、山东、晋祠、济南、颍水、燕地、关中、灵璧、华州、崞县凤凰山等,对其山川形胜、沿革、风物和史迹文物、名人遗事有多方面的描述和实录,尤其重视其关乎社会政治军事和文化的重要性。对五岳之尊的泰山,遗山与友人相伴游历三十日,往复千里,有详细的考察,有关泰山的道路里程、寺观桥路、名人行迹、碑刻文字与优美风光,一一笔之于书,所述既生动又亲切。在《内翰王公墓表》中他记录了大学者作家王若虚在泰山游程去世的始末,对这位老友表达了深深的悼念。文中特别有一段议论,称“夫人以境适,境亦用人胜,故古今以人境相值为难。”遗山记太原晋祠,述其由来,详其水利“可以载舟楫,汇为巨陂,派为通渠;稻塍莲荡,延袤百余里,望之令人渺焉有吴儿洲渚之想。”记济南诸泉亭轩,称其风物之美、游观之富,有“秋荷方盛,红绿如绣”之胜;记凤凰山晴雨奇景,与先贤文献之盛,并特别赋诗歌咏,皆绘声绘色,引人如入画图。充分表现了这位一代文宗热爱大自然,陶情于山川秀美的高雅风怀,所谓“人境相值”正反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派天机,今之人再到晋祠,何曾想见当年荡舟碧波之乐,能不愧哉!
    又如,记关中、燕地形胜,遗山发思古之幽情,以其军事重地,有关系天下兴亡的地利之便,尤其感慨其风物之美与人杰辈出,激发“览山川之胜慨,考前世之遗迹,庶几不负古人者”的高远抱负。在游览中,遗山热爱祖国、热爱山河与济世救民之情油然而生,这正是报国之士、爱民之杰赤子之心的真情袒露。遗山不仅为我们留下了记述秀美山河和人文之盛的优美篇章,而且留下了他渗透在字里行间的钟情于父母之邦的高尚精神。这正是遗山文化贡献中最精华的部分。    

 (降大任)

     对宗教文化的包容态度与理性采纳  

    遗山不仅是金元之际伟大 诗人、文学家、史学家,而且是学识渊博、胸怀博大的文化宗师。一个突出的方面,表现在他对释道两家宗教具有宽厚的包容气度。他交往有许多名僧和高道,据考证其所交名僧至少有28人,道士33人,而且女儿元严也是一位道士。遗山的学问以儒学为主,但也兼采释道。他经常与方外之友切磋交流二氏之学,同时谈诗论文。他评价佛学能够“一人之身,以三世之身为身,一心所念,以万生所念为念。至于沙河法界,虽仇敌怨恶,品汇殊绝,悉以大悲智而饶益之。道量宏阔,愿力坚固,力虽不足,而心则百之。”他称赞释家“若大导师大医王,微利可施,无念不在。世谛中容有异同,其恻隐之实,亦不可诬也。”在战乱浩劫中百姓四处流离,生命难保,民族仇恨日益加深,佛教能起到抚慰精神,化解仇恨的作用,这是应当肯定的。有的高僧道行高洁,于“焚荡之余,破屋数椽,日与残僧三四辈自给,不肯轻傍时贵之门。”这种自力更生,不屑权贵的精神尤为可贵,就受到遗山的称扬。更有不少修行精进之僧人,超脱生死,了悟玄谛,坚忍不拔,一心清修,表现了坚诚的信仰,因而受到遗山的击节赞扬。遗山说“惟其生死一节,强不可夺;小大一志,牢不可破。故无幽而不穷,无高而不登,无坚而不攻。虽时有龃龉,要其终则莫不沛然如湍流之破隄防,一放而莫之御也。”这种执着的精神,是儒者应当学习的。遗山倡导:儒者如能“旦旦如是,世世又如是”,必能“推明大道卓如日月之明,”使仁政礼治复兴于世,不至荒废。而遗山本人就是以这种精神为榜样,致力于文化复兴事业的。
    对于道教,遗山同样抱有敬重态度,何况金元之际大兴的全真道等新道教,往往尊崇儒学,融合仁义孝悌之义,具有济世救民之功。遗山称赞他们“谦逊似儒,坚苦似墨”,志节不凡,勇于反对“攻劫争夺”,“以弭勇斗嗜杀之心。”如道士袁从义“通经史百家,旁及释典,亦称该洽”,袁氏“生资乐易,行己接物,得于吾孔孟书为多。事母孝,故生平未尝远出。”又收养孤幼,躬自教督,“既长,又为之婚娶,如是十余辈,其后俱有所成。”又雅好医术,“赖以全济者甚众。”兵后岁饥,“尽出余粟,以赡贫者。”此人反而对道教“祭醮章奏,皆鄙而不为。”袁氏其人实为披着道衣的儒者。全真道士于道显,更是苦行修炼,生活极为俭朴,平时吃剩饭,宿于道路,“胁不席者数十年”,以行乞为生,但“独于周急继困,解衣辍食,恒若不及也。”道士王志常读史传,“略知古今成败,留意医药,必以先所验者告之。”他率师徒修复忻州天庆观,又收埋尸骨,力行善事。特别是通真子秦志安,受名道宋德方之嘱,主持《道藏》的修订,终成宏业。这些道教人士,均系遗山挚友,受到遗山的礼重,并由遗山为之作传,表而出之,激励世人,以力行善举,疗救战争创伤,促进社会安定和平。遗山之用心可谓良苦,体恤民瘼可谓周备,确实反映了他急于文治,挽救世道人心的崇高志向和热诚。    

(降大任)  

 弘扬祖国医学  济世救人的人道精神

    中国传统医家向以“人命至重,贵于千金”(孙思邈语)为圭臬,从事治病救人的崇高事业。在金元战乱时期,无辜百姓死伤于兵刀者不计其数,流离四方罹疫受病极多,尤需医家抢救治疗。这也正是金元名医辈出、医学发达的重要原因。出于悲天悯人之情,遗山同情百姓疾苦,十分留意医学事业,表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且对医道颇有造诣。
    遗山特别看重那些专以救人为务而不图回报的名医,在为世医张遵古所作碣铭中录其“世业不敢不勉,至于以医为治生之具,则死不敢也”的名言,称其继承张子和、刘守真名医之学,“切于利生”的功业。赞扬太医卢昶精通医典,主张“善气莫若息心,善身莫若戒慎”,修德与行医并重的高行。对太原医师赵国器“世于方伎”之业,“于人命为甚重”的医德表而出之。尤其是对名医李杲施治之高明,详加记述,简直犹如一份详细的医案,对后世医家极具借鉴价值。遗山文集中所录医家善事者还有吴辨夫、周梦卿、许彦清、李明之、少林寺药局等均有精到的评述。
    遗山感叹医术为难事,传统医典,乏人继承。他认为,世传歧黄卢扁之书,“皆典雅渊奥,本于大道之说,究乎死生之际。儒者不暇读,庸人不解读。”是人间一大憾事。他从医理上谆谆告诫行医者,倡言古人“用药犹兵”:“为药犹兵……善用之者,能以杀人者生人,不善用之,则反以生人者杀人。世之君子,留意于性命之学者,良有旨哉!”并在文集中例举庸医用药之误,作恳切告诫:“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
    在遗山文集中录有不少治病验方,供世人斟酌采用,如辟谷延寿丹、芦菔救熏死方、善济方、揩牙方、疗眼疾丸、食鱼致病方、背疽恶疮方等,并为周梦卿之《周氏卫生方》作序。在医学理论上,还有对扁鹊医道、脾胃不足为百病的专论,他指出往昔医者辨证不清,“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读李明之《脾胃论》,方知世医之误。试想百万之众未死于兵而死于误医,这是何等可悲。因此,遗山不吝笔墨,对医术辨证施治之道之紧要大书特书,唤醒世人医家务须慎重。其仁者之用心,何其可敬!遗山在医学方面留下的文献,确实是一笔祖国医学发展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当传之万代而不朽。         

(降大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昆山徐氏家族的文化成就
苏轼的嗜石兴味与宋代文人的审美观念
影刊宋金元明本词(13):景元延祐本知常先生云山集一卷
从赵执信的“家难”解读他的《原山狼》和《獍去谣》
《苏轼文集·率子廉传》阅读训练
初唐四杰集梅曾亮:柏枧山房诗文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