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古城改造寻踪

为古城改造寻踪

(2014-12-24 22:24:49)


——忻州古城文化寻踪及古城改造设想的调研报告

                                            杨爱梅

题记忻州古城是忻州城市的根、历史的根、文化的根。作为古城秀容办工作十几年的笔者,尽管不是本地人,但对脚下这片土地不仅有了深厚的感情,也有了些许的了解与懂得。于是,联系古城的老者、懂古城的人群,以及古城城中村干部,就老城的兴衰、改造、发展做了一些初步的走访调研,以供古城文化研究和古城改造参考。

一、古城渊源及原建筑分布概况

    史料载:忻州,春秋属晋。三家分晋后属赵。东汉末年,袁绍父子占据冀、燕、青、并四州,而并州以北郡县因连年战事、羌胡大扰,早已民人流徙,十室九空。曹操消灭袁绍后,于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将并州归入冀州,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驱聚塞下流民,置新兴郡”,在今忻府区豆罗镇麻会村西侧筑城为其治所。后,又置九原县,在今忻州古城址筑土城为治所,称九原城,新兴郡统九原县。之后,新兴郡治所迁于九原城。

    北魏明元帝永兴二年(公元410年),同时设置秀容郡与秀容县,秀容郡领秀容县,治所在今忻州奇村一带。《辞海》:“秀容,古县名,治所在今山西忻县西北,隋开皇移至今忻县,为忻州治所。”后将九原城改称秀容城,忻州本境也渐以秀容县代替。《忻州直隶志》载:“州城筑于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因州北有忻口而名。”实际上忻州城廓早在东汉建安二十年已筑之,隋开皇十八年只是秀容治所迁入、修葺,并改为忻州而已。也就是说,忻州古城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筑城,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了。

    忻州古城始为土城,后经各朝多次修茸、重修、加修。据资料记载:明洪武三年重修,嘉靖十六年加修;明万历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5971599)以砖石筑之,城周扩建为二千一百九十丈,城墙加高到四丈二尺;清乾隆十八年和同治七年先后再修缮。因此,今天所见忻州古城面貌,是为明清修茸后的遗物。

忻州北据忻口,南有石岭、赤塘两关险隘,古城筑于中心地带,是偏头关、宁武关、雁门关的可靠后方。且“三关与忻州之间,构成犄角之势,形成扇面,连能一气,三关像指,忻州如掌,进则如掌使指,迅速有力;退则坚实如拳,牢不可破。”是古时太原府“晋北的咽喉和门户”。因此,忻州古城北城门楼匾书“晋北锁钥”,南城门楼匾书“三关总要”。  

忻州古城历史上均为郡、州治。唐宋以来一直为州治,是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忻州古城西高东低,背倚九龙岗,东临牧马河,凭山襟水,“跨西岗而城,岗占城之半,是为九龙之塬”。古城平面势成椭圆,俗称卧牛城,有东、西、南、北四座门,一纵五街五十二条巷(数字来源于《忻州老城图》)。城东,东西为街,南北为巷;城西,东西、南北皆为巷。一纵:即,南北大街;五街:文庙街、学道街、兴寺街、大东街、顺城街;五十二条巷:石狼巷、周家巷、打磨巷、草市巷、关帝庙巷、云路巷、仰圣巷、南北主事巷等。一条南北大街直通南北两门,既是太原以北唯一的南北通道,又是曾经古城最宽敞、最繁华的主街道。大街两侧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八座门,凌云楼分立南、北城楼内。以南北大街为中轴,基本布局为:官府衙门居东:学堂书院在西;东西两侧庙宇遍布,各大街、巷口多处都有不同风格、不同来由的门楼、牌楼。曾经的古城除了凭山襟水外,其间还有不少四季有水小湖泊,忻州人叫水泊。如:牛脏泊、柳林泊、枣涧泊、南门泊等。

二、古城现有景点古建筑

    历经近1800年的风雨洗礼,尤其是经过明清繁盛时期,忻州古城蕴蓄了丰厚的地域文化,孕育了厚重的忻州文明,积淀了淳朴的忻州人文精神。

直到今天——公元2014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浩劫的忻州古城,仍旧保留的古建筑有:

    北城门楼:北门为拱辰门,以北斗星辰暗寓整个晋北腹地,取意此城乃拱卫北野的重镇。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门楼高16米,座落在12米高的城墙之上,宽7间,深4间,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顶,檐下高悬晋北锁钥门匾。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连接严实。原城墙与城门楼早已被拆迁断开,门楼两侧各余近10米,砖砌以台阶,曲折直通顶楼。原瓮城已拆除。整个城楼红柱蓝瓦,富丽堂皇,甚为壮观。

    南城门楼:南门为景贤门,意为景仰贤圣,暗含多出贤达英才俊杰之意。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面阔7间,进深4间,重檐歇山顶,四角飞檐,楼梯三层,楼内无柱,拇指台阶。三层檐下正中悬挂三关总要匾额。1972年拆毁,2002年城楼、瓮城重建。

    东城门洞:东门为“永丰门”,意为百业兴盛,物产丰饶。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匾额“双流合抱”有诗云“云中牧马水悠悠,为过岗东合抱流。一入滹沱三水汇,春浇夏灌益忻州”。1945年门洞上城楼被毁,现只存有土石门洞。

    西城门洞:西门为“新兴门”。当年曹操在此建新兴郡,于是取“新绪兆瑞,兴盛绵长”之意。始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城楼匾额“九峰雄峙”。城楼毁于解放前,现只存有土门洞和夯土瓮城圈残垣。

城墙:忻州城墙始筑于东汉末年,唐宋时扩建,至清末成为完整城池。城墙周长2190丈,高4.2丈,全部用砖石包砌(明七暗八——露出来的七层,埋在土里第八层)。城墙在解放战争时期,阎锡山挖战壕,修碉堡,有较大损毁。解放后,城区建设和九龙岗水库修建,城墙逐步被拆除,现北城墙全部拆毁,东南西三面仍有断壁残垣。西城墙最长,虽包砖已被拆除,但夯土城墙仍旧有形有状,南北长约1200米左右。

秀容书院史载,忻州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就建了书院,但并无别的记载。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忻州知州鲁潢(江西新城人)到任募捐得银4000余两,除添建文昌寺外,“将余金发交典行,量取薄息”,以作修建书院之资。乾隆四十年(1775),书院在城西九龙岗上文昌寺西建成,称秀容书院。书院占地30余亩,建房154间。此后,嘉庆二十五年(1820)、咸丰十一年(1861)、同治八年(1869),又三次重修补修,增加房舍35间。

秀容书院依地形而建,由上、中、下三个院落组成。上院为主院,中、下院为书舍。主院为三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乐楼、过厅和正房,两侧为厢房、耳房、生舍。正房砖砌台基,面宽五间,进深四椽,单檐歇山顶,五檩无廊式架构,斗拱一斗二升交麻叶。院西侧顺阶而上,有四角亭、六角亭、八角亭,南北一线。登亭远眺,视野开阔。六角亭亦称廖天阁,是城内最高点,立于亭内,可俯瞰全城。书院虽居城内,却环境僻静,是理想的读书胜境。整个建筑现基本保存完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秀容书院的兴办,突破了儒学(亦称县学、州学)对生员名额的严格限制,使更多的生员有了就学机会,科举中额成倍增加。史载,忻州从道光到光绪年间80多年中,经科考取得功名者计有进士8人、举人64人、贡生71人。

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政府颁布废科举立学堂章程,谕令府及直隶州书院改办中学堂,以“兴学育人”,秀容书院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新兴中学堂。民国元年(1912)又改称忻县中学,即今忻州一中前身。

    元遗山祠:元遗山祠后人凭吊先贤之所在,位于城南北大街西侧,是为纪念中国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史学家元好问而修建的。始建于元好问病逝二十年后的元末至正十三年(公元1276年)坐西向东,东西长四十米,南北宽十七点八米,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毁于地震;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重新修建;清同治六年(1867年)由忻州正堂戈济荣组织捐修,已形成一定规模。在其此后年月,也有一定修缮;抗日战争期间,祠堂由侵华日军和阎伪政权占据;1951年后,归县文化馆占用,2010文化馆迁出,祠堂重建

    兴国寺:位于兴寺街西北侧。有记载,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亦有记载始建于隋代中期,位于南北大街东侧的兴寺街,原名圣国寺,武则天圣历三年皇家敕令定名为太平兴国寺,后唐长兴二年改为兴国寺至今。风雨岁月,几经修茸,最后归于僧侣时间为2001年。现兴国寺已由原来占地12亩余,缩小到49分,常住僧侣10余人,寺院中央的天王殿为明代建筑,其余均属后期修茸新建。寺院现保存最珍贵的遗物——唐代石经幢,幢身正八棱柱形,高1.8米,直径1米,八面镌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是截至目前全国现存最早的唐代石经幢。

泰山庙:位于泰山庙巷西北侧。亦称东岳庙,俗称岱嶽庙。始建于初唐,宋代和明嘉庆年间扩建,清同治三年重修,占地面积东西31.3米,南北73米。原泰山庙建筑宏大,从北到南,有大殿,献殿(过殿),戏台(乐楼)、山门、影壁。戏台和献殿中间有三思桥,两边有钟楼、鼓楼、牌楼。泰山庙属道教正一派宫观庙宇,主教义是东岳大帝的公正无私,善有善报的道教思想。庙宇正殿岱岳殿(太玄宝殿),面阔20米,进深8.2米,歇山顶式建筑,供奉着东岳大帝。曾经的古城泰山庙远近闻名,香火旺盛,信徒众多。而今,庙宇大院由西街小学所占(小学已因无学生多年停学,房屋全部闲置,且成为危房),庙宇建筑只留有躲在教学楼背后的正殿岱岳殿和教学楼前面的钟楼。

财神庙:与泰山庙东西相邻。始建时间不详,但因了庙内一口水井,可大致推测建庙时间。财神庙院内现有一口水井,据民间相传,该井从古至今既没有溢满过也没有枯竭过。传说汉朝开国皇帝刘渊出生前,其母在此井中遇见一条双角轩鬃大鱼,随后生了刘渊。从此,此井便神了,百姓求子得子求财得财,有求必应。不知这是否为建庙原由?民间传说,有古城就有了财神庙。财神庙原有的“宣平楼”为康熙皇帝赐匾。整座庙宇建筑有正殿、献殿、“宣平楼”、“望景楼”、戏台、钟鼓楼,以及北上、南下经商的晋商们路经此地祭拜留宿议事的“执事庭”。而今,庙宇古建有大殿,献殿(清凉楼)、钟楼和“执事庭”。水井依旧有水,只是没有了井台建筑。从建筑风格看,应该属明清重修或翻修遗物。

关帝庙:位于关帝庙巷。始建于初唐贞观年间,重修于大清雍正年间(公元1725年),占地3073平方米,房屋64间,其中戏台、山门、钟楼、鼓楼、东西禅房,以及正殿尚保存较好,其结构奇特,造型完整,是忻州古城内仅存的一所完整寺院。

三官庙:位于古城北门内西隅。始建于唐代,宋代扩建,明清多次重修,为道家活动场所。主要建筑有山门、钟鼓楼、前献殿、正殿、后殿,为三进院。庙内供奉三官大帝东海龙王三公子和二郎神。1937年被日寇飞机炸毁,庙内铁钟、铜香炉被劫。1950后完全拆毁。2010年,由西街村刘丑林、王保亮等筹资在原址重建部分建筑

三家店:具体建筑年代不详。很早以前,进南门往东的顺城街南路有九原驿,属官方驿站;进西门有并列的三家旅店,专门接纳骡驮马帮等高脚货运歇脚,是为三家店。当年,从定襄、原平、静乐方向往省城运货的高脚,都是从西门入城,进三家店歇脚,然后,出南门上官道,进发省城。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购得三家店高阜东面地皮四十余亩,随后开工兴建福音堂、静修室、宿舍等。到庚子年(1900年)夏,工程尚未竣工,全国已“乱拳”(义和团)纷起,延及忻州,不久工程终止。

李提摩太在三家店的大兴土木,促使“教势日炽”,受洗者,望教者曾一度增多。其时,洋人教会有朝廷的庇护,教民有洋人的纵容,其间不乏飞扬跋扈之人,久之,致使百姓与教民之间摩擦纷起,积怨渐深。随着义和团运动的不断兴起,忻州反对洋教的热潮日渐高涨。1900年公历89日,农历715日,义和团人士在东门瓮城杀了三家店7个教会洋人。5天后,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帝后,大阿哥,李莲英,载漪,刚毅等出德胜门,经宣化、大同,于公历98日抵达忻州。时值中秋,因此,慈禧太后的那个中秋节就过在了忻州。时任州牧的徐桂芬早得晓谕,将城内贡院(原二中址)布置为临时的行宫,并责成享有盛誉的糕点铺号着专炉为其制作了“西狩平安”“福寿康宁”“太平海疆”“万民同仰”等样式的月饼。然而,当慈禧太后听说偏居一隅的忻州也有杀洋人的事件后,便面呈愠怒,随即发出了上谕:“痛剿义和团”。由此,形势急转直下。随着全国“结办教案”的深入,于第二年初春,即1901年,将草厝于古城东门外的洋人移葬于古城南门外高地(现南关红塘巷南),人称“洋人坟”。至此,三家店又继续为洋人教会所有。

日寇侵占忻州时,三家店曾驻扎日军一个中队以及日伪组织。其时,古城东西城门关闭,只通行南北门。日寇投降以后,晋绥军39师师长刘鹏翔率师部以及下属二团驻扎三家店,并有野炮阵地两处,山炮阵地一处。忻州解放以后,解放军随之进驻三家店。晋中地委行署成立后,忻州归其辖下,专署机关就设在三家店。此后,地委、县委机构几易,但三家店一直是忻州党政首脑机关所在地。直到1968年,地委机关搬迁至现住址后,三家店先为地委党校所占,后为忻州地区商业学校,学校搬迁后,该地又卖给了忻州纺织厂做职工宿舍区。现已闲置待修。

三家店由私营骡马店起程,一路沧桑风雨,坍塌兴建,直到今天,保留的建筑仍有洋人教堂框架,日军驻扎过的房屋,晋绥军用过的礼堂,忻县地委、忻县县委的办公排房,带有鲜明时代标志的地委大门等。

    三家店已俨然是一部站立着的忻州史。

钟楼:位于城东古钟公园内,建筑年代不详,其古钟,据钟铭文记载,大钟铸造于金大定(1161-1189)年间。

    三、古城民居

    核查,目前,城内西街村、南街村、西街居委范围内共有百年以上民居院落20余座,其中,建筑完整仍旧有人居住的有10余座。

笔者亲自走访了较完整的老院子,其基本风格有三类,一是砖包墙土木结构四合院;二是窑洞配房;三是忻州人叫地窨子的。

一是地窨子在忻州,最特殊、最少见的要数地窨子了。在西城墙下的高地处挖出四五米深的盈亩大方坑,然后在坑的四周立面处挖出土窑洞居住,坑壁为院墙、窑面,坑底为院子,选离山脚(低处)最近的一面墙上,打一个洞,就是出行的大门了。老百姓说这样的窑洞冬暖夏凉又安全,唯一的不足就是光不太好。目前完整的地窨子有三处,窨子通道门、窑洞门窗都很完整。该建筑始建年代不详,最初为民宅,后来做了官府的监狱,现属忻府区财政局管理。

二是窑洞配房。窑洞配房在西城墙脚下半坡上随处可见,其基本条件就是背靠黄土高地。现百年以上完整的老院有多处。其中,最开发价值的当数刘云山故居。该宅院在古城刘家巷(三家店东大门脚下),院子不小,土窑洞仍在,只因多年没有人整理,两眼窑洞已经破损。该窑洞特点是:取向阳面靠土墙立面挖出土窑洞,左右两面盖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房子迎街做大门围成院子。基本布局和丘陵地区的土窑院落相似。

三是土木或砖木结构的深宅四合院。这类房子最多,这里只选择有代表性的简单介绍:

最古老,是古城二道坡南街村的张兴旺家宅院。该院始建于乾隆23年,距今已有250多年的历史了。院子现状为进院,主房、配房、耳房、大门,都很完整,现由张兴旺的父亲居住。

最排场的,是西街村周家巷的周家大院。该院始建于清嘉庆末年(1820),其主人是当年走西口发迹后治家的。该前院虽已部分坍塌拆除,但大门依然矗立,二门、仪门、影壁墙保存完好;进院为四合,正房、过房、东西房、耳房原模原样,柱底石、影壁墙、窗扉、门窗等都很完整尤其吸引眼球的是该院的砖雕影壁墙和木雕窗扉,弥足珍贵。真想象不出当年该是多么的气派!走进院中,仿佛走进了悠远厚重历史深巷……

保护最好的,是草寺巷75号的陈姓老院子。该院仪门虽比不上周家大院的威武,但以西房为主房的房子,却是该院最耀眼的。该院为东大门,走进大门,转过仪门,迎面就是两出水的鞍架高脊房,房子飞檐斗拱,最吸引眼球的是主房前檐的木雕,飞花飘絮,特别漂亮,且保护异常完好,虽经154年(始建1860年)的风雨洗礼,仍旧栩栩如生。再加上主人为保护特喷涂的颜料,更显其年轻气派。据主人介绍,该房子是申书祥90年代向原房主人陈玉旺买来的。现有主房、正房、南房、耳房、大门、仪门、后院,是笔者走访过的保存最完好的一处。

院子最大的,是泰山庙巷南街村的王喜生老宅院。该院一串三进,每院皆为四合院,现仍有正房、正房上有二层阁楼、东西房、耳房、大门等。始建于大清咸丰八年(1858年),保存完整。

走进古巷,华国锋曾经居住过的老院子、著名画家阎飞鸿祖宅仍旧安然无恙……

在古城,所有古旧的大门大都有门匾,其匾有木雕也有砖雕,而最引笔者注目的是那些门匾的内容:“天锡纯嘏”、“积德流芳”“吃亏好”“守分安”……。

别看小小的门匾,却镌守着古城的又一方文化阵地。那些陈砖古木的字里行间,流溢的都是我们的老祖宗做人从事的哲学。忻州历史悠远,人文醇厚其间可见一斑。

具有1800年历史的忻州古城,每一条巷,每一间房,每一块城砖匾额,都有将不完的传说故事——

据说,明朝周家巷有一李姓人家,该户世代孝贤,家业兴旺,祖上曾有人在朝廷做过大官。有一年,家中老妇人病重,在外地做官的前家儿子听说继母病重,便即刻休假回家侍奉。谁料寻医服药终不见好。一日,他辗转找到当时最有名的大夫为继母诊病。大夫把脉问诊后叹一口气,迟迟不下药。儿子焦急地说:大夫,快下药啊,我这就去抓药。大夫摇头说:病因不能断定,无从下药。那您就继续诊断啊。大夫摇摇头:断定病因必须品尝其粪便,如果粪便是苦的,那就属盛火成疾,清胃下火即可;如果粪便不是苦的,就不太好了,而且决不能吃下的火药。而尝粪便?这……没等大夫说完,儿子说:让我来尝吧。当他品尝出粪便是苦的时,异常高兴,催促大夫快快开方下药。在侍奉继母养病期间,继母几次提及想吃西瓜,儿子也知道,西瓜是打凉下火的,对症继母的病。然而,当时的忻州正值初冬,哪来的西瓜?好在他在外做官多年,知道南方此时有西瓜。于是,变卖了一些家产,准备亲自去南方买西瓜。当他带足了银两走出古城南门外的土梢门边时,一块干干净净的石板上,放着一颗鲜嫩嫩的西瓜。儿子高兴坏了,四处打料不见人影,于是,掏出银两放在石板上,抱起西瓜转身准备回家。然而,就在他转身的一刹那,一位白须老人的背影从他眼前闪过。他当即跪下,口念吉语,一则感谢神人赐瓜,二则为母祈求康复。母亲吃了儿子抱回来的西瓜,不久就痊愈了。李家儿子的这一行为感动了神仙,更感动了向往美好的凡间人。朝廷赐予其节孝牌楼一座,民间为其在南门外的土梢门立了一块石碑,上书:“神人赐瓜处”并书“孝廉李**”。

记述完这个故事,又想起当今的古城,有兄弟三、四,因财产纷争,母亲下世近十年不能入土之事,不胜悲叹

走进古城泰山庙巷20余米向南有一条不足两米宽的窄巷,当地人称小呵廊儿别看巷子窄,巷子的故事却值得记载。据说,该处原来并无此巷,有一年,相邻两户人家,有一户要拆盖房子,当挖出深埋土里老房子的地基时,发现自家的地基原来伸展到邻居家现有房基下数尺。而相关的房契并无记载,周围也无人知道演变过程。盖房这一家朝里有人,想依仗权势按照最早的房基建房。可另一家也颇有财势,坚持维持现状。由此,好邻居起了纷争,伤了和气。准备盖房子的人家就给朝里做官的亲戚写了一封信,意在通过朝廷给忻州的官员打个招呼,以求胜算。不料,这家亲戚接信后没几天就回信了,信中只有四句打油诗:“千里捎书为哪般?原来只争一堵墙。远亲不如近邻好,让他三尺又何妨。”(清代宰相张英曾有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诗。)读了回信该户果然回心转意,试想先前空出的宅基,也许是老辈人主动让出来的,到自己这一代何必与多少年交好的邻居交恶呢?为了缓和已伤的和气,索性从现有的地界上又退后一堵墙的距离。对方闻风如此礼让的原委,觉得不管怎么样自己祖上总是占了对方地基的。于是,拆盖时也格外地让了出来。这样一来,两家之间竞空出来上述的一条窄巷。此事一时间在古城传为美谈,传至州牧,以民风淳厚公开表彰。如此倡导之下,与两家相邻的户,历年建房也争相效仿各自让出地基,最终形成了蓝墙底至秀容巷的一条通道,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至今,古城的一些老者都知道,小呵廊儿还有一个名字,叫仁义巷。2006年古城拆迁时该巷拆除一面,现只剩另一面,已不成其为巷了。

相比眼下众多的上方案中,十有五六属于邻里宅基纠纷的现状,保护和弘扬仁义巷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古城城中村现阶段经济状况及居民居住概况

 

忻州古城城圈子里现共有三个行政村,四个社区居委会,即东街村、西街村、南街村、西街居委会、东大街居委会、古钟居委会、小南区居委会。此区域也是忻府区的行政首府所在地和大部分区级单位所在地。多少年来,古城改造这一命题一直在各届领导的酝酿之中,但几番起落,终因她是古城,人们总是比改造别的更多地用了几分心思,古城也仿佛具有了一种不可违抗的执拗,直到今天,古城古建几乎坍塌拆毁殆尽,但古城还古城,没有进入实质性的改造。以至于古城圈子里的村民和居民,城市设施缺失,居住环境落后。有的居民悲观地说:我们的生活环境与城北相比相差五十年不夸张。目前,古城好多巷子仍旧没有下水,尤其是南北大街以西区域,享受城市统一供暖区域不足一半,小锅炉、煤炉子仍然是居民们冬季采暖的主要途径。西城墙脚下、西门坡土坡下仍有土窑洞居住户。城圈子里的东街、西街、南街村虽然经过全省五个全覆盖工程的整修,大部分大点的街巷都进行了硬化,但古老的街巷又瘦又长,通行拥堵,车辆无法出入,居住质量难以提高。这些,尤其以南北大街以西为最甚。城圈子里以南北大街为界,古街老巷、古建老宅大都在城西;而城东是区政府所在地,城市建设和设施相对好一些,且,经过近年来东街村的不断改造,街道宽了些,楼房多了些,古庙老宅除兴国寺、钟鼓楼和半截东城门洞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古建痕迹了。因此,古城改造,城东应以改善居民居住环境为主,而城西则应以恢复古风古韵的古城原貌为主,使古城西区成为集商业旅游为主的商业文化区域。因此,笔者重点调研的也是南北大街以西的西街村、南街村、西街居委会范围。希望古城改造重点放在南北大街以西南北城门之间,西城墙以东的范围内。笔者暂将该区域称之为:古城西区。

据初步调查,古城西区的西街村、南街村、西街居委会,城圈子里现有住户总计约1362户,房屋总间数约5175间,户均房屋面积约101平方米。其中2030%的是土坯老房,其余的是近三十年盖起的平房、小二楼。

在管辖范围上,西街居委的管辖区域与西街村和南街村重叠,也就是说同一区域农户市户混居,村委会管理村民,居委会管理市民。所以,古城西区改造也就是西街村和南街村的城中村改造范围。目前,两个城中村人均耕地只有0.50.6亩,包括城市人口,大多数居民都以打工、做小买卖为主。由于古城环境的特殊性,以及资源产业的欠整合,古城区工商业、服务业以及个体经营户,都与古城区的危房老院一样,经营渠道狭窄,古的优势突不出来,新的特色够不上去,经济活力和经济效益都远远落后于城北,以至于古城区居民无论吃住行,还是经济收入都处于忻州市区的最低端。

   、古城城中村干部群众村镇建设规划的设想和建议

    随着城市的不断北移和大干城建年的顺利推进,忻州城市建设南北悬殊愈显分明,村民、市民期盼古城改造,古城改造也再次提上议事日程。然而,千年古城究竟该怎么改造?改成什么样子才不辜负滋养忻州人民的悠悠古城?才能在传承忻州文明,弘扬忻州精神的前提下,改善居民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激活城市灵魂?

    这是笔者撰写此文的初衷,也是很多古城百姓最为关注的话题。

    为此,笔者用了四个多月的业余时间,走访了古城市民、城中村农民、老忻州人,以及古城城中村干部群众的居住意愿、设想和建议。集民间智慧,就现状梳理、综述如下:

    一是改造范围

从目前来看,城圈子里以南北大街为界,东面是区政府所在地,城市建设和设施相对好一些,再加上近年来东街村的不断改造,古建筑除兴国寺、钟鼓楼、东城门洞以外,其余都没有什么古建痕迹了,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楼房、机关单位,和后期新开通的胜利路。因此,在东面实行古城恢复性建设没有应有的价值,耗资也太大。古城现有古建古迹,老四合院民居,西城门洞,西城墙等,大都分布在南北大街以西,南、北城门之间,西城墙以东,即西街村、南街村、西街居委会的范围内。而且,这一区域楼房少,民居也大都是老房旧院亟待翻新拆盖的。因此,古城恢复性改造建设重点范围应放在古城西区,以及南北大街东侧临街建筑范围内。

二是改造重点

今天,拥有几十万人口的忻州市区,是忻州古城的发展和辐射。“树长千尺也忘不了根”,就像人走多远也眷恋故土一样,古城是忻州城市的地域灵魂和文化根脉,也是忻州历史文化的心脏。调研中,笔者走访了好多忻州人,尤其是忻州古城的老人们,说起古城,他们的脸上总会情不自禁地漾溢出发自内心自豪和骄傲。而每每谈及古城已经拆除的建筑和将要进行改造时,他们又总会流露出掩饰不住的惋惜和焦急。看得出,忻州人对古城的感情是真挚的,也是复杂的。他们渴望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却又不舍得损毁古城的那份古风古韵。当提出:居住搬出去,旧住宅区改造成商业旅游区时,90%以上的人都拍手称快。大家高兴地说:这可是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既可以保留古城,又可以改变我们的居住环境。所以,在广泛听取居民意愿的基础上,形成了如下的改造设想:

    1、恢复古城框架。修复东、西城门和西城墙,与南、北城门共同构成古城原有的框架。

2、景点改造。以古城现有的元遗山祠、三官庙、泰山庙、财神庙、关帝庙、三家店、秀容书院、以及地窨子(忻州监狱)、刘云山故居、西街、南街村有保护价值的20余座百年民居老四合院为重点,进行恢复性修复,恢复原样,修旧如旧。

3、以古风、古韵、古街道为基本格局,进行统一的、总体的规划设计。除上述12恢复性改造的景点古建以外,一般民宅保持在两层以下(包括两层),以四合院为基本建筑模式,以修复、外装修、拆除、新建分别实施。

    三是改造定位。

    曾经的古城商铺林立,甚是繁荣。古城改造应将目前大约1362户的居民全部搬迁出去另建安置小区,改造后的古城西区不再是居住区,而是,集景点、酒家、商业、作坊于一体的,具备吃、住、玩,游、购、娱的又一特色旅游文化商业区。旗幡招展,灰楼瓦舍,一派古香古色的古城风韵;特色小吃、茶馆旅店、商铺作坊、当铺画室,尽融忻州地域特色于一体。将古城变成忻州城市古香古色的特色商业区和文化旅游区。往北走,现代城市欣欣向荣;往南走,古城风韵古色古香。忻州城市将会真正成为既有历史人文根脉,又有现代文明朝气的宜居城市。

    四是运作模式。

    1、规划古城搬迁安置小区。古城西区全部属于西街、南街两村区域,城中村改造势在必行。因此,西街、南街两村在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规划中,应将西城墙、西城门外区域(包括吉祥小区、蒙特卡罗、现已做如规划的西门外三家村一带)规划出西街村、南街村以及城圈子内现居住市户的安置小区,从目前来看,1632户,依托西街、南街两个村建两个中型小区便可全部安置。

    2划分改造归属。住户搬迁后,古城改造应由政府牵头总体规划。按照政府、现居住户共同出资的改造模式制定方案。即,道路、景点、绿化、公共设施等由政府出资改造;现有民宅的新建、改造、修复、外装潢等,由原房主或改造后的经营户出资改造。

    3、政府要成立古城改造专门机构,出台改造具体办法。古城现居住户中,多数属于经济收入中低端人群,而且,按规划标准改造,费用将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政府应在充分规划设计的基础上,根据住户意愿进行充分摸底,征求意见。本房主愿意自己投资改造者,政府可提供图纸,可能的话做适当的资金补助,或者制定改造后相当时间内可免税经营等政策,鼓励原住户按照政府规划自己投资改造;如果原住户不愿意或者无能力投入资金的,可采取住户自行招商承租改造,也可以政府统一收回招商承租改造。其核心原则是:谁改造,谁受益(谁经营)。政府要面对全社会、尤其是古城现居住户,充分宣传古城改造的价值和意义,要在充分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让全体住户都能支持和服从政府古城改造的总体规划,达到重点保护,分类实施,和谐改造的效果。

    在调研中,绝大部分居民愿意最大限度保存和恢复古城原貌,只有少部分人持怀疑态度。关于政府出资改造大环境,住户出资改造自己的小环境,古城变成商业区这一想法,凡走访对象,无一人不赞成。尤其是上次拆迁中的那些所谓的钉子户,都非常赞成将现有住宅区变成商业区。

    笔者不懂建筑,不知道这样的改造费用是个什么概念,但鉴于忻州的经济状况,官方民间共同改造,应该要比单一的由政府改造要省力些。古城区一直经济滞后,其主要原因也就在于没能很好地利用现有资源,反而被资源制约了发展。迁出住户建设安置小区,腾出古城建设商业文化旅游区,  既可以达到改造古城,改善古城居民居住环境的目的,又可以拉动古城经济发展,繁荣古城商业文化,增强忻州城市品位,是个不错的设想。

    、改造愿景与经济前景

    古城总该有古建,才象古城。80岁的周文良老人说。在讨论中,大家憧憬着改造后的忻州城市格局:城北,街道笔直,绿带盘绕,高楼大厦,气势滂沱,一派现代化新型城市的氛围;城南,古城巍严,城墙漫漫,庙宇纵横,商铺林立,俨然古香古色的儒雅风韵。名吃、旅店、商铺、茶馆、作坊、杂耍、工艺、字画……忻州人千百年来孕育的传统技艺,都可以在政府的规划引导下挂起旗幡、张灯结彩,开张营业。把古城原来的住户变成商户,既可以解决相当一部分古城人的就业问题,提高他们的经济收入,也可以让忻州城市另有一处别有情趣的消费市场。走进古城,从北往南走,北城门、元祠、三官庙、泰山庙、财神庙、刘云山故居、三家店、西城门、西城墙、关帝庙、秀容书院,不足公里,景点星罗棋布,民宅古院镶嵌其间。如果再从西街枣涧向秀容书院开通一条不用宽阔的石板路,那么,所有景点就都串在了石板路和南北大街的这条环形链上了。走出南门,穿过红塘巷,登上晋国义士程婴墓和程婴祠,站在程婴祠的凉亭上,回望古城,旗幡飘飘,景点星罗尽收眼底。

    古城,有丰厚的历史文化,有讲不尽的人文故事。走进古城,看看民宅,逛逛古庙,浏览一回三家店洋人始建的教堂,品味品味秀容书院几百年的儒雅墨香。然后,尝一尝地方名吃,住一住古香古色的小店,那不仅是游者的别有一番滋味,更是忻州这座城市的别有一番滋味。

根古老而不衰,枝茁壮而蓬勃。这就是明天的忻州城市!

    

    参与调研者:刘丑林、李富春、李国华、董秀文、周文良、李庆田等。

                                       2014.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栗旭晨||追忆历史上的忻县市
茶陵古城街道格局 “终九总”至今未变
长治古城
张建军||走进五寨古城
「荆日头条」荆州区中小学学区划分出炉!还有这15个消息你必须知道!
浦東(南匯)宣橋鎮——三竃老街【圖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