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起渠礼赞

  艺术探索是一次长期而艰辛的苦旅。艺术创作有时候虽然是倏忽而现的灵感,但需要用毕生的精力去沉淀、追寻和坚守。                    ——题记

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因为有了“阿巧”,才有了笔下那篇名传千古的武松打虎的故事,也才有了“无巧不成书”的美丽传说。虽然自己枉敢与施公比肩,但也正是有了我与白起渠的邂逅,才有了“华夏第一渠”印章的诞生。

2019年8月15日,这一天我陪同县财政局、县文联、县文化旅游局的领导,到武安镇就白起渠的保护、利用和开发问题进行专项调研。在调研会议上,县文联吴存文主席说,今天这个会议既是一个调研会,也是白起渠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周年纪念会,“两会合一”意义重大。其实在坐的参会人员大多数对“白起渠周年纪念日”没有在意,吴主席的一番话,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一语窥破万物情,给整个调研会带来了异常活跃的气氛。会议结束后,我们一行前往白起渠渠首参观,这是我平生第一次零距离亲眼目睹白起渠渠首尊贵的容貌,也正是这次白起渠调研之行,与白起渠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的老家在原刘集区白龙乡七里冲村(现合并到武安镇郑家嘴村),前些年每次骑车回家都从白起渠堤上走过,也是必经之地,那时只是听人说武安镇有条渠叫“长渠”。由于平时的工作关系也没有把精力放在研读南漳的历史上,更不用说长渠了,这实在是不应该的,也是非常遗憾和惭愧的事。那时“长渠”在我的心目中也只不过是一条普普通通的灌溉渠道而已,没有什么稀奇的。当我这次近距离接触到白起渠的时候,让我从此改变甚至是颠覆了原来白起渠在我心中的印象和认知。

据白起渠管理处工作人员介绍,白起渠又称长渠、荩忱渠,其渠首位于武安镇谢家台村,东南流至宜城市郑集镇赤湖入汉江,全长49.3公里,其中在南漳境内长11公里,在宜城境内长38.3公里,号称百里,故称之为“百里长渠”。白起渠疏浚于公元前279年,由秦将白起主持,最早的用途是秦将白起以水代兵、水淹楚国鄢城的战渠。随着历史变迁在唐、宋、元朝代多次修整,在明代中后期逐渐被废弃。民国31年(1942年),长渠复修再次提上议程。为了纪念张自忠,曾将长渠更名为荩忱渠。然而因时局动荡,长渠一直未能完成修缮。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1月正式动工长渠维修,宜城、南漳两县投入了4万劳力,并与1953年5月1日,顺利完成长渠修复工程,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湖北省修复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白起渠距今有近2300年的历史,它比四川的都江堰早23年,比陕西的郑国渠早33年,比广西的灵渠早65年,是我国现存兴建最早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灌溉文明的代表性工程。白起渠创造的“陂渠串联、长藤结瓜”先进的技术传承,时到今日仍然发挥着持续的社会效益,现在百里长渠灌区包括南漳、宜城6个乡镇、4个农场,受益面积达978.28平方公里,受益总人口达33.74万人。2008年,白起渠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被确定为“湖北省水情教育基地”。北京时间2018年8月14日,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69届国际执行理事会上正式宣布,白起渠被确认成功申报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予以授牌,成为湖北省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填补了我省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空白,是当之无愧地“华夏第一渠”。

这次调研任务,根据单位领导的安排,我负责调研报告的主撰工作。通过实地调查、座谈走访,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近一个月的努力,我撰写了《发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作用,打造白起渠旅游发展经济带》的调研报告,首次提出了以“百里长渠”为中心,以“塑首、编藤、育瓜”为规划和保护重点,建设南漳、宜城两地融合发展的“一带六圈”的建议与思考,并且在多家杂志上全文刊发。襄阳市财政局政策研究室主任马善记评价说,这篇调研报告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可操作性。马善记主任的评价给予我莫大的鞭策和鼓励。

艺术创作往往源于生活灵感的闪现。在白起渠园林式的文物展示厅,当我第一次亲切抚摸每一通碑碣,认真品读每一首诗刻的时候,被其蕴含的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所敬仰,感慨“唐宋八大家”中欧阳修、曾巩等文人墨客为“白起渠”留下了动人篇章。当慢步在渠首分流闸,静静聆听工作人员为我们娓娓解开白起渠是如何筑坝截流、拦水分流谜底的时候,虽然释者绕开了“一位终究绕不开的人物”,关于白起的话题,但遥想当年白起指挥千军万马的秦军疏浚长渠,以水代兵而决战于百里之外楚国鄢城时,那猎猎的军旗,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浮现眼前,震耳欲聋。虽然那场血雨腥风的秦楚之战早已随风而逝,战争的阴霾早已一去不复返, 刀枪弓箭长矛也早已熔铸为犁,但白起渠至今犹存,历千年而不废,仍然日日夜夜为两岸广大民众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汩汩清流。白起渠在中国水利技术史上创造的“陂渠串联、长藤结瓜”的灌溉模式,在《水经注》等重要古籍均有记载,持续应用至今并在全国很多地方推广应用,发展光大,先人的智慧不得不令今人深深折服。

随着对白起渠的前世与今生慢慢深入地了解,我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土生土长的南漳人,作为一名多年来一直酷爱书法、钟情篆刻艺术的业余爱好者,深感肩上责任更大,担子更重,由衷生发了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和动力。篆刻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方寸之间,尽显万千气象。2009年9月30日,“中国篆刻艺术”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篆刻艺术”这一中华历史文明的优秀代表,首次从人类文明传承的高度纳入了世界文化保护的视野,成为举世瞩目的“非遗”项目。而白起渠也属“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如果用篆刻的形式表现“华夏第一渠”那可真是珠联璧合。围绕篆刻“华夏第一渠”印章的创作思路,我开始了印章的艺术构想。

记得,2013年7月,南漳县史志办公室面向全国开展有奖征集《南漳赋》活动。这次征文由中共南漳县委宣传部主办,襄阳市楚国历史文化学会、南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南漳县史志办公室共同承办。2013年11月19日《南漳赋》征文评选揭晓。随后,我历时五个月创作,将一等奖获得者撰写的《南漳赋》一字不落地用边款形式篆刻出来,整方印章共篆刻2022字。因为我有刻过《南漳赋》印章的经验,更加坚定了创作“华夏第一渠”印章的信心和决心。我的初步设想是,定制的印章一定要比《南漳赋》印章还要大,这样才与“华夏第一渠”的美誉相匹配。形式确定之后,随后我开始着手印章的采购,花了3200元,在福建采购了一方重达50多斤的青田石章料。

印章的印面文字是一方印章的“主体”。最初,我设计了古玺印、汉印和现代的流派印等多种式样,几经琢磨,最终确定“华夏第一渠”印面字采用汉白文“缪印篆”。因为汉代是我国印章制度的鼎盛时期,汉印字迹苍劲古朴,端庄凝重,在中国篆刻史上是一座耸入云霄的艺术高峰,我希望通过这种构思尽可能地展现汉印迷人的艺术魅力。

印章的边款与印面文字一样同等重要,不可小觑,它是一方完整印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相得益彰。为此,围绕边款字体我进行了反复推敲设计,并初步拟定了创作的方向和目标。一是边款“简介”内容要巧妙构思,出有新意,体现一个“新”字。我经过反复地锤炼,将白起渠的前世与今生浓缩为279字的“简介”,这个数字与白起渠疏浚于公元前279年相暗合,可谓意与古会。二是在边款字体上体现一个“古”字。“简介”内容确定后,边款采用什么样的字体,这是我反反复复考虑的。原来,《南漳赋》巨印刻制完成后,书法界的艺友们在赞许的同时,也给我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如不用行草书,而是采用更久远的字体刻制边款,这样更彰显印章的高古与尊贵,但他们没有说明用什么书体,艺友的提示让我铭记在心。如何在边款字体上出新,也让我颇费一番心思。虽然自己在学习篆刻的同时,也在书法方面下过一番工夫,但平时以研习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的楷体为主,兼及怀素、孙过庭、黄庭坚、王铎的草书,而对远期的字体,如大篆类文字根本没有去涉猎。大篆也称籀文,是中国书法的一种古老的字体,它包括甲骨文、金文和六国文字,自商周创建,虽然历朝历代都有写的研究的人,但真正成为大篆名家的人却寥寥无几。首先是大篆书体字数不全,这为用大篆创作带来了很多不便。其次是不易识读,有很多字至今还没有一个正确的读法。再次是大篆书写方法有很多讲究,和今天的汉字写法有很多的不同,如果没有一定深度地研究,很容易出错。我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西周时期在簋、鼎、盘等器物上所铸的金文,可谓精妙如神,它的出现如磁石一样强烈地吸引着我。据有关资料显示,西周铭文系列构成了一道独特的优美与壮美的艺术长廊,它字体结构疏密相间,比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分布均匀对称,笔道比甲骨文粗,字的体势较甲骨文雍容厚重,与商代甲骨文相比更进一步稳定、规范、简化和符号化。为了攻克用金文创作边款“简介”的难关,我通过反复分析西周早期的《厚趠方鼎》《扬方鼎》《征人鼎》,西周中晚期的《噩侯御方鼎》的字法、笔法和结构特点,这期间仿佛穿越时空,游弋远古金文书法发展的辉煌时代。通过反复临习《大盂鼎》《史墙盘》《散氏盘》《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经典字帖,力求从先人留下的这些经典中广泛汲取艺术营养,仔细揣摸古人的用笔特点和规律,这个过程仿佛是与先贤的对话。同时,为了更加方便学习,我还先后从网上购买了《说文解字》《古文字类编》等工具书进行认真研读,对边款“简介”中的简体汉字转化为金文字体逐一校对。仅“简介”部分我用金文字体就反复写了好多遍,直到自己感觉满意后,才胸有成竹上石动刀。采用西周金文字体刻制边款,且取法乎上,完成后的效果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期,也受到书法界艺友们的点赞。省城武汉的一位艺友观看边款“简介”后说,篆刻的金文边款,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找回了被淡忘的民族文化传统,唤醒了失而复得的文化记忆,有一定的创新性。我想古人所说的“技进乎道”的奥妙可能就隐藏在这里。

“华夏第一渠”这方印章,虽然文字没有《南漳赋》多,但这次用的章料更大、更重,印体高35厘米,印面为16厘米×16厘米,在篆刻创作中,如果一不留神“跑刀”,出现失误之后修改和重磨是非常麻烦和困难的,稍有不慎,将前功尽弃。为了确保印面文字和边款雕刻的精工细作,准确无误,我在创作的时候精力上高度集中,虽然篆刻这方印章用刀数成千上万,但成竹胸有,对印料材质的了如指掌,对每一刀用力的大小,每一笔刀锋角度的掌控,都做到了刀刀必成,确保了万无一失。

为了早日完成创作任务,我把业余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特别是今年中秋节难得的长假,我集中时间打了三天的歼灭战,大大加快了创作的进度。有时为了方便用刀,我也动了一些心思,用柔软的细布条把篆刻刀柄严严实实地包缠起来,并且几把篆刻刀换着用,不断调整手感。有时埋头刻上几个小时,腰酸背疼,手脚发木,眼睛发花,甚至把手磨成了泡,磨成了茧,但从不言苦,终于赶在今年的10月1日前夕完成了“华夏第一渠”巨印的创作,也是向新中国成立70华诞献礼!

南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楚国先祖熊绎崛起之地、古罗国和卢戎国封侯地、战国纵横家鼻祖鬼谷子的隐居地、和氏璧产地、三国故事的源头、中国孝文化发源地、中国古山寨文化之乡、中国民间高跷艺术之乡、中国民间锣鼓艺术之乡、中国鸳鸯之乡、中国红嘴相思鸟之乡、湖北根雕艺术之乡……。卞和献玉、司马徽和徐庶荐诸葛等家喻户晓,广为流传的众多历史故事发生在这里。我曾在《与梦想同行》一文中提到,上个世纪的1963年,著名的作家碧野先生第二次到南漳时发表了著名的散文《金水银河话南漳》,他在开篇时写到“八百里南漳一大片”。的确,在这3859平方公里的沃土上,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创作素材,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漳人,对故乡有难以割舍的情怀。

为了艺术的追寻。我将不懈奋斗永远做一名仰望星空的南漳人

为了乡亲的祈盼。我将倍加努力永远做一名为家乡而歌的南漳人!

为了故乡的荣誉。创作完成了“华夏第一渠”巨印,这是我用铁笔为她留下的印痕,也是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白起渠的礼赞!


2019年11月6日      


(编者著:本文作者系高级会计师,湖北省财政厅第一、二、三届“财政科研智库人才”,湖北省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综合评标专家库评标专家,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襄阳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现供职南漳县财政局,任财政科研所所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散文百练:南漳有条白起渠(杨晓升)
襄阳白起渠,比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都江堰还早23年
华夏走笔|南漳贤士
篆刻入门之—必不可少的边款练习
#篆刻 #印章 #边款 #刘旭峰篆刻
篆刻边款也是有讲究的|印章边款示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