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寺院其它佛像介绍(12)
userphoto

2023.02.12 广西

关注

寺院【明王部、天部、眷属部】佛像介绍

  十一、天部

(Ⅱ).《二十四诸天》

﹌﹌﹌﹌﹌﹌﹌﹌﹌﹌﹌﹌﹌﹌﹌﹌﹌﹌﹌﹌﹌﹌﹌﹌﹌﹌﹌﹌﹌﹌﹌﹌﹌﹌

智慧的源泉    2023 年 2 月 12 日

﹌﹌﹌﹌﹌﹌﹌﹌﹌﹌﹌﹌﹌﹌﹌﹌﹌﹌﹌﹌﹌﹌﹌﹌﹌﹌﹌﹌﹌﹌﹌﹌﹌﹌

(Ⅱ).《二十四诸天》

二十四诸天,作为简称,在佛教中有三层意思:一是指天界,如六道、十界中的天道、天界。 二是指天王。三指是天人,如三善道的天人、阿修罗。佛教以为天人是有情众生最妙、最善,也是最快乐的去处。只有修习十善业道者才能投生天界,成为天人。作为佛教造像的表现题材的诸天主要是在前述有情众生一类的意义上说的。只不过这些"天人"大都具有非凡的本领。佛教把古代印度神话和其他宗教中的一些神也称为天,并将他们吸纳进来,视为佛教的护法神。原为二十诸天,到了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则成了二十四诸天。

都源于印度神话,具体是:一大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密迹金刚、八大自在天或摩醯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隋代天台智者大师依据《金光明经·功德天品》,制定了《金光明三昧忏法》。后代据此简略成《斋天科仪》,为寺庙中祭天的仪轨,依《金光明经·鬼神品》等所说,选下二十位天神,即此二十诸天。到了明代,又增入四位天神,则成了"二十四天",即二十一紧那罗、二十二紫微大帝、二十三东岳大帝、二十四雷神。 后三位是道教神明,这显示了明以后佛道二教相互借用与融合的趋向,而前一位是天龙八部之一。

  大同上华严寺壁画二十四诸天

  大同上华严寺壁画二十四诸天

  大同上华严寺壁画二十四诸天

  大同上华严寺壁画二十四诸天

  大同上华严寺壁画二十四诸天

大同上华严寺壁画二十四诸天  

  北京法海寺明代壁画《帝释梵天礼佛护法图》

  北京法海寺功德天的右上侧为日天

  北京法海寺摩利支天

  北京法海寺娑竭罗龙王天

  北京法海寺韦驮天

  日本京都府莲华王院本堂三十三间堂的内部分布(二十八部众)

1.【大梵天】:详见十一(Ⅰ) .十二天

是梵文Brahmā的意译。"梵"的意思是"清净"、"离欲"。梵天与毗湿奴、湿婆合为印度教三大主神,是传说中的创世神。据《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等所说,宇宙出自飘流于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飘流一年后,以意念力把卵壳破为两半,为天,为地,天地间出现了气体空间,以后是水、火、土、气、以太五要素,再以后是众神、星辰、时间、高山、平原、河流,出现了人、语言、情欲、愤怒、欢乐、忏悔,最后梵天自身也一分为二,一半为男,一半为女,他还创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后,有时是释迦的右胁侍,手持白拂尘。他又是色界初禅天之主,称"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为一面双臂,手持莲花、拂尘。也有三面双臂像。四臂像则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莲花、澡瓶、拂尘(或鉾)等,还有一手作施无畏印。梵天形像被汉化后,多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莲花。在水陆画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华贵的中土帝王模样,身后有辅臣簇拥。

  

  铜雕二十诸天之大梵天彩绘塑像

  

  

  

  

2.【帝释天】:详见十一(Ⅰ) .十二天

梵文音译是"释迦提桓因陀罗",意为"能天帝"。因陀罗即帝释是印度古老文献《梨俱吠陀》中的主神。帝释成为佛教护法神后,被视为忉利天之主,是对天帝的一种尊称。按佛教所描述的世界,我们所住的世界中心,有一座须弥山,帝释天就住在须弥山顶的善见城,统领其余诸天。须弥山四周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释天,合为三十三天,此即欲界六天中的忉利天。此处的"天"当指依报意义上的生存环境方面的天。同样帝释天即可以指作为三十三天之主的天神,也可指其依报。照佛教说法,任何行善积德之人,皆可转生帝释天。帝释天以人间百日为一日,寿长一千岁,即合人间十万岁。传说释迦牟尼佛本人就曾三十多次转生帝释天。据《杂尼迦耶·天杂品》所说,作为忉利天主的帝释的前生是个叫摩伽的婆罗门,他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后俱生于忉利天,以摩伽为天主,即帝释或帝释天,其余三十二人为辅臣,即其他三十二天。帝释并不断七情六欲。据《譬喻经》说,阿修罗王之女容貌姝丽,帝释天以重金聘求,并且扬言,如若不允,即诉诸武力。阿修罗王大怒,遂爆发大战。经多次酣战,互有胜负,最后讲和,阿修罗王以女纳于帝释,而帝释则以甘露作为回报。作为护法神,他的主要职责是保护佛陀、佛法和出家人。如佛陀在树下修道时,恶魔向他进攻,扰其禅思,帝释即吹响贝螺,保护佛陀。佛陀涅盘时,他又显身,念诵颂诗。他还保护佛陀的舍利等等。有关帝释天的佛传故事常常出现在佛教艺术作品当中,这时的帝释天往往手持宝盖,与大梵天随侍在释迦的左右。密教把帝释作为护世八方天之一的东方守护神,其形象依《大日经疏》等说,头戴宝冠,身披璎珞,手持金刚杵,身骑六牙白象,住于须弥山,有诸天及众眷属围绕。在中国寺庙里,帝释多为少年帝王像,且是男人女相。

  

  

铜雕二十诸天之帝释天彩绘塑像  

3.【北方多闻天王】:详见十一(Ⅰ) .十二天,寺院各殿堂佛像介绍之四大天王

  

  

4.【东方持国天王】:详见寺院各殿堂佛像介绍之四大天王

  

  

5.【南方增长天王】:详见寺院各殿堂佛像介绍之四大天王

  

  

6.【西方广目天王】:详见寺院各殿堂佛像介绍之四大天王

  

  

  

7.【金刚密迹天】

金刚密迹,梵名 Guhyapāda vajra, Sanda(音译散那),即守护佛法之夜叉神。又曰金刚手、金刚手秘密主、金刚手药叉、夜叉王、金刚神、执金刚、执金刚神、密迹金刚、金刚力士、密迹士、密迹力士、密迹等。总为执金刚杵现大威势拥护佛法之天神通称。其手下率领有五百名金刚力士,他们也被统称为密迹金刚。大日如来以此金刚众为内眷属,以普贤文殊等诸菩萨为大眷属,犹之释迦以舍利弗等声闻众为内眷属。其他诸菩萨为大眷属也。密迹者,以彼常亲近佛闻佛秘密事迹之本誓,又知佛之三密垂迹为神之义,故名密迹也。《大日经》名曰:“金刚手秘密主。”《楞严经》七曰:“一一光明,皆遍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擎山持杵遍虚空界。”《金光明经·鬼神品》曰:“金刚密迹大鬼神王,及其眷属五百徒党,一切皆是大菩萨等,亦悉拥护听是经者。”金刚密迹,新译为秘密主,手持金刚武器警固佛之夜叉神总名。《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曰:“法意太子曰:吾自要誓,诸人成得佛时,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在外威仪省诸如来,一切秘要常委托依,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信乐受喜,不怀疑结。(中略)其法意太子则今金刚力士名密迹是也。”然依玄应师之义则以迹字为译人之蛇足,是不见《宝积经》之过也。玄应音义一曰:“密迹,梵言散那,此译云密主。密是名也,以知佛三密功德故也。主者夜叉主也,案梵本都无迹义,当以示迹为神,故译经者义立名耳。”《大日经疏》卷一曰:“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云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一般于寺院门两侧所安置之二王,其中之一即为密迹力士。〔大宝积经卷九密迹金刚力士会、大唐西域记卷六、玄应音义卷一〕

佛教中一位手持金刚杵专事守护的天神。他是夜叉神的总头目,所以又叫密迹金刚、密迹力士。夜叉本为印度神话中一种半人半神的小精灵,以“捷疾”著称,并非地道的恶魔。《大日经疏》卷一说:“西方谓夜叉为秘密,以其身口意速疾隐秘,难可了知,故旧翻或云密迹。若浅略明义,秘密主即是夜叉王也。”密迹金刚本是法意太子,曾发誓说,皈依佛教后“当作金刚力士,常亲近佛”,以便“普闻一切诸佛秘要密迹之事”。(《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后来他便成了守护佛陀的五百金刚的总头目。密迹金刚的形象作三面六臂,呈愤怒令人怖畏之相,手持宝剑、金刚杵、轮等种种兵器。密迹金刚后来又分身为哼、哈二将,成了寺庙的门神。

  

  

  二十诸天之金刚密迹

  

8.【大自在天(摩醯首罗)】:详见十一(Ⅰ) .十二天

大自在天是梵文Mahe□vara的意译,音译为摩醯首罗。据说他住在色界之顶,为三千大千世界之主,在三千界中得大自在,故又称"大自在天"。大自在天在印度教神话中的原型即是湿婆。湿婆是毁灭之神,又是苦行与舞蹈之神。据说他有极大的力量,头上的第三只眼能喷出神火烧毁一切,还能主宰人间的一切悲喜荣辱。其形象据说有五个头,三只眼,四支手,分别持三股叉、神螺、水罐、鼓等器物,浑身涂灰,颈上绕着蛇,乘坐条大白牛。将他作为主要崇拜对象的宗教派别,在佛典中被称为"自在天外道"或"涂灰外道"等,佛教亦将此神吸纳进来作为自己的守护神,配于色界之顶。又因其居住不同而有大自在天、商羯罗天、伊舍那天等种种名称。在佛教中,他是护世八方天和十二天之一,守护在东北方。其形象,据《十二天供仪轨》讲,面上有三眼,二牙上出,忿怒相,身浅青肉色,左手持劫波杯(髑髅杯),右手持三戟剑,身上以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骑在牛上,边上有二天女持花随侍。此外还有二臂、四臂、三面四臂等多种形象。

欢喜天,梵名 Nandikesvara。欢喜自在之义。全名:「大圣欢喜自在天」(梵 Mahārya-nandikesvara)。又作欢喜自在天、难提自在天、大圣欢喜天。略作圣天、天尊。原为印度湿婆神(梵 siva)之别称,佛教则称俄那鉢底(梵 Gana-pati)为欢喜天,其乃湿婆与波罗和底(梵 Pāravatī,或作乌摩,梵 Umā)之子。俄那鉢底意译为军队,意即大自在天眷属之将。因与其兄弟塞揵陀(梵 Skandha)共统辖其父大自在天之眷属,故得此名。俄那鉢底,其意有障碍他之事业或排除诸种障碍之力用,故又名毘那夜迦(梵 Vighnāyaka),乃障碍或排碍之义。

  

  二十诸天之大自在天

  

  

9.【散脂大将天】

是梵文Panika,又译作"散脂修摩"、"散支"、"半支迦"等,意思是密神。散脂大将是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八大药叉将之一。其余的是:宝贤大将、满贤大将、众听大将、应念大将、大满大将、无比大将和密严大将。佛教中有四大天王各有二十八部众鬼神将帅的说法,其中尤以散脂大将的地位最高,他统帅二十八部众,巡行世界,赏善罚恶。其来历一说是鬼子母的儿子。《陀罗尼集经》说"鬼子母有三男,长名唯奢文,次名散脂大将,……"一说是鬼子母的丈夫。《毗奈耶杂事》卷三十一说,半支迦(散脂)与鬼子母曾指腹为婚,长大后成亲,还生了五百个儿子。散脂大将为金刚神将模样,手持铁鉾(矛)。在水陆画中,散脂大将为一副威风凛凛的武将模样。

散脂大将,梵名 Sajjneya,音译僧慎尔耶。又作散脂迦大将、散支大将。又称僧慎尔耶大药叉大将(梵 Sajjneya-mahā-yaksa),或散脂鬼神。意译作正了知。系北方毗沙门天王八大将之一,二十八部众之总司。鬼子母之次子,父名德叉迦。一说为鬼子母之夫。此大将护持佛法不遗馀力,率二十八部药叉诸神,随处隐形拥护说法师及救护诸善男信女,离苦得乐。有关此大将之形像,据《观佛三昧海经》卷七载:「其形状甚为丑恶,胸部有三面,脐有两面,两膝有两面,其面如象,獠牙似犬,眼中出火,火皆下流。」〔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八僧慎尔耶药叉大将品、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大日经疏卷五〕

  

  

  

  

10.【大辩才天】

是梵文Sārasvati的音译,又叫大辩才天、大辩才功德天,还称美音天、妙音天。这是一位主管智慧福德的天神。《最胜王经·大辩才天女》云:"若人欲得最上智,应当一心持此法,增长福智诸功德,必定成就勿生疑。若求财者得多财,求名称者得名称,求出离者得解脱,必定成就勿生疑。"其性别,佛经中也说法不一,但以女性为多。辩才天本是印度沙拉斯瓦地河(现已不存)河神的神格化,在《吠陀》中就是重要的女神而受到崇拜。以流水的妙音,而成为音乐之神,又是智慧学问之神,雄辩技艺之神。据说她有两副面孔,一副是大美人,一副是丑八怪,以供不同场合使用。她那一双利眼,常让人不寒而栗。大辩才天的造像有两种:一种是八臂像,八手分别持弓、箭、刀、槊、斧、杵、轮和羂索;一种是二臂像,两臂作弹琵琶状。

辩才天,梵名 Sarasvatī-devī。古代印度婆罗门教、印度教之文艺女神。音译作萨囉萨伐底、娑罗室伐底。又作大辩天、大辩才天女、大辩才功德天、大圣辩才天神、妙音天、美音天。略称辩天。在梨俱吠陀中,彼为一河及河川神之名字,能除人之秽,予人财富、子孙、勇敢。在梵书与摩诃婆罗多中,为语言女神。后为梵天之妻(或为女儿),为语言、知识女神,据传为梵语及天城体字母之创造者,并掌管诗歌、音乐,为艺术和科学之保护者,最后成为智慧与雄辩女神。有时亦被视为毗湿奴之妻。与吉祥天同受普遍之信仰。

  

  

  铜雕二十诸天之大辩才天彩绘塑像

  

11. 【大功德天】

大功德天即吉祥天女。梵文Maha□vi的意译,音译为"摩诃室利","摩诃"意为"大","室利"有二义:功德和吉祥,合起来就是大功德或大吉祥。和辩才天一样,其原型在吠陀时代就受到信奉。在印度教神话中,她是毗湿奴的妃子,被尊称为"伟大的神"。传说她是搅动乳海时出现的,所以又有"乳海之女"的名称。在佛教中,据说她成了毗沙门天的妃子或妹妹。依《金光明最胜王经》记载,她住于北方毗沙门天王的居城有财城。又据该经所述,功德天在前生种下许多善根,只要今世之人念此天女的名称并供奉,即可以其功德,使祈愿的人五谷丰收,财宝充足,一切衣食皆可满足。随着《金光明经》的普及,人们对于功德天的信仰也日渐兴盛。她的形象在《金光明经》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在《毗沙门天王经》中说,她眼目修长,面部神情宁静,头戴天冠,以璎珞、臂钏装饰。右手作施无畏印,左手执开敷莲花。在《陀罗尼集经》中记得更为详细,说他容颜端正,两臂有各种璎珞环钏。头戴宝冠,身披天衣。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执如意。其左右有五色祥云,如散花天女。背后有七宝山,天上五色祥云里有六牙白象。象鼻绞玛瑙瓶,瓶中倾出种种宝物,灌于功德天顶。天神背后画百宝华林,头上作千叶宝盖,盖上有诸天伎乐,散花供养。在中国寺庙中,吉祥天女形象端庄美丽,后妃装束,两只手(或四只手),一手持莲花,一手洒金钱,有两只白象伴护,这是吉祥的象征。其座下除莲花外,还有金翅鸟和猫头鹰。

吉祥天母又称吉祥天女,梵文 Lakşmī,音译"拉娔诗米",藏语称"班达拉姆",是藏密中一个重要女性护法神。她是古印度神话中的人物,传说是天神和仇敌阿修罗搅动乳海时诞生的。后来婆罗门教和印度教把她塑造成女神,为她取名"功德天女"(又称吉祥天女),说她是毗湿奴的妃子,财神毗沙门之妹,主司命运和财富。后来她成了佛教的重要护法神。

吉祥天,梵名 Srī-mahā-devī。音译作室利摩诃提毘。为施福德之女神。又称摩诃室利、室唎天女、吉祥天女、吉祥功德天、宝藏天女、第一威德成就众事大功德天。本为印度神话中之神,系那罗延天之妃,爱欲神(梵 Kāma)之母,后与帝释、摩醯首罗、毗湿奴等诸神,一并为佛教所承,成为佛教之护法天神。据早期印度佛教之传说,此天系毗沙门天之妃,其父为德叉迦,母为鬼子母神。

  

  

  

  吉祥天母鎏金铜像

  

  

  

  上海龙华寺大功德天

  

  

12.【韦驮天神天】:详见寺院各殿堂佛像介绍之韦陀

佛教护法天神。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他一般被安置于天王殿的大肚弥勒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韦驮天梵名作"私建陀提婆",直译意为"阴天"。相传释迦去世后,诸天神和天王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这时帝释天手持七宝瓶,来到火化场说,佛原先答应给他一颗佛牙。所以他先取下佛牙,准备回去建塔供养。时有罗刹鬼躲在帝释天身旁,乘人不注意,盗去佛牙舍利。韦驮天见状奋起直追,刹时将罗刹鬼抓获,取回舍利,赢得诸天众王的赞扬,认为他能驱除邪魔,保护佛法。此外佛教中另外还有一位护法天神韦天将军。相传他姓韦名琨,系南方增长天王所率的八大神将之一。又是护法四天王手下三十二神将之首。常有人把他与韦驮天相混。中国佛教寺院中的韦驮天形象,大多为身穿甲胄的雄装武将样,手持金刚杵,或以杵拄地,或双手合十,将杵搁二肘间。体格魁伟,威武勇猛,面如童子,表示他不失赤子之心。

  

  

  

13.【坚牢地神天】:详见十一(Ⅰ) .十二天

梵文Prthivi的意译,音译"比里底毗",意为此神有如大地之坚牢。坚牢地神又叫"地天"、"大地神女"。地天的职责是保护土地及地上的一切植物。佛陀曾对她说:"汝大神力,诸神莫及。阎浮(即佛教所称世人居住的南赡部洲--引者注)土地,悉蒙汝护,乃至草木谷米从地有,皆由汝力。"(《地藏本愿经·地神护法品》)又据《大日经疏》卷四载,释迦初坐道场时,魔王唯恐释迦得道,领诸魔军、魔女向释迦轮番进攻诱惑,均遭败绩。魔王终于恼羞成怒,对释迦狂吼:"我所作之业,汝已为证,汝之福业谁当为证?"释迦垂无畏手指地。这时,大地轰然震动,坚牢地神从地中涌出半个身体向佛顶礼致敬,并唱声"我是证明"。于是释迦得道成佛。坚牢地神乃是女性形象。

  

  

  

  铜雕二十诸天之坚牢地神彩绘塑像

  坚牢地神

14.【菩提树神天】

即守护菩提树之天女。菩提树本名荜钵罗树,为常绿乔木,叶子卵形,茎干黄白色,树籽儿可作念珠。传说释迦牟尼就是在此树下,历经七天七夜,逆观了十二因缘,终于觉悟成佛,故而此树就被称为菩提树了。菩提就是"觉"、"智"的意思。菩提树在释迦成佛之前就守护在他身旁,大概要算最早的佛教护法神了。

菩提树神,梵名 bodhivrksa。守护菩提树之天女也。《金光明经》中佛对此天女说流水长者子之昔缘。天女赞曰:「我常念佛。乐见世尊。常作誓愿。不离佛日。」佛赞叹曰:「善哉善哉,树神善女。汝于今日。快说此言。一切众生。若闻此法。皆入甘露无生法门。」

  

  

  

15.【鬼子母天】

亦作欢喜母,爱子母,佛教护法神。原为一外道鬼女,专事食人子女。关于她归依佛教的故事,佛经中有许多记载。据《毗奈耶杂事》所记,古代王舍城有独觉佛出世,举行庆祝会,有五百人赴会。途中遇一怀孕牧牛女,劝其一同赴会庆贺。此女随行,欢喜踊跃,不料中途流产。此时诸人均弃她而去,因此她十分恼恨,发下毒誓,要在来世投生王舍城,尽食城中幼儿。后来她果然投生王舍城,为药叉神将婆乞多之女,婚后生五百儿。她自恃强力,天天捕食别人的幼儿。佛陀闻悉后,十分忧虑,为解救王舍城中无辜幼儿之厄难,决定以慈悲心,方便自在力教化鬼子母,使其弃恶从善,以此安定天下父母之心。鬼子母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爱怜,佛陀乘其外出,将其幼子隐匿。鬼子母归来不见爱子,焦急万分,陷入惊悲狂乱之中。最后她不得不向佛陀哭诉失子之事。佛陀对她说,你有五百个孩子,现在少了一个,尚且如此,世人只有一、二个孩子的,失去了心爱的骨肉,不知有何等悲伤。鬼子母闻言果然顿悟前非,悔过自新,信奉佛教。元杂剧《鬼子母揭钵记》即写此事。民间以鬼子母为守护幼儿的慈悲女神,后来又将她与妇女生育联系起来。其实在印度佛教密宗里就专门有为祈祷妇女顺利生产而修的"诃利帝母法"(诃利帝是鬼子母的梵名Hariti的音译)。修法时念《诃利帝母真言经》(一卷,唐不空译)。但中国百姓却爱将她视为送子娘娘来礼拜。鬼子母的形象,据佛经记载,是美丽的天女形,身穿天缯宝衣,头戴天冠,耳挂耳珰,白螺为钏,身边有一童儿伴随。著名的大足石刻北山一二二号窟即诃利帝母窟,窟中所雕鬼母是一汉化的贵妇人形象,头戴凤冠,身着敞袖圆领宝衣,脚穿云头鞋,坐于中式龙头有备无患椅上,左手抱一小孩,右手放在膝上。

诃利帝母,梵名 Hārītī。音译作诃利底、迦利帝、诃利帝母。为青色、青衣之意。意译为爱子母、天母、功德天等。以其为五百鬼子之母,故称鬼子母。本为恶神之妻,生子五百,因前生发愿,食王舍城所有儿子,由其邪愿,命终遂生为药叉,故至王舍城,专门窃食他人幼儿。佛陀欲训诫之,遂藏其爱子,鬼子母神因而悲叹痛伤。佛遂谓:「汝有子五百,今仅取汝一子,汝已悲痛若是,然汝食他人之子,其父母之悲又将如何恸乎!」鬼子母神闻而皈佛,立誓为安产与幼儿之保护神。据《南海寄归内法传》卷一受斋轨则载:「西方诸寺祭鬼子母,于门屋处或食厨边,塑画母形抱一儿子,于其膝下,或五或三,以表其像,每日于前盛陈供食。若有疾病无儿息者,飨食荐之,咸皆遂愿。」其状为手持吉祥果之天女形。〔摩诃摩耶经卷上〕

鬼子母,又称欢喜母、爆恶母或爱子母,梵文音译“诃利帝母”。原为婆罗门教中之恶神,专吃人间小孩,亦被称为“母夜叉”;后受佛陀教化,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佛教护法神。传说,鬼子母生了五百个儿子,但她要天天吃王舍城中的小孩。佛得知此事,规劝不从,遂以神力摄其一子。鬼子母到处寻找,当得知孩子在佛身边就求佛陀将孩子还给她。佛说,你有五百子,少了一个就着急,人家只有一两子,被你吃了,那又怎么办呢。鬼子母因此幡然悔悟,皈依佛门,并成为佛教护法二十诸天之一。

    佛陀教化鬼子母的传说倒是体现了菩萨道的逆法。众生因业力不同,现象上皆有自他的差别,和颜悦色地规劝不一定对于每个人都有效,所以当因缘所致,大菩萨们也要行“逆法”。要知道,菩萨们呵斥你一句是怜你,打你一下是爱你,就连将鬼子母的孩子暂时藏起来也是佛陀“相机应教”的全巧方便。“顺法”也好、“逆法”也罢,此中之“悲”与“智”不可言表,非具足般若智慧而不能体会。

  

  

  

  

  二十诸天之鬼子母

  图为大足石篆山观音龛诃利帝母像

  

16.【摩利支天】

也作摩利支提婆,意为"阳焰",或"威光",实际上是古印度的光明女神。摩利支天即斗姆元君,相传她是帝释天的部属,又常随从日宫天子。当日宫天子出巡时,她在前头飞走如箭。她最大神通是能隐身。由于能隐身,故而无人能害,无人能缚,因此她为武士所特别信奉。摩利支天的形相,有二臂像、六臂像以及八臂像等多种。据《摩利支天经》中记,欲奉摩利支天者,应以金、银、铜或檀木等材料塑造。其相为天女形,长一寸、二寸或一肘均可。左手屈臂向上,持天扇,扇形如维摩诘说法时天女所持之扇。扇中画卍字。右手下垂,举掌向外,像两边各作一随侍天女。另有一种三面八臂乘猪的摩利支天像,身金黄色,八臂三面九眼,顶戴宝塔,塔中有毗卢舍那佛,摩利支天身披红色天衣,有宝带、璎珞、耳珰、腕钏等种种饰物。左侧四手分别执索、弓、无忧树枝、线,右四手分别执有金刚杵、针、钩、箭。正面善相,显微笑状,唇如朱色。左面作猪相,忿怒丑恶,口出利牙,信人见而生畏。右面深红色,立于猪身上。还有一种作童女形的摩利支天像。

摩利支天菩萨,梵名 Marīci 。又作摩里支天、末利支天。意译威光天、阳陷天。或称末利支提婆(梵 Marīci-deva)。『摩利支天菩萨』是隐身和消灾的保护神。此天威力极大,上管三十六天罡星,下管七十二地煞星,二十八宿皆为此天所管( 摩利支天菩萨统御所有的太岁星君)。摩利支天菩萨也被尊称为“斗姆元君”,其大儿子和二儿子是“四御”中的“勾陈大帝”和“紫微大帝”,其余七个儿子就是“北斗七星君”。唐三藏沙门不空译之《摩利支天经》曰:「有天名摩利支,有大神通自在之法。常行日前,日不见彼,彼能见日。无人能见,无人能知,无人能害,无人欺诳,无人能缚,无人能债其财物,无人能罚,不畏怨家,能得其便。」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开示摩利支天法门时自云:「此天常行日月前,日月所不能见。我因知此天名,得免一切厄难。」《太上玄灵斗姆大圣元君本命延生心经》里,对斗姆元君做了相当详尽的描述:『能阳能雨能变化,救灾救难救刀兵;祠嗣就生麒麟子,祈名金榜就题名;商贾者,利加增,祈求父母得长生,子孙得荣盛,夫妇寿康宁,万邪自皈正,诸恶化为尘。』〖 摩利支天菩萨圣诞 农历九月初九 〗。

  

  

  

  摩利支天铜雕彩绘佛像

  

  

 摩利支天2一面四臂 

  摩利支天3-三面

17.【日宫天子天】:详见十一(Ⅰ) .十二天

源于古印度神话中的太阳神苏利耶。作为佛教护法神,又称日天、日天子、日宫天子,异名宝光天子、宝意天子。佛经中称其为观音菩萨之变化身,住太阳内的宫殿里,故名。日宫的规模,《立世阿毗论·日月行品》说:"厚五十一由旬,广五十一由旬,周匝一百五十三由旬。是日宫殿,颇梨所成,赤金所覆,火大分多,下际火分复为最多,其下际光亦为最胜。是其上际金城围绕。"日宫天子的形象,为肉红色脸膛,左右手各拿一枝莲花,乘四马大车;也有的手捧日轮,骑三至八匹马(多为五匹马),在水陆道场所用的水陆画中,日宫天子为头戴冕旒,双手捧圭的男性帝王形象。

  

  

  

  铜雕二十诸天之日宫天子彩绘塑像

18.【月宫天子天】:详见十一(Ⅰ) .十二天

又叫月天子、月天、大白光神、野兔形神、宝吉祥等。月天住于月宫中,据佛经描述,此月宫是正方形建筑,边长四十九由旬,共有七重垣墙,七宝所成。殿中有一青琉璃做成的大辇,高达十六由旬,宽八由旬。月天据说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故称"宝吉祥天"。又传说,有狐、兔、猿异类相悦,帝释天欲验证修菩萨行者的道行,降灵应化为一老夫,让三兽为他觅食,只有兔子空手而归,一激之下,兔子就让狐、猿找来草木樵苏,兔子竟毅然投身由樵苏点燃的火中,以求为老者充此一餐。帝释于是恢复原形,让兔子灵魂升天,寄之月轮,此即月宫天子,故又称"野兔形神"。月天的形象本为男性,肉白色脸膛,手持之杖,上有半月形,乘坐三鹅拉的车。他还有个月天妃为配偶,也是肉白色脸,手持青莲花。汉化寺庙中也有将月天作为女性塑像的。

  

  

  

  铜雕二十诸天之月宫天子彩绘塑像

19.【娑竭龙王天(娑竭罗龙王)】

又作娑伽罗龙。意为咸海之龙。《妙法莲华经》谓有八龙,《华严经》谓有十龙,其中都有娑竭罗龙王。

娑竭罗龙王,梵名 Sāgara-nāgarāja。又作娑伽罗龙王。娑竭罗,意译为海。娑竭罗龙王意为「咸海之龙」。即咸海中一百七十七龙王中第七龙王也。八大龙王之一。依其所住之海而得名。今独列此龙王者,谓是大权菩萨,位居十地之中,示现龙身,处於咸海。若降雨时,先布密云,端坐举念,其雨普洽。常随佛会,护法护民,其利甚博。龙宫居大海底,纵广八万由旬,七重宫墙,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周匝皆以七宝严饰,无数众鸟和鸣。所居宫殿,七宝严饰,与天无异。然诸龙皆为金翅鸟所食,仅娑竭罗龙王、难陀龙王等十六龙王幸免此难。佛寺中,为身穿帝王服的龙王像。他的女儿即辅佐观世音的龙女。(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娑竭龙王  

20.【阎摩罗王天(阎魔王) 】:详见十一(Ⅰ) .十二天

又作阎罗、阎罗王、阎魔王、焰魔罗王、琰魔等,均为音译,意思为"缚",缚有罪之人。阎罗本为古印度神话中的管理阴间之王,在《梨俱吠陀》业已出现。阎罗本身又有多种义蕴:一曰"双世",即彼于世中常受苦乐二报之意;一曰"双五",《玄应音义》说阎罗兄妹二人皆"作地狱主,兄治男事,妹理女事";又曰"平等王",谓其能平等治罪。《一切经音义》卷五称:"火阎魔,梵语,鬼趣名也。义翻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业,主守地狱八热八寒以及眷属诸小狱等,役使鬼卒于五趣中,追摄罪人,捶拷治罚,决断善恶,更无休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阎罗的前身为毗沙国王。以后又有十三冥王之说,实即十三佛,但它被中国佛教的十殿阎罗的说法所取代。他们分别是第一殿阎罗秦广王蒋,第二殿楚江王历,第三殿宋帝王余,第四殿五官王吕,第五殿阎罗天子包,第六殿卞城王毕,第七殿泰山王董,第八殿都市王黄,第九殿平等王陆,第十殿转轮王薛。显然这套汉化的十殿阎罗是仿照人间官衙设置的。而二十四天中的阎王主要是与佛教传说系统当中的地狱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法苑珠林》说,阎罗王为地狱主,有臣佐十八人(即俗之判官),分别主管十八层地狱。早在南朝时这十八层地狱的说法就已流行。中国佛教徒把阎王和地狱完全汉化,让它们和本土的泰山治鬼等神话传说相结合,再融入佛教"六道轮回"说,从而附会出许多新的耸人听闻的传说,如奈河(奈何)桥、黄婆(黄酒的"黄")送迷魂汤、望乡台,这些都是汉语谐音双关式的具体形象化。其他还有牛头、马面、黑无常、白无常、勾魂牌等。"二十诸天"或"二十四天"中的阎王形象已被彻底汉化。多作浓眉巨眼虬髯王者像。女阎罗王不符合中国国情,故被暗中取消。在阎王身后常跟着几个中国籍的判官牛头、马面之类,手持毛笔,中式帐簿,勾魂牌,锯齿大砍刀等中国式道具。当然二十四天塑像中,随从少见,但在壁画中却常出现。

阎魔王,梵名 Yama,巴利名同,又作夜摩、焰摩、琰摩、阎罗、剡魔,意译作双、双世、遮止、静息、缚、深恶胜业、可怖众、平等。阎魔王,梵名 Yama-rāja,又称阎罗王、阎王魔、琰魔王、阎魔罗王、焰魔逻闍、阎摩罗社、琰魔逻闍。略称阎罗、阎逻、焰罗、剡王、阎王、死王。为鬼世界之始祖,冥界之总司,地狱之主神。于上举诸译语中,双,谓兄妹共为地狱之王,兄治男事,妹治女事,故又称双王。双世,谓并受苦与乐之意。遮止,谓遮止罪人更造恶业之意。静息,谓罪人依王所示,知己罪而静息之意。平等,则谓业镜平等,自彰其罪之意。又阎魔王之诸多异称中,以「阎罗王」一称广为世人所知、所用。

  

  

  

  故宫馆藏降阎魔尊立像

  「那含天部」-五部净居炎摩罗

  

  

21.【紧那罗天】

第二十一位,紧那罗王。紧那罗是梵文Kimnnara的音译,意译为"音乐天"、"歌神"。紧那罗不是一个,而是一族。在佛教中只能算二流神,天龙八部之一。严格来说,紧那罗与娑竭罗龙一样不能算作诸天,这反映出佛教神只系统在合理化方面的欠缺。据说紧那罗像人,可是头上有一支角,所以又叫"人非人"。能弹琴唱歌,他家的女人生得端庄美丽,能歌善舞。当他弹琴唱歌赞美佛法时,须弥山震动,诸大声闻不安于座。紧那罗的伴侣唱歌时,五百仙人在飞行中心醉落地。另据中国的传说,紧那罗成佛后化为少林寺香积厨火头老和尚,教众僧使用三尺拨火棍退敌,传下少林棍法。过去少林寺所供即此形象。

紧那罗王,梵名 Kijnara,巴利名 Kinnara。又作紧捺洛、紧拏罗、紧担路、甄陀罗、真陀罗。或称歌神、歌乐神、音乐天。kij 为疑问词,nara 为人之意;意译作疑神、疑人、人非人。原为印度神话中之神,后被佛教吸收为八部众之第七。《华严经探玄记》卷二载:「此神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彼具有美妙的音声,能歌舞。」《华严经疏》卷五载:「其为天帝之执法乐神。」大乘诸经中,佛说法之听众中常列其名。于密教,为俱毘罗之眷属,于阿闍梨所传曼荼罗图位中,位居北方第三重。于现图曼荼罗,在外金刚部北方,摩睺罗伽众之北有二尊紧那罗,俱呈肉色,其中之一于膝上安置横鼓,另一于膝前安置二竖鼓,俱作欲击鼓之势。

  

  

  

  非人众部」紧那罗

  少林寺紧那罗王

22.【紫微大帝天】

紫微大帝,又称"中天紫微北极太皇大帝"。这一神名来源于古代对北极星的崇拜。古人认为北极星是帝王星,他住在天上的紫微宫中。由此也称人间帝王的禁中为"紫禁城"。道教吸收这些说法,尊居住在中天紫微宫的北极太皇大帝为四御之一。其职责是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和四时气候。因中国古代农业与气候的关系十分密切,故太皇大帝深得民间尊崇。

明代宫廷专门敕建了紫微殿,"设像祭告"。他常和玉皇大帝合供一殿,形象依据《洞真太极北帝紫微神咒妙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为人间帝王形象。

北极紫微大帝,又称北极大帝,北极星君,四御之一。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是道教尊神“四御”之中的第二位神,其地位仅次于最高尊神“三清”和玉皇大帝。

    紫微北极大帝在全国许多地区供奉,它来源于我国古代的星辰崇拜。北极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北辰”、“天枢”。居于紫微垣内。《后汉书》卷四十八谓:“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紫微垣又称紫微宫,后来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道教认为,北辰是永久不动的星,位于上天的最中间,位置最高,最为尊贵,是“众星之主”,“众神之本”,因此对它极为尊崇。《晋书·天文志上》谓:“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北极,北后最尊者也;其细星,天之枢也。”并以之为“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唐代孔颖达《书·说命中》疏:“北斗环绕北极,犹卿士之周卫天子也,五星行于列宿,犹州牧之省察诸侯也,二十八宿布于四方,犹诸侯为天子守上也,天象皆为尊卑相正之法。”

  

  

  

23.【东岳大帝天】

东岳大帝,全称"东岳天齐仁圣大帝",是神话传说中能治鬼的地府主宰。他原也是我国古代民间信仰。道教吸收他后,说他是掌管人间生死之神。历代帝王对他屡予褒封。唐玄宗封他"天齐王";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封他"仁圣天齐王";大中祥符四年(1011)封他"东岳天齐仁圣大帝";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封他"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民间信奉也十分普遍,各地还纷纷建起了供奉他的庙宇,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他的祭祀日。他的形象为苍老帝王像:戴冠著袍,颈系冠带,颌下飘垂二绺胡须,手捧玉笏,足登云头鞋。

东岳大帝是泰山的山神,又称东岳帝君,简称“岳帝”,古称“泰山府君”。是道教的山神、阴间的统治神,也是佛教奉祀的二十四天护法神之一。

东岳乃群仙之先。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舟。《神异经》亦有记述:「昔盘古氏五世之苗裔曰赫天氏,赫天氏子曰胥勃氏,胥勃氏子曰 玄英氏,玄英氏子曰金轮王。金轮王弟曰少海氏,少海氏妻曰弥轮仙女也。弥轮仙女夜梦吞二日,觉而有娠,生二子,长曰金蝉氏,次曰金虹氏。金虹氏者,即东岳帝也。伏羲氏封为古岁太华真人。至神农氏赐天符都官,名号府君。后至尧、舜、禹、商、周、秦、汉之世,也一直在天都府君之位。至汉明帝封太山元帅。掌人世居民贵贱高下长短之事。十八地狱六真簿籍。七十五司生死之期。唐武后时封为天齐君。唐玄宗加封为天齐王。宋真宗祥符元年诏封东岳天齐仁圣王。祥符四年尊为东岳天齐仁圣帝。」清朝加封为天齐仁圣大帝。世俗奉为治鬼之神。

  

  

  

  

  

24.【雷神天】

佛教里是雷公们的首领。南亚次大陆和中国古代神话中都有雷神。道教则认为雷神是元始天尊的第九个儿子--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在汉化佛寺与道观中,他的典型形象多为蓬头怒发仁丹胡式鬼形,披甲,手持劈山斧。部下有打顺风旗的风伯,手持锤凿、背生肉翅的雷公,手持两面钹式铜镜的雷母等。都是从中古以下的汉地传说中衍生出来,并被道教首先吸收改造过的。

雷祖天尊,即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或称九天应元雷声普化真王。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是雷部的最高天神。《历代神仙通鉴》称他:“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杀”。《明史·礼志四》称:“雷声昔化天尊者,道家以为总司五雷,又以六月廿四为天尊现示之日,故岁以是日遣官诣显灵宫致祭。”并且道教中还有招请雷神的雷法,此法以符箓法术为用,阵妖捉鬼炼度亡魂、召神驱耶、兴云致雨。

  

  

  

  宁波清道观入山第一殿为雷祖殿

  宁波清道观雷祖造像

  宁波清道观雷祖殿

  宁波清道观雷祖殿

﹌﹌﹌﹌﹌﹌﹌﹌﹌﹌﹌﹌﹌﹌﹌﹌﹌﹌﹌﹌﹌﹌﹌﹌﹌﹌﹌﹌﹌﹌﹌﹌﹌﹌

各寺二十四天造像

二十四天他们常被塑在大雄宝殿两侧,典型姿势以大同上华严寺所塑为准:各前倾十五度,以示对佛的尊敬。本世纪七十年代后新塑的,如杭州灵隐寺普陀佛顶山慧济寺等处,均准此式。还有绘于大殿东西壁上作背景衬托用的"诸天礼佛图"壁画,典型的是北京法海寺大殿明代壁画,精彩异常,堪为国宝。壁画较之塑像,可以较为自由地添加云彩、侍从、法器道具、花卉鸟兽等陪衬,组成大型手卷式画面,效果上更觉飘逸生动。至于诸天形象,唐代以来各种佛家经典所述颇有不同,匠人亦各有师传,更受时代、地域影响,各寺所见不甚一致。

各寺二十四天造像:详见寺院其它佛像介绍(13)

未完待续 .........

上一篇:寺院其它佛像介绍(11)

下一篇:寺院其它佛像介绍(13)之-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京法海寺壁画|高清
旃檀精舍 | 大同上华严寺大雄宝殿明代造像二十诸天
104张图,带你看看法海寺明代壁画!
【经典】法海寺的100个细节
当印度神仙跳槽汉传佛教以后
佛教二十诸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