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任性刚直的社稷之臣汲黯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汉景帝时当太子的侍从官(太子洗马),武帝继位后,任命他做谒者(管文件收发的机要秘书)之官,由于汉武帝的信任,他的官很快就位列九卿。

本人学养浅薄,据我所知道的历史知识,像汲黯这样一生一世都以为国为民批评皇帝为己任的反对派,不说绝无仅有,还是少见的。我读到的关于汲黯的资料,通篇都是记述他站在王朝和人民的立场说话办事而批评忤逆武帝,毫无阿谀奉迎之意,仅发现他因连坐免官后,汉武帝重新启用他,担任淮阳太守,他流着眼泪说了一句对武帝充满感谢的话:“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用之。”1汲黯的意思是说,我自以为老死无用,将填沟渠,再也见不到陛下了,想不到陛下还会收用我。

下面,我们来看看汲黯怎样给汉武帝提意见的。

一是三次抗旨,一次矫诏。第一次是在建元三年,也就是汉武帝继位后的第三年,当时南方(现在的广东)闽越王和东越王打起来了,汉武帝就派汲黯去视察,让汲黯去看看怎么回事。“不至,至吴而还。”2也就是他没有到两国交战的地方去,而是走到吴,当时是会稽郡治所在地,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回来后向汉武帝汇报说,南越人就是喜欢自相打打杀杀,他们的风俗习俗就是这样,不值得为了他们而折辱天子的使臣。

第二次是河内郡(今河南武陟县)发生火灾,一下子烧了几千户民宅,汉武帝就派汲黯去视察慰问。汉武帝本来想秀一下领导关心百姓的疾苦,可汲黯回来却轻描淡写地说:“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3意思是说,河内郡的失火原因是老百姓的房子建得太密集了,一家失火,殃及邻居,没有什么值得担忧的。

汉武帝体恤民间疾苦的圣意,老百姓是怎样歌功颂德的,汲黯一句也没有说。反而汇报了他经过河南郡见到贫民遭受洪水干旱灾害磨难的有一万多家,有的甚至于到了父子相食的悲惨境地。于是,汲黯便用天子的符节,命令发放河南官仓积粮以救济贫民。事情讲完后,没有说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体现皇上关爱百姓的菩萨心肠。最后说:“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意思是说,我请求归还符节,甘愿领受假托天子命令的惩罚。

第三次是汉武帝看他能力较强,让他去当荥阳县令,“黯耻为令,病归田里。”4汲黯觉得让他去当一个小小的县令,是对他的侮辱,说自己身体不好,回到老家去了。

二是反对汉武帝的有关政策。第一,反对汉武帝匈奴政策。司马迁指出:“黯务少事,乘上间,常言与胡和亲,无起兵。”5汲黯属于黄老思想派,主张和亲,反对战争,发展生产,与民休息。

公元前121年,匈奴浑邪王率四万人投降,汉朝征调车辆二万乘前往迎接,可是因朝廷无钱,只得向民间赊购马匹。有的老百姓将马匹藏匿起来,结果马不够用。汉武帝大怒,“欲斩长安令”6右内史汲黯说,长安令没有罪,我是他的上级,只有将我杀了,老百姓才肯交出马匹。再说,浑邪王背叛他的主上投降大汉,我们只须从容地按着县的顺序传送,何至于让天下不安,使中国贫困,来奉承异族呢?汉武帝无话可说,看来是默认汲黯说得对,事情就不了了之,长安县令脑袋保住了。

后来浑邪王等来到长安,当地商人因与他们做买卖而犯死罪的达五百多人。汲黯为了救这些人的性命,请求汉武帝空闲时在未央宫高门殿接见他,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说匈奴攻击我要塞,断绝和亲,朝廷兴兵征讨,死伤无数,费用高达数百万。我原以为陛下得到匈奴人,一定会将他们全部作为奴隶,赏给牺牲于战场的将士之家;所缴获的财物,也同样赏赐,用以酬谢天下的痛苦,满足百姓的心意。陛下既然不听我的建议,也不应该因浑邪王率数万人前来归降,就用尽国库财富来赏赐他们,征调百姓来服侍、奉养他们,好像供奉骄横的儿子一般。那些无知的百姓怎么知道在长安城中和匈奴人做买卖,竟会像在边塞一样被视为犯法。陛下既不能用匈奴的财物答谢天下,怎么又凭法律中一项不重要的条文杀死无知小民五百余人?正是所谓“庇其叶而伤枝” 7也就是为保护树叶而伤害树枝了。我觉得陛下这样做是不对的。汉武帝又一次选择了沉默,继续按自己的政策办事。过后跟人说,我很久没听到汲黯的声音了,如今又在这里胡说八道。

汉武帝嘴里这么说,他还是接受了汲黯不把匈奴安置在长安的意见,不久之后,“乃分徙降者边五郡故塞外,而皆在河南,因其故俗为五属国。” 8意思是说,汉武帝将归降的浑邪王部属分别迁徙到沿边五郡的旧要塞之外,全部在黄河以南,保持他们原有的风俗习惯,设立五个“属国”。从此,金城河西岸,傍南山直到盐泽一带,便没有匈奴人了。

但后人还是很赞同汉武帝的政策,当前实行的一些优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不能说不是对汉武帝政策的扬弃与继承。当然,汲黯的想法在现在也还有代表性,应该给予矫正。

第二,反对汉武帝用人政策。毋庸置疑,汉武帝时代和他爷爷汉高祖时一样,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有卫青、霍去病、李广等一大批武将,也有汲黯等一批文臣,还有文学家司马相如,史学家司马迁等。

但是,汉武帝宠信酷吏小人,如张汤、公孙弘等。汲黯十分不满。这两人在汲黯位列九卿时,他们还是小办事员。可不久他们就位列三公,一个当了御史大夫,一个成了丞相。有一次在朝堂上,汲黯对此发泄了不满。他说: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後来者居上。9意思是说,陛下使用群臣就像堆柴垛一样,后来的堆在上面。这就是成语“后来居上”的出处。汉武帝对形象地说出他用人政策的话无言以对,等到汲黯退了下去,才说一个人确实不可以没有学识,看汲黯这番话,他的愚直越来越严重了。

此外,汲黯反对汉武帝乱杀人才。《通鉴》记载:汉武帝延揽士子文人,常常像怕人才不够用;但是他性情严厉刻薄,尽管是平日所宠信的群臣,犯点小错,或者发现有欺瞒行为,就立即根据法律将其处死,从不宽恕。汲黯劝说道,陛下求贤才不容易,但是还没有发挥他们的才干就杀了。以有限的士子文人,供应陛下的无限诛杀,我恐怕天下的贤才将要丧失殆尽,陛下和谁一同治理国家呢?汲黯说这番话时“甚怒”10,汉武帝笑着解释说,你不要担心,有的是人才,只怕人不能发现罢了

第三,批评汉武帝的文化政策。元狩三年(公元前120),有个囚徒叫暴利长,屯田在敦煌旁边,发现西北渥洼水里有一种野马非常彪悍,就想办法将其逮住驯化献给汉武帝,说马是从水中出来的神马。此时,汉武帝正在设立乐府,指令司马相如等创作诗赋;任命宦官李延年为佩带二千石印信的协律都尉。将新作的诗赋配上弦乐,使它们符合八音曲调。由于这些诗赋文辞深奥,很难看懂。暴利长献上神马,后又得到汗血宝马,于是,汉武帝又命令创作诗赋,配成歌曲,予以演唱。汲黯对此批评曰:凡王者作乐,上以承祖宗,下以化兆民。今陛下得马,诗以为歌,协于宗庙,先帝百姓岂能知其音邪?11意思是说,凡是明君制作音乐,上要赞美祖先,下要教化民众。如今陛下得了一匹马,就要将诗谱成歌曲,在宗庙中演唱,先帝和老百姓怎么能知道唱的是什么呢?汉武帝听了不说话,很不高兴。

三是怒斥汉武帝的宠信的小人。张汤更改制定刑律法令,帮助汉武帝除掉异己力量,被提升为廷尉。汲黯曾多次在皇帝面前质问指责张汤,说你身为正卿,上不能弘扬先帝的功业,下不能遏止天下人的邪恶欲念,更不能安国富民,使监狱空无罪犯,这两方面你都一事无成。相反,你为了往上爬,成就自己的功业,大肆破坏律令,作尽了错事坏事。更为可恨的,你怎么竟敢把高祖皇帝定下的规章制度也乱改一气呢?“公以此无种矣12。汲黯最后骂道,你这样做会断子绝孙的。汲黯时常和张汤发生口舌之争,张汤辩论起来,总爱故意深究条文,苛求细节。汲黯则出言刚直严肃,志气昂奋,不肯屈服,他曾怒不可遏地骂张汤说,天下人都说绝不能让刀笔之吏身居公卿之位,果真如此。如果非依张汤之法行事不可,必令天下人恐惧得双足并拢站立而不敢迈步,眼睛也不敢正视了。对酷吏造成的恐怖社会痛斥得淋漓尽致。

汉武帝倾心于儒家学说,重用公孙弘等。到了国内事端纷起,下层官吏和不法之民都弄巧逞志以逃避法网,皇上这才要分条别律,严明法纪,张汤等人也便不断进奏所审判的要案,以此博取皇上的宠幸。“而黯常毁儒,面触弘等徒怀诈饰智以阿人主取容,而刀笔吏专深文巧诋,陷人於罪,使不得反其真,以胜为功。”13意思是说,汲黯常常诋毁儒学,当面抨击公孙弘之流内怀诈而外逞智巧,以此阿谀主上取得欢心;刀笔吏专门苛究深抠法律条文,巧言加以诋毁,构陷他人有罪,使事实真相不得昭示,并把胜狱作为邀功的资本,以此为政绩往上爬。

有一次,公孙弘领头决定了一个工作方案,在朝会上汇报,他一揣摩出武帝不同意,马上赞同皇帝意见,推翻了原来的方案。对此,汲黯意见很大,当场予以揭露:“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14意思是说公孙弘欺诈而不忠诚老实,他开始和我们一道商定此条建议,现在却全都背弃了,这是不忠。

公孙弘用麻布做被子,一顿饭不摆设两种肉菜。 汲黯予以公开揭露:“弘位在三公,俸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 15意思是说,公孙弘高居三公之位,朝廷给他的俸禄很多;但是他用布做被子,这是骗人的把戏。

四是矛头直指汉武帝。汉武帝喜欢儒家学说,敕令招揽文学儒者,一次在朝堂上他大讲要实施仁义。讨厌儒家学说的汲黯说: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柰何欲效唐、虞之治乎!16这句话可太厉害了,言下之意是说你就是一个骗子,嘴巴上讲仁义道德,装得光面堂皇,骨子里藏着许多欲望,装着一肚子坏水,就是一个两面派,你怎么能效仿唐尧虞舜那样的治绩呢?这不像一个臣子给皇帝提意见,而是像一个上级批评下属。

受此羞辱之后,汉武帝的表现如何呢?《通鉴》记载:“上默然,怒,变色而罢朝,公卿皆为黯惧。上退,谓左右曰:‘甚矣汲黯之戆也!’17先是气得噎住了,不吭声;接着大怒,脸色气得难看得不行,罢朝拂袖而走;大臣们都为汲黯感到恐惧,捏了一把汗。武帝退朝回到内宫,对左右侍从说,汲黯这家伙愚笨刚直得太过分了!

群臣中有人批评汲黯不应该用这样的话批评皇帝。汲黯却说,天子设立公卿等辅佐大臣,难道是让他们阿谀奉承,使君主陷入不仁不义的境地吗?况且,我既然已经处在公卿的位置上,如果只想顾全自身性命,那就会使朝廷蒙受耻辱,那怎么得了呢?

汲黯虽然只是一句话,却不亚于在鬼门关走了一遭,他遇到一个昏庸的皇帝一百个脑袋也搬家了。那么,为什么汲黯一辈子几乎都在批评汉武帝而得以老死在太守位子上呢?我觉得要从他本人和汉武帝两方面找原因。

我认为汲黯身上有强能力、真忠君、美形象和抝性格的特点,当然也是他成就美名的原因。

强能力。汲黯在东海郡长官时,整肃官吏,治理百姓,喜好清静无为,有所为有所不为,谨慎地选择好干部队伍后,只抓大事,不管小事,充分发挥部下的主观能动性。汲黯身体多病,躺在内室中不出门。过了一年多,东海郡治理得很好,百姓交口称赞。“其治务在无为,引大体,不拘文法。”18汲黯的领导方法,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领导学。除出清静无为的思想外壳,其抓大放小、不拘泥条文的内核,现在都很有用。

公孙弘向汉武帝建议,右内史管理范围内住着很多显贵的大臣、皇室子弟,难于治理,不是平素有威望的大臣不能胜任,请让汲黯改任右内史。汉武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公孙弘表面上好像是倚重汲黯,骨子里是借皇室贵胄之手整死汲黯,让你死也无法说什么,刻毒至极。由于汲黯人品高尚,能力超强,后来,“为右内史数岁,官事不废。”19汲黯当右内史多年,工作顺利,政绩突出,才没有落入公孙弘的圈套,死于非命。

真忠君。汲黯是个病秧子,经常请假治病。按照汉朝规定,官员病假三个月不能照常上班,就算自动离职。有一次,武帝多次特许延长汲黯休病假的时间,还是没有痊愈。最后病重时,庄助替他请假。武帝问汲黯这个人怎么样呢?庄助说,让汲黯任职当官,没有什么超越常人的才能;但要说到让他辅佐年幼的君主,会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先基业,有人以利禄引诱他,他不会前去投靠,君主严辞苛责地驱赶他,他也不会离去,即使有人认为像孟贲、夏育那样勇猛无敌,也无法改变他的耿耿忠心。武帝说:然。古有社稷之臣,至如黯,近之矣!20按今天话说就是,你说得对啊。古时有所谓的社稷之臣,说到汲黯,就很接近了。

美形象。《汉书》对汲黯的形象作了描述:“好学,游侠,任气节,内行脩絜,好直谏,数犯主之颜色,常慕傅柏、袁盎之为人也。”21意思是说,汲黯好学,又好仗义行侠,很注重志气节操。他平日居家,品行美好纯正;入朝,喜欢直言劝谏,屡次触犯皇上的面子,时常仰慕傅柏和袁盎的为人。

我看汲黯的美好形象首先表现他能坚持正义。魏其侯窦婴与武安侯田蚡闹矛盾,错在田蚡。武帝问朝廷群臣他们两人谁对,“唯汲黯是魏其”。22只有汲黯不管田蚡是武帝的舅舅,权倾一时,但还是认为魏其侯对。韩安国认为两人都对;郑当时本认为魏其侯对,后来不敢坚持。武帝怒骂郑当时说,我把你这类的人一起斩了,随即罢朝。

其次,就是敢担当。当长安令要被处斩时,作为上级的汲黯立即站出来承担责任,愿意领死;当五百老百姓要被处死时,汲黯为民请命,陈述冤情。

再次,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大将军卫青已经越发地尊贵了,他的姐姐卫子夫做了皇后,但是汲黯仍与他行平等之礼。有人劝汲黯说,从天子那里就想让群臣居于大将军之下,大将军如今受到皇帝的尊敬和器重,地位更加显贵,你不可不行跪拜之礼。汲黯答道,因为大将军有拱手行礼的客人,就反倒使他不受敬重了吗?大将军听到他这么说,“愈贤黯”。23更加认为汲黯贤良,多次向他请教国家与朝中的疑难之事,看待他胜过平素所结交的人。

最后,敌人也畏惧汲黯。淮南王刘安阴谋反叛,畏惧汲黯,说他好直谏,守节死义,难惑以非。”24说的是汲黯爱直言相谏,固守志节而宁愿为正义捐躯,很难用不正当的事情诱惑他。至于游说丞相公孙弘,就像揭掉盖东西的蒙布或者把快落的树叶振掉那么容易了。

抝性格。班固说他“为人性倨,少礼,面折,不能容人之过。合己者善待之,不合己者不能忍见。”25说的是汲黯与人相处很傲慢,不讲究礼数,当面顶撞人,容不得别人的过错。与自己心性相投的,他就亲近友善;与自己合不来的,就不耐烦相见。我认为,正是汲黯这种参不得假、容不得人、喜欢顶真的性格,在汉武帝看来,他就那样一个忠君爱国、吹毛求疵、认死理的人,不要与他计较,他爱咋的就咋的。

另一方面最重要,那就是汉武帝对汲黯的信任和容忍,没有这一点,再多的汲黯也会被处死。

首先,汉武帝相信汲黯对他的忠心。如:汲黯三次抗旨一次矫诏后,汉武帝觉得他是从大汉帝国的利益出发那样做的,“上贤而释之”。主持东海郡工作政绩突出,“召为主爵都尉,列于九卿。”26很快进入了中央决策班子。

汲黯晚年坐事免官,淮阳郡难以治理,汉武帝诏令汲黯,让他担任郡守。武帝对汲黯说:“顾淮阳吏民不相得,吾徒得君之重,卧而治之。”27意思是说,只因淮阳地方官民关系紧张,我只好借助你的威望,请你躺在家中去治理吧。可见汉武帝对汲黯是很相信的。

汲黯被任命为淮阳太守就要离开长安,知道再也回不到汉武帝身边,不能制约奸人了,心中放不下,特意到大行李息住处,叮嘱他一定要将他说的关于张汤的话转告皇帝。他说御史大夫张汤,他的智谋足以拒绝规劝,狡诈足以掩饰错误,说话乖巧奸佞,用辞诡辩,不肯为天下正事发言,一心迎合主上的意思。凡是主上所不喜欢的,他就乘机诋毁;凡是主上所喜欢的,他就乘机称赞。他还爱制造事端,玩弄法律条文,心怀奸诈以左右主上的心意,依靠不法官吏来建立自己的威望。最后他对李息说:“公列九卿,不早言之,公与之俱受其戮矣。”28意思是说,你身居九卿高位,如不早加揭露,您恐怕会与张汤一同受到惩处。果然如此,李息惧怕张汤的权势,始终未敢开口。汲黯死后,张汤倒台时,汉武帝了解到汲黯说的话,将李息一同治罪,也体现了他对汲黯的信任。

汉武帝不仅相信汲黯,而且对他很礼遇尊重。大将军卫青入侍宫中,皇上曾蹲在厕所内接见他。丞相公孙弘平时有事求见,皇上有时连帽子也不戴。“黯前奏事,上不冠,望见黯,避帐中,使人可其奏。其见敬礼如此。”29意思是说,至于汲黯进见,皇上不戴好帽子是不会接见他的。皇上曾经坐在威严的武帐中,适逢汲黯前来启奏公事,皇上没戴帽子,望见他就连忙躲避到帐内,派近侍代为批准他的奏议。汲黯被皇上尊敬礼遇到了这种程度。

明·归有光:人主为之改容,奸萌为之弭息,四夷闻之而不敢窥伺,此正直之臣也。其在于古,若排闼、折槛、引裾、坏麻之类,皆可以言正直也。其大者,如汲黯……之徒是也。30

注释:

1236781011141516171820222628《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9648575575633634634638637596610576576575576585575649

459121319212324252729《史记·汲郑列传》,中华书局,1956,3105310831093107310831083106 31083109310631103107

30《震川先生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68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史记》中的成语”[语音+文字](三五)贲育弗夺
【名臣名将】汲黯:汉廷第一直臣的为官之道
汉武帝的克星:社稷之臣汲黯
王立群读史记讲稿(二十四)汉武帝23-童言无忌
汉武帝有鉴人之明吗?为何他力捧的宰相被淮南王刘安认为一无是处
史记之汉武帝24 童言无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