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谤书盈箧:悬在忠臣良将头上的利箭

《贺新郎·寿王侍郎简卿》:“奈自古、功成人妒。君看乐羊中山役,任谤书、盈箧(qie)终无据。千载下,竟谁与。”

这是南宋词人刘仙伦送给友人的贺词。词中讲了一个典故:“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反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魏文侯命令乐羊攻打中山国,此时,他的儿子在中山国为官,中山君为了打击乐羊将其儿子熬成羹送给乐羊。乐羊大义凛然,为鼓舞士气,喝了三碗羹,率领将士猛攻敌人,历经千幸万苦,三年才将中山国攻占,自以为功不可没,有邀功讨赏之举。魏文侯叫人拿出一满箱的告状信给他看,乐羊一下掉到冰窟里,连忙磕头稽首,说攻占中山不是微臣的功劳,而是国君的力量。《战国策·秦策》、《吕氏春秋·乐成》也有类似记载。后人写诗作文将这一典故化为“谤书盈箧”。

《通鉴》记载这件事是在周赧王七年(前308),秦王派甘茂出使魏国,约魏国一起讨伐韩国,同时派向寿做他的助手。做通魏国的工作后,甘茂派向寿回去向秦王汇报不要打韩国。秦王不知何故,在息壤(一条很长的山岗)迎接甘茂,问他为什么不打韩国。甘茂回答说:“宜阳大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甘茂首先用客观原因搪塞秦王,就是宜阳是个大县,加之相隔千里,关隘重重,风险很大,困难很多。

接着甘茂又讲了曾参杀人的故事:鲁国有个与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他的母亲仍旧织布,泰然自若。等到先后来了三个人告诉她同样的事情,曾参母亲扔下机杼,跳墙逃走了。我的贤良不如曾参,大王您对我的信任又不如曾参的母亲,猜疑我的人更不止三个人,所以我怕大王您将来也会有扔下机杼的举动。于是甘茂又引用了乐羊的故事,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甘茂接着说,我是个寄居秦国的外国人,樗里子、公孙奭(shi将来抓住韩国的事情来攻击我,大王不会不听信他们。那时攻宜阳前功尽弃,结果是大王您背弃了与魏王的约定,而我遭受韩国国相公仲侈的怨恨。秦王说,我不会听他们的,可以和你起誓!于是“盟于息壤”,两人在息壤立下誓言。秋季,甘茂和名叫封的庶长率领大军前去攻打宜阳。

果然不出甘茂所料,“甘茂攻宜阳,五月而不拔。樗里子、公孙奭果争之。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以佐甘茂,斩首六万,遂拔宜阳。韩公仲侈入谢于秦以请平。”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甘茂的确有先见之明,如果当时贸然进攻,不与秦王盟誓,其结果丢官为轻,说不定还得丢命,所以做事预则立,不预则败。

小人构陷,谤书盈箧,是专制社会的副产品,所有为国为民,立功图敌忠臣良将都必须面对的悬在头上的这把利剑。明代民族英雄袁崇焕有段名言:“勇猛图敌,敌必仇;振刷立功,众必忌。况任劳之必任怨,蒙罪始可有功。怨不深,劳不厚;罪不大,功不成。谤书盈箧,毁言日至,从来如此”

面对“谤书盈箧,毁言日至”,忠臣良将们的下场无非几种:第一种就是遇到昏君,惨遭死亡,史籍记载可谓汗牛充栋,这种人占大多数,历史上很多生前或死后昭雪平反的人属于这一类,那么,沉冤海底的又有多少呢?我想可能会更多。如:吴起变法,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杀;抗金英雄岳飞被“莫须有”罪名害死在风波亭;袁崇焕以“间谍罪”被凌迟处死等等。没有他们,历史上就不会有昏君、酷吏、佞臣。但这也是把双刃剑,忠臣良将被冤死,皇帝失去了股肱之臣。

第二种就是像乐羊、甘茂一样遇到一个明君,落得一个封妻荫子的好结果,这样的情况少之又少,或许前段时间遇到明君,能大展宏图,为国立功,后段时间换了老板就倒霉了。如商鞅变法,虽然遗留很多弊端,但它奠定了中国封建制度的基础,所谓汉承秦制。秦孝公在位时,商鞅变法顺风顺水,秦惠文王接班后立即遭到封杀,商鞅也被车裂而死。

第三种就是逃跑。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各个国家为了生存或称霸,都知道人才的重要性,也会去抢人才。更重要的是这个时候人才还具有独立性,不是统治阶级身上的“毛”,不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张“皮”不行就可以附在另一张“皮上,跑到另一个国家去。如吴起,周安王十五年(前387),“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起惧诛,遂奔楚。”吴起害怕被诛杀,夹着尾巴逃到出国去了。

还有一个先王对他信任有加,后继者对他猜疑,像吴起一样怕被诛逃到赵国,他就是乐毅。燕国哙秀出禅让闹剧,国家几乎被齐国灭亡,接班的燕昭王励精图治,卧薪尝胆,誓死要报齐国灭国之仇。于是,设立“黄金台”招千里马,各路人才齐聚,乐毅就在其中。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国力增强,找准齐愍王“伐功衿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之机,联合多国共同伐齐。后来,其他国家被乐毅打发走,乐毅“身率燕师,长驱逐北”,“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如燕。” 被封为国昌君。“六月之间,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

齐国灭亡只差一步之遥,“独莒、即墨未下”,全国只有两座县城未被攻占,可惜过了三年,城还未攻下。有人在燕昭王面前打小报告说:乐毅智谋过人,进攻齐国时,一口气攻克七十余城。现在只剩两座城,不是他的兵力不能攻下,而是他想倚仗兵威来收服齐国人心,自己好南面称王而已。他之所以还不行动,就是因为妻子、儿子在燕国,希望大王早些防备!”燕昭王听罢下令设置盛大酒宴,拉出说此话的人斥责道,先王不幸遇到继承人缺少德行,使国内人民怨愤不从,万恶的齐国趁着我们国家动乱进行侵伐,害死先王。对此,我痛心疾首,广泛延请人才,以求报仇。谁能使我成功,我愿意和他分享燕国大权。现在乐毅为我大破齐国,平毁齐国宗庙,报却了旧仇,齐国本来就是乐毅打下的,不是燕国该得到的。乐毅如果能得到齐国,与燕国结为友好的邻邦,抵御各国的来犯,这正是燕国的福气、我的心愿啊!你怎么敢说这种话呢!于是将挑拨者处死。又赏赐乐毅妻子以王后服饰,赏赐他的儿子以王子服饰,配备君王车驾乘马及上百辆属车,派宰相奉送到乐毅那里,拜乐毅为齐王。乐毅十分惶恐,不敢接受,一再拜谢,写下辞书,并宣誓以死效忠燕王。从此齐国人敬服燕国乐毅的德义,各国也畏惧他的信誉,没有再敢来算计的。

没过多久,“昭王薨,惠王立”,乐毅厄运来临。本来惠王做太子时就与乐毅有矛盾,加之齐国人使用反间计,燕惠王“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王不善代之,遂奔赵。”还好,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赵国收留了他,并对他不错,乐毅也未为赵国出什么力,老死赵国。

古代人对待谤书,部分人出之无奈,只好听天由命,如宋代诗人谢无逸送董元达》所说的: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诗中的意思是说,董元达不愿做穷酸书生而去边关效力,边塞穷山恶水的环境,使他回到京城时已是满脸皱纹,须发皆白了。老皇帝在延和殿召见了他,他慷慨的议论使皇上笑逐颜开。但是,由于朝中大臣对他有很多的诽谤,他懒得申辩,也就没有得到重用,于是他就来到江南,流连于山水之间。我估计他不是懒得辩解,而是无法辩解。

这样的情况很多,曾国藩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864年,经过多年的征战,曾国藩率领他的湘军终于平定了太平天国,挽救了摇摇欲坠的大清王朝。他得到了清王朝极高的封赏,荣宠至极。虽然,他立马采取裁撤湘军,令弟弟曾国荃辞职返乡,把地盘让给绿营等措施,清廷依然不信任他,始终处于一种临深履薄的惊心状态。他在写给祝贺其弟曾国荃41岁生日的诗中,道出了自己当时的境况和心态: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低头一拜屠羊说,万事浮云过太虚。  

无独有偶,二十年之后,他的儿子曾纪泽在万里之外的英伦,也写下了意象相似的诗文《栗諴(xian)讣至,僚友各为挽诗,叠前韵谢之》:

  不可淹留是岁华,鬓毛斑白尚天涯。

  深知恋栈空馀豆,颇欲安炉去炼砂。

  故国音书多懊恼,中年诗集半伤嗟。

低头一拜陶彭泽,万事乘除问酒家。

这首诗是在他弟弟曾纪鸿(栗諴)死后,他的同事和朋友写了挽诗,为了答谢人家,依韵和之。诗中表现了他伤时感物,去官隐逸的情感,最后他与其父相似,一个拜陶渊明,一个拜屠羊说。这两个人都是不愿为官,逍遥自在的名士。

有人说,曾国藩做人,左宗棠做事,李鸿章做官不无道理。光绪四年(1877),左宗棠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曾栗諴(纪鸿)托我向刘毅斋(锦棠)借钱,闻亦由家有病人,缺资调养之故。毅斋光景非裕,劼刚(曾纪泽)又出使外洋,栗諴景况之窘可知。吾以三百金赠之。本系故人之子,又同乡京官,应修馈岁之敬。吾与文正交谊非同泛常,所争者国家公事,而彼此性情相与,故无丝毫芥蒂,岂以生死而异乎?栗諴谨厚好学,素所爱重。以中兴元老之子而不免饥困,可以见文正之清节,足为后世法矣。曾国藩总是想做个好人,生怕谤书盈箧,生怕朝廷对他不满。如果不是这样,曾国藩刚死,曾纪鸿也是一个官二代,穷途潦倒如此,左宗棠说他们“足为后世法”,也有人可能说他们“无用之极”,孰对孰错耶?

注释:

《增订注释全宋词》第三册,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217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102-103),P102P103P30P126P125P126P130P138

《明熹宗实录》卷七五,天启六年八月丁巳,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校印本,1962年,台北。转引自阎崇年:论于谦》,《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01期。

《诗人玉屑》,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410

《曾文正公全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1723-1724

《曾纪泽遗集》,岳麓书社,1983,284

《左宗棠全集》第15册,上海书店, 198628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智谋故事》之军事谋略(一)
闲评《三国》第一百二十回(2)
左列钟铭右谤书,人间随处有乘除
俗语:“好马不吃回头草”,下一句才是精华,古人的至理名言
赵国的衰弱:从四战之国到折戟长平(金秋话三晋之三)
讲通鉴丨两个国家的绝地反击,这才是谋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