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温病的定义及其太阳病的鉴别

伤寒论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这个条辨是对温病的定义,但是温病是太阳病传变而来的,并与太阳病做鉴别。

温病也属于伤寒,属于广义的伤寒。它是指外感寒邪,但寒邪入里化热,所以只发热不恶寒;或者一开始就是感受温热邪气,因而只发热不恶寒的一大类疾病。

温病与广义伤寒之外的伤寒概念是截然不同的病机,病因病性都截然不同,那么治法当然也就不同。所以,广义的伤寒包括两大类疾病,一大类是伤寒,另一大类是温病。而第一大类中的伤寒,是可以传变为温病的,所以这两大类疾病是互相联系的。

《伤寒论》是研究所有外感病的,既包括伤寒,也包括温病。

具体说,太阳病篇研究的是伤寒,阳明病篇研究的是温病,太阳病可以传变为阳明病即温病,但阳明病(温病)不会传变为太阳病。

温病可以是一开始感受温热之邪而发为温病,也可以一开始是太阳病后来传变为温病的。

感受温热之邪而发的温病只发热不恶寒,与恶寒发热并见的太阳病还是比较好分辨的。但太阳病传经而来的温病就比较麻烦,需要好好鉴别。

试想,一个太阳病患者,发热恶寒俱在,太阳病症状都在,你看的千真万确,你按太阳病开方下药,结果吃下去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原来病已经传变了,变成了截然不同的温病了。如果你能及时发现,及时调整治法,还为时不晚,否则真的就要酿成大祸了。

事实上,太阳病传经为阳明病的过程,有时候就是一瞬间的事。所以,为医者不可不慎啊!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句首冠以太阳病三个字。我们前面说过,条文开头冠以某经病的名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说,本条讲述的就是这一经病,是对此经病的具体阐述,比如第二条第三条都是这种情况;另一种情况则是说,一开始是此经病,但出现了下文提到的这些症状后,就不再是此经病了!病已经传变了!本条就属于后者。

也就是说,本条讲的这个病例,一开始是太阳病,但出现了下面的症状,“发热而渴,不恶寒”,那么病就已经传变了,不再是太阳病,而传变成了温病。

这种情况是很多的,不仅医圣张仲景在文章的显著位置提到他,后世温病派大师吴鞠通老先生在温病条辨一书中,所列的第一个方子就是治疗太阳病的经方桂枝汤,这是有道理的。说明太阳病和温病是有关联的,温病是可以从太阳病传经而来的。

关于太阳病传经而为温病的情况,伤寒论中还有很多条文提到,非只此一处也。

本条讲太阳病传经了,出现了新的症状变化,发热而渴不恶寒。

发热还是发热的,没有变化,说明其阳性病的性质没有变,还是阳性病,没有变成阴性病。阴性病一般是不发热的。

但是,出现了渴的症状。太阳病一般是不渴的!渴是阳明病的典型症状之一,阳明病基本都渴,而且渴的厉害,“渴欲饮水,欲得饮水数升,门板齿燥,苔黄舌燥”等等都是描述阳明之渴的。

当然口渴并非只属于阳明病,其他经病也可以有口渴,比如少阳病,厥阴病以及其他经病的个别情况。

太阳病是发热与恶寒并见的,现在发热而不恶寒,所以不是太阳病了。

发热是三阳病的共性,太阳病发热与恶寒并见,而且不渴;阳明病发热而不恶寒,而且渴的厉害;少阳病发热不恶寒,或往来寒热,也渴,但不是很厉害

由此可见,本条讲的症状,不是太阳病是肯定的了!但到底是阳明病还是少阳病,不好说!因为阳明病可以发热而渴不恶寒,少阳病也可以发热而渴不恶寒,所以既可以是阳明病也可以是少阳病。而医圣张仲景给下了定义为温病。可见这里的温病,既包括阳明病也包括少阳病。

那么,我们现在看清楚了:温病,包括阳明病和少阳病两种情况。但典型的温病,只是阳明病而已,少阳病算不上典型的温病。

事实上,温病条辨里温病初期的方剂,辛凉轻剂桑菊饮,辛凉平剂银翘散,对少阳病和阳明病初期,都是有效的,却又都算不得好方子。辛凉重剂白虎汤,就只能用于阳明病,绝不能用到少阳病中。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

前面一句讲太阳病传经而为温病,如果这时候你认识到了这个变化,及时调整治法,采取适当的治法,那病也可以很快痊愈,但治法不当,仍然用太阳病的治法,那肯定不行。

这里说的就是,已经传变为温病了,医生还用太阳病的治法,还去发汗,结果,发汗已,身灼热,也就是说发热比原先还厉害,是灼热,滚烫的热。

如果是太阳病,用汗法是对的,汗后脉静身凉,病就好了。但是温病不能用汗法,如果发汗,就会出现上面的情况,身灼热,病就加重了。

那么这种身灼热的情况,属于什么病?——风温。

风温是温病的一种,实际就是阳明病,也是发热而渴不恶寒的,而且发热比一般的温病更甚。也就是说,阳明病发热比少阳病更甚。

所谓发热更甚,并非指温度计测量的体温更高,而是指阳明病发热远远超过身体所能控制的程度,体温高到了失控的程度,少阳病一般还没到这种程度。

有的人体温高到39度可能就失控了,有的人烧到40度可能还打扑克呢。这就是人的耐受程度不一样的结果,也与人的体质有关系。

阳明病就是体温失控的情况。那么为什么体温会失控?

人体功能的发挥,既体内生化反应的顺利进行,有赖于酶的催化作用。而酶的催化作用与体温密切相关,体温略有升高,则酶的催化效率就会大增,生化反应大大加快,因而体温大增。体温升高进而又促进酶的催化作用,如此恶性循环,体温即失控。于是一直高烧不退,持续高烧。

总之,阳明病的实质就是全身性的功能极度亢奋,体温高到失控,进而耗伤津液的症候。所以,典型的阳明病可不是一般人都能得的。他身体必须相当强壮,阳气相当充足,否则他根本热不到这个程度,所以就不可能是阳明病。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风温作为一种病,它的脉,寸关尺都是浮的,明显地出汗,身体感觉很沉重,睡眠多,打鼾,说话困难。这是对风温的主要症状的描述。

其实风温就是阳明病,是阳明病的经证、外证。这里不是对阳明病的全面描述,因为后面的阳明病篇还有进一步的描述。这里只是把他拿出来和太阳病进行鉴别而已。

“脉阴阳俱浮”,阴阳指寸脉和尺脉,寸为阳尺为阴。实际上是三部脉全包括了,因为关脉本来就比较浮一点。所以阴阳俱浮,实际是说三部脉全都浮。

那么这就是传说中的浮脉了?错,这根本就不是浮脉,这个脉最大的特点就是浮,但绝不是浮脉。

浮脉指的是脉体比较浮,其他指标相对比较正常的脉。但这里的脉相除了浮之外,还有洪,大,数等等特点。

洪大脉是阳明病的指标性脉相,但这里没有提,只是说浮,为什么?——还是为了鉴别了。

前面讲太阳病,讲伤寒和中风,脉都是浮的,这里风温脉也浮,这样就很容易混淆,所以需要鉴别一下。

太阳病里,伤寒和中风,脉都是浮的,但一般是寸关脉浮,尺脉未必浮,或者有点浮,但不太厉害。因为尺脉候里,太阳病是表证,所以尺脉不会明显的浮。 风温不同,他是里外都热,全身上下里外全热,而且是非常的热,气血极度亢奋,血脉鴟张,所以三部脉都很浮,而且洪大有力,而且数急。

“自汗出”

还是风温与太阳中风鉴别。

太阳中风也有出汗,但太阳中风的出汗不是特别大,有时甚至只是皮肤微微发潮而已。当然也可以是大汗,浸透衣服的那种。但中风的汗再怎么大,也比不上风温的汗更大。

风温或称阳明病的汗,那是大汗淋漓。

这里的自汗,和我们现在所讲的自汗完全不是一回事,我们现在讲的阳虚自汗阴虚盗汗,是阳气不足的表虚不固,是虚汗。而风温的汗,那是实证的汗,邪热逼迫津液外越的大汗淋漓,两者完全不同。

“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身重”是与太阳病的疼痛相鉴别,尤其是与太阳伤寒的身疼痛相鉴别。阳明病也可以有疼痛,但不是很明显,尤其是初期的经证外证阶段。即使是太阳病传经而来的阳明病,太阳病阶段的疼痛到了阳明病阶段也基本消失了。因为,此阶段外寒已解,只是里证,所以表证的痛没有了。

但是,阳明病是功能特别亢奋的状态,体内代谢特别快,所以会产生大量代谢废物,但来不及运送出去,在体内堆积,也就是痰湿,因而会感觉到身体沉重。

“多眠睡”,也是体温太高,代谢垃圾太多而影响到了大脑的清明,所以头脑昏沉爱睡觉。后世温病派医家认为这是温病逆传心包所致,实际上本条讲的风温初期,还没到逆传心包的程度。这只是发烧太高,老百姓俗话说的烧糊涂了而已!只要烧退了,问题也解决了。

太阳病一般不会嗜睡,少阴病倒是有“但欲寐”的问题。所以这里列出多眠睡症状,也算是鉴别了。

“鼻息必鼾”,就是睡觉打呼噜。因为高烧,气血壅滞,声带会变厚,松弛,所以打呼噜。这算是与太阳病的咳嗽打喷嚏症状的鉴别。

“语言难出”,即说不出话来。因为高烧,大脑反应受限,语言中枢失灵,所以不能说话。当然也可能说胡话,都与高烧有关。

总之,这一段都是讲阳明病与太阳病的鉴别诊断。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若被下者”,下指下法,也就是指用通泻大便的方法治病,尤其是指用大承气汤通大便。其实下法是阳明病的典型治法,但必须到了阳明腑实证的时候,才能用下法,本条讲的是阳明病初期,经证阶段,所以不能用下法。可以说是下之过早,是错的。

如果被下了,就会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即小便不顺畅,或涩痛,色黄,等等。直视即眼睛直勾勾的,不伶俐,呆滞。失溲,指憋不住大小便,不由自主就出来了。小便虽然想尿的时候不顺畅,但你不想尿的时候反而自己就出来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就是因为下之太早,腑中不实,下之必伤阳气。

这是误治。不过这个误治还不算误的太远。因为这是阳明病的经证,他误诊为阳明病的腑实证了,并用了阳明腑实证的攻下法。这就是大方向弄对了,小细节弄错了,当然后果也是严重的,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被下是一种误治,下面讲的被火,仍然是一种误治。而且这种误治就更离谱了。他是完全阴阳不分,把阳明病这种阳证当作太阴病这种阴证来治了。

他为什么会犯这种错误呢?

因为有一种表虚证,也是自汗的,本条风温,也自汗,大汗淋漓。所以他搞混了,把风温的自汗和表虚阴证的自汗混了。而表虚阴证的自汗,是可以用温热疗法的。

本条讲的,若被火者,即指一种以火烤的疗法。古代这种疗法很多,有火熏,瓦熨,艾灼等等,现在艾灸仍然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医养生调理方法,对于阳虚阴证,是非常有效的。

但本条讲的是阳明病,标准的阳证,绝对不可以用火攻,不可以用任何温热疗法的。所以这里讲被火,是完全错误的疗法。

所以,被火攻之后,问题就出来了——“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

误用火治的结果就会出现皮肤发黄,象烟熏了一样,严重的就象惊痫一样,经常抽搐。惊痫就是惊风,抽风,象癫痫一样。瘛疭就是抽搐。

这是阴液大伤的表现。因为阳明病本身就是消耗津液的,火疗更消耗津液,所以津液大伤,就出问题了。

这里讲了两种误治及其后果,一个是误用下法,一个是误用火攻。

若发汗已,身灼热,病更重了!这就是温病当太阳病误治的结果。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错一回还没大关系,尚引日,还有一些日子,暂时死不了。再逆促命期,一而再再而三地误治,那就促命期了,离死不远了!

医圣书中把这些误诊误治列出来,一是提醒我们行医要谨慎,二是由此提示病机的转变。

本条意在鉴别太阳病与阳明病,以免误诊误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刘希彦讲伤寒 三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 6太阳病 发热而渴 不恶寒者 为温病 若发汗已 身灼热者 名曰风温 风...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6条
读懂《伤寒论》之温病
白话伤寒论5)太阳温病
​【鲍艳举零基础学伤寒】06温病本质体有内热且耗伤津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