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医世界《讲透经方》笔记之李赛美教授讲《伤寒论》四诊(三三)

第十二问就是问治疗的过程。这个很重要,也是我们所讲的现病史。这个病是怎么发生,怎么变化的。

问治疗的过程,尽管不同的治疗方法,由于体质的原因,病证的变化,他都有一定的规律。治疗的经过也是很重要的辨证信息,在《伤寒论》里有很多大量的条文,说到了失治或者是误治而成了坏病的案例。

这个'坏病’怎么理解呢?我们把它称之为'变证’,离开太阳,也不属于其他五经的病证,它的证形与证形之间,没有规律性的联系。张仲景把这种称之为坏病,现在也应该是归纳为疑难杂症的范畴。

这也反映了张仲景对治疗过程的重视,一般来说汗,吐,下,这些驱邪的方法,对于素体阴虚的话,往往容易出现热化。热化以后,病往往会传少阳、阳明,或者是少阴热化证。如果本体是阳虚,由于误治以后,这个病会怎么变化呢?多从寒化,多从三阴,尤其是少阴寒化证。所以,这也是张仲景总结出来的一个规律。

《伤寒论》第131条辨:“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这个发于阳,发于阴是什么概念呢?发于阳,是指病与外邪有关,同时,这个人的体质还是比较壮实的。所以,这个时候容易热入阴作结胸,所以,结胸,我们前面讲过,没有虚证的。

病发于阴,这也是讲的这个人的正气不足,而且,病邪是从内而生的,与外邪没有关系。关键是没有热证。所以,这个时候,医反下之,没有实邪而攻下,那就是透伤正气了,这个时候,因作痞也。所以,张仲景把结胸和脏结的这个病因,他的过程不一样,他的体质也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特别强调了原发的病是阳证还是阴证。也是医生的误治,医生误治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最后结果不一样。这也是因为人的体质不一样,还有病邪是不是在外还是在里,有没有实邪,提出了阴和阳的概念。

《伤寒论》第61条辨,肾阳虚,烦燥证:“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这也是讲过程,肾阳虚的人误用了下法和汗法,更加损伤阳气,导致了阳虚,尤其是肾阳的损伤,病人出现阳虚阳浮的烦燥不得眠。

《伤寒论》第118条辨讲的是心阳虚烦燥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这是讲的误用了火疗法。其实我们知道,火疗是温阳,补阳气。但是,这个患者的结果是出现了阳虚。实际上,这里就更加的看重每个人的体质,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真正的原因,这个病邪的因子还是很讲究的,最关键是这个病证是阴证还是阳证,与病人的体质,本人的状态有关系。所以,中医这个证的概念与西医的病是不一样的。

就算是同一样的病,年龄不一样,体质不一样,症状表现也不一样,肯定是千差万别的。有阳证,有热证,有虚证,有寒证。所以真正来讲,中医在乎的是一个证,这个证是致病因子,作为人体一个特殊的,一个具体的人体的机体的综合的反应状态,所以,中医讲的证。

中医治病,就是改变这个证,调整平衡阴阳,祛邪扶正,最后达到平衡。所以,中医是治人的病与西医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虽然是火疗温阳,但是,心阳不足的,无论是寒凉之品或者是温燥太过,都会出现阳虚,最后都是阳虚终结。所以,这里讲到了桂甘龙牡汤,心阳虚烦燥证。

《伤寒论》第67条辨脾虚水停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若吐,若下,这些都是最途脾胃的,这个时候损伤了阳,尤其是损伤了脾阳,脾阳不足,脾虚水停,就会出现气上冲,病人会出现胸闷,甚至头晕目眩,但是,脉是偏沉而紧的,这是因为里面有水饮。所以,苓桂术甘汤来治疗。

问诊的过程也是很重要的,对病机的判断,对病性的评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煌经方医学言论 ( 7 )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张仲景
JT老师--【伤寒论慢慢教.少阴篇讲记】(一)少阴提纲.
中医古籍《金柜玉函经》
《伤寒论》四逆散证析疑
为什么《伤寒论》中张仲景在遇到心悸、胸痛等情况时会去掉芍药,谁能详细的讲解下其原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