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部编九下-《唐雎不辱使命》知识梳理及练习汇总(附例题及答案)
语文知识~轻松得到~

~知识梳理~

《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战国末期大约最后十年,秦国相继翦灭六国,吞并了原为六国附属的若干小国。当时,秦国的兼并与其他六国的反兼并矛盾空前尖锐。一些国家屈服于秦的淫威,“割地贿秦”,但也有不少国家,敢于起来抗争,维护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相信你心中定然升腾起一股豪侠之气。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

3.探究文本,分析人物形象。

4.学习对比,衬托,对话刻画人物的方法。

5.学习唐雎不畏强暴,敢于为国家利益而斗争的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吧。荆轲在易水上辞别燕太子丹时,慷慨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就是《战国策》里描绘的燕赵游侠之士的形象,虽然他最终失败被杀,但他的故事却一直为后人传诵,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要接触《战国策》里的又一个游侠勇士——唐雎。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    怫()    跣(xiǎn)    抢(qiāng)

(jìn)   缟(gǎo)   傀(guī)    挠(náo)

2.请同学们说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加惠:给予恩惠。

怫然:盛怒的样子。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

色挠:指变了脸色。挠,屈服

免冠徒跣:摘了帽子,光着脚。冠,帽子。跣,赤脚

谢:道歉。

谕:明白,懂得。

3.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1)秦王不说(“说”通“悦”,愉快

(2)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安放

(3)轻寡人与(“与”通”欤”,语气词

(4)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5)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4.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1)“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虽然:古:即使如此;今: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2)“非若是也” (是:古:这样;今:判断动词

3)“休祲降于天” (休:古:吉祥;今:休息

4)“虽千里不敢易也” (易:古:交换;今:容易

5)“长跪而谢之曰” (谢:古:道歉;今:感谢

5.一词多义。

(1)使: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依次为:派遣、出使

使人谓安陵君曰   派遣

(2)徒:

亦免冠徒跣   光着

徒以有先生也   仅仅

(3)夫:

此庸夫之怒也   成年男子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句首发语词,无义

(4)然:

虽然受地于先王   这样

秦王怫然怒   ……的样子,形容词词尾

(5)以: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以头抢地尔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依次为:凭借、因为

(6)之:

聂政之刺韩傀也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结构助词,“的”

长跪而谢之   音节助词,无义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代词,代“它”指土地

(7)于:

受地于先王   

唐雎使于秦   

休祲将于天    

仓鹰击于殿上    

6.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词类活用)。

1)天下缟素   缟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丧服。

2)轻寡人与   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认为……轻”,小看。

3)请广于君   广,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扩充”。

7.作者链接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8.文体链接。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也是一部非常有名的历史散文集。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策略言论,分为东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11国共33篇。

9.背景链接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靠近秦国的韩国、魏国相继被秦国所灭,其余的赵、燕、齐、楚,在连年不断的战争中,早已被秦国日削月割,奄奄待毙了,又过了几年,秦就统一了天下。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安陵在它的宗主国魏国灭亡之后,一度还保持着独立的地位。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于是安陵君就派唐雎到秦国谈判。

“士”,中国古代社会中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春秋时代,各国之间征战不休。“士”的地位也出现上升或下降,有些卿大夫为扩大影响,巩固地位,设法招揽“士”以张声势。很多士便投靠到他们那里。战国时代,争霸和兼并战争更为剧烈,于是游说之士应运而生,他们穿梭于各国间充当说客。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整体感知

(一)翻译课文

疏通文意:请同学们在掌握重要词语和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翻译全文。同桌之间相互翻译、相互纠正。

(二)初步感知

(学生分组讨论,老师适时入组点拨。)

1.请同学们用一句话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点拨】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2.故事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谁?

【交流点拨】故事中人物有秦始皇、安陵君、唐雎。主要人物是唐雎。

3.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交流点拨】故事的主要矛盾是对安陵的拥有。故事的结局是秦始皇放弃了吞并安陵的打算,唐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4.你如何评价唐雎?

【交流点拨】忠于使命,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大义凛然。

四、拓展延伸

思考:唐雎的人物精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交流】提示:1.面对不良风气,面对歹徒,我们应当怎样斗争?

2.当国家有难时,我们应当怎样做?(如在台湾问题上有人挑起事端;如日本军国主义死灰复燃;如藏独分子猖狂肆虐)

3.在平日的生活中,今后的岁月里,是否该做一个有主见、有原则的“大写”的人呢?

(设计意图:将由文本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使学习语文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并借此感受崇高的人格魅力,渗透情感道德教育。)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疏通文意,并初步感知了故事情节。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研读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并从中得到说话的技巧。

二、自学指导——合作与探究

1.在课文中找出表称谓的词,并加以解释。

1)寡人:诸侯对自己的谦称,相当于“我”。

2)君: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3)臣:我。

4)吾:我。

5)公:相当于“先生”,对别人的尊称。

6)先生: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2.下列各组加点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也”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呢”,这里有反问的意思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也”是表示判断语气,现代汉语中可以不翻译出来

 (2)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

“哉”是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呢”,这里表示反问

技亦灵怪矣哉

 (“哉”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呀”)

(3)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乎”表示疑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

(4)与臣而将四矣

“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泯然众人矣

(“矣”表示陈述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

(注: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不同语气。课文的主要部分是人物对话,写人物对话,离不开语气的表达。虚词运用得恰当,能妥善表达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才能把人物的神态描绘得更形象、逼真。借此可以让学生熟悉、积累更多的文言文语气词。)

3.理清本文的结构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第1段),写唐雎出使秦国的背景。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的经过。

第一层(第2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表现出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

第二层(第3段):写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

第三部分(第4段):唐雎胜利。

4.分段品析

第一段分析

(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是出于好心吗?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秦王不是出于什么好心,而是采取的“以大易小”的欺诈手段,企图不战而直接吞并安陵小国。

(2)安陵君用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的要求?

【交流点拨】安陵君识破秦王的骗局而婉言拒绝。不亢不卑中透着坚定,“愿终守先王之地,弗敢易”,预示着将会有一场大风雨。

(3)概括段意。

【交流点拨】秦王企图吞并安陵遭到拒绝而不悦。

交待唐雎使秦的原因,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段分析

(1)秦王认为自己对安陵君是什么态度?

【交流点拨】有恩于安陵君。

(2)秦王说的是否是真心话?说说理由。

【交流点拨】不是真心话。实际上是对安陵君恩威并施。说尊其为长者而未吞并,是恩;粉饰欺诈,让安陵君扩大土地遭婉拒说是逆寡人和轻寡人,是威。

(3)唐雎是如何反驳的?

【交流点拨】先用语气极强的否定句堵住秦王带有威胁意味的试问,然后正面回答秦王,最后在对比中用一反问语气句子否定秦王的无耻要求。

(4)比较安陵君的理由和唐雎的理由有何异同。

【交流点拨】相同点:都回绝了秦王的无耻妄想。

不同点:地点、背景、面对的人物不同。唐雎的回答较安陵君更为坚定有力。

第三段分析

(1)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交流点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即进行残酷的战争。

(2)秦王为什么要说“天子之怒”呢?

【交流点拨】以武力威胁,想施以恐吓而让唐雎臣服。

(3)唐雎举专诸、聂政、要离等三个人物的目的是什么?

【交流点拨】用他们干出的震惊天地的事件来表明自己跟他们这些有胆有识的勇士一样,不畏强暴,敢于献身,并为以后的行动作了铺垫。

(4)“若士必怒……今日是也”表现了唐雎的什么精神?

【交流点拨】善于抓住斗争时机,视死如归,英气逼人,表现出他跟秦王拼命的内心活动。

第四段分析

(1)秦王有什么样的言语和行动?

【交流点拨】神色木然而道歉(色挠,长跪而谢)。

(2)写出了秦王的什么心态?

【交流点拨】欺软怕硬、内心虚弱、卑躬屈膝、色厉内荏、前倨后恭。

5.人物赏析

(1)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秦王和唐雎各是什么样的人?

【交流点拨】秦王: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唐雎: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2)从唐雎说话的技巧(言之有据,言之有节,言之有力)中,你有什么感悟与启发?

【交流点拨】感悟和启发:①说话技巧在与人交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②勇敢与善辩也是好的品质与能力。

③在平时要多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6.写作方法探究

(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体会文章所用的手法。)

(1)本文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了两个对立的形象。

【交流点拨】对比:秦王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长跪而谢),唐雎先恭后倨(临危出使——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通过对比,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衬托:安陵君大敌当前有一国之君的见识,但无解决问题的方法,更衬托出唐雎的过人之处,最后完成使命得到印证。

(2)本文对话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①通过对话渲染了人物活动的环境——体现在第一段。

②通过对话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了不同性格:安陵君貌似恭顺,实则坚定;唐雎智勇双全,不畏强暴;秦王骄横狡诈。

③通过对话推动情节发展。

(3)结构严谨,重点突出。

【交流点拨】形成的“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的故事情节,重点详写了唐雎与秦王的对话,突出文章中心——唐雎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性格特征。

四、板书设计


安陵君

秦王(秦使主子)

唐雎

开端

愿终守之弗敢易

(明辨之)

以五百里易安陵(利诱之)


发展


逆寡人轻寡人

(盛气凌人)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从容答辩)

高潮


天子之怒

(武力恐吓)

布衣之怒

(针锋相对)

结局


长跪而谢(折服)

(不辱使命)

人物形象评价

不屈不挠、善于用人的封建统治者。

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的封建统治者。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具有凛然正气的外交家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1.在战国时期有很多“士”,这个特殊的阶层流传下来许多故事,你能搜集一些吗?

【交流】毛遂自荐、蔺相如完璧归赵、晏子使楚、荆轲刺秦

2.你知道哪些关于说话能力和技巧的名言警句?

【交流】荀子: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

刘勰: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西方:世界的三大战略武器:口才、美元、电脑。

《圣经》:一句话说得合宜,就如金苹果在银网子里。

~例题汇总~

一、基础演练

1. 下列选项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岂直五百里哉                  B.故不错意也

  C.仓鹰击于殿上                  D.为天下唱

答案:A

2.划出下列句子节奏(每句划两处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答案: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3.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古:    ________  今:              

2)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        _____  今:              

3)以有先生也                  

古:            今:              

答案: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安陵      

古: 交换           今:   容易            

2)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 即使如此          今:   转折连词            

3)以有先生也                  

古:             今:    白白的           

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回答1—4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而君寡人者               

2)长跪而                              

3)今日                   

 4)徒有先生               

答案:

1)而君寡人者     违背                 

2)长跪而     道歉                            

3)今日         这样               

4)徒有先生       因为              

2.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寡人             潭中鱼可百

B.天下缟                   吴广爱人

C.安陵君地于先王而守之     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                   野芳而幽香

答案:C

3.把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2)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答案:

1)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2)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并效仿“三士”欲刺秦王,产生了怎样的结果?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迫使秦王屈服;不辱使命,保全了安陵国。                                             

三、巩固提高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

(1)秦王怫然__________________ 

(2)公亦闻天子之怒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秦王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长跪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3.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

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

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

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天子之怒”时,为什么要引出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

   ①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臣而将四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睢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睢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仓”同“苍”,青色。②道歉。 

2.C

3.B

4.我明白了:韩国、魏国灭亡,可安陵国却凭借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啊。

5.略

6.①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②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

7.首先,唐睢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睢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睢“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 

8.略

9.示例:①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②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③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专题27 《唐雎不辱使命》文学常识+重点注释+重点译句+课后问题+中考预测(原卷版)
《唐雎不辱使命》知识点及课后思考探究答案
《唐雎不辱使命》课堂学案
《唐雎不辱使命》赏析
《唐雎不辱使命》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10.《唐雎不辱使命》导学案附课后练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