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种无不佳,培溉在人”

  作者: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王立民

  近日,文化学者王咏赋先生的《聊斋志异精装分类全评本》出版,希望让读者越过文言障碍,走近传统经典,进而读得顺、读得懂、读得透。《聊斋志异》,是清朝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想象奇特、文字精妙,且有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全书通过讲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来影射和讽喻现实生活,表现出对封建礼教、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批判,以及对美好道德、理想爱情的歌颂与向往。

  同时,数十年的坐馆生涯,使得蒲松龄对人才培养有着主动思考、独到见解,并在代表作《聊斋志异》中有所体现,例如《黄英》《胭脂》《细柳》《张诚》《爱奴》《郭生》等篇目。其中不少教育思想,今天非但不过时,反而有着启发意义。

  “种无不佳,培溉在人”,出自《黄英》篇,是陶生的种菊心得。爱菊成癖的马子才,偶遇菊精陶黄英、陶生姐弟,并邀其到自家居住。从此,围绕着如何种菊、如何生活,发生了许多或有趣或离奇的故事。最后,马子才与黄英终成眷属。陶生醉酒后意外离世,化身为一株散发着酒香的奇菊——“醉陶”。

  小说中,马子才与陶生性格鲜明而迥异,但有个共同的志趣——种菊。“马子才,顺天人。世好菊,至才尤甚。闻有佳种,必购之,千里不惮”,一次,在去金陵求购菊花回来的路上,马子才与陶生因“论艺菊之法”而相识、相熟。在陶生看来,菊花品种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人的栽培灌溉。住到马家南院后,他“日过北院,为马治菊。菊已枯,拔根再植之,无不活”。为了自给自足,不拖累朋友,陶生决定卖菊谋生。谁料,马子才是个清高之人,认为“以东篱为市井,有辱黄花矣”。

  归至中途,遇一少年,跨蹇从油碧车,丰姿洒落。渐近与语。少年自言:“陶姓。”谈言骚雅。因问马所自来,实告之。少年曰:“种无不佳,培溉在人。”因与论艺菊之法……

  因为观念分歧,二人之间交流少了。“自是,马所弃残枝劣种,陶悉掇拾而去。”待到菊花将开时,陶生的门前“嚣喧如市”,买花之人络绎不绝。这让马子才很纳闷,很气愤,怀疑他“私秘佳本”。后来发现,“其蓓蕾在畦者,罔不佳妙:而细认之,尽皆向所拔弃也”,也就是说,马子才抛弃的,最后都被陶生培植成了奇花异卉。后来,陶生外出卖菊。“会马以事客金陵,适逢菊秋。早过花肆,见肆中盆列甚烦,款朵佳胜,心动,疑类陶制。少间,主人出,果陶也”,就这样,二人以花为线索,久别重逢。陶氏菊花,来源于普通品种,经过悉心培植,美得不同寻常,有了独特标签!

  同样是爱菊艺菊,马子才为了寻求所谓的佳种而舍近求远、不惜钱财,面对菊种显得浮躁而草率,误把许多佳种认作劣种,浪费了好资源;陶生则就地取材、艺菊有道,将每一株菊花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让它们尽情绽放美丽。菊还是原来的菊,只因园丁不同,而有了两种境遇。然可叹的是,马子才常有,而陶生不常有。用《黄英》篇的原话说,便是“问之去年买花者。留其根,次年尽变而劣,乃复购于陶”。个中道理,值得深思。

  未几,菊将开,闻其门嚣喧如市。怪之,过而窥焉,见市人买花者,车载肩负,道相属也。其花皆异种,目所未睹。心厌其贪,欲与绝;而又恨其私秘佳本……

  “种无不佳,培溉在人”,《黄英》篇此句言简意赅,明写菊,实喻人。作者蒲松龄担任私塾教师四十余年,面对的学生自然是性格不一、兴趣有别。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开展教学工作?《黄英》篇很可能就是蒲松龄的切身体会、经验总结。在他看来,人之差异当视为特质、特色,而非以优劣、高下论。只要培养到位了,都有成才的潜力。相反,如果缺乏后天教育和勤奋学习,即使天赋异禀,终将“泯然众人矣”。

  《管子·权修第三》载,“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树喻人的传统。《黄英》篇别出心裁,以菊喻人,表达了对人才选拔和教育的看法,寓意深刻。希望今天的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得到教益,在日常工作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到耐心地因材施教,而非盲目地歧视或优待。这样,或可为人才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王立民)

[责任编辑:刘冰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聊斋志异》中花妖形象探究
马瑞芳--《聊斋志异中的女性》(下)
烟标上的聊斋故事
《马瑞芳品读<聊斋志异>·妖卷》:与妖相恋,体会人间至诚真爱
简析《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黄英,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之207,《聊斋志异》第十一卷“黄英”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