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了齋漫笔】明末遗民之东渐
                                               明末遗民东渐日本
                                                  

日本著名的古城名古屋,旧称“尾张藩”,是日本“战国时代”(桃山安土时代)的一个军事要冲。

中国明末清初的时候,幕府大将军德川家康的第九个儿子德川义直,被封为尾张藩的藩主,住在名古屋城里头。那时,有一位“明国医师”,也就是由中国移居日本的一位医生,获得了义直的礼遇,被他聘为御医,享有“骑马登城”的殊荣。

这位“明国医师”,中国名字叫做张振甫。他到日本的时候,年纪还不到二十岁。但是德川义直对他非常敬重,不但赐给他广袤的土地,还替他建筑明式的大宅邸。并且规定,张氏宅邸四周的日本房屋,都不准正面向着张家。当时,名古屋的日本百姓,都称呼张振甫“张の王样”,中文意思就是“张王爷”。

尾张藩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友,又赠与张振甫大片的土地,让他建筑佛堂以及家族墓园。名古屋市千种区内,现有的一些地名,譬如振甫町、振甫新田、振甫山、振甫池、市立振甫中学校等等,都是因为这块区域曾经属于张振甫所有,因此才有这些命名。

张家代代相传,一直担任着尾张藩主的御医。从前,日本史家对于张振甫的身世,未曾用心考察。他们以为张振甫就是明朝的宗室,淮王朱常清,在满洲人入关之后,为躲避迫害,而逃至日本。抗日期间,日本军阀山下清一曾经宣称他代表张家后裔,在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在南京明孝陵前举行祭祀典礼。意图在南京扶植号称朱明后裔的张家,成立傀儡政权。

根据《清史》中明文记载,淮王朱常清,在清兵南下之时,已经在绍兴府投降满清,因此不可能渡海而东。那么,这个张振甫又是谁呢?

崇祯皇帝在国亡之时,共有三个儿子在世。他们分别是是排行老大的太子朱慈烺,排行老三的定王朱慈灿,排行老四的永王朱慈焕。北京城破之日,太子朱慈烺原被李自成所虏,李自成兵败山海关后,老三、老四不知去向,太子则逃至京城内外祖父周奎家,旋为周奎姪周绎所卖,为清兵捕去,后来在狱中被多尔衮杀害。太子既死,顺治、康熙间抗清的义军,屡屡以奉“朱三太子”诏命为号召,让满清颇为头疼。这朱三太子指的就是排行老三的定王朱慈灿。在太子死后,他是继承崇祯帝位的第一位人选,当然也就成为满清的头号大敌。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老四朱慈焕竟然还是被捉到了。他那时七十六岁,化名张用观,以游行教书为业,面对讯问,毫不畏惧,侃侃而谈。心虚的康熙,因为满清入关得国,名不正言不顺,为绝后患,因而杀了张用观,也就是朱慈焕全家。

但是,一直脱离于满清政权掌握的朱三太子,到底到那儿去了?——这也就是前面提到的皇明后裔,后来避难日本,摇身一变,被奉为名古屋的御医。

张振甫位于名古屋的墓碑上,竖立着一座在他生前就凋刻好的延命地藏像,地藏两旁刻着一副偈语: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解释出来,“一切惟心”,正是“玆心”,也就是暗指“慈”字。这不正是指朱慈烺、朱慈灿、朱慈焕三兄弟的排行吗?!揭语前联的所谓“三世一切佛”,乃是指张家所有的后代子孙,“佛”字暗指皇族血胤,而“三”或者亦暗指排行。整句揭语的意思是,倘若你要追寻张家的起源,应当知道整个家族都是来自于“慈”字辈,排行老三的这位人物所创造的,所谓“一切惟心造”。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老三朱慈灿到了日本改姓张,老四朱慈焕留在中国大陆,也改姓张,张姓一定有它的含义才对。这个谜语含义,就在《论语》里,而且直接明白地到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论语?微子篇》的第八章起首说:“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以上所列“逸民”中,伯夷、叔齐是殷商属国孤竹君的儿子,武王伐纣,灭了商朝,两人因此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朱张”不知是何许人,但与伯夷、叔齐并列逸民,处境或者相似。原为朱姓的崇祯皇子们之所以改姓张,恐怕正是以朱张自况,也就是以“伯夷、叔齐”自况,不向满洲人投降。

日本现代历史作家司马辽太郎(本名福田定一,笔名的意思是“远不及司马迁”)的小说《大盗禅师》中,提到的幕府前期的政治军事强人由比正雪,就曾经在神田连雀町,开设兵家学塾「张孔堂」,据说道场曾拥有门生3000人。这“张孔堂”的名义,也耐人寻味。

张振甫的皇族家世,另有一个有力的证据:张家的家徽。日本贵族的和服上,一般都绣着代表家族的家徽。张家的家徽,非常有意思。家徽内之祥云,隐谕一个龙,取义《易经?乾卦?文言》中“云从龙,风从虎”。图徽主体六颗圆珠,共同构成五爪之像,与祥云相配,意指五爪之龙。按照明朝法制,只有皇帝才能使用五爪龙纹。五爪图桉的外围,是一个阴阳互见的圆轮。一阳一阴,指的就是“日、月”,合而为一,正是“明”字。

上面提到的是历史上的一段可能性。目的是想说明汉族文化与日本文化的互动关系。司马辽太郎在曾经是日本文学史上最畅销的小说《项羽和刘邦》中,毫不掩饰地提到:

“在古代,这些地方(注:指长江以南地域)不仅与北方风俗迥异,而且居民大都居住在湖畔或海边,靠潜水捕鱼为生。北方汉民族则是直到近代仍然怕水,不会游泳,更不会江南人引以自豪的潜水特技,反倒将这类本事视为野蛮。不难想象,古代曾带着稻谷漂洋过海来到倭之诸岛(注:日本列岛)的,很可能就是这些江南吴越之人。当然还有理由相信,其中一部分人是随着海潮漂流到朝鲜半岛南端,再从那里跨过位于现今日本福冈、佐贺两县北部的玄海滩到达倭岛的。关于倭人的风俗习惯,着名的《魏志·倭人传》里是这样记载的:‘男子大小皆黥面文身……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之水人,好文身沉没捕鱼蛤,亦以厌大鱼水禽也。’上述倭人之风俗,与扬子江以南荆蛮之习性何其相似。如果二者之间有联系,那就可以说,这一地区的风俗又越过大海传到了遥远的日本。”

这是日本文化人体认的汉、和文化的母体与脐带的关系。
                                                            

                                                              日本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

前面提到的明王子的流亡,还没有足够的证据加以证实。但是,明亡后,明遗民向日本列岛、尤其是以长崎为中心的南方诸岛大规模的移民,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明亡后,大约有近五十万的明朝移民(主要是东南沿海一代的),通过各种方式,迁移逃亡到了日本,他们居住在以长崎为中心的九州岛一代,给日本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商机和文化。这次移民是一个不小的数目。当初满洲人趁虚而入,也不过是这个人口数。这次移民,客观上填补了日本在桃山安土时代之后,文化和经济上的空白。

明朝亡后,日本的一些政治家,军事家,也曾经帮助明朝移民,试图中兴明朝,但是最后都失败了。在明末反抗满洲人最艰苦的时候,郑成功在东南一带苦苦支撑残明长达十七年,其中曾经得到过日本江户幕府方面的帮助。司马辽太郎在他的小说《大盗禅师》中,就通过主人公浦安仙八的经历,描写了郑成功和日本兵家由比正雪试图复兴大明的故事。

明末清初,很多中国文人为了避战祸来到日本。当时日本的大名家收留他们,作为自己的幕僚。例如对日本思想界影响甚着的朱舜水,曾经两次作为郑成功的使者,向实行锁国政策的江户幕府求援。日本万治2年(1659年)冬,他来到日本长崎。寛文5年(1665年)6月,常陆国水户藩藩主德川光圀,派彰考馆小宅处斋拜访朱舜水、朱舜水接受了邀请。同年7月,他抵达江户。

前面提到的政治家由比正雪的思想,对德川光圀有很深的影响。由比所承继的日本着名兵家,“武神”楠木正成的忠君思想,很受德川光圀的欣赏。而后醍醐天皇时代(约为中国元朝中后期)的楠木正成,正是忠臣的典范,他的游击战术,楠木流的兵学,是江户幕府时代的主流。江户时代末期鼓吹“尊王攘夷”的人士,就经常参拜楠木正成的坟墓。而楠木正成的思想,与朱舜水在日本所倡导的正统儒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德川光圀对朱舜水敬爱有加,朱舜水也对水户学的思想产生很大影响。德川光圀就任藩主之际,朱舜水也随同前往水户,同为德川光圀编撰《大日本史》的安积澹泊、木下道顺、山鹿素行都是好友、在日本传播以浙东文化体系为主体的汉学,直至83岁去世。

而正宗的儒学,明亡后在中国大陆却被阿尔泰人给肢解了,形成了一种至今仍然像幽灵一样,徘徊在国人思想中的、与武士道精神相悖的奴性意识。


还有三个有趣的史实。

一是南宋时,日本先后有四百多的僧人到中国学习禅文化,还带回去茶文化。因此南宋灭亡的时候,日本“举国茹素”,来哀悼大宋的灭亡。“崖山海战”,是南宋最后一次大规模有组织的抵抗蒙元,也就是说这次战役后,虽还有零星抵抗,但南宋已经彻底灭亡了。而日本呢,在宋以前他一直是怀着崇敬的目光仰视着中国王朝,和中国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南宋灭亡后,他们没有幸灾乐祸,而是有种要担负起中华正统的责任感。日本人甚至在元军两次渡海东征日本失败后,还细心的把元军俘虏里的南人区分出来放掉,把北方女真人、蒙人包括朝鲜人统统的杀掉。后来泱泱中华,却让一个岛国来有机会说他们才是中华正统的继承者,甚至来怜悯,这多少应该说是炎黄子孙的一种耻辱。

二是在嘉靖、隆庆年间的猖獗东南沿海的倭寇,实际上大都是沿海的中国海盗所为。时为日本的安土桃山时代。日本浪人(亦称“牢笼人”,简称“牢人”,是失去俸禄的武士),只是一些为了谋生,从事海上贸易与海盗的雇佣兵而已。

三是甲午战争之后,在签订马关条约时,日本人始终不肯承认他的敌手是“中国”,而是满清王朝。而甲午战争是日清战争,而不是中日战争。其中意义,不言而喻。日本认为中国在明亡后就已经灭亡了。日本从此蔑称被满洲人殖民两百多年的中国为“支那”。明治维新后,日本一直自认为它才是华夏正统。因此明治维新后,日本便以楠木正成首倡的“尊王攘夷”为名,发动了对清战争。这种思想观念,基本上主持了日本近代将近七十年的战略思维。

至于1937年进占南京时,很多来自九州一带的日军,其实就是三百年前东渡日本的明朝移民后裔,日本皇族是在借刀杀人!这一点说起来,让人血泪俱下。

而更可怕的是,我们却忘记了三百年前的那一段史实,——汉人从精神文化跟肉体上,都被通古斯-阿尔泰族系异化了。这就是殖民!

当年日明之间的“壬辰之战”最大的获益者,无疑就是正在崛起的满洲人了。明末时中国跟世界接轨只有一步之遥,然而却被满洲抹杀了。如果将历史做为纵轴来检讨,那么阿尔泰族系进入中国,对总体的汉文化来说,绝对是一次文化侵略。他们将卷舌音带进了汉语,这使得汉语失去了纯正性和继续创造的可续性。汉语在十五世纪前后,仍然是世界上最有魅力、最有生命力的语言,在《唐.吉珂德》之前,它就已经产生了好几部如今仍在流行的长篇小说。像《三国》,《水浒》等,在日本家喻户晓。而自从阿尔泰语系入侵之后,汉语的功能就澹化了,小说的内容也改变了。

这就是刀光血影下的殖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当年明末遗民逃至日本,竟成了明治维新的启蒙者
当国师、修国史、发明拉面:一个明朝遗民在日本的传奇故事
德川政权没能撑到300年的秘密
日本人的由来,日本的朝代更替,一文讲明《日本简史》
明治维新能成功,全靠日本一个家族,他们自称是秦始皇的后人
如今在日本民间人气很高的“水户黄门”是什么历史人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