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何谓:“华夷之辨”…

近代以来,所谓的:“学术权威,砖家叫兽”对华夷之辨的普遍解释是;“文化高低之辨,文明野蛮之辨”…

然而这种说法肯定是不完全正确的,尤其是其中完全忽略了族群身份的问题。

按照这些权威的解释,只要用了华夏文化,只要文明程度高的就是夏,不以华夏文化为主流的就是夷狄。

其实这是一种完全观念混乱,民族虚无的一种论调。

而事实上,华夷之辨从来就是以血统宗法为基础的。

中国的封建制始于西周,西周开始分封诸侯,拱卫京畿。

所封之诸侯均为夏商周后裔宗室,也就是诸夏姓氏,包括楚国。

这样就形成了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炎黄后裔子孙为诸侯,通过血缘相连结的广大诸夏地区。

所以,华夷之辨,首先以宗法血统为基础,然后才有文明野蛮之辨。

在先秦,文明的标准就是以“周礼”为核心的礼乐制度。

从此,礼乐代表文明,象征华夏。

所以“左传”称“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整个世界历史至今,只有我们的祖先找到了“礼乐”这把开启文明的钥匙。

观东西周二朝,一直都在和诸夏血统之外的戎狄做斗争。

西周因内乱亡于北狄,春秋时,诸侯纷争,导致各路山戎犬戎纷纷骚扰诸夏,此类事件在“春秋“的记载中层出不穷。

至战国,北方各路诸侯纷纷建起了防御匈奴的长城,后来的秦长城就是在战国长城的基础上连接独立各段并延伸而成。
是否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华夷易位”?

在清朝在文人中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华夷之辨,大部分士人认为,满人是夷族,我们汉人是不能被他们统 治的,要反抗,驱逐他们。

但也有文人认为黄帝(中国祖先那个,三皇五帝)也不是中原人,也是夷人,所以也应接受满人统 治。
   
华夷之辨是一场思想论战,对华夏正统的一场争论,虽然随着清朝的统 治加强,在文人中都认可了清朝,但在广大群众中还存在这种观念,也是后来各种民间组织兴起的源头。

随便说一句孙中山进行革 命都借用了这些民间组织力量。

常有人引用“夷狄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中国退于夷狄则夷狄之”,如此论调实则大谬。

首先,这话不是孔子说的,也不是孟子说的。孟子只说过“臣闻用夏变夷,未闻变于夷者也”。

“入夷则夷入夏则夏”的真正出处乃是效力于蒙元的伪儒许衡为论述蒙元政权的合法性而发明的,其核心论述即“拥有华夏这篇土地延用华夏制度“的”无论是否具有华夏民族血统“都承认它的合法性。

我们很容易看出两者区别,孟子所言是建立一种以华夏民族为中心的世界管理秩序,而不是为了让周边族群融合进来。用夏变夷是手段,有效管理非华夏的周边族群是目的。
 
也有种论调则是典型的服务于异族统 治的“用夷变夏,无君无父”的伪理论,实质就是“有奶便是娘。”

而在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非华夏族群真正能用华夏典章和文化内核治国的例子。

历史上也曾多次出现华夏人不用华夏典章治国的情况,所以只能说是华夏逆子时期,贬之为“新夷狄”,是怒其不争也!

时机成熟,逆子终将回归华夏正统。

若野蛮征服文明,夷狄僭越中国,无论其表面如何,其实质终为为外敌入寇侵略中国。

历史证明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夷狄之政人面兽心。

唐太宗曾经就自我检讨:“中国百姓(汉人),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征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

所以,从来不曾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华夷易位“,华夏永远是华夏,只有孝子逆子之分,而夷狄永远是夷狄。

所谓“从风不易种” - 即在文明高低不同的各个民族碰撞,对立或交流时,无论文化,风俗如何影响,各自族群自身属性再未消亡前是独立存在的。

故所谓空洞苍白,泛泛,模糊的纯文明是站不住脚的。

总结
华夷之辨首先是一种民族身份认同,然后才是文明野蛮之辨,而文明的标准就是“礼乐”。

同时“华夷之辨”还是一套世界秩序管理体系即中华世界体系的核心观念。

华夷之辨,内中国外夷狄,贵中国贱夷狄。体系的中心是炎黄血统的华夏民族,体系的基础是强大的物质与军事,科技力量,以其优越的文化,精神的辐射力对周边族群用华夏礼义来实现“用夏变夷”,教化野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东升:五胡十六国王朝的合理性
秦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中华文明:在固本开新中永驻风华(上)
孔子一句话,预测三千年
到底德国人是西藏人的祖先还是西藏人是德国人的祖先?
德国人可能是中国人后代 揭露西藏人的起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