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平和记忆:前山街的外公

      我是南胜人。

      我出生在南胜法华村田中央的洋底楼,成长于南胜墟临溪的前山街。从洋底楼到前山街,要经过一道名为乞丐营的石滩,一座名为溪泊楼的土楼,再经过一条名为花山溪的清溪。花山溪自古可通船,前山街西侧就是古渡口。

      这条清澈的溪流把洋底楼和前山街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洋鼎楼是圆的,封闭的,和谐中见古朴;前山街则是直的,通透的,充满喧嚣和变化。我的童年象是电视换频道一样在爷爷家的洋底楼和外公家的前山街之间不断切换。

       一边是稻子、斗笠、板车、蛙鸣、黎黑的皮肤。

       一边则是零食、裁缝机、流行歌曲,吆喝声、破旧的黑白电视机。

       作为洋底楼的长孙,同时也是裁缝世家的长外孙,我在南胜的闽南人农耕社会与客家人的手工社会之间切换频繁。

      经常是在半夜的星空下,洋底楼的叔叔或者前山街的舅舅把我变魔术般地抱换了一个背景。让人嗟叹的是,土做的洋底楼最终没能抵挡得住岁月的侵蚀,在我离乡之前便轰然倒塌。骑楼式的砖木结构的前山街则在2006年一场台风引发的暴雨中,被数米高的洪峰彻底摧毁。

      现在的我,已经找不到生我的土楼,也找不到安放我童年的温馨长街。

      前山街被摧毁后,我曾回去探望,当时可以说是触目疮痍,一片废墟。那场劫难让存活下来的人们依然惊悸不定。印象中,特别高大,特别悠长的街道,蓦地变得促狭,死寂。循着记忆,我找到了外公家的门坎。我抚摸着那道不知经受过多少次踩踏,曾经当过我玩耍时的凳子的光滑的门坎,一种无言的心酸直扑胸膛,不禁泪流满脸。

      现实的故乡可以渐渐远去,记忆中的前山街却愈来愈清晰。


外公遗像

      在我的印象中,外公总是那么慈祥。即使在他离开人世多年后,我仍然感受到他来自另一个世界的慈爱。这位一生勤苦、子女众多的客家裁缝在我的童年里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其影响远远超过了父亲。正如前述,父亲要我走他设想好的一个道路,可恰恰相反,我阴奉阳违地走上了自己喜爱的人文之旅。这种自我选择之所以能实现,与外公一向宽容的支持有着莫大的关系,以致父亲曾一度对外公怀有怨懑,他冷峻地和母亲讲,我是外公宠坏的。

      外公确实非常宠我,这可能和我自小在前山街长大有关,也可能和外公比较偏爱母亲有关,正是外公对我的这种宠爱,使幼年的我有幸在父亲过于严厉的管束中找到一个温馨的所在。有这样的一个温馨所在对每一个孩子都是非常必要的,这个温馨的所在给当时的小小的我提供了一个丰富的食品仓库,一个安全的避难场所,一个人口众多且相当和睦的热闹大家庭。

      因此,每次我遭到父亲的惩罚后,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到外公家去。


电影阿诗玛画像

      到外公家去,到前山街去,到那个弥漫着布匹和浆糊清香的裁缝店去!

      那里有我慈爱的外公外婆,那里有小英阿姨和伟录舅舅,那里有一张贴在墙壁上的发黄的阿诗玛画像。小英阿姨和伟录舅舅经常故意逗我,东,长大了要娶谁当老婆?

      我就会流着口水瞪着墙上那个微笑的女人,一本正经地说,我要娶阿诗玛!

      外公一家马上就会笑得人仰马翻。

我小时候体质孱弱,动不动就会感冒发烧,且一发烧就会烧得迷迷糊糊。记得一次从病眼朦胧中醒来时,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就是外公。他无比关切地坐在床头,焦急地看着我,一边用温吞的客家话与母亲交谈,一边伸出一只胖硕而温暖的手掌抚摸着我的额头。床头桌上则放着一碗熬煮好的莲藕粥,热腾腾地,还冒着蒸气。

      这种感觉,是终生难忘的。

      莲藕粥是外婆做的,作为一个典型的客家妇女,外婆沉默寡言但心灵手巧。她和外公成家前没见过几次面,成家后却从没红过几次脸。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师傅娘”静静地坐在昏暗窄小的裁缝店里,给外公做好的衣服缉扣眼、上纽扣。逢年过节,她的手里会像万花筒一样变幻出许多令人眼花缭乱的小吃,如土黄色的“发粿”、白色的“猪油年糕”、软软的“番片”、甜甜的糯米酒。这些可口的民间小吃在小英阿姨,伟录舅舅和我的眼里,决不亚于现在的汉堡包、薯条和可口可乐。

      同样是对后代的爱,比之于客家人外公的温情,爷爷和父亲就显得过于硬朗,就比如三个人的头发:爷爷的头发总是直的,根根竖起,耿气十足;父亲的头发是卷的,习惯性地往后梳,显得傲慢与霸道;外公则很干净地理着一个接近光头的短发,短发灰白。他那肥胖的身躯加上这精干的短发,加上那长长的慈眉,像极了弥勒佛。然而母亲对我讲,青年时代的外公不是这样的,那时他又高又瘦,长着一头长而蓬乱的头发,一天到晚不停地干活。由于劳累过度,身体虚弱,他总是不停地咳嗽。作为众口之家的家长,他的一生便是在裁缝机前度过的。


图片来自网上

      我的童年,有很大的一段光阴便是坐在外公的裁缝铺里,听着裁缝机的歌声,看着前山街上络绎不绝的人流,有赴墟的、有卖山货的、有卖斗笠的、有吆喝百草油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母亲你真伟大
三寸金莲”的记忆
【童年记忆】记忆中的外公
春节记忆-闵卫强
外婆的摇窝
沧海横流漕沧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