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厦门将军祠:一位巨人将军的荣耀之地

图1:吴公祠旧照

题注:吴英祠堂在将军祠路50-58大院内。


将军祠如今只是一个空名,在过去这里却有极强的气场。

沿阳台山北麓而下,朝着筼筜港,有一座由白鹤岭延伸而出的崎岭。那时节没有楼房遮挡,山野显得格外空旷。崎岭之前座座耸立的石碑和牌坊,更加气势逼人。除去咸丰年间被毁的施琅牌坊,据民国地志记载,崎岭、将军祠、西边社一带有石碑八座、牌坊四座,旌表本土的节妇孝女、烈士名臣。节孝坊中有如西边社23岁守寡,尽志事姑教子的池源珍妻杨氏;有25岁守节,尽心奉侍祖姑、扶养五世单丁的孙丕烈妻苏佩玉。而神道碑中有曾任广东水师提督,因得罪上司而遭贬谪的吴建勋(字勖斋);有在与太平军交战中落水而殁,而被追授都督衔的陈胜元

不过将军祠的得名却是缘于施琅、吴英两座祠堂。当将军祠路还只是弯弯曲曲的石板路的时候,施琅祠堂和吴英祠堂就分列在路的两旁。祠堂门前各有牌坊。施琅牌坊匾额镌刻“功高大树,爱永甘棠”;吴英牌坊匾额则题“勋崇山海,泽沛军民”。乾隆年间本土诗人张锡麟有《吴将军祠》:

威略不出世,闽海赖安澜。过客重回首,阳台夕照寒。

1910年,美国归正教会传教士毕腓力在他的《厦门纵横》中介绍厦门的石牌坊。他写道:

在厦门城附近路边的许多石坊表中,有一座尤其值得一说。它是这一带最大的石坊表,高达15或20英尺,刻着非常漂亮的浮雕。除此以外,还有成排精心制作的外国雕像,有的站着,有的跪着,用放大镜就能看得到。(《厦门纵横——一个中国首批开埠城市的史事》)


图2:毕腓力记录的石坊表影像

文后照片,牌坊匾额上“勋崇山海”字样依稀可见。传说吴英祠堂建于康熙末年,祠堂落成后,主事者设宴招待留有胡子人士,酒过三巡,主事者吁请每人捐出胡须三根,以装扮吴英塑像。

有了吴公祠堂,周边一带也就渐渐热闹起来,祠堂东边吴家族人聚族成社,形成村落。随着时间推移,吴公祠也由专祠变为宗祠。吴姓一族列祖列宗,在此安享后代子孙的顶礼膜拜。民国4年,吴氏族人以自家郡望、堂号为名在祠堂内办起“延陵小学”。日后,又在内武庙和打铁街办起了分校。1938年厦门沦陷,吴英祠堂毁于日籍浪人之手。抗战胜利后,吴氏族人重修祠堂,海外宗亲积极募捐款项。祠堂因此也添加许多西洋因素。如在狮子和蝙蝠图案周边,缠绕西洋的花卉;在墙头有胁生双翼的飞马和洋人骑狮的浮雕。1947年宗祠修复重建,于农历2月15日、10月15日重开春秋两祭。一如任何“四旧”一样,吴氏祠堂也逃不脱人为的破坏,当年美轮美奂的建筑物如今已成危房,在风雨中飘摇。


 

图3:破败的祠堂(来源:网络)

在厦门,吴英是很有传说的人。单是身高二米有余,就号称“江南第一巨人”。与史上奇人异士一般,吴英自幼就饱受磨难:

吴英字为高,号愧能,世居泉州之黄陵,后徙大浯塘。初生之日,声若巨雷,但双眼仍闭,至七日两眼忽开,十岁患毒,小便从肚边出,医治无效,抱弃户外。忽有老妪经过,经视患处,以红茎蚶壳草治之竟愈。十五岁居安平,欲移白沙,乘舟中夜遇风,失足坠水,幸邻舟之女救之。十六岁患目疾,两眼失明,半载方愈。乃移居厦门。丁父丧,依姊丈居。母晨昏必令其挑水。英对母说:每担只得两文,何必令我辛苦乃尔。母曰:我岂是爱此区区数文钱?盖欲锻炼你的体魄,俾弥得以备尝艰难困苦,以备他日担当伟大事业耳。十八岁,母没,处境益艰,乃东西奔走以度日。(《中央日报》1948年8月25日:《鹭岛掌故》)


图4:吴英画像

此后,吴英又有许多奇遇:

吴英是外地人,很小就到厦门谋生,因为没人扶养,遂堕落做小流氓,他处身的地方是万寿宫里的佛桌下,白天出去谋食晚上就在那里睡觉。当时有个卜命先生,他的去留同吴英差不多——白天来了晚上回去。吴英很刁皮,每天早晨总要蹲在那卜命先生的桌子位大便,因此把卜命先生闹得难过,天天要替他移粪。后来卜命先生觉他的粪形是四角的,而且粪上有点红痕,心里暗算这个人以后定规会出人头地,但是不晓得遗粪的就是吴英。所以在隔日卜命先生便很早的避在那儿等候,看看大便的谁。竟然给他查出,即时便抓住他。吴英以为要拷他,很诚恳求谅说:“下次不敢了!”其实卜命先生那敢动他。大约是希望以后要分他的荫影,笑一笑也就放他走了。

某日,万寿宫的佛祖做诞节,吴英便在宫里混,讨钱、要东西啦,甚么都会。那时候有位赖太妈也来敬奉。吴英很不客气的把她在敬奉的鸡抓到桌下吃去,给赖太妈的底下人侦破,拉着要打。幸的赖太妈开恩,所以没有吃亏。赖太妈看他身体很好,眉目也很清秀,便叫到家里挑水,给他衣食住,免得在外流连。他碰着这个机会,不消说当然是十分欢喜,就此便在赖家过活。

不晓得经了多久,国内发生战事,四处募兵。吴英自靠胆力充足,便向赖太妈请愿,要去从军。赖妈不好却他的心志,倒也应允。他因为足大诸常人,买不得鞋子,赖太妈便连日接夜的给他赶做。出门的时候,赖太妈吩咐他说:“你此去不论如何,这双鞋是丢不得的。”他受了她不少的恩情,当然是记的牢牢的。出门了后,跟大队的人马去征战了、吴英当个兵目,上阵的时候,他的鞋总不敢穿着,因为恐怕失落,时时搁在身边。战败之夕,全军溃退,不料他的鞋子丢了一只。他因为记着当时赖太妈的吩咐,不得不回去找觅。这是士卒们看他回头迎敌,以为奋勇再战,便挺前冲锋。敌人见势凶猛,误为援军接济,也弃甲拽兵而逃。结果他的鞋子找到,而且很不费力的把敌兵打退,就此便升了官。往后又接打好几次的胜仗。皇上很看重他,召他入朝。他跪在地上,比站着的人还要高。皇上顺口说道:“天下总兵不及吴英。”他以为是封他的徽号,即时叩头谢圣恩。因此皇上就赐他个“作万人敌”的匾额,封他做将军了。(《厦门小报大观》)

坊间用方言说唱此事,甚为有趣:

簥巷有透山仔顶,八卦楼及圣王宫。

圣王算来真正兴,各省人人有闻名。

从一小巷直透行,地号叫做梧桐埕。

早栽梧桐敢有影,即有取号地头名。

出巷就是涂崎顶,待人巷内早有兴。

满清时代有皎间,现今严禁地恰冷。

外街石埕怀德宫,帝君妈祖小闻名。

保内店头数千间,福山共伊有比评。

石埕大半是布店,番仔鞋店开相廉。

佛首巷透大井脚,暗迷巷算相连抛。

巷口就是万寿宫,圣上京城亦闻名。

因为早时名吴英,代赖百总去当兵。

征战有功十三升,吴英升做为总兵。

早作流氓无算丁,无处安身万寿宫。

赖妈宫中去烧金,偷取牲礼卜点心。

赖妈看见真无空,叫到家中来做工。

伊子百总病沉重,就叫吴英去低空。

卜去又送鞋一双,吴英鞋带不甘放。

上阵之时失在后,吴英想着再回头。

敌人疑是救兵到,即时大惊就逃走。

元帅看伊有胆智,班师代为奏圣旨。

高升总兵亲名字,功名无意中成器。

皇上问伊万寿宫,有宫无坛就椪丁。

吴英警到流鼻精,连夜即时差亲兵。

赶回福建厦门山,连夜起造千秋坛。

万寿千秋来作伴,早时二块相对看。

民间传说,少不了调侃打趣、故弄玄虚。就如“拾鞋得官”,不但吴英如此,乾隆时代同安的林君升也有相同经历,只不过后者拾的是草鞋。正史中的吴英却是另一种版本。

吴英祖籍泉州黄陵,后迁晋江大浯塘。明崇祯10年(1637年)吴英出生。吴英幼时丧父,少时又遭海贼裹挟到某个海岛之上,改姓王。康熙2年9月,郑成功部将郑鸣骏反水,吴英跟着跑到泉州投靠清军。明清之交,海疆多事,却也给了这个身高二米有余的“江南第一巨人”施展身手的天地。在接下了的清军攻克金厦、铜山等战役中,年轻的吴英找到上升的空间,在军队中当上小头目,如守备、都司佥书、提标都司之类。康熙13年之后,讨伐耿精忠在浙江的军事力量,吴英又是刀头淌血,又是设计伏敌,其军事潜力已不可小觑。“三藩之乱”中,本已退守东宁(台湾)的郑经卷土重来,在闽南重开战局。康熙17年(1678年),吴英奉命增援剿郑大军。用声东击西、前后夹击之计,破刘国轩坚守的洛阳桥,斩敌六百余,解泉州围。9月为先锋,赴援漳州。时通往漳州的江东桥被郑军焚毁,吴英破敌重围,督军造江东浮桥。随后又击退夺桥的刘国轩部。康熙19年,吴英以同安总兵之衔,率水军配合清大军重收厦金两岛。康熙21年(1682年),吴英奉调兴化总兵,复姓吴,奉旨入籍兴化黄石定庄(在今莆田市荔城区)。

康熙22年,施琅率军攻打台湾,特意请旨调取吴英率兴化官兵同征。对此,吴英有一段说法:

壬戌年,提督施(琅)公与总督姚(启圣)公,意气不和,题请专征,游移一载。时施公亲到同安,请予同征。予见督提不和,未敢许允。癸亥三月,施公咨姚公,欲予弹压厦门,进退可以接应。予奉令统兵到厦,施公会予曰:“进攻澎台,非公不可。”再三固恳。予曰:“公若倾心降气,与姚公和衷,求其许我同征,破台俱在我也。”施公曰:“既荷许诺,大事济矣。”五月,姚公到厦犒师。施公与言曰:“水师只宜水战,若到澎台陆地,须才能总兵统领陆师,方能破敌。兹有兴化镇智勇双全,能胜其任。”姚公曰:“彼未奉旨,恐未肯行。”施公曰:“吴总兵素怀忠心,贵部院若先行文,言国家大事,令其统帅,随后题明,彼无不同心图报也。”姚公许诺,照会予。到,予随调水陆诸将,选兵齐备,于五月十九日登舟。姚公亲到船问曰:“此行料敌如何?”予曰:“台澎不破,断不生还也。但贼有上中下三策:若行上策,尽撤澎湖之众,退守台湾,只留快船数十只在澎,俟我船到彼,竟出我师之后,扰我沿海,绝我粮运,台湾处处皆险,可登岸者只有一二处,贼堵守百日易,我师船泊大海十天难,必须先踞澎湖,追剿沿海贼膄,多积粮草,待时而动,功难速成也;其中策者,贼船合艟在澎以待我师,败则遁台湾,不败则踞守,我须重兵相持,乘南风进台之北山上淡水,鼓舞土番,且进且止,以分贼势,方可破之;其下策者,尽台湾之众,以作孤注,分水陆守澎湖,我主兵者,身先士卒,用破釜沉舟之法,澎湖若破,台湾不攻而定矣。”乃于廿三晚到铜山。廿八日予告施公曰:“公与海上(郑成功),有父弟子侄之仇,但郑家负隅已久,为仇甚多,今日进剿,须为国出力,为民除害。一则不可挟报私仇,二则不许投降,三则严禁抢掠。择日传齐各镇,大小将弁,以此三事告天,则海岛共戴仁慈,功成也。”施公依言,会集各镇协会管大小将领,就于六月初一日,在铜山当天立誓。三军将领,莫不欢腾踊跃焉。

征台之战以澎湖为重。澎湖为台湾门户,有刘国轩率重兵把守。“郑氏势盛,前军被围,英单船拔出之。翼日进攻,杀其先锋,烧其船。英所乘船忽为潮水冲着石上,敌船火烈。将及;副将詹六奇驾小舟挽英避再三,英以众军在船,义不独存,坚却之。船忽浮起,士气益厉,战弥力;郑氏大败,毁其船百九十余艘、歼其官将三百余员、杀溺兵五万计。(《福建通志》)”诸将施琅赞叹道:“此行赖公大展智略,三日登舟,一月成功,扫除数十年海外之巨寇,不世之勋也。”

康熙24年,吴英任四川提督,镇守蜀地十一年。康熙35年(1696年),施琅卒,招吴英回闽任福建陆路提督。两年后,改任水师提督,驻守厦门。此后的吴英可谓备极恩宠。康熙42年,康熙帝南巡赐吴英“作万人敌”匾额,并赐其祖祠“燕翼贻谋”匾和七字对联。


图5:成都武侯祠吴英题匾

康熙46年,康熙帝再度南巡,又书“世锦堂”赐于吴英。康熙问吴英:“闽地有海寇否?”吴英回答:“有海寇,但断不会蔓延。若蔓延,要臣等有何用?但海中与城郭还是不同。城郭有里甲制,易稽查;海中一片汪洋,乘小舟就可到处藏匿,实在难于缉拿。海寇大多是商贩出海亏折资本,不得已而劫夺他人财物。不可轻易称之海寇。”康熙称是,告诉身边人:“朕召见吴英谈话良久,观察其为人笃实而明达;朕谈及海寇,他的回答深得要领。”不久康熙告诉兵部:“福建水师提督吴英,当我军初定八闽,就亲历行伍;从偏裨小将升至大将,经历了四十余年。自从担任提督以来,更加殚精竭虑,强化军纪。目前诸将中,能熟悉水性、训练舟师的,少有与之相比者。因此我特别施与殊恩。”并授予“威略将军”封号。南巡返回后,康熙皇帝在热河行宫召集群臣,并御制七律一首赠与吴英:

水陆封疆六十年,曾经百战驾轻船。

蓬台远涉鲸鲵浪,岛屿全消烽火烟。

将老偏宜立志壮,宸襟每注施恩延。

波涛有作须先靖,黾勉防微计未然。

康熙赐诗毕,仍意犹未尽,还“命诸王以下大学士扈从诸臣皆属和”。闽中名士陈梦雷和曰:

百战威名已有年,岩疆著绩在楼船。

鲛宫波偃无吹浪,鼉窟烽销永息烟。

宠沐宸章恩独渥,堂开昼锦庆偏延。

不须铜柱标新烈,山海讴歌久晏然。

就在君臣们热闹酬唱之际,吴英却黯然逝于厦门官舍,终年75。厦岛官绅为其建立专祠,祠前牌坊的匾额正面题“勋崇山海”,背面题“泽沛军民”。坊柱有康熙皇帝赠联:

但使虎貔常赫濯 不教山海有烟尘


 图6:莆田黄石定庄祠堂的吴英夫妻像(来源:吴绵普《威略将军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厦门将军祠
史上福建水师提督里的闽南郎
清朝威略将军吴英
与杜吴两镇书
一个明朝将军,为给家族复仇投降清朝,30年后促成中国统一
平闽纪卷之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