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教会首位牧师居然是平和人,葬于鼓浪屿



      在鼓浪屿美华一带的安献楼附近,有一片墓地,这里安息着厦门乃至闽南地区的基督徒(新教)。不少闽南教会的牧师、长老安葬于此,比如:周之德、廖悦发(林语堂岳父)、卢戆章等等。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教会最早按立的牧师(1)也安息在此,他就是叶汉章牧师。



       叶汉章于1832年3月29日(也有1828年的说法,但证据不足)生于福建漳州平和,他很小的时候被厦门一位从事木材生意的商人收养,而来到厦门。他们的店铺靠近筼筜港,这里是当时厦门重要的交通要道,很多来往的船家都会在此停泊,上岸贩卖海产品。因而此处商铺鳞次栉比,人口稠密,是厦门繁华的地区。值得一提的是,渔民们在夜晚燃灯照明,人们远远望去,看到点点灯火交织成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文人雅士因而取名为“筼筜渔火”,后成为厦门著名的八大景观之一。
      叶汉章成长的时代正值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英国人的炮火轰开了满清紧锁的国门,击碎了其天朝美梦,东方沉睡的雄狮也在西风激荡中慢慢苏醒。厦门在经历了鸦片战争硝烟的洗礼后,被迫开辟为中国最早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此时不少黄头发,高鼻深目的西方人远涉重洋,怀着不同目的来到美丽的鹭岛,拉开了近代厦门国际交往的序幕。
      在来厦的西方人中,有一群人特别引人注目,他们跟来华的政客、商人不同。他们大多不是为了私人利益来到中国,而是怀着信仰,希望让更多中国人认识基督的福音。1847年8月,美国打马字牧师来到厦门,他马上被筼筜港附近的繁荣所吸引,看到人口稠密的地方正是他传播福音的契机。于是,他租下竹树脚的一间房屋,作为临时布道所。当时叶汉章家的店铺就在此不远,年轻的叶汉章或许出于对番仔的好奇,多次到打马字那里交流。不久后,他逐渐被打马字传讲的圣经所吸引,有了皈依基督的想法。然而,他父亲很快就知道此事,对于刚刚睁眼看世界的很多国人来说,番仔是新奇而又可怕,不愿与之过多接触,接受其宗教更是大逆不道,于是他极力反对儿子的决志。


打马字牧师


    1853年,小刀会在厦门起义,很多厦门店铺遭遇兵燹,叶家也不例外,家产荡然无存,落魄的叶家人只好流落街头。打马字牧师看到叶家的遭遇,立即伸出援助之手,把叶家人安排到家里居住。叶父被打马字雪中送炭的善举所感动,不仅支持儿子信仰基督,自己也在不久后受洗。此后,叶汉章信仰日益虔诚,萌生了当传道人的想法,于是进入神学院学习,并同时在竹树脚礼拜堂做事。
      在厦门的来华传教士敏锐认识到,要想在厦门传教,仅靠几个西方人是不行的,毕竟存在文化隔阂,难以更好地融入闽南社会。为了福音大业,就必须让闽南人自己管理教会,让他们担负起传教的使命,才能使基督信仰扎根于闽南乡土中。于是,打马字、罗啻、杜嘉德等传教士极力推动中国教会自立。当时远在美国的归正会总部得知此事非常恼火,认为打马字等人做得太过分,极力想压制他们的行动。但打马字等传教士顶住压力,厦门教会的自立运动如火如荼开展起来。

     1855年,厦门的新街堂和竹树堂首选长老和执事,同年5月11日成立长执会,料理教会事务。1862年举行会议,正式成立漳泉长老大会。大会宪章规定,漳泉大会的日常事务由华人信徒管理,外国传教士只担任顾问与咨询,不得干涉教会事务。漳泉大会成立后,下属的堂会开始自己选聘牧师。时任厦门竹树堂长老的叶汉章因其扎实的神学功底以及对厦门风土民情的熟悉,成为了竹树堂首任华人牧师的不二人选。1863年,叶汉章长老被按立为竹树堂牧师,为中国教会自养自聘牧师之始创,他因而成为中国基督教会首位牧师。叶汉章在竹树堂工作十八年,不仅讲道深受信徒欢迎,还关心信徒生活,经常给予帮助,因而得到信徒的敬佩。

      在传教士进入中国的近代时期,厦门的通用语言是闽南语。为了传教需要,传教士都学会闽南语。1850年左右,传教士们创造了简明、通俗易懂的闽南白话字。白话字出现后,广泛用于闽南语圣经和圣诗的翻译中。《闽南圣诗》出现后,立刻在闽南各地教会广为传唱。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优美旋律得到了广大基督徒的推崇。叶汉章也投入到《闽南圣诗》的创作,目前流传于厦门教会的《闽南圣诗300首》中第293首《此时礼拜将要毕》就是他的代表作。全曲由降E大调,四四拍,围绕中国五声音阶创作。节奏以四分音符为主,旋律与和声都很简单,显得朴实亲切,且朗朗上口。


      闽南与台湾一衣带水,血脉相连,文化同源。1860年英国长老会牧师杜嘉德到台湾访问,他在日记中称:  “整个地区为福建漳、厦一带所迁来的移民,说的也是闽南话……跨过海峡,这里仍旧通行着同样的语言。在中国大陆,隔了一百英里,就使我们觉得言语不通了。”于是英国长老会将教务拓展到台湾,两岸的基督徒亲如一家,彼此来往不绝。1872年,叶汉章应台湾教会邀请,横渡台湾海峡来到台湾打狗地区(今高雄),此时,英国传教士甘为霖从台湾府前往打狗教区找李庥牧师。于是他们三人相偕在台湾巡回宣教。他们一行先后访问了埤(pí)头(凤山)、阿里港、木栅、柑仔林、拔马、冈仔林等地。在此过程中,叶汉章用闽南语讲道,并结合当地人喜闻乐见的民间故事、谚语,大大消除了文化隔阂,使当地人更深入明白耶稣基督的福音。事后,甘为霖感慨道:“本地传教确需要本地出身受过教育的人士来担任,始能克服传教的障碍。”
    1883年,叶汉章离开竹树堂,前往漳州平和的小溪教会工作。叶牧师到小溪后,虽然生活条件艰苦,但仍兢兢业业做主的工,小溪地区的福音兴旺,信徒众多,几年时间相继建立了坂仔、南胜等四间教堂。据林至诚牧师(林语堂之父)在《平和基督教会史略》中记载,叶汉章“温温恭人,守成善道,竹杖芒鞋,旬宣福音”。小溪不仅建立了教堂,还设立了学校、医院(郁约翰创办),促进了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大大提高当地人的文化素质,摆脱了落后的面貌。


      叶汉章牧师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当时的妇女跟现在有个最大区别,就是都有缠足的恶习。她们为了适应时代审美要求,被迫从4、5岁起,以布帛紧束双足,使足骨变形,脚形尖小成弓状。此举严重摧残了她们的身心健康,使她们无法像正常人那样活动。英国宣教士麦高温与打马字牧师二女儿马利亚等人看到这种状况,深深同情妇女的遭遇,于是发起厦门戒缠足会,旨在移风易俗,废止罪恶的缠足陋习。叶汉章参与其中,著有《戒缠足论》痛斥缠足的危害。在书中他写道:“爱人之道,莫先于爱己子女,奈亿将己之子女,自五六岁时,则苦其足,牢束紧扎,俨似烙逼,气阻不行,若同压踝?……或观缠足之时,紧扎呼痛,母即酷打其女,强使之痛楚难堪。”。此文可能是近代中国人最早撰写的反缠足的文章之一,他为中国移风易俗做了一点贡献。

     1912年,厦门教会准备在9月举行教会自治50年的纪念活动,活动决定由叶汉章主持。但是,在这年6月,叶汉章牧师走完了其80年人生历程,在主怀里安息。并于是年安葬在鼓浪屿基督徒墓园。

(1)中国最早被按立的牧师是广东人梁发(赠送洪秀全《劝世良言》那位)。但梁发并非中国自立教会所按立,而是英国宣教士米怜。而叶汉章与罗嘉鱼为中国自立教会按立的第一位牧师,因而称“中国教会首位牧师”不为过。

作者简介吴保禄,鼓浪屿人,宗教研究学者。


 LOOKERS 鹭客社  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厦门人都羡慕!人均 2k 的全套厦门鼓浪屿攻略,你想知道的都在这里
盘点厦门最经典教堂
鲁彦《厦门印象记》:“听没有”的厦门话
美翻了!百名厦门画家笔下的厦门是这样的……
厦门文化知识集锦
福建之行----第二集《鼓浪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