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财富版图漂移中的:月港、石码、厦门


  


       鹭客社27日《石码古城告急》一文中,我把石码古城定位为“月港小镇”,建议把石码古城保护好,从而带动整个月港文化区的繁荣。28日,龙海当地的作家海迪很快转发一篇名叫《财富版图漂移中的:月港、石码、厦门》的文章,提出了对“月港小镇”说的异议。我感觉蛮好的,争鸣总比沉默好。事后,据了解,原来这几年关于月港的具体范围,龙海的各界人士以龙海论坛为平台分成两派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言辞激烈的大讨论。一派认为月港就是指现在海澄的月溪一带,一派认为月港不只是海澄,还应包括石码。海迪和陈莲根老师显然也参与了论战。有意思的是,论战双方都拿出了不少史学依据,但这些史学依据之间却有矛盾的地方。首先方,我要点赞这场论战,论战的存在显示了龙海的人文圈是活跃的,有思想的,有个性的。 其次,我感觉两派都和我的观点不同。双方都是在行政区划的层面上思考月港的范围,而行政区划却是不断变动的。对我来说,月港的存在是一种文化现象,主要意义在于体现大航海时代中国东南沿海介入全球性贸易活动的客观事实。当时,闽西南一带的海商,以月港为核心的九龙江口为活动区域,冲破了专制帝国的锁国政策,自发地参与到全球性贸易活动中去。先是犯禁走私,续而叛乱造反,如嘉靖四十年(1561)爆发的二十四将叛乱。1567年,海澄县的成立,显然就具有阻止海商和船民继续叛乱的用意。正如前阵子从刘瑞光的文章里我了解到的一个历史细节,翔安乡贤林希元罢官后一度居无定所,依靠朋友赞助过日子,后参与月港的走私,居然发展出一支船队,他的双桅大船在月港的八都有二只、九都有一只,高浦吴灌有一只,刘五店有一只,而这还只是清楚查到的而已。显然,月港时代,九龙江口其实已经整合为一个统一的对外贸易文化区域,也可以称为月港文化圈。包括月溪在内的八九都地带(主要在海澄、部分九都地界在现在的石码境内)是狭义上的月港,但就对外贸易活动而言,九龙江出海口一带却是广义的月港。举个例子,厦门港就狭义而言,指的是沙坡尾一带,可现在真正的厦门港却是指整个厦门湾内的港区。月港难道就不可以指由月溪一带发展起来的,包括整个九龙江出海口的古代港区吗?如果不是指整个九龙江出海口,能配得上“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世界性大港吗?记得,我到石码之前,有先到海澄走走,发现就月溪那一片,溪面不够开阔,包括容川码头在内的七个码头(不知是不是原样),每个码头最多只容两艘小船并行面,这会是繁荣接近两百年的东方大港吗?如果将月港以海澄月溪来界定,格局太小了。用文化的视线来观照月港,视野则会更为开阔,月港文化遗存的保护会更为有力,龙海的发展,会更有空间,更有未来。然而海迪的文章对我们认识狭义的月港,颇为有益,故登之。

明嘉靖《龙溪县志》描绘的地图



 现在的月溪

札记一:月港相对短暂的港口繁荣期

海澄建县400多年,而实际上它的繁荣期只有一百多年,不到两百年。而且是在建县前后期间。这在历史上只是一瞬间。海澄建县前,一张九龙江财富版图就从这里展开了。月港的崛起完全是一种意外,其港处于九龙江口,为偃月形,便于海运。从而民间私运成风,很快成为一个对外贸易港口,创造了丰厚的利润,并达到极度繁华。被称为“市镇繁华甲一方,古称月港小苏杭”,并与福州、泉州、厦门被称为福建四大商港。

可是从月港的“海舶鳞集,商贾咸聚”的繁荣气象,到现在的几无遗迹可寻,空留一片滔天白浪。月港是怎么快速衰落的呢?让人无法想象,几乎成迷。这时什么说法都有,各种见解和释惑解疑驳杂纷呈。

有一个说法,我认为比较可靠,就是郑成功反清复明,导致清政府宣布“迁界”政策实施。即从海岸线延至陆地30里以内,不准居民进行任何活动,并把各种人为设施销毁。从而将一个繁荣海岸改变成空寂港口,使海澄的百年繁华跌落一夕空港。

可我想从航海史观和财富版图的迁移,做一个更深入和客观的历史探寻。

首先月港的繁荣期正好与欧洲工业革命年代简单重合和不期而遇。欧洲工业革命以迅疾的方式改变着地球人类的生产方法和方式。表现在航海上,那就是航具的迅速扩大和载重吨量的增加。单发现了涡轮机后,航海的航船船体就可能成倍或数倍的增长。航船的吃水量、排水量,及载重吨量都会最大化增长。

而月港只是一个浅水港口,这时已经接纳不了那种大吨位的航船了。

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具有深水港优势的大航海港口,已经潜在了无数岁月。它就是厦门。那原来是一个全岛,岛上有多处深水港。但它没有陆路交通,接受不了小排量的航船,可它是作为一个大呑吐量的大海港存在的。因为航海的大规模发展,厦门很快成了大航船的停靠点,从此进入它的繁华期。

就这样月港在短短的一个繁荣周期后,它的港口功能很快被厦门取代了。

我想,这应该是月港快速衰落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石码老街

札记二:民国石码惊人的财富积累

现在我们知道,龙海石码的这一片大规模的红砖骑楼建筑,是在民国初年,一次旧城改造整体建成的。它不是分成几次,阶段性的,分街分段累次建成的。有一个说法说是,石码清未就有了骑楼建筑,那是对历史的杜撰,对建筑学和商业繁荣的无知。

首先一个已知的事实是,这是广东军阀陈炯明1918年到漳州建护法区,从广东引进的。这是有历史记裁的。全闽南所有的骑楼建筑全是以漳州骑楼为样本,包括厦门和泉州,石码也不例外。所以说,明清时期就有红砖骑楼是对历史的无知。

另外从建筑学说,骑楼是一种总体设计,系统建筑完成的,它不是东挖一锄,西掘一镐就能建出来的。另外,只有成片开发,骑楼才可能发挥它的商业繁荣的作用。所以说,在民国之前就有了骑楼建筑完全是一种胡扯。

那么在石码短短数年间,就有了那么大规模的一片整齐划一的骑楼建筑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民国石码的富有,说明了当时石码的惊人的财富积累!

我们至今不知用什么统计方法才能准确计算出,当时建这一大片红砖骑楼要投入多少成本,投进多少人力物力。可那一片骑楼的总体建设,已足以说明当时石码的富庶。

那么石码当时是怎么拥有那么大的财富积累?这就是财富版图漂移的一个过程。这个财富版图始终在九龙江口的地方转,始终围绕港口海运迁移,包括月港、石码、厦门。

我在另一篇帖文《财富版图迁徙中的厦门》,说到因为海运航具的发达,月港作为一个浅水港,很快失去了港口接纳能力,迅速衰落了。而厦门是一个天生的深水良港,很快地取代了月港的港口功能。当然,厦门地处相对外海区域,接纳和幅射的航海面积更广阔,国家和地域也更辽远了。

可是当时的厦门也有一个劣势,那就是它是全岛,没有陆路交通,所以从港口性质来说,它只是一个囤积港口。它得依靠周边的内陆港口,第二次疏散和集中货物继续与外海商船贸易。

而石码刚好处在这种内陆港口最佳的位置。

它距厦门仅只十几海里。它可以用各种大、中、小航船,将内陆的物产往厦门输送,又将厦门囤积的物品往内陆腹地疏散。结果石码很快地成了九龙江下游的物资集散中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厦门可以说是一个一级港口,石码就属于二级港口了。当时石码比厦门有一个重要优势是,它可以直接进行贸易。

当然海澄月港距厦门也近,石码和海澄相距只有五公里,可当时月港已经衰败多年。它与以漳州(建府2500年?未考)为腹地中心的标致地区还是远了一些。当时陆运比海运成本少。

而石码作为一个物资集散地,商业实现了高度的繁华,所以有了巨大的财富积累,才在一次旧城改造中,全靠民间力量,一次性地建起了那么一大片规模壮观的红砖骑楼。

现有一种说法,把月港和石码的繁荣混为一体,并把石码称为“月港小镇”,这完全是一种杜撰和巧立名目。月港和石码的繁荣整整相差了300多年。月港和石码的繁荣期是不同的。所以两地的经济承继是没有关联的,所以不能自以为是地将石码称为“月港小镇”。

 今日厦门

札记三:财富版图迁移中的厦门

 与月港的迅即衰落相反,厦门繁荣得很迟。厦门真正繁荣起来是近一二百年的事,特别是上一世纪鹰厦铁路通车以后。

厦门在更早之前只是一个荒岛,岛上居民很少,甚至没有设县。它前期属南安县,同安县成立后属同安县。它多次建府,建道,建郡,设县,可是最后都撒掉。这足于说明,在大航海时代还没到来之前,厦门地位的卑微。

可是财富的版图很快地漂移到了厦门。

在大航海时代,因为航具,也就是航船的增强增大,吃水量、排水量和载重量的大增,作为九龙江口的浅水港月港,在短暂的繁荣周期后,因为接纳不了大型航具,迅即衰退了。

而天生拥有多处深水港的厦门,很快地取代了月港作为早期港口的功能,很快地成了来自海内外大型商船的停靠点。厦门当时已经早就潜在了一个大吞吐量的大港口的存在。

但是厦门有一个深水港优势,也有一个劣势。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全岛。它四面环海,没有陆路交通,也就是它没有与大陆腹地进行直接贸易的功能。所以厦门在启用早期港口作用时,只是作为一种屯积港口。因缺少陆路交通,厦门作为一个港口,停滞了一段不短的时间。而石码作为二级的港口,作为中介和中转站,成了一个九龙江入海口处的一个物资集散地,达到了相当长时间的商业繁华,从而成了福建的一个名镇。

我一直不认为石码小。有人把石码称为“小石码”,我听了心里特别不舒服。石码何谓小?石码曾经是福建省历史上三大重镇之一,在行政级别上他很早就属于副府级,就是副司级单位,直到现在还是副厅级。“小石码”是一些无知矫情的,自以为是和自认为见过大世面,想给自己标新立异的人,给石码起的小名儿。如果因为石码的面积不大就谓小,那全国没有一个北京和上海的大了。璧如你见过大世面,你到过了上海,那么你到苏州就叫小苏州了,你到杭州就叫小杭州了。可杭州不知大新加坡好几倍。

所以地域名称是不能随便称小的。把石码称为“小石码”听起来好像是标新立异,实标上是作溅自己。

厦门早期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其实也是借九龙江水道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一直说在九龙江口,有一张财富版图在漂移。它漂过月港,漂过石码,最后漂到了厦门。特别是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晚期(1957),鹰厦铁路通车以后,厦门成为半岛。作为一个通商口岸,才正真繁荣起来。到了更晚期,成为一个旅游港口城市,厦门才真正进入了九龙江口的财富版图中心,在东南海边上熠熠闪光。


作者简介:海迪,石码人,漳州作家协会副主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福建历史四大商港,漳州月港,原来在这里
梧闽杂文之139:月港有个''第一''笑话
都是漳州的。
漳州地理:南溪是九龙江的支流吗?
风水轮流转的闽南:从泉州港到漳州月港再到厦门港
2017年世界100大港系列之第14大港——厦门港︱阿法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