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震惊!一道湮没草莽的古石碑,竟牵出众多明代泉厦乡贤

     一道令人相见恨晚的古石碑,一位亲民忧世的泉厦名宦,一段缠绵悱恻的九溪往事,一座构造巧妙、不复存在的神秘木桥 ------


10日,与张明珍、郭志杰、廖启贤、庄清清等乡建诸君行走南安曙光村时,在当地人的帮助下,于厦门与南安交界的九溪发现一块刻于明万历丁酉年(1597年)的古石碑,名为《九溪桥重复记》。古石碑矗立在九溪大桥不远处的溪畔,已被草莽所埋没。当草去碑现时,字迹已模糊难认。我曾借调到距九溪不远的厦门翔安区新圩镇帮助工作,故对新圩一带生活着的人烟鼎盛以“紫云”为灯号的黄氏望族有所了解,也略微知道,新圩金柄村有个明代名宦黄文炳。经归来后认真研判,确认撰者的黄文炳,就是金柄村的黄文炳。从黄文炳的文名而言,书写者吕弼应当就是后来加入郑成功储贤馆的同安名儒吕弼。

此碑文字数近千,文采斐然,字里行间情思涌动,堪称一篇难得的古文佳作,列入闽南乡土教材亦无不可。碑文内容充分体现了黄文炳为官在外却心系桑梓的殷殷情怀,也真实记录了明代厦泉交界的人文地理民俗情况,特别是文中提到的重建后的“末浮首维”具有较强抗洪能力的石墩木梁桥,尤其值得关注。或许,九溪可以在保护古碑的同时,复原这座神秘的木桥,使之成为厦泉共享的一个重要文创资源,并据此开辟乡土景点,开展乡村建设。

碑的图片资料由张明珍采集回来后,被原厦大学生,现福建出版社当编辑的江叔维所录读成功。上篇文章发布后,厦大历史系博士生董思思亦很快找到了一些关于黄文炳的史学资料。我们据此得悉,黄文炳,确实是个大才子,被民国的《同安县志》称为“善书能诗”,万历癸酉年(1573年)考上举人,丁丑年(1577年)考上进士。曾任浙江东阳县知县,黄宗羲 《瘦庵徐君墓志铭》曾提到“自万历七年以后,丈量久废,民间无知其法者“。黄文炳当东阳知县时,开展了一场“履亩”(实地观察,丈量田亩)行动,一举整顿东阳境内土地管理混乱的局面,维护了境内的经济秩序。因政绩显著,黄文炳被调到户部(相当于财政部)负责淮安钞关的工作。淮安钞关是当时明廷设在大运河的税务机构,这是明清两朝最大的钞关,税收居全国关税一半。这时的黄文炳显然已经深受朝廷器重。有意思的是,淮安钞关曾是泉州理学家陈琛(号紫峰, 晋江人)任职过的地方。陈琛才高八斗,与张岳(惠安人)、林希元(同安人,现翔安区新店人)被称为理学界的“泉州三狂”。黄文炳调任淮安钞关负责人后,非常推崇这位老乡,在钞关内明确要“仰止其行,政皆师之”。从这里我们知道,黄文炳除了有文才,有经济管理的才华,其为人亦是敬贤礼士。

从黄文炳对陈琛的推崇可知,“泉州三狂”对黄文炳影响较深。当我看到《九溪桥重复记》时,我想起了同为三狂之一的林希元。林希元是黄文炳的长辈,亦是同乡,林希元家在翔安新店埯山,距黄文炳的新圩金柄村极近。林希元字贞,黄文炳字懋新。林希元以造桥出名,在广西建过5座桥,黄文炳也一直存有造桥的梦想,这个梦想竟然可以存在二十年。林希元搞“履亩”行动,黄文炳也搞“履亩”行动。林希元在广西云南当过官,黄文炳也是。就广西经历而言,林希元当过钦 州知府,黄文炳则为平乐知府。在平乐,黄文炳做了四件事,一是开宾兴,二是修县志、三是置驿马、四是复余田。所谓开宾兴,就是举荐培育人才。黄文炳在广西少数民族子弟中选择可取之才,培养为读书人。开宾兴与修县志,都是人文教化之举。置驿马则是通邮。复余田当与林希元在钦州时搞的开发荒田类似。在平乐,黄文炳官望甚高,民众视其为有德之官。

最能体现黄文炳耿直一面的是他在云南的经历。那时,他离开广西,改任云南副使,这里的副使当是指按察司按察副使,按察司有点类似现在的司法监察机构。黄文炳主要负责教育领域。明万历期间,因财政吃紧,神宗皇帝曾向全国各地派出大量采矿及收税人员,分别称矿使和税监,往往两位一体,由太监担任。万历二十七年(1599),就在九溪桥造完后两年(黄文炳写记时,尚在广西),一位叫杨荣的太监被派到云南当矿使和税监。杨荣在云南虐待诸生,诬告云南府知府蔡如、赵州知州甘学书等,甚至强行逮捕卫所军官,到处结仇,民怨沸腾。杨荣曾要求按察司配合他究办对手,被黄文炳断然拒绝。为此,黄文炳先后向朝廷呈状两次,得到了皇帝的支持,神宗皇帝为此下诏要求杨荣不要生事。在当时,稍与杨荣不合者,动辄被逮捕,黄文炳算是特例。但毕竟杨荣是皇帝老儿的敛财骨干,黄文炳还是无法动摇杨荣在云南的暴行,只是在当时,其耿介正直的做法,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万历三十四年(1606),杨荣府第被上万起义的民众包围,杨荣本人当场被杀,并投尸于火,可见云南人对他有多么恨。杨荣的随从二百多人同样命丧于此。云南是黄文炳一生中的高峰时期。

黄文炳宦途中最后的一站,是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布政使在明代的官职中是从二品,相当于省长,布政使下属的参政是从三品,相当于副省级和正厅级之间的一个级别。这就是学而优则仕的好官黄文炳的最终结局。

黄文炳死后,归葬在同安的梅山上。

有意思的是,黄文炳之弟黄文炤,又作黄文照,也不简单,是个理学名家,被称为季弢先生,因终生不仕,又被称为"黄布衣" 。黄文炤一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存世有《道南一脉》、《两孝经》、《仁诠》、《理学经纬》等书。他的诗作竟为当今的法国巴黎博物馆所收藏。他曾为其祖地金柄村撰写了重建庙宇的《重兴祠堂记》、防治水患的《石帮记》、保护山林的《祖林垂示》、《大仑山护林碑》等碑文。

显然,黄氏兄弟在热爱乡土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点。我忽然感觉,黄氏兄弟真像是林希元的分身,一个继承其为官之道,一个继承其治学之道,这让我想起前阵子所看的卡尔维诺的名著《分成两半的子爵》。只是黄氏兄弟这“分成两半的子爵”,无论其追求是什么,都可称为泉厦之乡贤。

黄文炤曾长期隐居泉州清源山,一直到九十岁,时局板荡,清军南下,才匆匆避居同安。临终前,他交待后人,要将他的棺材吊在同安雪山岩住宅的梁上,以示"生不戴清朝天,死亦不履清朝地"。据说黄文照的棺材在雪山岩度过200多年,直至咸丰初年,那时清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末世,才下葬在同安竹坝农场坝崎山,其墓右侧就是其生母曾氏之墓。

       一道湮没草莽的古石碑,还未尽悉其秘密,则已经心灵激荡,似乎有一群的古之乡贤,正着青衿,徐徐走来。


附碑文《九溪橋重復記》:

九溪舊為漳泉孔道,置郵設梁,後以艱扵朴峰、弥陀二嶺,改從康店,郵廢梁圮且二百年,然取捷者猶道九溪。其地會九派之水,建瓴下,盈溢倏忽。當其盈時,行人束手待,須涸乃濟;即涸猶四五尺,凡提携負者、輿者皆以衣涉。鄉人輦巨石星布溪上,其徒手渡者乃從石;然水常没石数寸,從石者雖足扵厲,亦必解去襪履,徒跣扶杖躂焉。窮冬沍寒,行人為病。

不佞以戊辰冬葬先祖母,凡六渡九溪,凍雨中見病涉者,心惻然祝曰:“使余他日得霑微禄,幸其梁此!”迨丙子從計偕,丁丑對公車,謁銓得浙東陽,及遷南户曹,凡十四年不得過桑梓;所至逢橋梁,輒心惕然念前負未償。己丑出守昭州,便道歸,謀諸大人,徧訪于附溪,無可任事者。其地去寒家六十里,而所在皆農人,莫適與謀。甲午守制,家食三年,徬徨圖之,幾成畫餅。

適東莞袁太玉父母来尹南安。南安夙稱難治,弊竇玩俗牢不可破,守令法幾不信扵民,民視其上有贅厖心。公至,明察仁爱並行兼濟,發奸擿伏如神,逆豪屏跡,利罔不興,父老驚傳謂二百年来未有。民既悦服上所規,為競相告,言子来恐後。不佞偶以橋事告,公慨然曰:“是翊吾有司治者,當成厥舉。”

扵是命本都里正洪有纉會耆民洪世本等董其事,首捐俸以倡之。里正既強幹忠實,足勝役使,都細民又知父母注意是也。適是歲大豐,黄雲被野,粒米狼戾,爰皆樂施。乃因舊石為梁,凡三道,相去各五丈,高一丈六尺。舊板用石,石去橋七十里,巨者難致,率短且小,水衝易敗;今易以木,每梁用巨木四并合為一,傚江浙間以銕鎻維其首於两岸,而未會架于中梁。遇水大至,末浮首維,不與水争漲,退棁而復梁;梁既高峻,水浮木者歲不能一二。

民不病涉,不佞乃言曰:“事之興廢,其偶然哉!斯橋也,圮二百年,謀之復二十年,落落無緒,幸有袁父母之信扵民也,又幸有里正等足使也,又幸歲豐易集也。爰竣厥役,償厥宿心,不佞其蒙父母餘庥哉!”凡募緣止于本都及有田于都者,不敢廣募,以仍舊石,費僅六十金。袁父母捐俸三金,不佞助二十五金,匠役祗承砌築如法。是秋風雨異灾,郡中橋梁多壞,獨斯橋無恙,可卜永久。往来行人言不可無記,使後人之継是也。乃述始末,而勒之石。

旹萬曆丁酉秋八月吉。

賜進士、中憲大夫、廣西按察司副使、奉勑整飭分巡左江兵俻道、前南京户部郎中、郡人黄文炳撰。

同邑儒吕弼副筆。

图片主要来源:张明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广东】林希睿《秋》指导老师:杨美滨
失眠---黄文东
乡贤赋
黄文泉 通临《阴符经》值得欣赏,感谢分享转发
黄文秀
黄文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