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梦刘五店: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我一直在想,翔安总是会有那么一两个村庄,会卓尔不群到让我产生敬佩!  当我走进刘五店时,我知道,这个村庄就在这里。


一座传奇渔村的海洋记忆


一、被当成佐餐小菜的文昌鱼:从莱德教授的发现谈起

早就听说过刘五店的大名,但与村庄无关,而是因为一种叫文昌鱼的古生物。这种古生物又名蛞蝓鱼、鳄鱼虫、米鱼、双尖鱼,本地的闽南话称为“薪胆物”,是恐龙时代的海洋生物 —— 脊索动物的典型代表。这种生物因为没有脊椎而很难留下化石遗迹,一度成为生物进化中的缺失链条。文昌鱼的出现,使缺失的链条衔接上了。故就全球而言,文昌鱼的存在是很珍贵的,它隐藏着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过渡的生物密码。

1923年,一位叫莱德的厦大美籍教授来到刘五店,看到刘五店渔民居然把这种珍稀生物当成佐餐小菜,不由大为震惊。莱德教授的发现很快轰动了国际生物学界。为了尊敬刘五店渔民的原创,国际生物学界沿用了当地对这种古生物的一种雅称——“文昌鱼”。文昌鱼有多种叫法。每种叫法的背后都有一些民间传说,如鳄鱼虫和朱熹有关,米鱼和郑成功有关,文昌鱼则和文昌帝君信仰有关。

由于文昌鱼的大量存在,刘五店一度成为全球惟一的文昌鱼渔场。这个渔场拥有长达三百多年的漫长历史。在刘五店人的眼里,这些随处可见的文昌鱼不过是和乌干、虾米一样的寻常鱼获。只不过因口感尚佳,被当成刘五店最具特色的乡土美食。刘五店人漂荡过海时,往往要带些文昌鱼鱼干,以慰思乡之情。

刘五店曾有片名叫“汕头尾 ”的沙滩,据说,其形成便与文昌鱼有关。由于食用文昌鱼的传统较为久远,刘五店人甚至发明了专门用来捕获文昌鱼的奇特渔具,一种特制的宽锄头。这种宽锄头用来把混有文昌鱼的沙子耙上船。运回刘五店海边后,这些被淘出的沙子日积月累,加之海浪作用,居然形成了一条干净曼美的沙滩——“汕头尾”。

除了文昌鱼,刘五店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还有嘉腊鱼。 嘉腊鱼每年入冬都会从外海游进金厦海域繁殖越冬。刘五店人高勇志回忆道: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气比现在冷,嘉腊鱼是农历八九月洄游,渔民们早早的“守株待兔”,一般每艘船都能捕到二三十条,每条一二十斤,大的三十多斤,堆积如山,极为壮观!后来气候变化,温度越来越高,加之滥捕,嘉腊鱼就越来越少了,甚至已在这片海域消失。这对习惯于捕捉食用嘉腊鱼的刘五店人来说的,显然是非常失落的。

       
         旅澳的刘五店人林挽菁回忆道:曾经很喜欢吃一种海鲜,叫“公代”,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亲戚会煮上一大簸箕,笑咪咪的站旁边看她吃,然后说,“这是喂鸭子的,我们自己不吃的”。

五十年代中期,厦门兴起造堤运动,环境的恶化导致文昌鱼悄然逃离刘五店海域,迁徙向靠近金门的一侧,如前埔与大嶝海域。汕头尾也因为建刘五店盐场时整条沙线都被挖去围盐场,不久便消失了。


二、月港时代的繁华见证:古店街、龙腾宫、东界古塔

如前所述,刘五店是知名度极高的渔村,我正是带着渔村的想象来到刘五店的。自宋代起这儿就有渔人定居。明初,一位叫刘宁的人“因经商置五铺于十三都海滨”(清代《刘氏族谱》)。这就是刘五店的由来。明末,海氛不平,刘五店因渔民自发组织起来,巡海护乡,而被称为“渔兵据点”。据当时同安县令曹履泰撰写的《靖海纪略》记载,郑成功之父郑芝龙招安后曾在刘五店一带活动,且与刘五店渔兵关系密切,率“刘五店渔兵六百余名,于镇海外洋与李魁奇大战,擒获贼船四十余只,犁沉八十余只,贼众溺死无数”。今天,我们看到的刘五店,已是饱经海盗与侵华日军重创,并非当年旧貌。

意外的是,在古渔坞边上,我竟发现了一条被遗忘的古店街。这可能是刘五店目前最为重要的文化遗存。原来刘五店,不只是有店,还曾拥有街巷悠长、店铺林立的“商业街”。刘五店小学教师王少新告诉我,刘五店人亦渔亦商,民国时期,刘姓“五柱”“走北”大船曾经远航至大连港,甚至更远。刘五店的金店、布店、米店、油坊、杉行、棺材店、各色杂货店等,曾经鳞次栉比,到处都是。最兴盛时人口逾万人。日军占领厦门时,无休无止的轰炸,导致刘五店的生意人大多搬走了,人口锐减至一千多人。内战时期,为了逃避国民党抓“壮丁”,兄弟多的,大多飘洋过海下南洋。这就是刘五店华侨多的原因之一。

古店街不远外,有一座位于路边的龙腾宫。有人告诉我,龙腾宫建于1570年,是明隆庆年间任刑部左侍郎的洪厝人洪朝选所建。洪朝选同时还修建了古店街所在的海堤,古街上的老房子很可能也是当年同时兴建的。

这让我想起了月港。1567年(隆庆元年),明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月港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海上贸易始发港。龙腾宫与古店街的兴建刚好就在隆庆开关之后不久,也就是说,龙腾宫与古店街的兴起,刚好就处于月港较为繁荣的时期。这样的乡土遗存,不正是当下学人们苦苦追寻的海丝遗存吗?

龙腾宫现供有保生大帝、释迦摩尼、观音、妈祖等佛道两教之神,应该是几座寺庙合并的结果。就龙腾宫而言,它最早供的主神是什么呢? 高勇志说有可能是保生大帝或观音菩萨。我却有点怀疑,因为莆田榜头镇有个同名的龙腾宫供的却是妈祖。据传说,妈祖是龙女下凡,龙腾宫之龙腾或与之有关。然而,由于缺少确凿的证据,真相已无从得知。

东界是刘五店相邻的村庄。东界与刘五店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极易被忽略的石构古塔。古塔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塔顶明确刻着“大明万历壬子年建”。明万历年间恰好就是月港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四方异客,皆集月港”,往来商旅,相望于途。这座拥有导航功能的海边古塔的存在,让人不觉会联想到刘五店在月港时期帆樯林立的情况。如今,昔日的航道已成了种植红萝卜的开阔田野,古塔孤零零地在田地里矗立着,沉默如斯。

窄小幽长,走在古店街的小巷里,仿佛走进一段被遗忘的时光。这可是真正的渔人码头,古店街是绕着开阔的渔坞而建的。店铺格局与新圩镇新圩村的老店铺有些相似,多是砖石混搭,铺面多用木料,总体上似乎可以称之为红砖厝店铺类型。如果是这样,红砖厝其实可以分为三种:官式大厝、洋楼、店铺。刘五店的店铺式建筑,由于靠近海边,为了防风,屋顶多采用硬山顶,墙面使用石条比例较大。靠海这边的房子,大多设置有直接到船上的阶梯。透过店铺间的小道,我看到坞里搁浅着很多木船,有一些老船显然是被废弃了吧,直接就烂在海里,宁静如船之墓地。幸运的是,在刘五店的海边,能看到这残存的古渔坞。这古渔坞与沙坡尾何其相似,可以说是翔安的沙坡尾。

住在古店街里的人显然已经不多了,稍有点经济实力的,都搬出去盖新楼房了。我遇到一位老人家正在古店街的家里吃午饭,他告诉我,街道原来铺的都是鹅卵石,石头表面被人来人往的行人磨琢得非常光滑,非常漂亮,可惜现在被灌上水泥路面了。真是可惜,如果没有破坏,如此悠长的古店街,加上如此悠长的鹅卵石路面,加上温馨热情的红砖厝格调,结合其濒临船坞的独特地理特点,将古店街修旧如旧,打造成成传统历史街区,并将古船坞开发成厦门的海上观光船坞,从而与岛内的沙坡尾、五通等小船坞对接,刘五店会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地方呀。

走过翔安不少村庄,感觉大同小异。作为厦门东部的新兴之区,老同安的昔日版图,我一直在想,翔安总是会有那么一个村庄,会卓尔不群到让我产生敬佩! 当我走进刘五店时,我知道,这个村庄就在这里。

当我从船坞的内侧向海上张望时,我看到了耸立的化工高塔,看到了许多静静停泊的渔船,看到了密集觅食或飞翔的白鹭,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既忧虑又亲切,希望这个古渡长街能一直保留着,做为刘五店的历史见证。

我相信,繁华虽然逝去,古渡不会永远沉寂,最终会迎来,它应有的新活力。


三、不忘故土的远行渔人:捕螃蟹捕到了马来半岛

浦南是刘五店行政村的三个自然村之一。进村后,最早看到的是南月堂,供奉一位王爷。众所周知,闽南王爷信仰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民间信仰,起源说法很多,一种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瘟神说。“送王船”便是王爷信仰流播的一种奇特方式。

一对住在南月堂边上的夫妇正在缝渔网。当丈夫的告诉我,他手里的网主要是捕捉螃蟹的。这让我想起马来西亚的吉胆岛。在马来语中,吉胆的意思就是螃蟹。吉胆岛是马来西亚沿海一片涨潮时就会被淹没的湿地。湿地盛产螃蟹。擅长捕蟹的闽粤渔民开辟了这个岛,盖起了高脚屋,现已成为观光胜地。据刘五店村民内部流传,吉胆岛的第二大村五条港主要就是翔安南部的渔民(主要是刘五店人和澳头人)远行捕螃蟹时开辟的。

王少新认为,五条港以石条或杉木为柱,上铺木板。这种吊脚楼式的建筑风格,与刘五店古街如出一辙。其最初的设计师,或许就是刘五店人。确实有可能,因为刘五店与五条港之间,无论是饮食习惯,还是语言口音,均极为相似。移居五条港的刘五店渔民们,虽身居海外,却始终未忘故乡,不仅自己乡音未改,还让子女学华语,代代相传,使之不忘故土。

在浦南,我看到一位阿婆正在在梭子编织捆缚泡沫球用的泡沫网。泡沫球的功能是用来确保种紫菜的网绳能浮在水面。阿婆告诉我,早年,刘五店家家户户都会织渔网。

刘五店一带的民居,不少门上会悬挂避邪的三角形铁犁头。在一户较为讲究的番仔楼人家,我第一次看到铁犁头外面还套了一个鲎壳。鲎是古老的蓝血海洋生物,爱情的象征。据说,鲎公鲎婆一旦结缘就永不分开,形影不离。经常是比较肥大的老婆背着比较瘦小的老公,非常有趣。这里的鲎壳辟邪物,不知是否与盟誓物有关?

刘五店至今有人在古法造船。在桂园的渡口,我也目击过修船匠人在古法补船。据说,渔船出海前要补补漆,这漆由海蛎壳磨粉后拌桐油制膏,再加麻、竹丝等纤维类材料加固。我的老战友老姚告诉我湖南那边加的是葛根。


       四、全国领先的虾苗养殖业:南美白对虾之乡在崛起

走村之初,常犯一个错误,那就是没有厘清行政村与自然村的区别。一个行政村下面往往有几个自然村,譬如刘五店行政村就辖有刘五店、浦南、桂园三个自然村。这三个自然村分别属于不同的姓氏。刘五店有三十个姓左右,主要是刘、高、林三姓,浦南则是蔡姓,桂园则是许姓。因此,浦南,我们说是刘五店的浦南,这没什么异议,但刘五店就有点麻烦了,比如我们说到刘五店,到底是指行政村,还是自然村?

我提到这个,是因为,我除了去刘五店的刘五店、浦南,还去了刘五店的桂园。当时我只是随意走走,尚不知道桂园也是刘五店行政村的一部分,所以没有到桂园里,只是到了桂园的海边。

一路上,我看到不少虾苗养殖场,每个养殖场里都可以看见火车头一般的锅炉,问一位正在路边忙活的工人,才知道,锅炉是用来加热海水,使虾苗池的温度适于虾苗生存的。工人说,这样的虾苗养殖场刘五店有几百个。我问他产量大不大。他说了两个字“全国”,并伸出了6个指头。我说6%?他笑了笑,说6后面再加一个0。

这真是让人意想不到,刘五店的虾苗产量即使只是这位工人说的一半,也可以说是中国的虾苗第一村了。这太神奇了,续文昌鱼渔场衰落之后,刘五店再次以南美白对虾为核心的虾苗养殖业回归世人视线,强悍雄起。据说,由于虾苗池扩张太快,用水量太大,还一度影响到村民的用水,导致人虾争水。从另一个角度看,当下刘五店的海洋环境显然已经在好转,毕竟养虾苗对水质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在虾苗养殖场之间迷失了一阵子,我的面前蓦地出现了一大片苇丛。

风轻轻吹过时,苇丛在下午的阳光中轻轻摇晃,透过苇丛,我隐隐看见海面上的巨大挖沙船。刘五店已经不是古早时的刘五店了,但我明白,古早时的刘五店肯定到处都是芦苇荡。因为芦苇的生长依赖于滩涂,而刘五店附近到处是滩涂。

大海、苇丛,白沙,红砖厝、船坞,无数穿梭经行的渔船,航船……我的脑海中慢慢浮现出一幕美不胜收的闽南名埠胜景。这幕胜景曾经保留在无数过番游子的脑海里,并在遥远的南洋成为牵动乡愁的集体记忆。然而沧海桑田,繁华远逝,历史地位一度不亚于厦港沙坡尾的刘五店最终沉沦为隐藏在一些现代化大码头背后的衰落渔村,它的人文底蕴被忽视,被湮灭,其传奇历史,即使是村民本身也已经无人知悉,令人叹息。

边走边想,海面越来越开阔。

我看到了宽阔的浏江。

看到了浏江边上钓鱼的人,看到了浏江江心讨小海的渔船。

我想起了考古学家在九龙江源的古洞穴中挖到的一万年前的鱼形石刻。

想起了明末那些纵横海上,令人望之生寒的刘五店渔兵。

想起了在鳄鱼屿附近勇救七位美国盟军的三十一位渔民。

想起了至今尚未回归的珍稀文昌鱼。

不妨留下古街,留下古渡,留下古塔、留下那些曾以海为田,却越来越无处容身的小小渔船。

留下刘五店人千年不易、远播海外的渔人之魂。

(本文原稿写于2016年1月)

作者简介:林鸿东,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福大毕业,原空军少校,现厦门翔安区劳动监察,鹭客社创办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福建厦门特产---文昌鱼
文昌鱼
全国特产博览——厦门市
厦门特产文昌鱼和朱熹的故事
刘五开的店,还是姓刘的开了五家店?翔安这个渔村竟是因此得名……
抢丁瓯 迎公瓯 看乞龟……翔安多彩民俗闹元宵寄托新年美好愿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