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林语堂家族:从山地走向全球的百年传奇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林语堂,原名和乐,又名玉堂,1895年出生于平和坂仔。

作为公认的民国时期漳州三大文人之首,林语堂的出现,使整条九龙江西溪都笼上一层浓浓的文艺色彩,使原本血性彪悍的山地和邑变得柔和起来,正如沈从文之于凤凰。

林语堂可以说是平和县,仍至漳州市有史以来最为知名的文化名流。

单就他的求学与任职经历就极为罕见。如幼年就读于坂仔铭新小学,10岁时乘五篷船至厦门鼓浪屿教会学校念书,先是养元小学,后是寻源中学,从小就与中国最早近现代化的城区之一鼓浪屿结下了不解之缘。

林语堂的人生蜕变主要发生在1911年至1916年之间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念书期间。圣约翰大学在民国的大学中是一流的,林语堂在大学期间的表现也极为突出,除了众所皆知的英语与国文,他连体育方面都出类拔萃,曾经创造了全校一英里跑步纪录,还代表学校参加了远东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样的学生,即使放到今天,也是凤毛麟角。从他在圣约翰大学的表现来看,鼓浪屿的学习生涯显然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为可贵的是,在圣约翰大学期间他学会了将英语与文学融为一体的方式,那就是英文写作,这等于给他打开了一道无比宽广的通向西方发达国家的沟通之门。

大学毕业后,林语堂被校方推荐为北京清华学校的英语教员。1919年,这位年轻的英语教员在前去哈佛留学之前,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与廖翠凤结婚。无论是陈锦端还是廖翠凤,都是鼓浪屿的豪门世家。然而,毕竟林语堂是喜欢陈锦端的,且实岁才二十四岁,为何急着与廖翠凤结婚,从而改变了自已的人生方向?我想,这位乡村牧师之子在当时,可能还是比较自卑的。廖翠凤母亲便曾提醒女儿:“和乐是个牧师的儿子,家里没有钱”。反之,廖家是很有钱的。廖翠凤的父亲廖悦发从印尼发家回来后,经营侨批,开设钱庄,投资码头,还是大同酱油厂的股东,一直到1934年,才开始家道中落。至少,1919年至1934年的15年中,廖家的财力还是可以对林语堂有所裨益。所以我们知道,林语堂到哈佛时,是带着廖翠凤与其1000块银元的嫁妆过去的。

此后,林语堂先后成为美国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又相续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三所名校任教。之后,在上海创办了一系列当时足以影响中国知识分子的知名刊物。这段期间,他勤奋创作,广交文友,也积累了不少财富,一步步走进当时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圈子。

1917年的莱比锡大学

上世纪30年代,林语堂曾在上海拥有一座花园洋房,里面的书房挂了一副对联:“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这副对联是林语堂自撰的,却决非自吹自擂,因为对联的字竟是梁启超书写的。

过去,我一直以为,林语堂只是一个人的奋斗,一个文学史上的孤独天才的奋斗。经过一定的了解,我发现,错了,经过与鼓浪屿世家联姻,且在短短数年内获得海归派烫金身份的林语堂归国后仿佛变了一个人,已经不再是那位才华横溢却自信心不足的青年教员。他变得幽默,乐观,善于结交朋友,拥有文化领军人物的气质,其在国际上的文化影响力,至今没有国人能望其项背。

然而,在越来越自信的同时,也出现了越来越硬气的结局。林语堂与鲁迅、赛珍珠这两位曾对他帮助极大的杰出作家,都有过极为密切的关系,堪称文坛佳话,遗憾的是,最终却都处于交恶的地步。这背后,可能也有个人命运崛起过程中,打破旧有关系模式的自然演化。

近期,作为林语堂的同乡,我开始准备较为深入地来了解一下林语堂及其背后的家族背景。不得不惊叹,林语堂的崛起,其实是平和坂仔林至诚家族整体性的崛起,由于家族成员中林语堂的知名度太高,起的作用比较核心,也可以将这个家族称为林语堂家族。

这是一个在文化与教育方面都极为成功的百年家族。

这一百多年里,林语堂家族的成就,决不亚于鼓浪屿的任何一个世家。

这里,我们要重新认识一个人,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牧师。这位曾在厦门同安、漳州的龙海、平和等地传过教的漳州天宝五里沙人,有着开阔的视野与较好的国学底子,不仅能言善道,还写得一手好文。我看过他写的文章,堪称秀才。由于经常跟外国传教士接触,有较好文化功底的他,对现代世界的了解,远远超过当时的普罗大众。故在培育孩子方面,他有着一种令人感佩的倔强精神,如为了让众多儿子有机会接受较好的现代教育,这位经济拮据的乡村牧师,不惜到处举债,甚至卖掉祖屋,也要逼儿子们一个个远离家门,负笈求学。最终,兰桂满园,人人成才。这种教育上的远见,在当时平和的穷乡僻壤绝无仅有。

林语堂兄弟姐妹共有八位,他排行第七。据一些披露的资料得悉:

林语堂的大哥林和安,又名景良,字孟温,毕业于厦门救世医院医科学校,有文章称其曾在鼓浪屿荣华中学可能是英华书院之误,英文书院是英华中学的前身,1928年方改名英华中学。英华书院非常重视英文教育,学生的英文水平很高,据称部分毕业生可免试升学英国和香港的大学)当国文教师,后又到林语堂一手创办的厦大国学研究院的编辑部当编辑。估计是在林语堂离开厦大后,回到漳州,干回老本行,在东门街开设“保元大药店”,并定居于大同路。

林和安有一个儿子林惠元,也是文学青年,深受林语堂影响,曾在漳州主编文学报刊。1933年,林惠元担任龙溪县抗敌后援会主任委员时,因没收走私日货,得罪十九路军某强人,被其指使手下诱捕后予以杀害。当时,在林语堂与杨骚的努力下,上海的《大美晚报》和《申报》发表了包括林、杨两人及柳亚子、鲁迅、郁达夫等二十位文坛大家的联合平冤宣言,甚至惊动宋庆龄与蔡元培,使两人发电文要求惩凶。

二哥林和风,又名玉霖,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留学英国剑桥大学,回国后曾在母校任教,后赴厦大任外语系教授。林语堂南下时,据称,林玉霖将外语系的教职让给林语堂,自已改任学生指导长。有意思的是,他深受陈嘉庚器重,被其委托担任群贤、集美、同安、囊萤、映雪五座教学楼的监工事务。林语堂离开厦大后,林玉霖继续留在厦大,一直到退休。

林玉霖的儿子林疑今,大有父辈的风范,是中国翻译界公认的大家。林疑今1932年和父辈一样到上海圣约翰大学读书。三十年代初,因翻译海明威的名著《永别了,武器》,崭露头角,曾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英美文学,先后在国内一些名牌大学教授英文,最后一站是厦门大学外文系主任,上世纪70年代参与编纂《英语词典》,有点林语堂的影子。

据称,林疑今的六个弟妹,个个都是人才,大多有留学美国的经历,回国后都是各行各业的翘楚人物。

令人赞叹的是,林疑今的女儿林梦海也很成器,现为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三哥林和清,又名憾庐,曾用笔名林憾,1891年出生,同样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曾在厦门行医,1924年在厦门《民钟报》任副刊编辑,1926年,到厦大与鲁迅正式认识,后来杨骚之所以认识鲁迅,还是林和清的引荐。1936年秋,林语堂去美国后,他接办了林语堂开创的《宇宙风》刊物,后又到广州创办《见闻》刊物。与巴金是好友,曾与巴金夫妇一起逃难西南。1943年,病死桂林。林和清下葬时,巴金亲自覆上最后一铲土,并在第二天就写出《纪念憾翁》一文,还以林憾为原型创作了《抗战三部曲》中的第三部《火》的主人翁田惠的形象。

林和清有个儿子林翊重,曾在林和清死后继续接办《宇宙风》。

四哥林和平,早夭。

六弟林幽,又名玉苑,同样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留学美国读社会学。1921年,回国任厦门大学历史社会学系讲师,也曾在林语堂创办的厦大国学研究院当编辑。1931年,到上海英文报刊《中国评论周报》任编辑、副主编,同时还帮林语堂编写《开明英文讲义》,独自编撰《英文成语》,并在林语堂创办的《人世间》与《宇宙风》上著文;1937年,因日寇侵占上海,逃难菲律宾马尼拉。

大姐林瑞珠,又名仪贞,嫁给鼓浪屿一商人。

二姐林美珠,又名美宫,曾就读过鼓浪屿毓德女中,后因家贫辍学,且与四哥一样缘悭命蹇,出嫁不久即患鼠疫而殁,死时腹中有孕。

这时也要谈谈林语堂的三个女儿:林如斯、林太乙、林相如。三位女儿,都是才女,其中林太乙最具才华,曾任《读者文摘》中文版总编辑。

以上只是管窥,还有众多杰出家族成员未曾探悉。

林语堂家族从民国至今,百年之间,发展迅速,荣耀惊人。林至诚六子,除了早殁的林和平,均受过高等教育,其中四位从圣约翰大学毕业,三位留学英美名校。在古代可以说是四进士一举人。当时,林语堂二姐林美宫也很会念书,只是林家没钱供她,不然再出一位女才子也是顺理成章。令人称奇的是,林家的第三、四代同样不亚于第二代。

观林语堂家族的发展轨迹,主要与六个要素有关,一是教会。林语堂与众多兄弟之所以能走出坂仔山地,入读教会开设的各级学校,显然有赖于林至诚的牧师身份。二是鼓浪屿。林语堂启蒙在鼓浪屿、婚娶在鼓浪屿,深受鼓浪屿文化氛围的影响,其大姐嫁到鼓浪屿,大哥也曾在鼓浪屿教书。三是圣约翰大学。当时有很多鼓浪屿人就读于这所上海名校,林家四兄弟亦如是,林语堂二哥还曾在学校教书。四是留学。五是上海文坛。林和清、林幽两兄弟都曾在上海配合林语堂纵横文坛。六是厦大。林语堂家族与厦大的关系实在密切,除了四兄弟曾在厦大任教或工作,单林玉霖一支,一家三代人竟都是厦大的教授。

在研究林语堂时,很多人过多关注了他本身的才华天赋,而忽略了他的处世智慧,忽略了他的家族影响。事实上,如果没有生活在林至诚营造出的这样一个蓬勃向上奋发图强的家庭氛围,没有与鼓浪屿地位显赫的廖氏家族进行联姻,没有林家兄弟之间的相互提携与和睦共济,林语堂很可能就没有晚年时那样崇高的全球作家的文化成就。

如今,走出平和山地的林至诚后裔遍布全球,人数多达数百,人才济济,堪称传奇性家族,而这种家族的滋长繁荣仅仅只有一百多年。

正因如此,林语堂在《我生之初尚无为》中所写:“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染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染力。究而言之, 一个人一生出发时所需要的,除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敏的感觉之外,只是一个快乐的孩童时期——充满家庭的爱情和美丽的自然环境便够了。在这条件之下生长起来, 没有人会走错的。

参考文章:

许志勇《林语堂的家族》

杨西北《杨骚与林语堂及其家人》

肖伊绯《听林憾庐“谈天”》

柯文溥《林憾:一位不该忘记的编辑和作家》

林语堂在鼓浪屿养元小学的集体照

林语堂在圣约翰大学的集体照

作者简介:林鸿东,1976年生,漳州平和人,福大毕业,鹭客社创办人,在厦门翔安工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家肉松和胡家麻将(上)
“林语堂家族全家福”回归厦门 收藏者:这张合照摄于1926年
林语堂与廖翠凤: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把爱情当点心,把婚姻当饭吃
林语堂的校园恋:真情何必拥有
林语堂真心爱过三个女人
八闽文脉·记忆 | 鼓浪屿上的厦大往事<div></div><div>东南网</div>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