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当我们在宋朝做个卖书的营销号

研究宋史的张邦炜教授曾经感慨:“从前人们往往一提到汉朝、唐朝,就褒就捧:盛世治世;一讲到宋代,就贬就抑:积贫积弱。”其实何止是“从前”,直至今日,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宋朝仍然被当成一个窝囊的王朝。然而,日本与欧美的汉学家对宋代却不吝于赞美,评价非常之高。美国多所高校采用的历史教材《中国新史》(China,A New History),其中有一章的内容宣称“中国最伟大的朝代是北宋和南宋”(China’s Greatest Age:Northern Sung and Southern Sung)。宋代武功远不及汉唐之盛,却何以大获海外汉学家的青睐呢?中国人看待中国历史,往往摆脱不了对国运的关注,因而影响到情感的取舍。而海外学者则能够保以超然的心态去评估一个王朝的文明表现。正是从文明的角度,他们发现了宋朝的诸多了不起的成就。

许多海外汉学家在论及中国宋代的时候,似乎还特别喜欢使用“革命”之说。比如英国汉学家伊懋可(Mark Elvin)认为,唐宋之际发生了一场“经济革命”,包括农业革命、水运革命、货币和信贷革命、市场结构与都市化的革命和科学技术革命;日本学者斯波义信也提出“宋代经济革命”说,并列举了宋朝的农业革命、交通革命、商业革命以及都市化方面的重大变迁;《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Stavrianos)也说,“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美国学者郝若贝(Robert Hartwell)则认为宋代中国出现了“煤铁革命”。仿佛不用“革命”一词,不足以强调宋代文明与之前时代的深刻差异。

大概正因为看到了唐宋之际发生的种种“革命性”变迁,又有许多汉学家相信,唐代是中世纪的黄昏,而宋朝则是“现代的拂晓时辰”。

小报

一个生活在宋朝的知识分子,如果他关心时政,便可以每天在市场上买一份报纸,上面通常刊登有最近的政治新闻与社会奇闻。至迟从北宋末开始,汴梁市场上已出现商品化的报纸,《靖康要录》载:“凌晨有卖朝报者。”这里的“朝报”显然不是官方出版的邸报,因为邸报是免费发给政府机关的报纸,不会进入市场。报贩子叫卖的“朝报”实际上应该是民间雕印与发行的“小报”,只不过假托“朝报”(机关报)之名而已。南宋时临安城有了专门的报摊,《西湖老人繁胜录》与《武林旧事》记录的杭州各类小本买卖中,都有“卖朝报”一项,可见报纸零售已成为一种可以养家糊口的职业。它的背后,肯定又隐藏着一个靠出版报纸营利的行业。

那么南宋的新闻小报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报纸?一份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的臣僚奏疏透露了比较详细的信息:“近年有所谓‘小报’者,或是朝报未报之事,或是官员陈乞未曾施行之事,先传于外,固已不可。至有撰造命令,妄传事端,朝廷之差除,台谏百官之章奏,以无为有,传播于外。访闻有一使臣及阁门院子,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又或意见之撰造,日书一纸,以出局之后,省部、寺监、知杂司及进奏官悉皆传授,坐获不赀之利,以先得者为功。一以传十,十以传百,以至遍达于州郡监司。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真伪亦不复辨也。”

研究新闻史的台湾学者朱传誉先生根据这条史料,推断出南宋小报具有如下特征:

一、有人“专以探报此等事为生”,也就是说,已经专业化。

二、“坐获不赀之利”,可见是商业行为,并且是一种很赚钱的事业。

三、新闻来源“或得于省院之漏泄,或得于街市之剽闻”,可知范围很广,并不限于宫禁,道听途说也在采访之列。

四、内容如诏令、差除、台谏百官章奏,多为朝报所未报,因而被称为“新闻”(友情提示:宋朝人已经用“新闻”一词来指称民间小报了)。

五、“人情喜新而好奇,皆以小报为先,而以朝报为常”,可知小报较朝报受人欢迎。

六、“一以传十,十以传百,以至遍达于州郡监司”,可见发行之广。

七、所谓“撰造命令”“又或意见之撰造”,也就是言论栏,相当于今日报纸的社论。

除了上面朱传誉先生提出来的这七点,我们还可以根据另外的史料,将南宋小报的特征补充完整:

八、小报养有一批采访消息的“报料人”“记者”,据《朝野类要》载:“有所谓内探、省探、衙探之类,皆衷私小报,率有漏泄之禁,故隐而号之曰‘新闻’。”这里的“内探”“省探”“衙探”都是暗中服务于小报的报料人,他们为小报老板提供新闻,当然也从小报老板那里获取报酬。

九、小报为定期出版,“日书一纸”投于市场,发行覆盖面达于州郡,这样的报纸肯定不是手抄报,而是印刷品。宋代印刷业非常发达,印制小报在技术上完全没有问题。其实早在北宋熙宁年间,市井中就有人刊印时政新闻卖钱:“窃闻近日有奸妄小人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至有矫撰敕文,印卖都市。”

十、小报为民间所办,新闻采写与发行传播均摆脱了官方控制,一些小报胆大妄为的程度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北宋大观四年(1110),有份小报刊登了一则宋徽宗斥责蔡京的诏书,但此诏书是小报杜撰出来的,属于伪诏。放在其他王朝,这无疑是诛九族的大罪,但在北宋末,这起“辄伪撰诏”事件最后却不了了之。南宋初,又有小报伪造、散布宋高宗的诏书,令高宗非常尴尬,不得不出面澄清。当然宋政府也一再发布法令,企图“严行约束”小报,但总是屡禁不止,从中也可以想见宋政府对于社会的控制并不严厉。

今天的新闻史著作通常将十七世纪才出现的《法兰克福邮政总局报》《新到新闻》或者《莱比锡新闻》当成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但以南宋小报出现的特征来看,我们完全有理由说,风行于十二世纪的南宋小报才是世界最早的日报,而且其品质跟近代新闻报纸已经相当接近。指出这一点,并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祖上曾阔过”的虚荣,我只是想说明:华夏文明有自发近代化的内在动力。

书坊

在宋代之前,市面上几乎是没有书店的,因为印刷术尚未普及,书籍多为手抄本,无法成为普通的商品。苏轼在《李氏山房藏书记》中说:“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要找到一本书非常不容易。从手写时代进入印刷时代的飞跃,发生在宋代。随着雕版技术的推广,苏轼发现:“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于昔人。”

书籍开始成了寻常商品。北宋汴京的大相国寺便有一个图书市场,“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大相国寺的东门大街,“皆是幞头、腰带、书籍、冠朵铺席”[69] ,当中有很多书店。南宋时,在两浙路、福建路的城市内,更是书坊林立,单是福建的建阳麻沙镇,至少便有三十六家有“牌记”可考的书坊(相当于民营出版社兼书店)。建阳县每个月都有专门的图书展销会,“书市在崇化里,比屋皆鬻书籍,天下客商贩者如织,每月以一、六日集”[70] 。难怪宋人说:“建阳版本书籍,行于四方者,无远不至。”[71] 杭州、成都的刻书业也非常发达,与建阳并称为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与书籍交易中心。这些书坊刻印的书籍,不仅遍布全国,而且远销海外。

为吸引读者、方便阅读,宋代书坊在版式、字体、装订上都特别讲究,也有创造发明,比如建阳书坊采用“上图下文”的形式刻印《尚书》《周礼》《道德经》《荀子》等经典,图文并茂,富有可读性。即使在今天,流传下来的宋版书也是非常精美,是收藏界最喜欢的版本。很多书坊又大量刻印医书、技术书、话本、佛经及民间通俗类作品,以迎合大众的阅读需求及审美趣味。

得益于发达的图书市场,一批有才情或有影响力的宋朝文人能够鬻文为生。如,南宋江湖诗人戴复古,一生未入仕,也不事生产,但漂泊江湖四十年,而无衣食之忧,其一部分生活经费即来自稿酬,他自我解嘲说:“七十老翁头雪白,落在江湖卖诗册。”不过他诗名大振,出版的诗册立即成了畅销书,“其吟篇朝出镂板,暮传咸阳,市上之金,咄嗟众口,通鸡林海外之舶,贵重一时”。

也是得益于发达的图书市场,宋代涌现出一大批出版商,最著名的当为经营“临安府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的陈起。他建了一个私人图书馆,搜集善本,收藏图书,作为编辑、出版之用。他身边又聚集了一大群江湖诗人,为其供稿。陈宅书籍铺刊行的图书,编辑精心,质量上乘,深受市场欢迎,“付雕即成,远近传播”,坊间有“临安书肆,陈氏最盛”之说。

图书市场的竞争,促使宋代出版商产生了明确的品牌意识,他们的产品都会刻上一个“牌记”,如陈起刊行的图书,必在末页附印“临安府棚北睦亲坊陈宅书铺印”的LOGO。南宋临安另一家品牌书坊“荣六郎书铺”,是从汴京迁至杭州的,以专刻经史书籍闻名,其刻印发行的《抱朴子内篇》书后印有“牌记”文字五行:“旧日东京大相国寺东荣六郎家,现寄居于临安府中瓦南街东,开印输经史书籍铺,今将京师旧本《抱朴子内篇》校正刊行的无一字差讹,请四方收书好事君子,幸赐藻鉴,绍兴壬申岁六月旦日。”

图书成为一种产业,是从宋代开始的,至晚明时尤盛。

知识产权

宋代印刷业发达,商品经济繁荣,两者相互激荡,便促成了一个繁华的书业市场,同时也催生出防不胜防的盗版现象。苏轼的作品是盗版商盯住不放的,东坡先生为此颇为苦恼:“某方病市人逐利,好刊某拙文,欲毁其板。”[73] 书商逐利,未经苏轼同意便私自刻印他的作品发行,苏轼恨不得将雕版追缴来销毁掉。朱熹也有被盗版的遭遇,他的著作的《论孟解》“乃为建阳众人不相关白而辄刊行,方此追毁,然闻鬻书者已持其本四出矣”。为了对付盗版,朱熹干脆自办书坊,即开了一间民营出版社,刊印和发行自己与友人的作品,不过因为经营不善,书坊后来倒闭了。

有意思的是,盗版的盛行,又促使宋人产生了反盗版的知识产权意识。苏轼与朱熹都想“追毁”盗版书,便是知识产权意识的萌芽。为避免因为被盗版而发生经济损失,宋代的出版商在刊印书籍时,通常要印上版权页——“宋人刻书,于书之首尾或序后、目录后,往往刻一墨图记及牌记”。这个“牌记”,载有出版人、刻书人、出版日期、版权声明等信息,类似于今日书籍的版权页。如南宋绍熙年间,眉山程氏刻印的《东都事略》一书目录后便有一长方牌记,上书文字“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得覆板”。所谓“已申上司,不得覆板”,就是“版权所有,翻印必究”的意思。

“已申上司”四字,还透露出宋代出版人可以向政府申请版权保护的信息。事实是不是如此呢?清代的大藏书家叶德辉说:“翻版有例禁,始于宋人。”也就是说,中国从宋代开始产生了版权保护法。来看一个例子,南宋淳祐八年(1248),罗樾欲刊印段昌武编著的《丛桂毛诗集解》,作为出版人的罗樾与作者的侄子段维清(当时段昌武已去世,著作权由其家属继承)向国子监申请了版权保护令:“先叔刻志穷经,平生精力,毕于此书。倘或其他书肆嗜利翻版,则必窜易首尾,增损意义……今备牒两浙、福建路运司备词约束。”

宋朝的国子监兼辖全国图书刊行,相当于教育部兼出版总署。应罗樾与段维清之请,杭州国子监便给印刷业最发达的两浙路、福建路运司下发了通知,要求两路转运司“备词约束所属书肆”,“如有不遵约束违戾之人,仰执此经所属陈乞,追板劈毁,断罪施行”。

朱熹的外祖父祝穆编印《方舆胜览》,也向政府提出了版权保护申请:“(此书)系本宅进士私自编辑,数载辛勤。今来雕版,所费浩瀚,窃恐书市嗜利之徒,辄将上件书版翻开,或改换名目,或以《节略舆地胜纪》等书为名,翻开搀夺,致本宅徒劳心力,枉费钱本,委实切害,照得雕书,合经使台申明,乞行约束,庶绝翻版之患。乞榜下衢、婺州雕书籍处,张挂晓示,如有此色,容本宅陈告,乞追人毁版,断治施行。”宋政府即“出榜衢、婺州雕书籍去处,张挂晓示,各令知悉。如有似此之人(指有盗版嫌疑之人),仰经所属陈告,追究毁版施行”。祝穆将这一版权保护令附在《方舆胜览》自序中,以警告盗版商。按照保护令,《方舆胜览》版权人如果发现书坊翻印盗版,即可向官府陈告,要求政府出面“追人毁版”。

十八世纪初英国颁发的《安娜法令》被视为“世界上第一部版权法”,但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明白无误地确信,宋代已经出现了保护版权的法令,只不过政府并没有专门订立一部成文的版权法而已。

文化市场

商品经济的繁华、市民生活的富庶以及文化的普及,共同促使宋代形成了发达的文化消费,因应文化消费的市场需要,宋朝也出现了商业化的文化生产,许多画家、文人纯粹为追求市场利益而创作,就如今日的写手、画工。

北宋时,开封有一叫刘宗道的画师,画的婴戏图非常传神,因而也很抢手。他“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货,即日流布,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77] 。这个刘宗道为提防别人模仿他的画作,每创作一幅婴戏图,都要自己先复制数百份,一并出货。有意思的是,成都有一个和尚叫作智永,也是一名画家,特别擅长模仿别人的作品:“长于传模,宛然乱真,其印湘之匹亚欤?”他为养家糊口,便画起了“行画”:“售己所长,专以为养,不免徇豪富廛肆所好。今流布于世者,非其本趣也。”

不管是刘宗道,还是智永,他们的身份都是靠市场过生活的画家。据统计,宋代有姓名可考的画师有八百多人,其中大多数为民间画工。

也是因应文化消费之需,宋代的市场出现了专门交易书画等艺术品的商铺、市集,如北宋开封的大相国寺,就有一个热闹的文化商品市场,卖的“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79] 。南宋杭州的文化消费也很旺盛,“衣市有李济卖酸文,崔官人相字摊,梅竹扇面儿,张人画山水扇”[80] 。所谓“卖酸文”,就是在夜市上明码标价叫卖自己的诗文,可以现场命题作文、做诗。南宋诗人仇万顷未成名时,也曾“挈牌卖诗,每首三十文。停笔磨墨,罚钱十五”,一首诗卖三十文。那位卖酸文的李济想必也是一位文章高手,否则名字不会在市井间流传。“梅竹扇面儿”与“画山水扇”则是现场为顾客的扇面画花鸟或山水画。

文化市场的发达还催生出一批职业化的书画交易经纪人,叫作“书驵”。宋人米芾的《书史》说:“姑苏衣冠万家,每岁荒及迫节,往往使老妇驵携书画出售。”米芾所言的“驵”,便是书画交易的职业经纪人。

另一名宋人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也记述了一件事:“张侍郎典成都时,尚存孟氏有国日屏衣图障,皆黄筌辈画。一日,清河患其暗旧破损,悉令换易。遂命画工别为新制,以其换下屏面,迨公帑所有旧图,呼牙侩高评其值以自售。”这里的“牙侩”显然也是书画交易经纪人,他们不但可以代卖、代购书画作品,还能够利用其专业性知识与权威,接受交易人的委托,为待交易的书画作品进行价格评估。——这样的职业经纪人,说是艺术品拍卖行的滥觞,也不算过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盗版书猖獗?都是明代人玩剩下的!
从市民阶层文化生活的角度,看宋代坊刻书业繁荣发展的历史作用
为什么宋版书最好
两宋时期印刷术的发展进步,广泛应用,促进了商业发达经济繁荣
县志无传的建本书贾们
宋辽金元坊刻家刻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