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烩面已渗入他们的生活,几天没吃到,这里的人就像是睡了没垫褥子的木板床——膈应人

       在诸多面食品种当中,烩面是河南人心目中最重要的一种,其地位如同拉面之于兰州,炸酱面之于北京。笔者在郑州的一辆公交车上,就听到过两位中年人在交谈中提到烩面。先是其中的一位跟对方抱怨,“去广州出差一个星期,我就吃了一个星期的米饭,感觉一顿都没吃饱过。回郑州我哪都没去,首先上街吃了两碗烩面,这下回到家才睡了个踏实觉。”他的同伴并没有马上接他的话,而是点了点头,露出一副同情和理解的表情。对于很多河南人来说,如果连着几天都没有吃到烩面,就像是睡了没垫褥子的木板床——膈应人(北方方言,意思是让人感觉不舒服)。

(河南烩面)

        如今在郑州,据说店名当中有“烩面”两个字的餐馆已经有五千多家,而同时兼营烩面的其他风味餐厅更是不计其数,不仅拉面馆、炒饭店,甚至连外地人开的盖浇饭店,也是家家都可以端出一碗烩面来。郑州人现在养成了一种习惯,即便是吃火锅、干锅、大盘鸡等与河南传统风味不相干的食物,到最后都会放几片烩面煮食,好像只有这样,这一餐才算是完整。
        虽说烩面已经渗入到今天每一个郑州人的生活当中,但是在老郑州人的记忆里,早年真正的老字号烩面馆却只有一家,那就是著名的合记烩面。
        上午10点,我来到了位于人民路的合记烩面总店。在这个时间的厨房里,我首先看到的是千张皮被摞起来有四五十层,厨师用锋利的菜刀笔直地切下去,菜墩上顿时散落下金黄色的一片。和好的面团被堆放在桌子上,只见一位大姐走过来把面团先搓成粗条,再用手揪成大个的剂子——没花太多时间,桌上的面团就变成了几百个大小均匀的剂子。接下来, 她在面剂上均匀地刷上豆油,再逐个拿起来轻轻一扯,便弄出一张制作烩面的面坯。案台上还可见拌在一起的粉条、千张丝、木耳、上海青碎等辅料。而炉灶前站着的一位师傅,正在摆弄开餐时会用到的锅灶和调料,他们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从店名上看,估计有不少人会以为这合记烩面就是由一位姓合的人所创,其实不然。合记烩面创于1950年,当年是由李少卿与两个朋友各出资300万元(旧币)合伙开设,因为是合伙经营,又因为之前李少卿还开过一家名叫“老乡亲饭店”的馆子,所以他们给这家新店取名为“合记老乡亲”。起初,“合记”主要是卖清真炒菜和羊肉烩馍,后来是因一位叫赵荣光的师傅来店里工作,并且带来了深受大众喜爱的烩面等面食品种,才使得该店的炒菜和烩馍愈来愈卖不动,时间一长,当人们再提到“合记”时,都只知道这是一家卖烩面的老店。
        郑州市饮食公司的宣传处处长利宝生,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烩面的起源做调查,可那时因为把烩面带到合记的赵荣光先生已经离世,所以他辗转才找到了赵荣光生前的朋友,当时已从“合记”退休的老师傅王平和。据王老讲,烩面最初的确是由赵荣光先生所创,而创制的经历还有些传奇色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抗战时期,有一天赵荣光师傅的锅里正煮着面条,突然空袭的警报响起,当时什么也顾不上的赵师傅,带着店里的人钻入防空洞躲避。等警报解除回来时,才发现锅里的面条已经煮得不能再端给客人了。赵先生不舍得倒掉锅里面的面条,便捞出来先沥干,然后再加入盐和碱以恢复面的筋力,不过,这样重新和好的面团已经很难加工成细面条了,所以干脆用手拉扯成宽面,再下锅加入羊肉汤烩熟。没想到,做法如此牵强的面条,吃起来竟让人感觉别有风味。之后,赵先生又在这次意外收获的基础上,多次加以改良,同时在锅里烩面时还加入了千张丝、粉条、木耳、青菜等配料,最后形成了烩面这种面食品种,并广受市民喜爱。慢慢地,因为经营烩面,“合记”成了老郑州人最喜爱的餐厅之一,即便是在物质匮乏的时期,老百姓只要腰包里有了点余钱,第一个想到的打牙祭地方就是“合记”,不过在1987年9月,因为城市改造的原因,“合记”的两家分店都被拆迁。
        1988年3月的一天,《河南日报》刊登了一篇《合记烩面哪里去了?》的群众来信,信中表达了许多老郑州人对于合记烩面的思念。能把一家已经消失的餐厅在省级日报提到,可以说也是在顺应民意。那以后没多久,合记烩面便又重新选址开了业。如今,合记烩面已经拥有了近10家分店。
        在利宝生处长的介绍下,我找到了合记烩面总店的买建国厨师长。这位戴着一顶白色回族礼拜帽的“合记”老师傅,在跟我谈起烩面时,显得有些兴奋,他给我讲了一些有关的知识。
       原来,煮烩面的汤是羊肉鲜汤,把羊肉放锅里汤锅里炖上几个小时,同时还添加了八角等香料。羊肉煮熟后,口感一点都不觉得老韧,而锅里的汤则十分鲜香。
        在把面粉和成面团的过程中,需要加入盐和碱,盐可以增加面团的筋力,而且更容易拉扯成形,而在和面时加碱,使得做好的烩面更加爽滑适口。
        买建国师傅还告诉我,虽然“合记”有秘传下来的熬汤配方,但是在具体操作时,却更依靠师傅的经验。烩面靠的是其原汁、原香、原味的高品质羊肉汤,而这一锅汤的熬制,可以说就是对厨师技艺的一次大考验。
        买建国是1979年进到合记烩面当学徒的,那时的“合记”开在市中心的二七广场,虽然整个店堂里还不足一百个餐位,但每天都至少要卖出几千碗烩面,即便是不停地翻台,依然满足不了顾客的需求。买师傅在回忆时说:“那时的人不比现在的顾客讲究,没座位了便端着碗蹲在门口的马路边上吃……”这些描述让我想起在1984年的春晚节目上,朱时茂和陈佩斯表演的小品《吃面条》—— 陈佩斯歪戴着一顶棉线帽,半蹲在地上,将面条挑得老高,呼哧呼哧的嗦着,一副狼吞虎咽的样子。想必当年在合记烩面馆的门口,每天一到吃饭时间,就蹲坐着几十上百个有着如此吃相的人,场面一定是相当壮观。
        那天,买建国师傅还进厨房为我演示了烩面制作的全过程。只见他取出已经备好的面坯,轻松一扯,便拉成了大约一米长短的粗条,伴随着他的两只手快速地上下抖动,他手里的面条也如同一根飘逸的彩带在眼前翻飞,直到最后把面条对折撕开来放入沸水锅中煮制。接下来,又见买师傅另取一锅置火上,加入熬好的羊肉汤烧沸后,才放入羊肉、蔬菜和已经煮到八分熟的烩面。待烩煮片刻后,出锅装碗并淋入少许羊油,最后撒些香菜和糖蒜便端给客人。
       如今,烩面的发展迅速,曾经提出过欲挑战麦当劳的“红高粱烩面”又东山再起,弘扬老郑州文化的“76人烩面”通过新型的管理模式快速扩张,以其汤底纯正而知名的“高记烩面”24小时营业以提升竞争力。此外,郑州国华食品有限公司也推出了袋装的方便烩面,这让郑州人终于看到了烩面开始走出去,被越来越多的外地美食爱好者所喜欢,并开始走上了一条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道路,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合记”所奠定的市场基础。

潘辉  /  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家烩面做了二三十年,大多数郑州人居然没吃过
手擀面,一个和面的小诀窍,保证面条爽滑劲道,根根分明
手擀面
菠菜面的做法
一碗普通的面如何能做到一碗只有一根儿,诀窍我来告诉你
面条懒人新做法,不擀面不抻面,面团瞬间变面条,比手擀面更劲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