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创)一江山岛之战--朱世巍
 首发于《国家人文历史》2014年第02期,限于版面有删节。

今于鼎盛首次发表未删节全稿。

                      一江山岛之战
大时代与大历史
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苏两大阵营对抗日益激化,甚至在亚洲的朝鲜酿成大规模战争。美国一面在欧洲建立对抗苏联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面也希望在亚洲建立类似同盟来遏制当时苏联亲密盟友的中国。朝鲜战争结束后的1954年,美国已初步建立起一个以各种同盟或军事性质条约为纽带,包括日本,韩国,菲律宾,泰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亚太“防共圈”。
但这“防共圈”实在“先天不足”、“体弱多病”。首先,美国以苏联为首要敌人的大背景下,其主要力量必然置于欧洲。而在欧洲,美苏基本势均力敌,其僵持格局倒具有某种稳定性。而在所谓次要方向的亚太,做为苏联盟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样一个庞然大物出现,极大冲击了固有地缘格局和政治版图。以欧洲为重点的美国,还不能以全力正面对抗此挑战,其亚太同盟也缺乏有力助手(特别是日本虽有巨大军事潜力,却为和平宪法所束缚,虽接受美国军事保护,却在反美情绪和投机心理支配下在东西方之间游离渔利),同盟本身也颇为散乱而缺乏合力。而这同盟之外,盘踞于台湾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也令美国大伤脑筋。
蒋介石集团于国共内战失败后逃亡到台湾,与大陆政权仍处于战争状态。美国在中国内战期间,曾近乎抛弃蒋介石。但朝鲜战争前后,美国与大陆为敌,于是又开始利用仍拥有几十万军队的蒋介石。为此首先要确保其生存下去。实际上,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已经派出第七舰队保护蒋介石。但这只是临时措施。不同于对日本韩国等,此时美国并没有和蒋介石签订条约,也就没有法律上的保护义务。
随着朝鲜战争结束,大陆重新把军事重点转向台湾,频繁采取行动。形势逼迫下,美蒋间如何明确同盟关系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为此,双方展开谈判,而焦点是:美国为蒋介石提供保护的地理范围。
此时,蒋介石所控制的地盘,除了从日本手中拿回的台湾等地及附属岛屿外,还包括与大陆邻近的一系列岛屿(主要是浙江和福建沿海)。它们正是美国与蒋介石之间的麻烦所在。
对蒋介石来说,这些岛屿不可放弃。他不肯接受内战失败的命运,时刻图谋反攻大陆。这些岛可充当桥头堡。即使从防御角度说,沿海岛屿也是保卫台湾的门户。蒋介石还另有小算盘:先骗美国承诺保护这些岛屿,然后借此拖着美国帮他反攻大陆。
而对美国而言,这些大陆沿海岛屿根本是累赘有害之物。与蒋介石的期待相反,美国无意帮他反攻大陆。蒋介石把美国拖入大陆内战的小算盘,对美国的全盘战略而言根本是灾难。换言之,光是为了阻止蒋介石反攻大陆,美国也不打算保护这些岛屿。
此外,美蒋之间还存在某些微妙心结。蒋介石控制的台湾,自马关条约割让后,曾由日本统治50年,比所谓“中华民国”在大陆生存的时间(38年)还长。蒋介石在此地统治根基比较薄弱。至少是不如浙江和福建沿海列岛。
     国民党进驻台湾后不久,爆发了反对其统治的骚乱,旋即遭到镇压,史称二二八事件。国民党一面将其归罪于台湾人亲日的“皇民情结”,一面也怀疑是否美国人暗中捣鬼。综上所述,假设蒋介石放弃全部大陆沿海岛屿,而仅仅厮守台湾这些到手没几年的地盘,等于丧失了“固有根据地”,将自身置于“不可靠”环境。没有了前进基地,反攻大陆也将化为泡影。
美蒋谈判就在这疑心暗鬼中开始了。基于前述理由,美国只愿意保护台湾及彭湖列岛。一度承诺扩大到金门和马祖,旋即又撤回。蒋介石虽力主将大陆沿海岛屿也划入防区,却得不到美国支持。身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1954年12月2日,美蒋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其中所规定的范围,明确提及者只有“台湾与澎湖诸岛”。就这样,美国终于为蒋介石画下了保护圈。
中国大陆密切关注着蒋介石和美国的交涉。《防御条约》签署后六天,外交部长周恩来发布声明否定该条约。话虽如此,大陆却也意识到,面对美国强大的海空力量,进攻划入美国防区的台湾澎湖等地,实际已不可能。那么,能否对美国防区外的沿海岛屿下手呢?

谋攻一江山
1955年初依然处于国民党控制下的沿海岛屿,大致可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福建方向,以马祖、金门为中心;一个是浙江方向,以上、下大陈为中心。虽然美国人从大战略角度并无兴趣替蒋介石保住这些岛屿,但朝鲜战争期间,美国却积极利用这些岛对大陆实施骚扰。中央情报局在台湾的马甲“西方公司”充当幕后导演,而台前的主演,则是沿海冠以诸如反共救国军之类名头的各色游击队。他们中有盐枭、海盗、流亡出来的各种为大陆新政府所不容的“异己分子”“阶级敌人”。
在浙江沿海,国民党浙江省主席胡宗南(化名秦东昌)将三十多只这样的游击队改编为江浙反共救国军六个大队,并组建海上突击总队。1953年,国民党正规军第46师进驻大陈,与原有的反共救国军一道,编组为大陈防卫部,由刘廉一中将指挥。其管辖下有四个地区司令部,分别扼守大陈岛、一江山岛、渔山岛、南麂岛等地。其中大陈为主岛,驻守有14000余军队(另有14500多居民)。而一江山岛,则位于大陈西北方向。其守军数量很少,不到大陈十分之一。
一江山岛位于浙江省台州湾椒江口海面。恰好处于大陆与大陈岛之间。该岛与大陆的距离有30多公里,与北面大陆控制下的头门山相距9公里,与南面的大陈岛距离17公里。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一江山岛既是国民党防守大陈的前哨和警戒阵地,也可以成为大陆进攻大陈岛的跳板。
朝鲜战争期间,国民党和“西方公司”以大陈为中心,不断骚扰袭击大陆沿海,可谓大陆新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但由于朝鲜战事的牵制,加上解放军海空力量尚弱,特别是此前金门等一系列岛屿战惨败的教训,令大陆暂时不予理会。朝鲜战争结束后,大陆终于腾出手来,调动强大兵力开始肃清这些岛屿。其最重要目标,就是大陈。1954年8月27日,大陆华东军区成立浙东前线指挥部,以张爱萍为司令员兼政委。张爱萍没有接受直接进攻大陈的多数意见,而决定首先拔除前述的大陈岛前哨—— 一江山岛。张爱萍自述主要理由为:一江山距离解放军阵地很近(9公里),且处于解放军火力控制下,打起来比较容易。  显然,大陆对金门等岛屿战的失败仍心有余悸,又缺乏三军协同经验,因而倾向于选择一个距离近、小且弱的目标练手。
其间,得到苏联援助而实力大增的解放军海空军频繁出击,于1954年多次轰炸大陈一江山,还击沉了包括“太平”舰在内的多艘国民党舰艇,夺取了该区域的制空权和制海权。至此,国民党守军实际已处于绝境。美国人对此却坐视不管,反而将这一海域的军舰撤走。
大陆鉴于美国的行动,料定其进攻将不会遭到干涉,遂决定于1954年12月20日攻取一江山岛。可随后形势的突变,却迫使大陆暂缓行动。
这一突变,就是前面所说的《共同防御条约》。虽然条约明确规定的范围只有台湾和彭湖,但美国人是否依旧对沿海岛屿坐视不管,一时却难以判明。不管怎么说,登陆战成功的前提是制海权和制空权。虽然大陆海空力量对台湾已有局部优势,但在美国面前仍属弱小。如果美军直接干涉,则大陆的计划绝无成功可能。此前朝鲜战争扩大化,某种意义上也是东方阵营对美国底线判断失误所致。殷鉴不远,北京的毛泽东也必须重新审视局面。
据大陆公开史料,毛泽东经“反复考虑”,认为美国虽签《共同防御条约》,但其不干涉沿海岛屿的意图未变。因此在“避免与美军冲突的前提下”,仗还是要打。但在12月中旬,中央军委发给浙东前指的新命令,还是有些微妙变化:进攻时间被推迟到1955年1月;目标也不必限定为一江山岛。如发现其他“设防薄弱的岛屿”,也可以打。
但张爱萍攻打一江山岛的决心却没有变化。战役准备紧锣密鼓。大战将至。

山雨欲来一江山
就地理而言,一江山岛实属弹丸之地。该岛又分北一江、南一江两个岛(以下简称“北江”、“南江”)。中间隔着100至200米宽的水道。据说“一江山”的名字即由此而来。其中,北江岛东西长约1900米,南北宽约100至700米,面积1.1平方公里。南江岛东西长1010米,南北宽约300米,面积0.65平方公里。两个岛加在一起,也不足2平方公里。
但在军事上,一江山岛却是所谓“易守难攻”之地。岛上共有4个高地:北江岛的203、190高地;南江岛的180、160高地。依托这些高地,可居高临下控制全岛。岛四周大都为高10-40米、坡度40-70度的海岸陡壁,且都是些坚硬而光滑的岩石。其近岸水深约7-8米,且多旋涡和岩头浪。整个一江山岛海岸,可供登陆的地段长度还不足1000米。除天然屏障外,守军还大修工事,构筑永久、半永久碉堡154个和2道堑壕,广设铁丝网、绊网、地雷。
防守这一天然要塞的国民党守军兵力,据大陆史料为:

     一江山地区司令部,突击第4大队,突击第2大队第4中队,炮兵第1中队。总计约近1100人。这数字的来历,显然是解放军于战后清点战俘及尸体人数所得。

     台湾方面对守军兵力的描述略显混乱。一说为“700多名官兵” (或谓“720人”);一说为“游击健儿七百二十余人及后勤与配属工作者二百余人” ,或作“全岛七百二十位战斗官兵,三百后勤和十位护理人员等一千零三十位”。另一种表述为:军官116人,士兵923人,总计1039人。
     比较两说,大体可认定,一江山守军总数为1039人,与大陆“近1100人”说法大体吻合。所谓“720人”,只是其中的“战斗官兵”人数。
据大陆资料,守军年龄构成极为悬殊,既有70多岁的老头,也有13、4岁的小孩。很多士兵是至亲。据说战前曾要求父子或兄弟关系者,必须有一人撤退,士兵妻子也全部撤走。但据大陆资料,战斗开始时,仍有一些父子兵和夫妻兵,甚至还共守一个碉堡。从年龄和身体素质分析,这些守军绝谈不上精锐。但很多人与大陆有血海深仇,其战斗意志倒是坚定旺盛。国民党到台湾后,经美国和日本顾问直接指导,战术水准也有提高。
这1000多守军的总指挥官名叫王生明,当年45岁,上校军衔。他本湖南人,是个15岁从军的老行伍。打了几十年的外仗内战。他大概自1951年起就被派往大陈列岛,在这最前线刀头舔血的摸爬滚打。1954年10月,王生明出任一江山地区司令,来到这风雨飘摇之地。一江山的生存环境极为艰苦。岛上并无居民,也无良好水源。如果久不下雨,连饮水也要靠大陈提供。大陆公开资料透露一江山战俘口供,提及每日伙食不过两顿饭,早上十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王生明到任后,大陆的炮击和轰炸逐渐加剧,弹片甚至洞穿了他的衣服。就这样苦熬到1954年12月。此时大陆已确定进攻一江山时间表,王生明却被召回台湾,授予第五届陆军战斗英雄第一名。在1955年元旦英雄大会上,蒋介石亲自给他配上了英雄章。
深知一江山岛危如累卵的王生明,对蒋介石授予此荣典的用意或已心知肚明。授勋后他与全家合影,并留下诀别书。1955年1月7日,王生明于雨中启程返回一江山岛。其子送行,王用手帕为其遮雨。其子道:“手帕怎么会挡得了雨?”
此时,距一江山岛战役开始,仅剩10天。

血铁洗礼

张爱萍为打下一江山岛,集中了相当数量的海陆空军兵力。包括:

参加过朝鲜战争的陆军第20军第60师第178团(3个步兵营);第180团1个步兵营;高射炮兵1个团;火箭炮兵;喷火兵、工兵分队;海军航空兵7个大队、海军第六舰队、鱼雷艇、登陆运输船艇各1部,海岸炮兵一部;空军15个大队又一个中队。
据公开资料,上述部队总兵力约1万人,除开海空军和支援单位等等,其中直接登陆部队为3700人,基干为4个步兵营。其支援火力包括4个地面炮兵营另12个连,6个高射炮营,火箭炮营,以及188艘大小舰艇和184架飞机。

对内战以来以劣势装备自诩的解放军而言,如此大规模的三军种协同登陆作战,尚属首次。光是登陆部队,解放军人数就是守军的3-4倍。火力优势更是压倒性的。但张爱萍仍担心有变数,决心在第一波登陆时就把主力送上岸。为此,他把4个参战步兵营中的3个放在第一梯队,只留一个营作为第二梯队。这意味着,解放军将以极为密集的队形通过狭窄海岸登上一江山岛。
1955年1月18日上午8时,战斗开始。解放军空军首先出击,以4个轰炸机大队和3个强击机大队对一江山和大陈实施了第一轮轰炸,投弹约120吨。9时整,解放军开始火炮试射。其后,200多门火炮和火箭炮以7次间隙射击和5次急袭射击,向一江山岛倾泻了12000多发炮弹。
12时15分,搭载着解放军登陆部队3700人的138艘登陆艇,在30多艘护卫舰艇、51架战机的掩护下,浩浩荡荡的开向一江山岛。只是由于此前遭遇较大风浪,陆军官兵大都晕船。
13时30分,解放军又以轰炸机和强击机各3个大队对一江山岛实施第二轮轰炸。与此同时,军舰也逼近到离岸3500米处,直接轰击岛上的阵地和碉堡。
至此,一江山和大陈国民党军都是被动挨打而毫无反应。但在13时55分,大陈岛炮兵突然向解放军登陆部队开火。但旋即遭到解放军白岩山海岸炮的还击。5分钟后,大陈守军停止炮击。
据台方资料,至14时28分,解放军共出动飞机190架次,发射炮弹41000多发(此数值过于夸张)。“顷刻间,山色转为焦黑,弹穴密如蜂窝”。经过几轮狂轰滥炸,小小的一江山岛已经化为“雾岛”。又能有多少抵抗力量幸存下来呢?
在北江岛东段的乐清礁、北山湾一线,搭载解放军步兵第178团第2营的船队逐渐逼近。直到距海岸500米外,岛上都没反应。可进入500米后,突然迎面飞来以20毫米炮弹和12.7毫米重机枪弹构成的炙烈火网!霎时间,一艘登陆艇就挨了2发炮弹和百余发枪弹,另一艘上的五星红旗也被打落海中。
解放军立刻组织火力压制守军,空军也积极配合。乐清礁方面,登陆艇终于徐徐放下大门,主攻第5连旋即离船上岸并扑向第一道铁丝网。天空中划过三发红色信号弹。其时正好是14时30分。登陆部队继续前进,扑向王生明司令部所在的顶峰203高地。
北山湾方面,第6连由于搞错了登陆点,陷入三面火力夹击。最前面的一艘艇中弹数十发,又因为舱门开的太早,导致舱内进水。陆军无法即时上岸而遭到重大杀伤。而靠上的海岸又是峭壁,难以展开队形。守军居高临下丢下大量集束手榴弹,给登陆部队造成极大损失。经过一番恶战,解放军才占据前沿。
在北江岛西端的黄岩礁、海门礁一线,第178团第1营于14时32分登陆。解放军在抢滩之际也遭到守军暗堡的重大火力杀伤。随后,手榴弹又如冰雹般密集落下。大量丢手榴弹,本是国民党军在抗战和内战时的惯用战法。但由于老式手榴弹延时太长,反而常被日军或解放军抓住丢回去,效果并不好。一江山岛使用的手榴弹陈旧如故,却因为落在过于密集的解放军队形中,反而取得较大战果。
14时37分,解放军步兵第180团第2营在南江胜利村西侧登陆。这里的守军同样在解放军逼近到500米后才开火。首先用火炮轰击解放军登陆艇,然后以重机枪直接射击登陆艇的大门护板,阻止解放军下船。好不容易压制住了这些重机枪,解放军却又遭到北江方面的侧射火力。经过几轮火力对射,解放军才下船登陆。
抢滩登陆战持续了31分钟。虽然解放军事先实施了长时间炮击和轰炸,但在各登陆点却无一例外遭到了凶猛阻击,证明此前火力准备效果似乎不甚理想。但解放军毕竟拥有压倒性火力优势,很快压制住守军,确保第一梯队3个营快速占领了预定地区。此时,一个很诡异的事实是:守军部署在南江的炮兵似乎未发挥很大作用。大陆史料一说其“一炮未发”,就连人带炮全部被俘。据大陆当事人发表的公开回忆文章,解放军在一江山岛有个内应名叫冯钰锴。是守军“榴弹炮大队副大队长”。战斗开始后,此人开枪打死了大队长,并率部投降。  不过这段回忆有些疑点:首先守军似乎并无所谓“榴弹炮大队”,“几十门榴弹炮”的说法似乎也有些夸大。另据解放军实际参战者回忆,一般只提到南江炮兵阵地上有4门化学迫击炮而已。
登陆成功的解放军向守军盘踞的几个高地继续推进。203主峰战斗尤其激烈。大陆资料透露的细节可见一斑:一座暗堡原本已被消灭,却突然“复活”继续射击,还打死了解放军一名实习副连长。事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夫妻堡”。守军被打死后,其妻继续抵抗直到战死。为了克服乐清礁和203高地方面的激烈抵抗,解放军以 “沈阳”舰逼近到肉眼距离直接炮击守军据点,但自身也被三发炮弹命中,其中一发穿甲弹射入“沈阳”舰雷达室,直接穿透一个雷达士的胸膛。
但国民党军的战斗素质也不高。203之战中,守军丢下的手榴弹很多连导火索都没拉出来。大概因为解放军优势过大,守军几乎没有主动反击,只是死守碉堡。反而在较次要的南江方面有过2次小规模反冲击。解放军虽因队形密集而损失较大,但毕竟人数具有压倒优势,并以新成立的火焰喷射器部队开道,很快就冲上了各高地山顶。战至15时零5分,第178团第3营第5连通信员陈寿南已经把红旗插上了203高地。此时距该连登陆不过35分钟。此前,第1营也登上了190高地。组织了反击的南江守军坚持时间较长,其180高地于15时48分被夺取。17时30分,北江的东山头也被攻下。
就在这临近黄昏时分,白天未敢动作的国民党空军却行动了起来。17时,2架F-47扫射了解放军的进攻队形和支援炮兵群,还击沉了一艘装载战防炮的木质登陆船,伤亡十余人。由大陆资料看,类似袭击似乎还有几次。
一江山两岛制高点被占领前后,战斗仍很激烈。一些残余火力点又向后续的解放军第二梯队开火。还有些守军隐藏在尸体中,不时袭击解放军。解放军继续肃清暗堡里的守军。对不肯投降者,以手榴弹或火焰喷射器炸死烧死。王生明大概是这个阶段迎来了结局。台湾宣称王坚持到20日下午4时,最后高呼“蒋总统万岁,中华民国万岁”拉手榴弹自爆身亡。大陆则称王生明是被解放军用手榴弹炸死的。留下一只猴子由突击第四大队王辅弼中校收养。王辅弼本人头部负伤,被俘虏。
大陆宣称一江山岛战斗于1955年1月19日2时结束。台湾则坚称战斗持续到了1月20日。此种细节并无太大争论价值。而一江山岛已成尸山血海之地。

一江山的血
     一江山岛之战,守军全体覆灭,亦未听闻有逃脱者(大陆后来送还的战俘不算)。则前述1039名守军,下场无非是死亡或被俘。依大陆发表的战果数字为:打死519人,俘虏567人。合计1086人。虽说比台湾发布的守军总人数多出了几十人,或许略有不精确之处,但数量级别完全吻合。
比较来说,台湾方面对一江山岛之战的损失却颇有粉饰之嫌。官方一面承认守军总数为1039人,一面却宣传“720名守军”“全体阵亡无人被俘”云云。而据台方自己的资料,所谓720人只是“战斗官兵”,则另外300多人的下落全无说法。90年代以来,共有131名一江山被俘人员申请回台湾,所谓“全体阵亡”的神话完全瓦解。另一方面,台湾民间的“一江山烈士遗属协会”也认为死者仅500余人,与大陆说法一致,证明“720人阵亡”说也不成立。尽管如此,近年来马英九却依然宣称一江山“烈士数”为720人。究其原因,台方一开始就以“战斗官兵720人”偷换了“守军总数1039人”的概念,且杜撰出“全体阵亡无人被俘”的神话,马英九为官方颜面把这数字延续下来。台湾另有人指出,所谓720人正好凑成“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十倍。  如台方是为了这点“象征寓意”而坚持此说,还真是把中国千年来喜欢玩弄文字的官方传统给完美的继承了。
台湾官方以外,民间的“一江山烈士遗属协会”虽然承认死者为500人,但对俘虏人数却只肯承认申请来台的百余人。王生明之子王应文说大陆发表的567人被俘数字有假。其实稍做推论,可知既然守军千人全体覆灭,战死者又只有500余人,则剩余500多人被俘实为唯一可能。王应文的心理与台湾官方也是一脉相承。后者杜撰所谓“全体阵亡”神话,前者则希望把俘虏人数压缩到最少。
蒋介石将战死的王生明等人宣传为烈士,追晋王为陆军少将,还建立了很多纪念设施。而王辅弼以下的567名战俘,则被解放军押解到霞芷。其中包括近百名军官和7名女性。无特别政治背景者被释放后,仍剩不到200人。这些战俘经历了大陆几十年政治风云的跌宕起伏,其坎坷人生自不待言。不过战役结束初期,大陆也曾释放一些战俘以瓦解对方军心(当时双方都用的常套手段),却大都被国民党赶了回来。直到90年代,台湾才开始接纳他们。

     对解放军的损失,台湾颇有夸大之词。如马英九吹嘘“共军阵亡人数是我军的好几倍”,其他诸如“匪之死于水际者约七百余人”,“四千多名中共兵员战死”;“计歼敌三千余,毁敌机五架、沉共舰多艘”等等,天花乱坠,不一而足。实际上,解放军上岛总兵力不过3700人,不可能“战死4000多名”或“被歼3000余”。
    据公开出版的《金门之战》,解放军于一江山岛之战“牺牲393人,负伤1027人”。  但“解放一江山岛烈士陵园管理处”的数字与之略有出入,称“一江山岛战役中光荣牺牲的烈士有429位(陆军416位,海军13位)”。其具体构成为:
营级1人,连级12人,班级101人,战士292人。年龄最大者55岁,最小者18岁。
“烈士陵园管理处”的死者数字比《金门之战》多出36人,倒也不难解释。可能是因为《金门之战》仅统计了“阵亡”(即战斗中死亡或送医前死亡者),而未包括送医后死亡的伤员。
另据当时浙东前指联勤部卫生科副科长回忆,此役解放军负伤1245人(其中海军131人)。  
综上所述,解放军在一江山岛的总损失约1600多人。超过并非精锐也无有效海空支援的国民党守军。

无尽的尾声
解放军攻陷一江山岛,牵动了世界神经。虽然美国人本无意保护沿海诸岛,但在其与蒋介石签订《防御条约》之际遭受此挑战,反而不能像过去那样坐视不管。效率低下的美国国会也积极起来,于1955年1月26和29日快速通过了总统艾森豪威尔的《福摩萨决议案》,授权其动用武力协防台湾和彭湖。至于沿海岛屿,总统也可见机行事。几乎同时,美国第7舰队气势汹汹的压了过来。1月下旬,浙东解放军共观察到美军5艘航母、3艘巡洋舰和40多艘驱逐舰。一时间,庞大美国舰队遍布浙东外海。挂着星条旗的美国小型舰艇还成群逼近到一江山岛附近示威。岛上的解放军承受了相当心理压力,甚至有人畏战自伤。在美国威压下,中央军委指示暂缓进攻大陈岛。但大陆很快发现,美国人的干涉依然是有限的。其并无动武之意。
蒋介石也意识到,无论根据《防御条约》,还是《决议案》,美国依然只肯保护台湾和彭湖。他终于狠下心来,决定放弃大陈等。这正合美国心理,于是乐得顺水推舟,承诺为大陈撤退提供支援,并通过苏联警告大陆不得干涉。毛泽东于2月2日发出指令:无论有没有美舰参加,均不得攻击撤退的国民党军。  
大陈岛的国民党军天天忙着撤退。岛外的世界也很忙碌。2月9日,美国参议院正式通过《中美共同防御条约》。条约换文时,蒋介石也对美国作出承诺:未经美国许可,他将不会反攻大陆。从此,台湾沦为美国的军事附庸。
1955年2月12日,国民党军全部撤出大陈岛;此后至25日,又放弃了其它浙江沿海岛屿。
   一江山岛之战迄今近60年。大陆收获浙江全境,却由于美台军事同盟的确立,此后几十年至今,除炮战和小规模袭扰,再未对台方发起进攻;蒋介石失去了一江山,换来了美国的保护,却也被美国牢牢控制。各方得失,可谓一言难尽。所谓尾声,何尝又能看到尽头?


来源: [ur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48810](原创)一江山岛之战[/ur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大陈岛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纪实图片
东山岛战役60周年:国民党精锐伞兵大批走进坟墓
新中国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张爱萍指挥,收复一江山岛
攻取大型岛屿:解放军首次陆海空三军协同会战一江山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