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纳影业CEO:互联网公司推高电影产业风险



我1993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前,就已经开始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实习,在这里和中影集团工作了六年多,从我入行那一刻开始,中国电影正好处在一个最低迷、最惨淡的岁月。到1998年,全国电影票房不到8.3亿,其中泰坦尼克号放映的半年时间就拿走了3.6亿的票房,即便如此全国总票房也处在下降阶段。这一年,整个国产电影的票房不到三个亿。


但也正是在这样一片低迷的电影产业背后,开始了民营电影公司的崛起。


中国电影破冰


1997年的贺岁档,冯小刚的电影《甲方乙方》,只有300万投资却获得当年票房3300万,开创了中国商业电影和喜剧电影的先河,给了中国商业电影一道曙光,这样一个成绩当时让所有的业界开始认真思考中国的商业电影的发展。



与此同时,民营电影公司开始出现,比如华谊兄弟、张艺谋和张卫平合作的新画面公司,还有一些明星独立出来做的民营公司。1999年也是在中影集团成立转轨过程当中,最后我下决心从国有企业出来创办博纳公司。


其实博纳的成长也见证了中国电影开始市场化改革的步伐。2001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广电总局经历过十年的电影商品属性的讨论之后,终于迎来了电影的破冰式的改革,把所有行业壁垒,通过广电总局反复论证的行政命令的下发,统一到广电整个系统化改革上来。


标志性的有五个重要文件,第一个就是允许民营公司独立出品。过去在2001年以前所有电影只能是电影厂出品,没有著作权的保护,拍电影之后的产权、著作权还是电影厂的,这叫挂厂标的时代。全国一共有16个制片厂,14个省办厂,这些在计划经济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化的转轨,这些已经成为被改革的对象。所以在2001年改革的重要的年份里面,第一个首先从制片上解决了电影著作权的归属,而且是允许民营公司独立出品,然后工商登记这一系列的配套措施出来。2002年国产电影出品量升到220部,之前已经跌破了90部,整个产量翻了一倍,从此开始了电影产量的迅猛增长。


第二个文件就是院线制。过去是省地县市四级发行,由于区域版权壁垒,安徽省跟江西省的拷贝不能交流使用。改革后允许15家电影院可以组建一条院线公司,如果当地不批,有一个电影院是另外一个省,直接报广电总局批跨省院线,这样的话就把过去的行政区域内的贸易壁垒打破,今天中国电影产业迅猛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就在于2001年的院线制改革。


但这是一个不彻底的改革。它至今遗留下来院线大量的翻片公司,照顾到当时省市公司既得利益,实际上也给后来的院线影院和制片方分帐比例埋下了非常大的隐患,直到今天中国制片方分成比例仍然是全世界最低的。但这个改革仍然很重要,通过院线改革把影院生产力释放出来了。


之后还有一系列的文件,包括允许民营公司独立发行电影,博纳就拿到了第一张发行牌照,还有允许私营公司独立建电影院,万达就是在那个时候组建的。也是在这个时候开始允许港资进入中国电影院,所以影院的快速发展从2001年开始允许私人投资,房地产商开始介入并获得巨大利益。


但仍然有一项至今没有解决的贸易壁垒,就是进口影片的发行,引进发行仍然由国有公司——中影集团专属。当时来讲,放开进口影片等于是给还没有产业化的中国电影行业带来巨大的冲击,所以我们延缓、延迟引进影片的数量配额,包括分成比例,都是在2001年延续到今天的一些政策。


经过了这样一个政策上的调整,中国电影产业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十年当中每年以30%的增长速度迅猛发展,去年票房293亿,今年1-8月份突破300亿,年底有望突破420亿。电影的银幕数量也从1100块跃升到3万块,这与美国最高的电影市场3.9万张银幕已经非常接近了,我们应该在2017年跃升到4万块银幕。电影的产量已经稳定在600-800部之间,今年有可能突破700部这样一个产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电影生产国。



下一个十年


应该说过去十年电影产业的发展得益于两个方面,一个是商业地产和房地产建设配套的电影院建设,银幕数量的硬增长带来了影院票房收入的迅猛增长。第二个来自于从胶片时代到数字化的运营成本的降低,包括同步发行。


中国电影迎来了产业发展的机遇,那未来十年靠什么增长?


前面十年是靠数字化,靠房地产、商业地产,未来的十年的增长,我认为应该来自于内容,内容的放开,审查的放开,分级制所带来的内容的题材的多样化。经过上个世纪末十年漫长的电影商品属性的讨论,整个产业低迷到无法生存下去,倒逼了2001年的改革。 今天行业依然面临了倒逼改革的问题,就是电影产业改革到了深水区,触碰都是利益集团的问题,都是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首先是审查体制问题,审查体制过去审100部电影的时候,也是这么审,现在700部电影还是这样审,这就是意味着同类题材多拍七部电影。我们在内容题材上的局限,使得我们的产品类型和创作空间都过于狭窄,一部片子火了,一部戏卖火了,一大群跟风的。由于我们的审查内容的局限性,带来了产品类型过于狭窄,资本的重复投资或者是资源的浪费,这是现在改革遇到的最重要的问题,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进口影片依然不能够放开,理由是什么?文化侵略、恶性竞争、利益让外国投资商赚走?这是今天不放开的理由,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时候,中国电影已经具备了与世界电影在中国本土市场竞争的能力。在这样一个有利的局面下,我们有三万多张银幕,这样的放映市场是允许有更大的放映影片的片源支撑。在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在进口影片层面上要大胆的破冰。


双面夹击


在中国电影自身还没有健全起来,行业改革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时候,我们恰恰又迎来了互联网的资本时代。



一方面,互联网以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为首的这一批行业巨头迅速冲击了这个产业的发展。


互联网公司纷纷成立自己的影业公司,迅速进入这个产业,以强大的资本面压制过来。以高歌猛进的粉丝电影,网络电影或者是以互联网基因下推动的所谓的IP时代,然后一批用互联网营销方式推广的快餐电影迅速成为市场的主流,在市场上豪取几个亿票房,成为大家作为对传统电影颠覆的标杆。


这样的电影使得一批电影工业的导演、制作人黯然失色,在市场上根本不被关注。从营销上看,这些电影的宣传是传统的、不入流的,90后不爱看的。这样一种方式造成了什么现象?我们真正的电影观众,真正的影迷没有了,真正的影迷在等好莱坞,在等美国电影。


与此同时,是美国电影的强势进入。美国电影已经开始为中国市场定制产品,为中国市场开始研发投资或者设厂,把整个好莱坞搬到中国来拍中文电影。


美国派拉蒙公司每年选最优秀的五个中国年轻导演去培训,今年是第三年。培训期间会很系统地讲解,从项目立项、孵化、创意、特技,到所有技术的展现,洗脑式的培训,让人不得不对好莱坞充满敬畏。“只有你想不到,没有我做不到”。被培训的这批导演都是最中坚导演,宁浩、徐峥,管虎、陈思诚等崭露头角的年轻导演都在其列。这还只是前奏。


接下来是一大批航母级的、高科技的、特技的、虚拟人物的科幻大片,这批片子一直排到了2018年、2019年,而且是在重要档期。避开国产片保护月,他们进入“五一”、“端午”等小长假。今年大家看到了《速度与激情7》、《碟中谍5》、《变形金刚4》等都是超级系列大片,在中国豪取15亿以上的票房,我们用各种办法但依然阻挡不了西片强势进入中国市场,豪取票房。


这些困难带来很多思考,包括互联网对电影的推动,要把中国电影带到一个什么方向去?


资本裹挟下的思考


现在的创作者、严肃电影受到了大家的抛弃,很多电影在电影院上演一日游,或者是惨淡的票房,投入产出比形成巨大的差异。比如说吴宇森的电影《太平轮》,花了三亿投资,高技特效明星云集,制作精良,虽然手法传统了一点,但是依然不能贬低其在艺术上的贡献,在技术上的贡献。



整个行业还是处在一个非常脆弱的阶段,产业遇到的困难,除了自身电影行业的问题之外,再加上我们现在整体的一个行业处在一个焦躁期。互联网这一批公司,我认为2014年是BAT互联网资本进入电影产业的元年,经历过2014年下半年和2015年上半年,我突然发现大家又回到了电影的本原,就是内容创意,这是互联网做不了的,颠覆不了的。


我跟很多BAT成立的影视公司的人交流,他们又找回拍传统电影这一批人来拍电影,且更加不计成本,因为这些互联网企业认为钱不是在票房上挣的,是要在“羊毛出在猪身上”——从流量上、从其他地方收钱。所以互联网一批公司在资本裹挟下把这个产业风险迅速推高,这是互联网给我们带来的危机感。突然间我们发现没有导演可用了,导演请不起了,演员请不起了,这是互联网给电影产业带来的一大悲剧。


另外,互联网最终的目的是卖东西。先从电影票开始卖,大量的售票、系统的改造这个行业,颠覆发行管道、发行的方式,大量的预售——首先是低价卖票吸引网上的用户产生黏度,培养用户习惯,通过卖票的渠道带来其他东西的销量,从吃饭、看电影等生活习惯开始,这是互联网的一个思维。


但是互联网企业不顾及电影产业的发展,大量的低票价,大量的电商跟电影院合作带来的风险转嫁给谁呢?转嫁给制片方。


电影院是既得利益者,甭管是谁,我就卖40元,9.9元你自己卖去。但是9.9元到40元之间差价谁出呢?跟传统发行要。在行业内部这叫做“票补”。这个风气形成之后,发行商如果不接受“票补”,就被互联网营销抛弃。电就像《太平轮》没有“票补”,第一天票房只有600万,院线第二天就会把场次排给有“票补”的。


这样造成了传统发行商有钱才能做发行,大量的钱补贴给电商,形成虚高的第一天票房。然而,这个票房只是通过“低价促销”形成的虚假繁荣,无法代替和掩盖上映之后的观众口碑。目前中国电影的一个现实是:一个星期至少有8部新片上映,很多电影还没有能等到口碑形成,就已经下线了,靠口碑很难撑起一部电影的票房。因此,就造成大家拼命和电商合作,做“票补”。尤其是在重要的节假日。然而“票补”带来的巨大的洞谁来补呢?在影院和制作、发行方利益分配并不公平的当下,这个洞往往转嫁给了制片方和发行方。对于原创的一方,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中国电影在今天这样一个产业自身很脆弱的时代,迎来了互联网的强大资本的介入,同时带来了传统的营销方式的颠覆,利用互联网推广方式或者捆绑式的销售,来带动电影票的销售。


但是核心内容是互联网无法颠覆的,创作的空间依然是电影行业赖以生存的本原。所以当经历过资本时代这样一波冲击之后,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对电影的创作本身、对于创意本身,开始形成自己独有的体系,反而巩固了电影创作的本身。要拍成一个好的电影,有价值的电影,这个创作过程是互联网无法超越的,所以作为一个电影创作的公司,制作的公司,有规模的创作公司,牢牢抓住创作产品本身,营销方式会给你带来巨大的不可想象的空间。


我认为中国电影的内容创意,是未来下一个黄金十年最重要的核心价值。就是我们要拍出有价值的无愧于时代的内容,这个到任何的平台上去播放,到任何时候回首都是有价值的产品。一个电影公司要想立于不败必须有这样核心产品。比如博纳这几年一直坚持拍商业电影,拍主流电影,如果按照大数据测算,《智取威虎山》是不可能拍的,这种的电影怎么可能吸引年轻观众呢?这样电影怎么可能有票房呢?但正是用今天的特技,用今天的视觉效果,用今天的现代电影拍摄手法,又把90后拉进来,重新演绎了这样一个故事,我认为中国电影是需要这样的产品的。


中国电影需要一大批有制作水准的、技术领先的、自己创作的作品,并赋予电影更多的人文价值、人文情怀,这样中国电影会是立于不败的。尽管好莱坞的动漫英雄令眼花缭乱,但是依然打动不了我们,文化差异是巨大的隔阂。我们电影创作的本源也是人文、情感、情怀。


动人的故事加上优秀的、有丰富经验的制作,给中国电影带来一个全新的面貌。这是今天应对互联网、内容、资本的裹挟下和好莱坞强大航母级大片碾压下,我对中国电影现实的思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博纳诺亚影视基金成绩斐然 于冬畅谈电影产业
中国电影市场的“5个现实+1个拐点+3个趋势”
一个男人的死,点燃整个电影业的惊恐和彷徨
博纳影业已经晋升为次新股龙一可以继续做
互联网+电影喊了这么久 电影产业产生变化了吗
六大影视公司,在产业链上谁能走得更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