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代大儒究竟给华夏民族带来了怎样的伤害,被评判为千古罪人?

一代大儒董仲舒究竟给华夏民族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历史上被评判为千古罪人?大家有异议吗?

董仲舒是不是中华历史上最大的罪人?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卒于公元前104年,汉朝广川人(备注:今河北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唯心主义哲学、经学大师。

汉武帝元光元年,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结合在一起,形成神学体系。他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他灌输的是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贡献。

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论是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属于唯心主义思想。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同样也能感应上天。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纲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但他成为封建统治者用于奴化人民的工具,则在宋明以后。以等级名份教化社会的观点被称作'天理',成为禁锢人们言行的枷锁。

董仲舒经历了四朝,度过了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约75岁。死后得武帝怜悯,被允许葬于长安下马陵。

汉武帝即时代,去各地招聘贤良文学,董仲舒有幸被推举。汉武帝连续对董仲舒进行了三次策问,基本内容是天人关系问题,所以称为'天人三策'。

策问一:汉武帝问如何加强帝制巩固统治;

策问二:武帝问有关治理国家的政术;

策问三:主要是天人感应的问题。

董仲舒在对策中,详细阐述了天人感应,论述了神权与君权的关系,并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他凭借《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的宗教天道观、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同时他通过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综合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汉武帝为了大一统的政治需要,采纳董仲舒(约公元前179年- 公元前104年)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和今文经学派的官学地位。天人感应:他提倡天人感应的神学论,在政治上论证了专制统治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它虚构天的至高无上,以树立皇帝的最高权威,来维护和加强人间君主的统治。这就对科学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使得进行科学探索的必要性,认为宇宙内的一切,从自然界到人类和社会的所有现象,都是照着天的意志而显现的,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春秋繁露·顺命》)。而天创造万物的目的是为了养活人,即所谓'天之生物也,以养人'(《春秋繁露·服制象》),天又完全依照它自身的模型塑造了人,人的形体、精神、道德品质等等,都被说成是天的复制品,与天相符的。这样天人感应就成为必然的了。

当时,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一些郡国还有一定影响,如淮南王刘安也正在这时召集宾客写成阴阳、儒、道、名、法毕集的著作《淮南子》。所以,这时的学术思想虽已向僵化的方向发展,但还有较大的活动余地。但到了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汉宣帝召集各地儒者到长安石渠阁开会,讨论经义异同,把董仲舒思想体系推到了唯一官学的地位;同时还禁封了诸子百家以及司马迁的著作,甚至由西汉王朝分封出去的刘姓诸侯王手中的这些著作也在禁封之列。从此以后,僵化的神学世界观广为泛滥。大一统

汉朝之初,朝廷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故而经济发展很快,出现了文景盛世。但在景帝时代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

统一的国家将面临着分裂的危险。景帝时任博士的董仲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巩固集中统一的政权,防止分裂割据的局面出现。董仲舒就根据《公羊春秋》的记载,提出了'大一统'论。只有政治统一才能长治久安,当时汉代的政治是统一了,但不稳固。统一思想成了大一统的关键。于是,董仲舒多次强调要用孔子儒学统一天下的思想。

在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思想要大一统的建议之后,施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将儒学作为正统思想,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经学以及经学传统。汉代立五经博士,明经取士,形成经学思潮,董仲舒被视为'儒者宗'。

汉朝统治人民虽奉行'无为而治'的思想,实质上仍世袭制,以严刑峻法统治人民。由于汉武帝喜好法术、刑名,重用酷吏,以严刑峻法来加强统治,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为了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为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董仲舒为了要缩小贫富差别,协调各种社会矛盾,提出'调均'的主张。主要是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数额的主张,限制豪强兼并土地,不允许官吏与百姓争抢利益,盐业、金属业都有百姓自己掌控,除去奴婢制度、擅自斩杀的威严,降低赋税,减少徭役,让人民休养生息,减少民力消耗'。

这些主张,一方面打击豪强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力量;另外,暂时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强了封建统治阶级专政,防止社会进一步动乱,防止农民起义。董仲舒主张更化,就是要求以仁德代替严刑,也就是要求以儒家学说代替法家学说。'维持和巩固汉王朝统治阶级专政。

他认为,严刑峻法,给统治阶级带不来稳定的统治秩序,不能维持和巩固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他提出:实行礼义,布施仁德的政策,以德治理为主,重视'教化',主张用仁德代替严刑。他视'德治'主张为巩固封建统治的基本治国原则。并上疏汉武帝:'作为帝王应该秉承上天的意思进行办事,因此,应该用仁德的教化而不是用刑法治理,以'德治'为主,'法治'为辅。

历史功罪评判

董仲舒虽然厉害,却一直没被重用。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已经63岁的董仲舒,闲不住的董仲舒发挥天人感应理论,什么人事不修、天降灾异之类。也许是写着玩,却被前来拜访的主父偃偷了出去,私自交给汉武帝。汉武帝勃然大怒,差点儿杀了董仲舒。董被吓个半死,从此以后不敢再写什么灾异了。

直到公孙弘当丞相了,耐不住寂寞的董仲舒又给公孙弘写信,希望能推荐自己,然而公孙弘表面招揽人才,实际上嫉妒董仲舒,只推荐他去当胶西王刘端当国相。两年之后,心灰意冷的董仲舒终于称病辞官,彻底告别了政治。

董仲舒在70岁之前,他都在家里读书、写作、教书。但是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到他家,问他的意见,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董仲舒生平思想与现实意义
汉代的儒学简介:董仲舒的新儒学
【微历史】董仲舒:第一个用儒家经典判案的法官
儒家思想:大一统、天人感应和三纲五常,解读汉武帝独尊儒术原因
《世界哲学源流史》中国秦汉时期哲学之六:董仲舒
董仲舒(西汉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