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中庸》的?

《中庸》是儒家经典,主要讲“中庸之道”。这种“中庸”思想,可说已深入国人骨髓,国人的思想和日常行为几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不同的人,对“中庸之道”可能都有不同的理解。对大多国人而言,中庸之道就是“做人不张扬,不做出头鸟”,“做事平平过,能忍则忍,要息事宁人”之类。



我却以为,《中庸》里所讲的“中庸之道”,其实就三个字:中、和、诚。

所谓“中”,用朱熹的话讲就是:“不偏不倚”。若要引申具体一点,我以为应是指做人、做事不偏激,不走极端,讲求居中、居正,就如“金字塔”一样,居中而上,才是大道,才是正途,才是捷径,才离塔顶最近。而其余都是偏途,不是正道。据说舜帝执政所用的就是“中庸之道”,即是《论语》所说的“允执其中”,行不偏不倚之政。



至于“和”,其实与“中”密不可分。“中和”,哪怕在现在,也仍是国人主要的处世之道。做人讲“谦和”,做生意讲“和气生财”;夫妻讲和睦,家和才能万事兴。

还有一个是“诚”。“诚”有真诚,坦诚,热诚等,我认为重在一个“真”字。儒家讲的“君子之道”,其实最重真性情,最讲究率性而为。《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人只有至真、至性、至情,才能真正“尽人之性”,从而才能达到儒家所追求的“至仁”。


无论“中、和、诚”,要做到都需要有所付出,也就是都需要“舍”和“忍”,人处世,做事,想要达到“至中、至和、至诚”,就要有所权衡,有所取舍,有所忍让。任何东西的获取都需要一定的代价,其实人真正放不下的多是内心的贪婪和欲望,只有真“舍得”、“忍得”,才会真获得。当然,这种获得并不是指物质上的占有,而是指获得生命的升华与提高。而儒家所想要达到的就是“至仁”。

中国有三大家:儒,释,道。道,清静求真;释,慈悲求善;儒,至诚求仁。所求不同,道途不同,最终却都将殊途同归。而儒家所推崇的中庸之道,就是其所选择的道途。



若要将“天、地、人”这三才之道与“儒、释、道”相对应,我认为“释”最近天道,“道”最近地道,“儒”最近人道。这三者其实都是一种修行。

不过,释是出世修;道是避世修;儒是入世修。因儒修的中庸之道,是人之道,所以最受人推崇。释出家修,不太近人性,最遭人憎。道士避世清修,却不完全出世,有时也入世济世,有的甚至允许道士结婚,较近人性,所以不遭人憎。鲁迅说:“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而不憎道士。懂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

总之,儒家的中庸之道,经千年教化和潜移默化,已成为中国人所奉行的做人之道。懂此道者,则可立人、立德、立世,从而立于不败之地。因而,知此理者,几可知中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读讲经典:学习是第一生产力
孔子关于诚的论点
诚:儒家心学的奠基性观念——《中庸》“诚”说
《孟子》《中庸》经典语录解读29: 诚信赢天下
中庸到底指的是什么?妥协便是中庸吗?妥协和中庸有何异同?
中庸之道并非“和稀泥没原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