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行军打仗动辄几十万人,人马一日三餐,所需大量粮草都是怎么筹备解决的?

谢谢邀请啊!

古代行军打仗动辄几十万人,人马一日三餐(其实古代人一日两餐情况较多,三餐制是宋代以后了),所需大量粮草都是怎么筹备解决的?

古代打仗几十万人聚集在一起,必然远超当地的粮食供应能力。也就是说,人集中了,粮食也得跟着集中。

而古代的军队后勤运输保障,全靠人力和畜力,加之道路条件极差,使远程运输分外艰巨,耗费往往成倍增加。军队远征时,战线愈长运输愈难,后勤供应就愈加困难重重。

因此,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反复阐述了军队后勤远程运输保障的弊端。

在军事上,远程运输不仅艰难而且耗费巨大。“百里之内,供二万人食,运粮者须三千六百人”。“千里馈粮,糜费居多”。正所谓:“六斛四斗为钟,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军中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言远费也”。意思是说,六斛零四斗相当一钟,以一千里运输计算,出发时二十钟粮食,送到军队中时,只剩一钟了。斛是容积,一斛粮食,重量是一石,相当一百二十斤。这段话就是说,远道运输耗费太大,损耗率高达94.5%!

同时,古人明确指出:“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即缺粮会使军队的进攻纵深大受限制,特别是“深入重地”时,难免“馈运不通”,使官兵常有断粮之忧。

在经济上,远程运输也往往造成国虚民贫的局面。正所谓:“国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大规模远征,国家经济、财政很容易因此陷入困境。

在政治上,远程运输易带来人心离散、政权不稳的后果。正所谓:“千里馈粮,民有饥色……夫运粮百里,无一年之食,二百里无二年之食,三百里无三年之食,是国虚。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

意思是说,从一千里以外给军队运送粮食,民众就有饥饿的气色……运粮一百里国家会减少一年的食用粮,两百里会减少两年的食用粮,三百里就会减少三年的食用粮。出现这一情况,就会使国家空虚。而国家空虚,民众就贫穷;而民众贫穷,官民关系就不和睦。敌人从外部进攻,民众在内部造反,必然使国家灭亡。

可古代军队后勤远程运输保障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战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有战争和戍边部队,就不能没有军队后勤的远程运输保障。为了缓解远程运输所造成的矛盾,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提出“因粮于敌”、“以战养战”和“屯垦供给”的办法,但在战争中不可能完全取代远程运输保障,特别是在荒漠草原作战更是如此。

比如明成祖朱棣出兵漠北时一度进展顺利,重要原因是开战前对后勤物资的长途运输进行了周密准备。后来不能乘胜追歼敌人,重要原因是路途实在过于遥远,部队所需的粮食等物资不能及时运抵前线。中国古代为搞好军队后勤的远程运输保障,在发展陆路运输供应手段之外,重点是加强漕运。从历史记载看,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修筑邗沟,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军事运输。古人谈到漕运的便利时说,“一日行三百余里”,而又“不费牛马之力”。隋朝在加强陆路建设的同时,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后经唐、宋、元、明历代的不断整修和拓展,到明代中期,大运河已经成为南北长2000余公里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

归纳一下,古代保证军队大规模作战的粮食消耗,要么是拼着消耗硬来;要么是借助水运来减轻陆路的压力。此外,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打仗耗费粮草,难道不打仗就不吃饭吗?打起来就是另外算法啦
以先秦时期的生产力,论述那一时期的战争情况和士兵的征调情况
古代军队能持续打胜仗,幕后英雄少不了辎重部队!
历史上为什么“北伐”总是失败,而以北统南胜率高?原因有两点
古代士兵不打仗也会吃粮草,为什么一打仗就出现粮草不够的情况?
秦军勇猛,背后还有一个原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