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古医家名数之成立(六)—《备急》论瘴疟文考注

文    /    文科

《外台秘要》卷五引《备急》论瘴疟之文,不见今本《肘后方》中,其文曰:

夫瘴与疟,分作两名,其实一致。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岭南率称为瘴,江北总号为疟;此由方言不同,非是别有异病。然南方温毒,此病尤甚。原其所归,大略有四∶一山溪毒气,二风温痰饮,三加之鬼疠,四发以热毒。在此之中,热毒最重,故所用药物,须审病源。

患疟瘴之后,特须防瘴而发痢,死不旋踵,所以然者,瘴体先虚,虚不宜痢。又瘴宜冷差,痢宜温断;断痢则益瘴,断瘴则益痢;大率如此,不可不慎,非直药疗,亦须宜加将息取适。若能用一色药,兼二种病,冷而止痢,温而断疟,最其妙也;如不然,先须断痢,然后疗瘴,瘴缓痢急故也;仍率须作挟毒防之,不得专医其痢。

又服瘴药,皆在发前,必须平旦空腹服,服药之后,勿洗手面漱口,勿通外人,勿吃食,勿劳力,既过发时久,小进糜粥,如此将疗,无不即断;又当发热之时,慎勿多饮冷水,及多服冷药;若心下冷结,更是难疗,得疟之后,复成癥癖,亦有即发气者,死不救。

若热渴者,豉汁暖服,取足得吐,弥善(水煮豉研犀汁与服,兼时进生葛根汁);其大热盛者,与紫雪如两枣许大,水和饮之,并烧猪粪、人粪,作黄龙汤,亦善(各可服三二升);又捣一大鼠绞汁与服,大止热毒,瘴热病服此,俱效(其鼠并头皮五藏等全捣,若汁少着少许水和绞,亦不难服,常用立验也)。

此论颇有章法,立说简要,时见六朝骈法;又此专就瘴疟而言,当是久处岭南者亲历而作,或出稚川手笔也。《源候论》论瘴气之文多可与此相参,然多用伤寒表里虚实及传经之法,视此更精详,当后出也。

此中归纳瘴疟之原,立数有四,一原之中,各有偏重,颇有层次,是简而深者也。

今乃考注其文,证以方书,庶能辨析章法、条别源候也。


1、夫瘴与疟,分作两名,其实一致。

  • 此总说瘴疟,名有二而病实一也。 

2、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

  • 此以症而别各种瘴疟,依《源候论<温疟候>》,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则先寒而后热,为寒疟,先伤于风,后伤于寒,则先热而后寒,为温疟。

  • 然《三因方》据《金匮》云“除瘅疟纯热,温疟先热,牡疟无热外,诸疟皆先寒而后热”,《小品方》云“南方山岭溪源,瘴气毒作,寒热发作无时”,《千金》云山瘴疟“乍寒乍热,乍有乍无”,皆无必定先后之序,故此“或先寒后热,或先热后寒”非专指温疟、寒疟,乃兼诸疟之寒热同异而言,此举偏盖全之修辞也。 

3、岭南率称为瘴,江北总号为疟,此由方言不同,非是别有异病。

  •  此言瘴、疟之别,实因方所而起。

  • 《源候论<瘴气候>》云:“岭南青草、黄芒瘴,犹如岭北伤寒也。…岭南从仲春讫仲夏,行青草瘴,季夏讫孟冬,行黄芒瘴。”又依《源候论<温疟候>》,温疟成于冬而发于春,寒疟成于夏而发于秋,故青草瘴与温疟相当,黄芒瘴与寒疟相当。

  • 又《瘴气候》论疗瘴之法,与《备急》之文相近,故《备急》《源候论》所言当是一事,而一言“江北之疟”,一言“岭北伤寒”者何也?此“岭北伤寒”,特指青草、黄芒瘴,即温疟、寒疟也,温疟、寒疟俱因伤于风、寒而起,故云“伤寒”也,而“江北之疟”,则指一切疟,非特指温疟、寒疟也;又《备急》之“江北”,即指“岭北”也,其言“江北”者,为与“岭南”成对偶之辞也;

  • 是《备急》有修辞,而《源候论》无修辞也。

4、然南方温毒,此病尤甚。 

  • 虽言二病无别,要以岭南地气多温毒,其病每发,故特立一名也。

  • 《源候论》云“南地暖,故太阴之时,草木不黄落,伏蛰不闭藏,杂毒因暖而生”,“温毒”者,即“因暖而生”之“杂毒”也。

5、原其所归,大略有四∶一山溪毒气,二风温痰饮,三加之鬼疠,四发以热毒。在此之中,热毒最重。

  •  此欲初立瘴疟之名数也。

A、“山溪毒气”

  • 《源候论<山瘴疟候>》云“此病生于岭南,带山瘴之气。其状发寒热,休作有时,皆由挟溪源岭嶂湿毒气故也。其病重于伤暑之疟。”(挟原作山,从《医心方》改)此中“溪源、岭嶂湿毒气”即此“山溪毒气”也,为湿邪也。

B、“风温痰饮”

  • 风、温、痰、饮,致疟之四邪也;风、温,感于外之气也,痰、饮,结于内之液也;又风取其动,温取其热,浊者为痰,清者为饮,此是其别。

  • 《源候论》有风疟,是风邪所致也,有温疟,是温邪所致也,有痰实疟,是痰邪所致也,饮邪致疟,《源候论》未立名,盖失之也。

C、“加之鬼疠”

  • 《源候论<疫疠病候>》云“其病与时气、温、热等病相类,皆由一岁之内,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或有暴风疾雨,雾露不散,则民多疾疫。病无长少,率皆相似,如有鬼厉之气,故云疫疠病。”此所谓“鬼疠”致疟,乃言时节乖违所致之疟也,非所谓“鬼疟”也。

  • 《源候论<时气候>》云“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寒而反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长少,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与前言之鬼疠之气相近。

  • 又《时气病诸候》中有《时气变成疟候》,其文曰“病后邪气未散,阴阳尚虚,因为劳事,致二气交争,阴胜则发寒,阳胜则发热,故令寒热往来,有时休作而成疟”,与此鬼疠之气致疟相近也。

  • 《源候论》于《疫疠诸病候》中收《瘴气候》与《疫疠病候》,瘴气因方所变异而生,疫疠因节候更替而生,一以空间,一以时间,《疫疠诸病候》后即是《疟病诸候》,其有意之安排乎? 

D、“发以热毒”

  • “山溪毒气”是湿邪也,此则言热邪也;又山溪毒气是居处之湿邪,痰饮是体内之湿邪。《源候论》云“假令宿患痼热,今得瘴毒,毒得热更烦”,是热能与瘴转相增益,其疟更盛也。

  • 山溪毒气、风、温皆外感之邪,痰、饮、热毒皆内成之邪;鬼疠是诸气失其节序,故为邪。外感之邪为疟生之本因,内成之邪随疟而起、成并发之症,鬼疠之邪则促成病变也。 

  • 《外台》引许文则云:“此病(疟)之候,乃有数种,亦有宿患痃癖,饮食失宜,因节气初交,亦生此病;亦有痰澼积聚,久不通散,冷热相攻,亦生此疾;亦有地居卑湿,时属暑热,内有宿病,外感恶气,亦生此疾;亦有盛夏蒸热饮冷,冷热间隔,秋夏气交,亦生此疾。以要言之,终由饮食失常,寒暑乖宜,上热下击。”

  • 许文则之文颇失伦次也。“地居卑湿”,即言“山溪毒气”也;“痰澼积聚,久不通散”,即言“痰饮”也;“节气初交“,即言“风温”也;“上热下击”,即言“热毒”也。“寒暑乖宜”,即言“鬼疠”也。所谓“内有宿病”,即痰饮、热毒等内成之邪也,“外感恶气”,即山溪毒气、风温等外感之邪也。

  • 后文云“瘴宜冷差”,是瘴疟最患热毒,故云“在此之中,热毒最重”也,此后因之专论瘴热之病。

6、故所用药物,须审病源。

  • 此言用药。病源者,即前述四原也。

7、患疟瘴之后,特须防瘴而发痢,死不旋踵,所以然者,瘴体先虚,虚不宜痢。

  • 此述疗瘴热之最要之事也。患瘴疟而发痢,二症并发,须防之也。

  • 发痢者,盖因用寒药而下者也。《源候论<瘴气候>》云:“夫下利治病等药在下品,药性凶毒,专主攻击,不可恒服,疾去即止。病若日数未入于内,不可预服利药,药尽胃虚,病必乘虚而进。”故“瘴体先虚”者,以胃虚故也。

  • “死不旋踵”者,以病变也。《瘴气候》又云“此不可轻治。治不瘥,成黄疸;黄疸不瘥,为尸疸。尸疸疾者,岭南中瘴气,土人连历不瘥,变成此病,不须治也。”

8、又瘴宜冷差,痢宜温断,断痢则益瘴,断瘴则益痢,大率如此,不可不慎。

  • 瘴以热毒而发,故须救之以冷;受寒凉故下,故须救之以温。以温救痢,则瘴因温而重,以冷救瘴,则痢因冷而重;故须慎用其药也。

  • 《源候论》云“量其用药体性,岭南伤寒,但节气多温,冷药小寒于岭北。时用热药,亦减其锱铢,三分去二。”“冷药小寒”、“热药减其锱铢”,以此见其用药之慎也。 

9、非直药疗,亦须宜加将息取适。

  • 药疗之外,更须注意其饮食居处也,许文则所谓“饮食失常,寒暑乖宜”致疟,就此而言也。 

10、若能用一色药,兼二种病,冷而止痢,温而断疟,最其妙也。

  • 此一色药也,非冷即温;冷固能断疟,未必能止痢;温固能止痢,未必能断疟;用冷药而痢不下,用温药而疟不发,此即一药兼二病,诚妙事也。

11、如不然,先须断痢,然后疗瘴,瘴缓痢急故也,仍率须作挟毒防之,不得专医其痢。

  • 此判病症缓急也。瘴病缓,痢病急,故先痢后瘴也。

  • “作挟毒防之”者,亦“兼病”之意也,虽是先治其痢,而药不可过温,须防所挟之热毒也,虽不能“温而断疟”,能使疟不转重亦可。若“专医其痢”,而猛救之以温,则热毒发而疟转重也。 

12、又服瘴药,皆在发前,必须平旦空腹服。服药之后,勿洗手面漱口,勿通外人,勿吃食,勿劳力,既过发时久,小进糜粥,如此将疗,无不即断。

  • 此节言发前之治也。

  • 发前者,热毒发作之前也。空腹,盖防因用冷药而下痢也,亦是挟毒兼病之意。“小进糜粥”者,瘴体胃虚故也。

  • 此节前言“药疗”,后言“宜加将息取适”也。 

13、又当发热之时,慎勿多饮冷水,及多服冷药;

  • 上节言发前,此节言当发之时。

  • 发热之时忌冷水、冷药者,防下痢也。 

14、若心下冷结,更是难疗,得疟之后,复成癥癖。

  • 上节言当发之时,此节言既发之后。

  • 内有宿疾,发疟而转重也。

15、亦有即发气者,死不救。

  • 前三节言病发,此节言死候也。

  • 发气者,触动肺气;瘴疟为缓疾,发气则为急症也。 

16、若热渴者,豉汁暖服,取足得吐,弥善(水煮豉研犀汁与服,兼时进生葛根汁)。其大热盛者,与紫雪如两枣许大,水和饮之,并烧猪粪、人粪,作黄龙汤,亦善(各可服三二升)又捣一大鼠绞汁与服,大止热毒,瘴热病服此俱效。(其鼠并头皮五藏等全捣,若汁少着少许水和绞,亦不难服,常用立验也。)

  • 此言对症下药也,症有通别两种,方亦如之。依文意,其每症当以“弥善”、“亦善”、“俱效”之文作结,故“水煮..”、“各可服...”、“其鼠并头皮...”等文当皆是子注也。

  • 通症者,瘴热是也。别症者,热渴、大热盛,是也。

  • 通方者,大鼠绞汁,服此俱效也。别方者,热渴则豉汁暖服也,大热盛则与紫雪、黄龙汤也。紫雪之药剂,《外台》卷三一引《苏恭方》云紫雪散“解诸石草热药毒发...瘴疫毒疠,卒死温疟...”,当与此相近。

  • 许文则云“此病别有祈祷厌禳而瘥者”,多就鬼疟而言,此不与焉。

此文叙病直截,不必深通医理也;用方简要,与备急之意相符契也;章法清通,便于记诵,颇可玩味;《源候论》之为书,叠床架屋,其文繁复,名数混杂,只堪翻检也;是中古医家之文能似此者殊不多见也,惜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JT伤寒论慢慢教(第十三期)13.4.1
第五十四节中医辩证治疟疾探讨
【《时病论》卷之五】7
《诸病源候论》_疟病诸候(凡十四论)_中医世家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疟疾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