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上善“水谷入胃”说考

文    /    文科

杨上善作《太素》,分门别类,交错灵素,敷核经文,好立名数,自成体系,甚有特色;

吾通读其书,察其于水谷入胃之变化,立论颇多,而彼此互有异同,及仔细梳理之,则知其考察之维度时有转换,其实无甚龃龉也。乃条辨于后。

一、正论:四道、三隧、两气说

余从杨注之中,知其于水谷入胃,有四道、三隧、两气三种分法。

甲、四道说

卷二《调食》注云:

“谷化为气,计有四道,精微营卫,以为二道;
化为糟粕及浊气并溺,其与精下传,复为一道;
抟而不行,积于胸中,名气海,以为呼吸,复为一道,合为四道。”

据此,谷化为气有四道,化为营气是一道,化为卫气是一道,呼吸是一道,化为糟粕等是一道。

按此说自经文科段而来也,经云:

“谷气津液已行,营卫大通,乃化糟粕,以次传下;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灌五藏,别出两行于营卫之道。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咙,故呼则出,吸则入。”

经中未明言四道,此乃杨氏归纳而得,杨氏于《太素》之中每用此科段归纳之法,以梳理经文,其例甚多,如“七损八益”“六实八衰”之说等,读者可自翻阅。

乙、三隧说

四道之中,营、卫同出于津液(杨注云精微即津液也),故此二道常合而为一,于是有所谓三隧之说。

卷九《脉行同异》注云:

“谷入于胃,变为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泌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名为营气。
其出悍气剽疾,先行四末分肉皮肤之间,昼夜不休者,名为卫气。
营出中焦,卫出上焦也。
大气抟而不行,名为宗气,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出于肺,循喉咙,呼则出,吸则入也。
故胃为五藏六府之海也。”

此三隧之说也,与四道说,其实一理,不过合营卫二道为津液一隧而已;营、卫同源而殊途,乃谷气变化理论之根本所在也。

此又见卷五《四海合》注:

“食入胃已,其气分为三道,有气上行经隧,聚于胸中,名曰气海...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

此虽未详陈三道,其实亦即糟粕、津液、宗气三隧之分法也。

又卷十六《脉论》注云:

“肺以主气,通津液,浊者下行,输与膀胱为溲也。”

此“肺以主气”者,宗气一隧也,“通津液”,津液一隧也,“浊者下行”,糟粕一隧也,此为隐式之三隧说也。

丙、两气说

谷化为气,以营气与卫气为其精要之气,故有省糟粕与宗气二道,而专言营卫二气之说。

卷十《经脉标本》注云:

“六府所受水谷,变化为气,凡有二别:
起胃上口,其悍气浮而行者,不入经脉之中,昼从于目,行于四支分肉之间,夜行五藏...以卫于身,故曰卫气,
其谷之精气,起于中焦,亦并胃上口行于脉中...以营于身,故曰营气也。”

又卷十六《脉论》注云:

“胃气分二,清者为气,浊者为血。”(卷十二《营卫气别》云“清者为营,浊者为卫”,与此不合。)

经注有关营卫之论述颇多,此专就津液一隧而言者,省彼宗气、糟粕二隧者,以营卫津液为水谷之精微,而为一身延续之根本也。

以上四道、三隧、两行之分,其实一也:

谷入于胃,分为三隧,糟粕下行,宗气上行,而津液别出两行,以为营卫,

如是两重计之而有四道也。

二、旁论:清浊、三焦、四海说

此四道也,复有它种维度之分法。

丁、清浊上下说

卷二十一《九针要解》云:

“谷入于胃,化为二气:
清而精者,上注于肺,以成呼吸,行诸经隧;
其浊者流于肠胃之间。”

卷二十七《十二邪》亦云:

“谷入胃已,清气上注于肺,浊气下留于胃。”

此所谓“以成呼吸”者,宗气是也;此所谓“行诸经隧”者,精微营卫是也;此所谓浊者,“糟粕及浊气并溺”是也;其实亦三隧说之变种也。(前引《四海合》之文曰:“有气上行经隧,聚于胸中,名曰气海”,谨按营卫与宗气皆上行经隧,唯营在脉中,卫在脉外,宗气在胸中,故此处专指“聚于胸中”之宗气也,与此不龃龉。)

又卷十二《营卫气别》云:

“谷入胃已,精浊下流,清精注肺,肺得其气,流溢五藏,布散六府。”

“精浊下流”者,即四道中之“化为糟粕及浊气并溺,其与精下传”;“肺得其气”者,即宗气也;“流溢五藏,布散六府”者,精微营卫也,此与《九针要解》注同理也。

《营卫气别》之经文云:

“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谷入于胃,乃传之于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

杨上善注此处以五藏为中,以六府为外;然卷二六《痈疽》注云:

“经络及孙络有内有外,内在藏府外在筋骨肉间
谷入于胃,精液渗诸孙络,入于大络,大络入经,流注于外。
外之孙络,以受于寒温四时之气,入络行经以注于内...
水谷津液入于孙络,乃至于经也。
内外经络行于藏府,藏府气和乃得生也。”

此所谓内外者,其实以藏府为内以皮肤分肉为外也,又卷十《经脉标本》注曰“六府谷气,化为血气,内即入于五藏,资其血气,外则行于分肉,经络支节也。”亦可为证也。

且依其文意,内者为血为营,外者为气为卫,故“流溢于中”者,即“营在脉中”也,“流溢于外”者,即“卫在脉外”也。

故前引杨注《营卫气别》“流溢五藏,布散六府”之文,乃与“内外经络行于藏府,藏府气和乃得生也”一义也,其实是互文之辞也,其言营卫之气流溢布散于脏腑,非强分内外之意也。

故“流溢五藏,布散六府”与“行诸经隧”皆混言津液,而未细分营卫,故此二说均为三隧说之变种,而非四道说也。

戊、四海说

又有所谓四海之说者。

卷五《四海合》以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之海,膻中为气海,脑为髓海;

卷二十九《津液》注则无十二经之海,而有血海,其实二者为一物之异名也;其文曰:

“肝心二脏主血,故酸苦二味走于血海;
脾主水谷之气,故甘味走于水谷海;
肺主于气,故辛走于膻中气海;
肾主脑髓,故咸走髓海也。”

其注云:“胃流津液,渗入骨空,变而为髓,头中最多,故为海也。”卷十六《痈疽》注云:“上焦出卫气...气润骨节,骨节脑髓悉皆滋长,故为养也。”

据此则卫气走髓海也;

所谓血海者,必营气所走也;

膻中气海则为宗气所走;

至于水谷海者,清者走,而浊者留也,其下行则为糟粕;

故此四海说者,其实可与四道说相参证也。

己、三焦说

此四道又可依三焦而分。

卷十二《营卫气别》云:

“夫三焦者,上焦在胃上口,主内而不出,其理在膻中
中焦在胃中口,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理在脐旁;
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其理在脐下一寸。”

又云:

“胃之上口出气,即循咽上布于胸中,从胸中之掖,循肺脉...气到于舌...此则上焦所出与卫气同,所行之道与营共行也。”

上焦之理在膻中,而膻中为气海,宗气积于胸中,而此胃之上口出气上布于胸中,故依杨注,上焦非唯走卫气,宗气亦同之也。

下焦“主分别清浊,主出而不内”者,四道之说云“化为糟粕及浊气并溺,其与精下传”,清即下传之精也,浊即糟粕及浊气并溺也。故下焦属糟粕之一道也。

如是,三焦者,上焦出卫气及宗气,中焦出营气,下焦出糟粕,故此又为四道说之一变种也。

《太素》之为书也,体大思精,有同注而异经者,有同经而异注者,有以经为注者,有以注改经者,体例繁复,更有化《难经》等书于注文中者,故不易通读也。

其一经之文,散入诸篇,同文之经,前后重出,多篇经文,杂糅为一,故经注有犬牙错互之势,然全书类目井然,其疏释文意,条理顺畅,突兀颇少,亦是难得。

其更于经文时加科分,提契纲领,详立名数,或隐或显,读之亦有深趣也,此水谷入胃一题,仅其冰山一角而已,而已可稍稍窥见杨氏之学术风貌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帝内经》解读(三十八)
十二时辰和人体经络图文(整理版)
(2)仁言:三焦经典论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学习笔记37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