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也许,我们真的欠赵高一个道歉
userphoto

2022.03.16

关注

【赵高】50×30 纸本水墨|河夫作品(已在微店上架,阅读原文可进)

读史者,谁没骂过赵高。

两千多年来,骂赵高任何时候都是政治正确,既爽口又安全。

你看他都干了些什么:

矫诏杀太子扶苏,立傻二胡亥;唆使胡亥残杀群公子;杀大将蒙恬,杀丞相冯去疾、李斯;施行严刑峻法、苛捐杂税;指鹿为马,迫害良臣;逼反挽狂澜于既倒的章邯,发动血腥政变,弑君……

赵高所作诸恶,中国历史上认第二,恐怕没几个敢认第一。

所以,骂他有问题吗?

没问题。只是,骂完之后,有没有谁仔细想过:赵高为什么要这么做?

从一个小宦官,到大秦帝国的实际操盘手,赵高的生死荣辱,跟帝国紧紧捆绑在一起。大秦好,他也好,大秦玩完,他也会跟着玩完。

可以说,他就是大秦帝国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有什么理由要把大秦整崩盘?

他是不是傻?

从人生轨迹看,赵高可是聪慧超群。他自己说过,“高固内官之厮役也,幸得以刀笔之文进入秦宫”(《史记·李斯列传》)。一个内宫小宦官,能凭写得一手好文章进入高层,说明他是真有文化的。

《蒙恬列传》说得更具体:“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以为中车府令。”

嬴政虽暴,但不昏,赵高正是因为有过人政治才能,精通律法,才被嬴政亲自提为中车府令(约等于后宫总管,负责车马调度等),零距离接近权力中枢。

而当上中车府令之后,赵高“私事公子胡亥,喻之决狱”。就是给嬴政的小儿子胡亥当法学老师,教他司法专业知识。没真才实学怎么可能。

赵高还是个书法家,在篆书上造诣甚高,汉以后的历代书法家名录,他都毫无争议上榜。要知道,那时候识字者寥寥无几,国家政令的推行离不开文字,识字且书法好,那就是不可多得的政治人才。

你再看嬴政死后,他以一己之力瞒死讯、传假诏、杀扶苏,阴招迭出,把绝顶聪明的李斯也绑上贼船,如此心机,高,实在是高。

既然不傻,为什么不明白“秦好我也好”的道理,非要连出阴招,把大秦往死里整?

我们看那位活成赵高B面的李斯,入秦当客卿后,分分钟都在为大秦江山万世而鞠躬尽瘁:谏逐客,为大秦留住知识分子;议攻韩,为大秦扫灭六国贡献完美开局;废封建、设郡县,加强了皇权集中;拟焚书令,帮帝国统一思想……要说李斯对大秦犯下最大的罪错,就是被赵高威逼利诱拉下水,帮他矫诏杀扶苏立胡亥。可他过后看透了赵高,屡次向胡亥进谏,希望叫醒这个被赵高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傀儡。也因为这样,他才被赵高整死,腰斩于市。

李斯其人,就是时刻牢记“我和大秦不能分割”的忠臣,他的所作所为,是好是坏,都有章可循,有情可原。

反观赵高,他明明知道,整垮大秦,也是一种自杀行为,为什么还是偏要跟大秦同归于尽?

用“纯粹喜欢使坏”恐怕很难服人。



像很多变态杀人狂一样,犯罪动机,还得从童年找起。

司马迁对赵高应该也挺恨的,这么一个影响至大的人物,《史记》就是不给他单独列传,只能到各相关本纪、世家、列传中去寻找赵高身世的蛛丝马迹。

最重要的线索来自《蒙恬列传》:“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

所谓“诸赵”,诸即诸侯,诸赵,就是赵国王室;“疏远属”,指远房亲族。这里说得很明确,赵高的出身,属赵国王室远亲。

注意,这个身份很重要。

后面那句直译是:赵高兄弟几人,都是一生下来就被宫刑,他母亲也因犯法而被处以刑罚,世世代代地位卑贱。

这段话,既模糊,又跟后面的记载相矛盾:赵高兄弟为什么一生下来就要被宫刑,他母亲又为什么会犯法?赵高既是一生下来就被宫刑,为什么他又有一女婿?

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引刘伯庄的话说:“盖其父犯宫刑,妻子没为官奴婢,妻后野合所生子皆承赵姓,并宫之,故云'兄弟生隐宫’。”

赵高的父亲犯了罪,按秦律判宫刑,他的妻儿也都被罚为奴,赵高的母亲后来跟人野合而生(非婚所生)的儿子,也都跟着姓赵,并且一出生就得受宫刑。

按这个注解,只有一种可能:赵高并不是一出世就被宫刑的,而是在娶妻生女后,受父亲株连才被阉了。这样也就能解释,一个“世世卑贱”的人,从哪里学来的书法,怎么练成的文笔,又是跟谁学到的法律专业知识——他本来就是王室后裔啊。

现在问题又来了:赵高的父亲犯了什么罪得判宫刑?

不得而知。

秦朝是正式把宫刑写进律法的,属“次死之刑”。据清人辑录的佚书《三辅故事》载:“秦始皇时,隐宫之徒至七十二万,所割男子之势,高积成山。”秦始皇当政时期,被实施宫刑者多达72万,割下来的丁丁堆积如山。

但具体犯了什么罪就得判宫刑,查不到相关史料。我们只能从赵父的身份——赵国王族来推测。

众所周知,嬴政出生于赵国,因为是人质之子,从小跟母亲备受赵人欺凌,所以,六国中他最恨赵,灭赵之后,《秦始皇本纪》里有一句让人毛骨悚然的记载:“秦王之邯郸,诸尝与王生赵时母家有仇怨,皆坑之。”嬴政特地跑到赵都邯郸,把那些欺负过他们母子的人全部活埋了。

整合这些零星史料,我们对赵高可以进行简笔剖绘:出身赵国王室远亲,从小接受良好教育,但一直活在暴秦的阴影里。赵被灭之后,王室成员或自杀、或被杀,一部分则被抓回秦国当战利品,与人为奴,受尽羞辱。赵高一家,应该就是这样到秦国去的。到了后,父亲被阉,自己被阉,母亲被罚为奴,等待着他们全家的,就是“世世卑贱”。

以上,有臆测成分,但逻辑上、常理上说得通。顺着这思路,我们无妨再想一下:这样的一个赵高,对大秦帝国会有什么感情?

除了仇恨,还是仇恨。

我们回头再看他的所作所为,是不是就都有了合理的动机:

嬴政死,他矫诏杀太子扶苏,立傻二胡亥,是因为扶苏“刚毅而武勇,信人而奋士”(《李斯列传》),上位后有可能是一位明君,能延续大秦的统治;唆使胡亥残杀群公子,是要斩草除根,让秦帝国后继无人;杀大将蒙恬,杀丞相冯去疾、李斯等,是为毁掉大秦的中流砥柱;施行严刑峻法、苛捐杂税,是为激起民变;指鹿为马,迫害良心大臣,是为把大秦的“体内健”统统消灭;最后逼反挽狂澜于既倒的章邯,给大秦以致命一击。

其中,臭名昭著的“指鹿为马”,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赵高对皇权的嘲弄:谁握有权力,谁就有话语权、命名权,或鹿或马,不是个生物学问题,而是个哲学问题。

这并不是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的想法,历史上虽然对赵高骂声一片,也不乏有人站在这样的角度去揣摩他的动机。

前引唐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甚至说赵高是为了报国仇家恨而自宫进秦宫的:“赵高本赵诸公子,痛其国为秦所灭,乃自宫以进,卒杀秦子孙,亡其天下。

明代赵时春的《史论》也说,赵高“本赵公子,为秦擒,被宫。六国未叛于外,而高优先诡计于内,欲亡秦而报赵久矣”。说赵高是以赵公子身份被擒然后被宫的,所以,陈胜还没揭竿而起时,赵高已战斗在暴秦心脏里,一心为赵报仇。

更入戏的说法来自清代吕星垣的诗《下邳谒留侯庙》之序:“孙渊如示《史记索隐笺言》,知留侯博浪之逃,赵高匿之也。”张良在博浪沙策划刺秦行动,失败后为什么能逃脱?因为赵高藏匿了他。

简直可以拍一部谍战大片了。

这些,我们确实也可以当大片看,中国历史上的编剧功力,实不亚于好莱坞。钱鐘书先生的《管锥篇》专门有一章写到赵高疑云,在汇总了类似假说之后,点题是:“野语无稽而颇有理。”

无稽,因为史料憾缺;有理,出于常情推断。



野史可以付之一哂,但《史记》中还有几处少有人注意到的细节,似乎也给“赵高复仇”说增加了说服力。

《秦始皇本纪》载,赵高指鹿为马之后,“沛公将数万人已屠武关,使人私于高,高恐二世怒,诛及其身,乃谢病不朝见”。刘邦打下武关并屠城后,曾派人去跟赵高联络,赵高怕秦二发现,会弄死他,于是就称病不上朝。

《高祖本纪》载,刘邦派去“使秦”的人叫宁昌(《汉书·高帝纪》作“甯昌”),这时候秦帝国实际掌权人就是赵高,所以“使秦”当然只能是跟赵高谈。

综合秦汉两篇本纪,刘邦大军逼近咸阳时,派人去跟赵高联络,这是史实。但谈了什么,双方提出什么停火条件,史料依然欠奉,司马迁只在后面新秦王子婴跟他儿子密谋除掉赵高时,透露了一点:“我闻赵高乃与楚约,灭秦宗室而王关中。

我听说赵高跟刘邦约好了,里应外合灭秦,然后他在关中称王。

确实,跟刘邦的使者密谈后,赵高就发动军事政变,命他女婿阎乐(时任咸阳令)率军攻入秦二所在的望夷宫,逼秦二自杀。

而阎乐在秦二一次次哀求放他一条生路之后,不耐烦地说:“臣受命于丞相,为天下诛足下,足下虽多言,臣不敢报。(《秦始皇本纪》)赵高给我的任务,是“为天下”杀你,你就甭废话了,我不会帮你转达的。

“为天下诛足下”,不就是“我代表人民灭了你”吗?

清代史学家俞樾提到此事,是这么揣测的:“望夷之事,赵高固受计于沛公也。高本赵之疏属,《索隐》谓高痛其国为秦所灭,誓欲报仇,卒杀秦子孙,而亡其天下,未为无据”。

赵高发动望夷宫之变,是接受了刘邦的指令。《史记索隐》说赵高原来就是赵国王室的旁支,痛心赵国被秦给灭了,立誓报仇,最后终于把秦王室的子孙全杀了,把大秦帝国彻底整垮。这应该是有根据的。

日本汉学家泷川资言在他的《史记会注考证》中引用了俞樾这话段后,也这么说:“高祖虽智,岂得一介之使,能使赵高行望夷之事乎?俞说甚鑿。”刘邦再有能耐,也不可能派一使者就能让赵高发动军事政变,俞樾说的有道理,主要还是赵高想为赵国复仇。

古今中外,为数不少的史学家,不约而同都采信了赵高复仇说,那是因为,只有这个动机,才能解释赵高为什么非置大秦于死地不可。

载入中国文学史的契丹女诗人萧瑟瑟,在《咏赵高》中猛夸赵高,说他灭秦之功,盖过把怀孕爱妾献给嬴异人的吕不韦,盖过兴汉功臣萧何、曹参,什么荆轲刺秦、张良刺秦,在赵高面前全都弱爆了。全诗如下:

当年举世欲诛秦,哪计为名与杀身。

先去扶苏后胡亥,赵高功冠汉诸臣。

大贾灭嬴凭女子,奇谋兴汉讵萧曹。

留侯椎铁荆卿匕,不及秦宫一赵高。

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学者,广东番禺人屈大均有一首诗《博浪行》,写的是他经过当年张良刺秦的博浪沙,起了怀古之情,诗的后半首也赞赵高:

扶苏不得作天子,总在沙丘龙一死。

可怜百万死秦孤,祗有赵高能雪耻。

赵高生长赵王家,泪洒长平作血花。

报赵尽倾秦郡县,报韩只得博浪沙。

这些赞美,当然有臆想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借赵高以浇胸中块垒。赵高为赵复仇的动机虽然没有史料实锤,但只要你不是大秦粉,不是秦政的既得利益者,不反对陈胜“天下苦秦久矣”的事实判断,就得承认,赵高的所作所为,不管动机如何,客观上都加速了暴秦的灭亡。

没有赵高,天下百姓不知道还得“苦秦”多久。

所以,骂赵高很爽,但骂之前可否想一想,你是站在什么立场上骂他的,你很怀念那个被他整垮的大秦帝国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高身世之谜
秦三世子婴(公元前206年在位46天)
赵高:迷惑了两代皇帝,一手倾覆了大秦帝国
赵高因何要玩死秦二世并摧垮大秦帝国?
辛德勇读《赵正书》︱细说赵高:他到底是不是宦官
千古绝唱《史记》经典名言50句,句句经典,字字如金,值得收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