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手炉鉴定(四)
请老师帮我看看这只炉的年代
最宽处13CM   高10.2CM  重量未称  ,全品相。
另请教老师,是保存原包浆还是清去呢?谢谢!
20090602377.jpg (106.81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2379.jpg (115.38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2380.jpg (87.92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2381.jpg (110.6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2385.jpg (80.23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2386.jpg (79.47 KB, 下载次数: 0)
看清中期的八角双提梁红铜手炉。是否祛除污垢,关键在于去垢的方法是否得当。根据本人的喜好,我总归要将这样的手炉洗个澡,还其本来面目,以达到欣赏与把玩的目的。如果兄弟日后还想转手,则保持原样亦好
既然兄弟喜爱白铜瓜楞炉,我就晒上朋友的一只20世纪初年的白铜瓜楞烧蓝手炉,供大家欣赏。(烧蓝虽然部分脱落,但烧蓝的气息犹在。)
亦顶一炉
~~~~~~~~~~~~~~~~~~~~~~~~~~~~~~~~~~~~~~~~~~~~
20080901_0f34db9919f09e03a6d7ec1rb3jESR40.jpg (139.02 KB, 下载次数: 0)
20080901_58cadbba918e0d708c78Ov0aEZAcYOJE.jpg (146.31 KB, 下载次数: 0)
20080901_2703f60d6723239f127f2FMaaGF7wPGu.jpg (106.91 KB, 下载次数: 0)
跟上一只朋友珍藏的20世纪初年的刻花黄铜手炉。附图:
炉盖为“三多”折枝桃。炉身为开窗“凤穿牡丹”、“和合二仙”。
请老师讨论一下这只炉的新老
新手遇上大问题:这个炉子算新的还是老的?
买这个炉子是冲着“郑炳兴”这个款买的。到手后的第一感觉是“新”:
1、  1、周身印象:炉身的外皮呈未使用状态,出坊时铜炉外层的膜还未被破坏(使用过的炉子,因常擦洗就看不到了。)
2、  2、内膛无炉灰留下的痕迹,只有点点锈迹。炉内铜皮焊接处割手,明显未使用状态。
3、  3、炉盖:四围圈是三段铜皮焊接,网眼内与其它炉一样有锉痕,看不出问题。
4、  4、足底外廓有轻微磨损,底部中间部位也呈刚出坊状态。用放大镜看,炉子周身无使用后的留下的细小划痕。款是刚印敲击上去的,一边轻,一边重。
请问老师,这炉子的新老。我弄糊涂了。要是真的,那也是放在库房里一直未使用的。现在退款还来得及,请各位掌眼。
20090603387.jpg (80.37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3388.jpg (62.5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3390.jpg (63.22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3391.jpg (40.24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3392.jpg (109.62 KB, 下载次数: 0)
开门的20世纪初年的白铜手炉!手炉的工艺特征完全符合当时的制作工艺。郑炳兴是当时汉口的制铜名家,他所制的水烟袋也颇有名气。钢印款识亦真,带边框,打款时因钢印与炉底平面不成90度而导致了款识一边倾斜,形成深浅不一,不足为怪。本人收藏的一只“姚春和”手炉上的款识亦是如此,所以,又打了一次,成了双款。
关于晚清---民国时期的白铜手炉制作工艺的补充说明:
白铜是以为主要添加元素的铜基合金,呈银白色,有金属光泽,故名白铜。白铜的种类繁多,用于制作手炉的白铜是何种类型的白铜?当归属于专业学术研究课题,这里无需我们进行深入探讨,我们关切的是白銅手炉制作的工艺特征,有助于我们辨别手炉的真伪。
这一时期的白銅手炉,炉盖与炉盖的边圈的结合、边圈边条的接合、炉身的接合、炉身与炉底的接合缝隙都是依稀可见的。毋庸置疑,这正是这一时期白銅手炉的工艺制造特征!其它白铜物件,如水烟袋等亦然。
现代赝品手炉,作伪者不谙此道,急功近利,整体翻砂,并无接痕,注重于表面美观,往往给人一种工艺精美的视觉错误,反而使人们误以为真!
真伪的判断往往仅在“一线之间”!见多方能识广,望新手们在不断实践中去悉心观察、揣摩。
又得一炉,请老师赐评!
此炉尺寸较小,可托于掌心。尺寸为8.5/11/6.2CM  重281克
特点:
1、整板敲击而成,看不出焊的缝隙,转角处可见如老师所说的敲击纹。
2、炉盖花纹精美,有七个圆形图案并伴有多种花纹组成。有万字纹、心字纹、冰凌花纹及其它花形几何纹饰组成。
3、板材较厚,大于1MM(未量),盖与炉结合紧密,倒立也不会掉下来。
4、底角包边,象木箱包角一样,增加其耐用性,也增加其艺术美感。
疑问:
1、炉子周身用红铜制成,可底部包角及提梁却是用黄铜制成,难道底子是用坏了,再找工匠后加的?但从包角的包浆看却很老且形成一体,炉底未包的地方看也并无过分使用致坏的迹象。即使底是后加的,那么提梁为什么是黄铜的呢(从铜质看,应是精黄铜)?
2、从炉膛内部看,包底的地方四角有金属质地的反卷状铜皮(疑与铆钉相同作用),由于灰垢太厚弄不清是坏了重补的还是原本就包了底。但是加了底毕竟美了许多。
3、由于包浆太厚不敢洗,怕洗了发现哪一个地方有补过的痕迹就不太好看了,洗还是不洗呢?
[ 本帖最后由 huaiwen 于 2009-6-3 17:05 编辑 ]
20090603411.jpg (134.55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3412.jpg (125.3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3414.jpg (184.45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3415.jpg (105.98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3416.jpg (125.2 KB, 下载次数: 0)
手炉大开门!看明末清初。手炉的铜包角应该是原配。形制与我前面所晒朋友的一只明代包角红铜手炉相似。提梁是黄铜的不足为奇,原因是红铜价高,黄铜价廉,且抗拉强度较之红铜要大,所以在当时被广泛运用。手炉的内膛切忌清理,否则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切记!看图炉盖稍有变形,亦切忌锤击!想要复原,可用硬木小心施压,下面所垫之物亦是硬木为妥。炉盖清洗需格外谨慎,去垢不能性急,“慢工出细活”、“性急吃不得热豆腐”,单凭上面的那个手炉的清洗经验,我觉得兄弟成功清洗此炉的把握是完全具备的
另贴上今天看书得来的几幅图画,以表谢忱!
20090603424.jpg (156.01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3425.jpg (133.91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3426.jpg (84.69 KB, 下载次数: 0)
20090603427.jpg (129.33 KB, 下载次数: 0)
再附和一只朋友珍藏的与你这只手炉纹饰类似的明末清初红铜手炉。此炉铜质精良,色气一流,赏心悦目。相信你的这只手炉经过清理之后,也决不会亚于此炉的!等你吃透要领,精心清理成功之后,届时再把它晒上来,让吾等共赏!
再晒上一只朋友珍藏的明末清初“王泰源制”编织纹红铜手炉。此款“编织纹”手炉炉底四角制作工艺特殊,呈凸起形状,甚为难得。由此可见,“编织纹”亦非张鸣岐手炉的专利,当时其他制炉大家亦能生产。由此形成明代手炉具有代表性的风格。这项打造工艺后来不知何故失传?真是令人困惑、耐人寻味。。。。。。
再晒一只清代早期的双提梁“顺昌号制”红铜手炉。(未经清理,原汁原味)
手炉有款和无款在尺寸、大小、质地、形制基本接近的情况下,市场参考价格区别甚大。人们追捧名人名家的作品,趋之若鹜,历来如此。这样,使得一些利欲熏心的作伪者刻意去仿制名家的作品来鱼目混珠、从中渔利。手炉作伪、加款亦由来已久。据马未都先生在一次“收藏专题”的学术讲座中披露:“目前署名‘张鸣岐’款的手炉存世量就有4万只之多!”不知马先生所说的4万只,包不包括现代的赝品?老仿“张鸣岐”手炉可称得上是“寄托款”,只要手炉精美,尚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新仿“张鸣岐”手炉则不伦不类、“东施效颦”,无法体现真品所内涵的文化艺术的气韵。还有就是老炉加名款:炉子是老的,款识是后加的。此类手炉的杀伤力较大,没有足够的鉴赏功力就难以区分。完全要靠一双“火眼金睛”来予以识别。西游记中的真假美猴王,就连观音菩萨都不能分清,只有如来佛主慧眼独具方能识破!足见功力深厚之伟大!一眼识真假谈何容易?吾等收藏爱好者更要戒骄戒躁、苦心孤诣地不懈努力!
名家刻铜,工艺精湛,功力深厚,运刀自如,游刃有余。其刀法娴熟,风格卓显,绝非一般平庸仿造者所能企及。现晒上晚清水烟袋刻铜名家“心田”的刻铜图片,观其卓越的技法,来感悟大家风范。
水泊人摘自shoukaitang12于雅昌论坛的《###铜手炉收藏的心路历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赏遍古玩【历代铜手炉(三)】
明手炉名家张鸣岐手炉,来自藏友liuxiongf-铜器-地摊交易-华夏收藏网
手炉为昔日暖冬神器 今日成收藏雅玩
古人的暖手神器 手炉近年来在市场上炙手可热
小话铜手炉
煅铜錾花手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