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文:读《五铢纪年从考(北朝与隋)》的体会

附言:这篇小文写于2004年,当时应开元泉社版主笨笨泉友之邀,赶场写出的读后感。现在回头再读,感觉中间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先转帖在这儿,接下来会写一篇专门讨论北魏永平五铢的文章。

 

近日有幸拜读杜维善先生的《五铢纪年从考(北魏与隋)》(以下简称《从考》)一书,不但在泉学上获益匪浅,同时被杜先生严谨的学风深深触动,为了完成笨笨版主布置的作业,当然主要是为了加深学习效果,写下这篇笔记。
1、 北魏永平三年(510年)所铸五铢

“我们可以看到传世有一种五铢,铜质粗涩,文字放逸不整,五字交叉略直,仅在上下划处稍为有些弯曲,铢字,朱旁上下折方向几乎相等,金旁倾斜;既无西汉五铢之严谨,也无北魏以后几朝铸出那样轻薄的钱,钱径2.55公分,重3.52公克。”(引自《从考》第一章第三节)

杜先生把这种穿上带上横划的五铢断为永平三年北魏宣武帝所铸,因手头没有实物,不敢妄加评论。在此只是记录下来,以后留心收集。
2、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所铸五铢

“这种五铢钱径由2.43公分至2.21公分,平均为2.71公分;重由2.94公克至1.25公克,平均重2.30公克。从形制上来看和以前两种北魏钱完全不同。文字上,五字交叉直笔,狭长。铢字金旁微斜,金头不正,金中四点,常常不明显或有缺点,朱旁上下折相等,有时上折略向右倾。正、背缘皆阔。”(引自《从考》第一章第四节)例图见图一:

 

图一这种五铢大家一般称为“大统五铢”,还有一种厚重的也称为大统五铢(图二左侧一枚),尽管也曾产生过疑问,但从来没有深入考虑过,看了杜先生的分析后,觉得确实把它断为北魏熙平二年所铸似乎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在我过手的此类五铢里面,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多有毛边或流铜,铜质较粗,上图这枚属于规整型的,既便如此,毛边和流铜也很明显。和公认的厚重型大统五铢相比,无论是是材料还是工艺显然都落后一截,既便和永安五铢相比也是落后,因此可以断定此类五铢铸造时间应在北魏孝庄帝永安二年(529年)以前,而根据史料记载,北魏在太和十九年初铸太和五铢以后,只有永平三年和熙平二年曾经铸造过新钱,如果上文永平三年所铸五铢能够被证实,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此类五铢就是熙平二年所铸。
3、 西魏大统六年(540年)所铸五铢

“平均钱径2.50公分至2.21公分;平均重3.62公克,钱面、背缘阔,背内廓也阔。‘五’字狭长,中间两划交叉直笔,五字左旁有一竖划;‘铢’字金旁狭长,金头三角窄,有时向右倾;朱旁上下方折长而相等。”(引自《从考》第四章第三节)例图见图二左侧一枚:

 

图二左侧这种五铢通过陕西省咸阳市胡家沟西魏候义墓的发掘出土资料已经证实为西魏大统六年所铸,应无异议。
4、 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年)所铸五铢

“这次所铸的五铢,不论在形制、钱文上基本和六年所铸的五铢一样,但钱本身没有六年的五铢那么重,因此市明显的减重。”(引自《从考》第四章第三节)例图见图二右侧一枚。

图二右侧这种五铢大家一般称为“隋五铢”,杜先生把它断为大统十二年所铸,而把常说的曲笔隋五铢断为隋朝铸币,理由是这种小样的五铢和大统六年所铸的五铢风格接近,这个结论确实商榷:

首先这种小样的五铢存世量非常大,而曲笔五铢存世量相对来说无疑少得多,隋朝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需要流通的货币不可能比西魏少,而西魏自大统十二年(546)年到557年北周建立十多年的时间也不可能铸造出这么多的钱币,尽管杜先生在书中说隋朝曾继续鼓铸西魏五铢,但是一个统一后的国家继续鼓铸前朝的货币,这个说法让人不能信服。

其次,西魏在大统六年和十二年两次铸造钱币,同为官铸,时间仅相差六年,西魏经济稳定发展,国力日强,应该不会发行这种减重幅度这么大的货币,这点似乎也解释不通。
结语

北朝五铢自成体系,有着比较明显的传承关系,研究起来自有规律可寻,但仍有若干悬而未决的问题没有解决,如果能够秉持杜先生那样严谨求实的学风,大胆求证,相信离最终解决的时间不会很长。 

孙伟 写于 2004-12-1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泰初:永平五铢考辨
铁血北朝186:东西魏正式分家,抢人大战上演
南北朝五铢三大谜随谈,天监!西魏大统!内郭!
繁杂琐碎的历代五铢钱,能全部分清的才是绝顶高手!
内郭五铢归属及断代初考之二——起于西魏还是北周?
戏说北周四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