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绘画追求的意境

在谈论诗歌和绘画时,我们常用到“意境”这个词,尤其是在欣赏中国传统文人绘画作品时。然而什么是意境?在欣赏一幅传统绘画作品时,除去画中的具体物像之外,我们又可以获得哪些意境呢?

题图:《读碑窠石图》 五代时期 作者 李成 王晓

壹 什么是“意境”

首先,来了解一下组成“意境”的“意象”,“意象”这个概念对于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比如在《周易·系辞》中就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的说法。在《周易》中说的“象”,是指卦象,古人用卦象来记录和推断宇宙万物的变化,并推算其运动规律。

后来这种“象”便被借用到文学、哲学的范畴中,特别在诗歌创作时,常常借助客观物像来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情绪,这些外在的事物——包括人物、社会、自然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很多典型的、符号化的意象。

诗人们对这些典型意象进行了拟人化、人格化的加工,比如:借用菊花,来表达清高、脱俗的气质;借用梅花,表达纯洁、不屈、独立的高尚情操;借用荷花,表达出淤泥而不染、不同流合污的品质。常用的自然意象还有:松、兰、竹、梧桐、杜鹃、鹧鸪、寒蝉、鸿雁、柳树、明月、芳草、芭蕉、秋水等等;社会意象包括:长亭、关山、羌笛、琴瑟、月老、青梅竹马、逐鹿问鼎、杜康等等。

在了解了上述意象之外,我们再来谈谈意境。一幅画,尤其是中国的文人绘画,特别强调画中要有意境。而意境正是由上述这些意象所组成的。画家们将自己的思想、观念、情绪、感悟与客观对象融合后,通过笔墨语言创造出各类意象,再将这些意象综合组织、排列、经营,由此创造出一种气象、氛围、格调、风格——这便是画中的意境。

贰 浅析中国文人绘画中的七种意境

文人绘画正是通过创造意境,让画家本身的主观情思与客观对象融合一致,能够诱发、激发观众的联想、想像,将画中的意象和主观感情融合,从而获得审美愉悦,体会到精神的高度以及能够打动灵魂的力量。画家的情思包括他本人的思想、理想、观念、信仰,因此传统文人们在评价画作是否优秀时,便将其中的意境作为最重要的指标。

对于画家本人来说,首先要追求一种画外之意,也就是说画画的终极目的不是再现客观物像,也不追求技巧本身,而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悟。其次,在追求神似的基础上,追求灵性,将自己与客观世界融为一体,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人生境界。

而绘画,是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独特体验、生命过程中的瞬间体验。这种通过绘画表达“自然之性”,“本人之性”成为文人画家们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正因此,在评价一幅画是否优秀时,画家本人的人品、学识、修养、格局、境界也成为标准之一。

那么,具体说来,传统文人绘画的意境有哪些呢?

笔者尝试结合一些经典作品,做大致的梳理,主要包括有以下几种意境,或者也可以称做几类美学思想,分别是:寒荒、孤寂、虚幻、丑拙、潇散、淡雅、简约

以下,我尝试结合具体作品欣赏,来看看这几种意境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1,寒荒之境

古人善用枯树、寒鸦、野鹤、雪松等意象表现一种宁静、空灵、幽远、萧条的氛围。在王维时代,就开启了用水墨画寒林图的先河。此后的文人画家更将这一意境与空虚、寂静的禅意相结合,形成中国绘画中特有的寒荒美学。

范宽(传)雪山萧寺图

比如传为范宽所做的《雪山萧寺图》,此画构图不同于范宽其他作品,山石树木直现于幅前,不留空间,山顶密林寒树丛生,山间布置古刹、寒泉及行旅,以水墨染出阴霾的天空。让观赏者觉得有一股寒气袭来的身临其境感。

雪山萧寺图 细部

另外本文上附的李成《读碑窠石图》,也充分展现了这种寒荒的意境,整幅画面透露出一种孤傲、旷远、萧瑟的情绪。

2,孤寂之境

传统文人心灵上一贯保持孤独寂寞,追求独立的人格,超越尘世、世俗的羁绊,这样更能感受宇宙、生命的本源。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更是将这种寂寞做到了极致,他所画的风景中,很少敷色,他所描绘的山、水就是纯粹的山与水,其中没有任何的人物、车马、舟船、鸟兽,最多也就有一个简单的茅屋,这孑然孤立的棚子中,空空如也。

容膝斋图 倪瓒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认为,所有那些用于点景的人物、车马、舟船、鸟兽都显得俗气。倪瓒这种真寂寞的世界已经达到:水不流、花不开的境界。在很多时候,这种孤寂之美也伴随着寒荒的意境,比如倪瓒这幅《幽涧寒松图》:

幽涧寒松图 倪瓒 故宫博物院藏

3,虚幻之境

传统文人绘画并不看重对客观事务的再现,认为那太工具化,他们更看重如何表达作者的主观感受。这种思想来自于老庄和禅宗,认为宇宙生生不息、一切处于变化之中,我们所感受到的是虚幻的事物。只有充分意识到世界的虚幻性,才可能理解实体性。

春山瑞松图 米芾(传)台北故宫藏

从传为米芾的这幅《春山瑞松图》,可以感受下他所独创的“米家山水”、“米氏云山”,其主要技法称为“米点皴”。这一技法突破了传统运用线条表现峰峦、云水、树木的方法,用点、横表现烟雨迷蒙、变幻无常的江南自然景色,他尤其擅长画烟云变化,雨霁烟消的山水。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

《潇湘奇观图》画心部分

4,丑拙之境

与美和巧相对应,中国文人并不迎合世俗所谓的美和巧,而是追求丑与拙,这种思想来源于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在绘画中,便形成不过分强调技术,将技巧的痕迹降到最低,产生出一种率性、天真的拙朴之美。这种思想体现在山水风景画中,便是所追求的奇峰、险峰、枯木、丑石等等这些意象,用它们来达成丑拙的意境。

《读碑窠石图》局部1

《读碑窠石图》局部2

《读碑窠石图》局部3

《读碑窠石图》局部4

李成生活的年代是919-967年期间,由五代入宋的画家。他的笔法之中两类独创的特点,一类是将山石画得如卷云,后人他这种皴法为“卷云皴”;二是将冬日的枯树树枝表现得像“蟹爪”。在此画中,这些蟹爪构成的枯枝,产生了一种内含生命张力的笔墨语言,它们与肃穆的石碑形成一种动与静的对比,这些张牙舞爪的树枝,从乱石中一直肆意地、毫无顾忌地伸向天空。这些扭曲而张扬的蟹爪密密匝匝、上下呼应,与纪念亡故之人与事的石碑,叠加成一副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它们代表着对生与死追问和敬仰。

5,潇散之境

潇散,顾名思义便是萧瑟、潇洒、闲散、疏旷等等,如陶渊明、竹林七贤、孟浩然、王维等一类的文人所提倡的自然不拘,超越传统秩序,回归本性,如此方得大自在。

《高逸图》

唐代画家孙位做《高逸图》,在卷中表现了四组不同的人物和侍者。现藏上海博物馆,绢本设色。纵45.2厘米 横168.7厘米。《高逸图》为其所作《竹林七贤图》残卷。目前我们只能从图中看到四贤,这四位人物面容、体态、表情各不相同,四周的侍童、器皿、坐垫也起到丰富人物性特征的作用。画名“孙位高逸图”为宋徽宗赵佶所题,这幅图刻画了魏晋士大夫“高逸风度”的共性,又刻画出了他们的个性。人物着重眼神刻画,得顾恺之“传神阿堵”之妙。

《高逸图》局部1

《高逸图》局部2

南宋画家梁楷的这幅《泼墨仙人图》,不仅透露出描绘人物的闲散、不拘的性格,也是作者本身精神状态的自然流露,被“梁疯子”梁楷,本身就超凡脱俗,潇洒不羁。这幅人物画一气呵成,不做雕饰,也展示了一种丑拙的艺术境界。

6,淡雅之境

以魏晋时期的隐士为代表,他们深知淡雅才能够让人更加清醒,在画作中不强调形似,而追求淡而无味,内敛而隽永。到了北宋时期更将这种淡雅美学推到极致,包括在日常生活使用的家具、瓷器等均受到这种淡雅美学的影响。

王冕、吴镇梅竹双清图 局部

梅竹双清图 细部

王冕 墨梅图 纵68厘米横2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比如王冕的《墨梅图》,图中的梅花枝条伸展交错,用笔挺劲有力,画花朵时用了“一笔两顿挫”,简洁畅利。王冕这首题画诗更充分展示了对这种淡雅美学的追求:

我家洗墨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7,简约之境

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画家们抓住其核心本质,尽量用最简单的笔画画出其精神上的真实。这与我们如今常说的“极简主义”有类似之处。一方面,古代的文人画家们尽量做减法,同时也常在画面中留白,形成一种简约的风格,但却创造出更丰富的意境。

郑思肖《墨兰图》纵25.7厘米、横42.4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比如南宋遗民郑思肖所绘这幅《墨蓝图》,就用极简的几笔,勾画出清新疏朗、古朴恬淡的兰花。郑思肖(1241—1318)本名因之,为了纪念被蒙古灭国的南宋,改名“思肖”,因为“肖”是“赵”字的一部分,这就像他为自己所取的字“忆翁”、号“所南”一样,都暗含着对南宋故国的怀念。宋灭后,他隐居吴下(今江苏苏州),坐卧不肯向北。他为居室匾上题为“本穴世界”,“本”、“穴”两字相加,暗指“大宋”。

郑思肖的这幅兰花没有画根,体现了他虽为亡国之民,但仍是布衣傲骨,坚贞不屈的精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寒荒孤寂、虚幻丑拙、潇散淡雅:从经典作品看传统绘画追求的意境
他的山水画,被誉为古今第一!06
古画鉴赏:宋·李成《读碑窠石图》
《读碑窠石图》 北宋 李成 绢本水墨。1...
荐读 | 深度解读古人寒林图(附宋元寒林图宝鉴)
北宋山水画家李成,所钟情的平远构图与寒林老树,到底好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