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命题格局及应对策略

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命题格局及应对策略

江苏省东台中学  王兆平  胥照方 

    文学类文本阅读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新课程标准人文性和应用、审美、探究能力的考题,本大题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从江苏高考独立命题11年的实践来看,这一块考生的成绩远不如文言文及其他板块,与第六板块论述类或实用类文本阅读相比,差距更大。统计结果表明,近三年,其得分率最低。每道题的省均分少的只有零点几分,多的也不超过分值的一半。因此,分析命题格局,掌握应对策略,对考生参加未来高考意义重大。

一、江苏11年高考文学类文本命题回眸

2004   《草堂·诗魂》        高 放

2005   《波兹曼的诅咒》      周国平

2006   《一幅烟雨牛鹭图》    汤世杰

2007   《麦  天》            雷抒雁

2008   《侯银匠》            汪曾祺

2009   《上善若水》          张笑天

2010   《溜  索》            阿 城

2011 《“这是你的战争!”》    宗 璞

2012   《邮差先生》          师 陀

2013   《何容何许人也》      老 舍

2014    《安娜之死》          列夫·托尔斯泰

二、 命题方法及答案表述的基本走向

(一)命题角度多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1.对文本重要语句的体悟,揣摩,有时要求分析语句的丰富含意。如2010年《溜索》第11题,“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答案为“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多方面描写,使人如临其境。”这种考查描写类表达技巧,可转换角度设计题目,即“文中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险峻气势?” “视觉、“听觉”,由所见之景方位不同推出“视角变化”,而“俯望那江,蓦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则可分析为内心感受。

有时要求指出语言的特色。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答案为“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回答这一问题,涉及到考生对全文的把握,主要是回答都江堰的意义和影响。这种意义和影响都是抽象的,需要考生认真把握和思考,不能生搬硬套。

2.对文本结构的分析,有时是分析作品整体构思的特点,有时通过分析谋篇布局来呈现。如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第11题,“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4)”答案为“(1)补充交代上文征调动员大会的内容。(2)为下文具体描写不同的学生形象作铺垫。不同的学生形象指充满爱国热情的工学院学生、逃避征调的蒋姓学生、主动要求入伍的澹台玮。”立足情节,体会人物形象,是常规题目,这在平时也是常练的,很切合中学生的实际。
  
有时又要分析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有时通过分析关联度来呈现。如2007年《麦 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6)”答案为“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做铺垫;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有时通过分析材料安排的特点来呈现。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1题,“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5)”答案为“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其“作用题”属于常规题,对该类题的思考和回答,应涉及“内容上”和 “结构上”两大方面,考生如能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应不难作答。特别是上述两题又分别指向了“结构”和“内容”,解答时需有些“领起”、“铺垫”、“呼应”等常见术语的运用。

3.对文本形象和意境的欣赏有时要求分析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如2010年《溜索》第13题,“文中写领队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6) 答案为“(1)'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2)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爱部下;(3)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4)一声唿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他的英雄气概,粗犷豪迈。”

鉴赏人物形象题,也可以要求分析作品中的其他艺术形象,这一题型也是平时训练重点,只需找出和人物相关的内容,再根据内容概括形象的特点即可。如2012年《邮差先生》第12题,“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 第一处,善解人意,替人着想,热心体贴;第二处,善于自责,心地善良,乐观开朗。答案为“看见学生给家长写的信,他就能大致猜测到内容,并体谅到家长的辛劳;邮差不免要送递坏消息,他为此感到遗憾,并衷心希望没有坏消息。这两句写出了他善良仁厚的性格。”

4.对文本主题的概括或对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把握多半会是直接发问的方式。如2008年《侯银匠》第13题,“文中画线的两处,分别表现了侯银匠什么样的情感?4分)”答案为“(1)甜:因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了;嫁了个好人家(女儿有了个好归宿);可以为自己女儿打首饰了。苦:女儿出嫁后自己会很孤独;女儿出嫁也只能给这点首饰。(2)深沉的思念,难言的孤独,自我安慰。”分析把握的依据在文本。第一个画线句,表现了侯银匠又甜又苦的心情。具体地说,侯银匠既为女儿终于长大成人(“中年丧妻”,把女儿拉扯大很不容易),嫁了个好人家(“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总算还能为女儿提供一点金首饰(“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现在自己可以替女儿打首饰了而感到喜悦,又为女儿出嫁后自己将会很孤独(最后一段就反映了其孤独)和自己只能给女儿这点首饰(虽然女儿说“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但事实上还是有点寒碜)而感到难受。第二个画线句,写侯银匠的糊涂语,虽无理却很妙,因为如果不是对已出嫁的女儿思念如此之深,是不会有如此出人意外的行为的。“才一个人笑道”,既反映了他孤独的处境,又反映了他只好自我安慰的情态。

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如2011年《“这是你的战争!”》第14题,“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6分)答案为“(1)深刻寓意:①雪:昆明很少下雪,用下雪天寒渲染气氛,暗示战事紧急,形势严峻。②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2)表现人物:①孟弗之见到雪白的腊梅林,暗喻他路遇蒋姓学生后的沉重心情。②萧子蔚、澹台玮面对雪已消了大半的腊梅林,暗示他们消解了内心的淡淡纠结,彼此之间理解更深了。③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其中深刻寓意的第②点“腊梅林:用傲雪的腊梅,象征爱国知识分子的高洁品格”,表现人物作用的第③点“澹台玮走入腊梅林,人与梅相映,隐喻坚贞人格”,都要求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二) 答案表述规范,呈现要求越来越高。

1.多点化。如2007《麦天14题,“文中叙写了如今关中'麦天’的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6)”从文中的内容来看,“哪些”多达四个方面,答案为“女看娘的交通工具变了;麦客少了;收麦子用收割机了;收麦子的时间缩短了。表现乡村在向现代化发展(或表现了农村的进步)。”这类题目是按点给分的。这种多点式、多层次性的答案要求,今后高考试卷中将会有较明显的增加

2.规范化 “规范化”一指答案的层次要清楚,而不是笼而统之地说一通;一指用语要是“行话”。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第13题,“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6)。” 此题有两问:第一问实际是含义题;第二问仍是人物形象题。回答这两问,题干提示联系文中两处画线句,其意在给考生以作答的方向或者说是暗示,因而其难度并不是很大,关键是在审题上是否能准确。答案为“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性格特点: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3.精炼化。文学类文本阅读的答案不限制字数,但这不是说可以直接从文本中摘录很多原话,更不是答得越多越好。答案的重点要突出,语言要概括,要精炼。凡答不到点子上,写得再多也是拿不到分数的。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打好草稿,决不能草率从事,马马虎虎写上去。如2004年《堂·诗魂》第19题,“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4)”答案为“①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②杜甫的苦寒人生;③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矛盾冲突。

三、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命题的两个突出倾向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所指的表现手法往往是广义的,从综合的角度考查这方面的题目比较多。探究能力题从2008年起江苏高考明确考查,这些年一直“坚守”在阅读题的最后一道,是江苏新课程实施以来新高考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一)表现手法上的综合性。文学类文本表现手法的分析与赏鉴包括三层内容。一是描写手法方面,有动静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虚实结合、对比、映衬(正衬或反衬、以人衬人、以物衬人,以闹衬静等)、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似褒实贬或似贬实褒、细节描写、象征等。二是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三是修辞手法,如《考试说明》上就列举了常见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七种。如2006年《一幅烟雨牛鹭图》第14题,“文章开头两段的景物描写各有什么特点?你更喜爱哪一段?请从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说明理由。(5分)”此题的分析就包含了上述“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两大方面。答案为“第一段侧重对牛作静态描写;第二段侧重对鹭作动态描写。第一段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传神地写出了老牛雨中的状态。第二段运用比喻、比拟的手法增加了画面的动感,营造了和谐的氛围。”再2014年《安娜之死》13题,“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4分)突出考查了描写手法这一方面,答案为“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解答此题还要注意抓准要求,分析的是表现手法而非内容:特点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作用亦为侧面描写的作用

(二)探究能力角度的丰富性。《考试说明》就“探究”提出了三个角度要求,这些年试题都有所体现。

1.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不同的角度”要求从广度“挖掘”,可能某点内容在文本中已有交代,需从另外的角度回答,由此及彼,由点到面。“不同的层面”要求从深度“挖掘”,回答时应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相关意思说清楚,说透彻。这类题目一般有一定的难度。如2013《何容何许人也》第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6分)”,答案为“①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②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③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④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这道题显然是考查学生发掘作品意蕴和探讨作品创作意图的能力。可以从三个角度发掘、探究:何容为何有这样的性格;作者如何评价何容的;作者如何从何容身上反衬自我。考生需要结合上下文考虑句子本身的含意,考虑作者写作的意图以及句子的言外之意。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此类探究题主要体现在小说阅读和写人为主的散文阅读之中,探讨民族心理要从“类”的角度,弄清文本中写一个人往往是为了写出一群人。探讨人文精神,则要对相关内容进行升华,不能就事论事。如2010年《溜索》第14题,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6)”答案为“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无论是探究深刻意蕴,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取向,都要从不同角度出发,由表入里、由点到面去发掘。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个性化阅读”要求答出自己的见解、感悟和体验。如2009年《上善若水》第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 ” 《上善若水》,作者是“宠辱不惊的传奇作家张笑天”,新浪网称“张笑天的作品着重反映当前社会生活,探索人们的思想、情操、道德、信仰、法制、人性等问题”。原刊20089月《吉林日报》。阅读时我们就要有作者写水的目的不只为水的深二度思考,把文旨与写作的背景以及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对答案有更好更全面的把握。答案为 “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个性化的阅读,又要注意答案中尽量结合文本。2014年《安娜之死》第15题,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6分)蜡烛的比喻,写出了安娜死亡前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趋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这句话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又可以理解为作者对安娜之死的总结。画龙点睛,暗含着作者的喟叹同情。解答此题,要结合情节来回答。此时的安娜已被火车碾过,是渐渐死亡的过程,亦是作者对她一生的作比。

 一方面不能脱离文本,另一方面又要有自己的个性化理解,这就是高考阅读的辩证法,也是我们的大境界。

四、2015年江苏文学类文本将会怎么考?又该如何应对?

就选材角度而言,江苏《考试说明》规定:“文学类文本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的诗歌或戏剧作品。”但从实际情况看,“选择合适的诗歌和戏剧作品”来命题有很大的难度,因此11年来的文学类文本考查材料不是散文,就是小说,而且小说、散文篇数比例是562004-2007皆为散文,2008-2014七年中,2009年和2013年考了散文,其余五年均为小说。其中2005年周国平的《波兹曼的诅咒》,当年高考现代文阅读仅此一篇,《考试说明》曾将其归类为论述类文本典型题示例。事实上江苏自主命题的前四年并没有形成文学类文本和论述类文本或实用类文本同时考查的格局。

还有两点要说,一是2013年老舍的《何容何许人也》,命题者解释“为了保证文体的自然过渡和考生的基本适应,选择了这篇与小说文本写人记事美学特征相似点很多的记人散文”(2013年高考(江苏卷)试题分析》)。二是为了命制试题的需要,多数文本是经过命题者的删节删改。如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就是从原文约2800字,删改成1269字的。其他选文也多是如此,成为千余字长度的阅读文本。

文本若取材自小说则有两种可能。一是选取精粹的短篇小说,如《侯银匠》、《溜索》、和《邮差先生》。一是长篇小说节选,如《“这是你的战争!”》节选自宗璞长篇小说《西征记》,《安娜之死》则是选自列夫·托尔斯泰长篇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11年来,作为全国文化大省强省,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取材充分体现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无论是哪一类文本,都一定具备以下四大特点:必将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必将体现出某种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必将有内涵丰富的语言,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必将在学生熟悉的范围内有所变化,有所提高。

从命题角度看,多年来,文学文本的阅读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一种套路,比如文本的选择,甚至每道题的赋多少分,都有固定的套路。2014年调整较大,不少的高三一线的教师和考生认为命题很不上路子。选材则更出乎众人意料,节选了一篇外国长篇小说中的一章。命题组长骆冬青教授对此发表了他的看法:这种变化就是打破套路,回归到文本上来。这就提醒我们阅读理解的在文本。没有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便成了水中月镜中花,高考应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江苏高考的改革就有可能被架空。

江苏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这一块,已充分还必将表现出其“强势”来。概括讲,一有“3自”:体裁自选,或许2015年就考小说,以为小说、散文篇数对等。目前虽只考了小说和散文,但将来绝不是没有可能考诗歌和戏剧,文学的样式有别,而鉴赏的能力相通;自立形式,11年来,命题样式年年翻新,年年都有新题出现;自选角度,同样一个语段,江苏人总要选择一个更大又更巧的角度,力求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平,也考出命题专家的水准。二有“1保”:就是不管怎么变化,有一点保证不会改变,那就是文本为主体的地位不动摇,阅读理解都必须强化文本的意识。三有“4大自由”:虽然范围圈定在文学类文本上,但在上述四大特点中依然游刃有余。无论它在何方,又出自哪里,都可以选。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高考,命题将更加灵活。我们在文学文本阅读上,寄语广大应考的学生,要努力固本扩源,拓展阅读视野,在上文所述的“文本理解”能力的提升上下硬功夫,在自己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化上下大功夫。真正让自己能“语”能“文”,唯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变偶然为必然,变被动为主动,变万变于不变。

(一)开阔阅读视野。涉猎各种文学体裁,多读书,读好书。诸如名家散文、小说等。了解西方现代小说独特的叙事方式、多样的审美取向和复杂的价值判断。能深入阅读理解作者及其文本,学会抓住阅读的本质和核心。

(二)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对过去几年的高考试题精心研究,了解高考命题的特点,分析考题答案得来的依据,以探索解题的规律。

(三)掌握一些做题技巧。1.赋点得分。高考的主观分析题已经不再有字数的限制,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充分地思考问题。这也提示我们,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答一些,答多了不扣分。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要设①②③等序数号回答,可以做到答题清晰、明白,可以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2.融会贯通。阅读全文完了以后,一定要看一看文后的题目,往往题干会提供一些很重要的信息,它们是我们分析与鉴赏的“定海神针”。融会这些信息,对我们理解文本把握答题方向有很好的作用。3.切问近思。要尽量用原文中的话或稍加修饰概括的话作答。这是我们做好阅读理解题的“压舱石”。实际上,一套阅读题,四个题目的话,至少有两个题目是可以直接用原文中的文字回答的,另两个题对原文中的词或句子,间接概括方可回答。所以,我们常说 答案都在原文中,看你会找不会找。具体有以下路数:①在题目的上下文寻找;②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寻找,主要找中心句;③可以抓住重点词语加以连缀、概括;④涉及主题的要纵观全文,从每一段提炼一个中心句,然后概括;⑤要紧紧扣住题目,了解其含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完结篇】江苏2019版考试说明典型题示例解读
文学类阅读:分点作答,“点”从何来?
问考∣冲刺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如何提分?一线教师为您支招
江苏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有何命题规律可言?
散文化小说命题特点及备考策略
高考文学作品探究题命题类型、答题技巧浅探 -【SOHU-红树林】红树主人之粤教版高语学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