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粤乐漫谈】特刊——20世纪30年代粤乐在广州的传播研究

编者按:前几期谈话摘录中,邓希路老师向我们描述了他儿时亲历过的,旧时广州热闹和乐音乐氛围,让人心向往之。而比邓老师口中年代还要稍早的二十世纪30年代,广东音乐正值她的发展高峰,彼时的广州茶楼、戏院林立,各民间乐社蓬勃发展,为广东音乐提供了一片乐土。

今日,就让我们透过师姐居地希之佳作,来了解上世纪30年代粤乐的生存面貌。


粤乐是本土音乐文化与外省音乐文化相融合的产物。本土音乐文化包括“八音班”、“锣鼓柜”;“坐堂吹”以及“十番锣鼓”等民间吹打乐形式;民歌、民谣、山歌、童谣、咸水歌等民间歌唱形式;广泛传播的佛教、道教等宗教音乐;以及粤剧的戏曲音乐、木鱼、龙舟、南音等曲艺音乐。外省音乐文化包括中原古乐;弋阳腔与昆山腔(昆曲)的戏曲音乐牌子曲;和以江南地区为主的民间小调小曲等。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乐或语音,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

An Autumn Moon Over The Palace Of Han Dynasty 余其伟 - A Special Collection Of Huqin Solos By Yu Qiwei (Yu Qiwei Huqin Du Zou Zhuan Ji)
《汉宫秋月》源自江南曲调。此版由余其伟与香港中乐团共同演绎,改编之后的作品调性与层次更加丰富,听来耳目一新。
(八音班与咸水歌)


粤乐的发展经历了“孕育期”[1]、“形成期”[2]和“发展期”[3]。

在孕育期,外省音乐文化全面进入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本土音乐文化有了全面的融合。民间器乐演奏多演变为既有演唱又有演奏的活动形式。现如今行走于广州番禺的沙湾古镇,依然能寻觅到粤乐之“源”。粤乐的“形成期”,出现了大量的民间乐社,逐渐形成了粤乐所具有的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地方特色浓厚的主体风格;出现了何博众、严老烈等粤乐代表人物。在“成熟期”,出现了“人才辈出、创作繁荣”的现象,如“何氏三杰”何柳棠、何与年、何少霞等,“四大天王”[4]吕文成、尹自重、何大傻、程岳萍等创作了大量的粤乐作品。粤乐民间乐社在海内外的建立,更是促进了粤乐的“广传播、大普及”。该时期,也是粤乐发展史上出现的第一次高峰。

(沙湾何氏宗祠)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民间历来有喜好器乐演奏的传统,由此产生了众多的民间乐社。民间乐社既是“载体”,一种演出组织,也是一种“表演空间”。


我们通常所说的“私伙局”可以说是“民间乐社”的初级形态,“民间乐社”是“私伙局”的高级形态。“私伙局”、“粤曲”、“玩家[5]”构成了粤乐发展的一条完整的生态链[6]


早期的民间乐社的活动方式较为轻松、自由,若无固定的演出场所,召集三五社员也可组织一场“音乐会”。


晚清以后,“私伙局”形式的“民间乐社”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逐渐推动了粤乐三大中心的形成。其一为以广州为轴心,辐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本土中心,民间乐社如易剑泉领衔的素社、济隆音乐社等。其二以香港为中心,民间乐社如卢庚等人所在的南华体育部音乐会、中华游乐会中乐部等。其三以上海为中心,民间乐社如吕文成领衔的上海精武体育会音乐部。“玩家”为粤乐乐器改革、粤乐曲目的创作做出了较大贡献;演奏器乐的更新、粤乐经典曲目的留存,新出炉曲目的更新,为民间乐社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生命力与活力。

(早期广东音乐私伙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珠江三角洲地区出现了大批民间乐社。民间乐社的崛起,为粤乐的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918年,广州中央公园[7]开放,起先在园内设置了放音台[8]。1929年,在中央公园设置“广播台”,这也是广州历史上第一家广播电台。电台播放的节目以市政要闻、金融情况、天气预报等。加播“音乐”节目以来,园内游人络绎不绝。广播电台的节目安排,从时段上看,分为“日间档”[9]和“晚间档”[10]。从节目类型上看,分为“直播”、“转播”节目。从节目内容上看,开设有“中乐”、“西乐”等节目。民间乐社赴台进行现场奏唱,成为广播电台“中乐”节目中的主要内容。


众多民间乐社赴广州中央公园广播电台这一固定式的演出场所进行演出是该时期较为频繁出现的粤乐演出行为。该时期,民间乐社应邀约赴中央公园广播电台的粤乐演奏活动表现出固定性、多样性的特点。固定性体现在,民间乐社在较为固定的时间点和时间段内演奏粤乐。多样性体现在,众多民间乐社采用这种演出方式,并在每次演出中适当更新奏唱乐曲。对于“广播电台”、“民间乐社”、“粤乐”三者而言,民间乐社是粤乐演出载体,广播电台是民间乐社的演出平台。民间乐社、广播电台形成双重合力,推动粤乐的传播,三者也形成了互动式共进的局面。众多民间乐社奏唱的音乐也通过“电波”,与普通民众形成了交流、沟通与共鸣、认同。


请欣赏:《昭君怨》 演奏:吕文成、何大傻、梁以忠等


作者简介:居地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硕士,因个人喜好,近年着力研究广州城市音乐生活及广府传统音乐文化传播等相关课题,现就职于星海音乐学院。本文截取自作者于2014年发表于《音乐传播》一刊第2期《20世纪30年代广州戏院、茶楼、民间乐社的兴盛——粤剧、粤曲、粤乐在广州的传播研究》一文,已经作者授权,特此感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背景音乐】音乐典藏 广播电台常用的背景音乐34首
广播电台常用的34首背景音乐!【音乐典藏】
广播电台常用背景音乐34首(非常宁静的音乐)
[音乐]广播电台常用50首背景音乐 绝对是你曾苦苦寻找的天籁之曲
广播电台常用的34首背景音乐
【音乐欣赏】《广播电台常用55首背景音乐》余音绕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