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讲座实录-0616王思勇:非构思理论视角下的高考作文

创意作文私享会0616:非构思理论视角下的高考作文

四川省洪雅中学 王思勇


▲概述

大家好,非构思的含义,可以理解是马正平先生学术的代称。非构思不是不思,写作思维,恰恰是非构思的灵魂。非构思还是一种写作境界,那就是灵活运用写作思维,达到写作的自由之境。我还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讲的,只是我个人对马正平先生学术理论的运用,并不意味非构思理论在中学语文界只能像这样运用。当然,也不等于就运用得合宜或运用得好。

上篇:非构思的审题(或阅读)思维

1、由全国卷命题说起。

2016年全国卷一、三卷都有请综合(或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这样的明示;同时,这三套卷都有“选好角度”这样的要求。这里就“内容”、“含意”、“角度”三个词做解读、说明:

①内容是指命题的主体材料及要求说明文字,主体材料是有构成要素的,在写作时,是可以概括引入到文章的,并且,一般在第一段引入

②含意是命题材料(兼顾要求用语,下同)中寓含的命题意图,也可认为是主体材料的主旨——并且,这个意图是唯一的——要通过对材料进行解读才能获得的。作文审题的主要任务就是解读这个“含意”。

这个“含意”所涉及的社会现象(话题),将规定、限制了考试者作文的范围。因此,对于考试者,得出这个“含意”是非常关键的。

不知“含意”,写作时将无处下手;

误读“含意”,作文将不会切题,而是偏题甚或离题万里。

离命题“含意”愈远,得分的可能就越渺小。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试作文,对阅读理解力薄弱者来说,考的几乎就是阅读能力。“含意”的获得既然这么重要,那么如何获得呢?

③角度:作文命题虽说“选好角度”,但对于2016全国三套卷来说,几乎是除了站在“评论家”角度,别的再无可选择。因为,写作任务要求我们要有理性思维及批评能力。因此,不可以站在材料中的某个当事人角度来写,材料中的当事人,与评论家相比,他们都是迷惑的“当局者”。

2、非构思的审题原理及示范;

按非构思的读写原理,作文命题材料一定是命题人意图的生成物,其生成途径就是赋形(渲染、反衬)及路径(构成、原因、功能、措施、相似)思维。而 考试者审题——获得材料“含意”(命题意图)——就必须对命题材料进行完全同样的赋形及路径思维分析。如图: 

命题过程:

命题者(意图)(通过赋形及路径)材料

审题过程:

“含意”(意图)(通过赋形及路径)材料    

从上图来看,命题过程与审题过程,完全是形式相同,但路途相逆的过程。命题意图当是唯一且确定的,因此,审题者应当力求获得这个“唯一”。这也就是非构思阅读理论之下的作文审题原理。

下面就试着按这个原理,示范全国三套卷的作文审题。

  • 2016年全国卷一: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过程:

面对命题材料,首先当拿起赋形之反衬、对比这个张力分析工具,看这些张力因素指向何处。

一、手印与唇印的矛盾张力,指向的是大人(家长或教师),这种行为矛盾的起因(原因),当是孩子或学生的分数,从这里可以看出家长或教师在教育中的重分或唯分倾向

二、61分的唇印与98分的掌印的矛盾张力,指向的家长或教师对分数的不断贪求而欲达完美。因为,最先孩子的61分,家长或教师满足了,但是,后来愿望高涨,98分也不能满足。综合两重反衬、对比,我们可以说,漫画在讽刺家长或教师近于贪婪的唯分论教育倾向。

这就是材料的“含意”——命题者的意图。也可以说,这个意图,为我们真实呈现了当今社会教育之怪现状,这个怪现状就是我们考试者必须直面的写作话题,当然也是范围的限制,绕过这个话题,就不会切题而是偏题。

要再次强调的是,反衬、对比的赋形思维,是我们阅读命题材料的首选工具,其次是原因分析等其他路径思维工具。当然,也可能有些材料并不具有矛盾张力因素,这个时候,使用反衬、对比分析就不能凑效。因此,阅读审题是要多种思维工具灵活运用的。

下面继续示范。


  • 2016年全国卷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过程

材料正文本身是在说语文学习的功能意义(终身发展、软实力、文化自信)以及三条途径(可视为三条措施),也就是说,这里没有反衬、对比。那么,命题意图是否指向的就是要我们谈语文学习的意义和措施呢?结合要求“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可明白,命题人只需我们就“三条途径”即三条措施来写作、作文。也即是说,这里的命题意图就把原本较宽泛的话题(语文学习),限制在“语文学习三途径”这个较窄的话题内。考试者、写作者必须就这个话题进行思维、写作。如果,考试者大谈语文学习,而不是谈“语文学习途径”,就不算切题。

以上审题过程,首先使用了功能、措施的路径分析思维,明白材料主体的思路。其次,使用了渲染之赋形思维——命题者通过写作要求,特别强调、突出、渲染了语文学习的“三条途径”,从而给考试者明示了需要写作的话题。

下面继续示范。

  • 2016年全国卷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历经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专利。可是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从,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过程

材料里的反衬、对比的张力是:商家制造伪劣产品侵权,小羽带领企业采取措施应对侵权。因此,这似乎是一个侵权与反侵权的社会现象的呈现。但是,我们还要看到,材料本身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强化、突出、渲染小羽反侵权的具体措施,这就是规范市场、公布流程、拟定标准、不断创新等。因此,材料实际上在肯定小羽式的企业反侵权方法,这就是材料的意图。或者说命题者呈现的就是“小羽式的企业反侵权”现象,这也就是考试者必须直面思考、写作的话题。

综合看全国的三套作文命题,命题意图或材料“含意”都是单一的——可以叫做一个话题,但是这个话题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短语。这个话题,多是社会现象(唯分论、企业反侵权)或社会存在(语文学习三途径)。考试者、写作者的任务,是对此社会现象或存在,重新进行深入、深远地再思考。因此,写作时,只是喊空口号(表态)是无益的。如何避免,这涉及到就已获得的命题意图(材料含意)进行写作的问题,将在后文详述。

3、当今世面审题的现状及弊端。

但是,由于对非构思阐释学的阅读原理这种前沿理论的无知,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几乎没有确证文本(命题材料也是文本)主旨的意识;即使有这个意识,但也很难运用赋形及路径思维原理。

实际上,语文界的研究员以及高考命题专家,对非构思阅读原理也是视而不见的。

于是,命题专家命出不知深浅的作文,研究员说“这个材料有多种角度可写”,一线教师跟着研究员忽悠学生,学生(考生)的作文普遍不切题意,高考阅卷场放宽阅卷标准。

语文界在阅读理解(包括作文审题)方面,就是如此“五道轮回”。

这“五道轮回”的病结在于,命题专家对自己命题所使用的材料本身的含意理解出偏了,把本来较深奥的材料误读成了浅易的材料。2016全国三卷用于偏远省份的命题材料,却难于一二卷较发达省份的命题材料。这就说明了问题本身。

教研员和语文教师,在指导材料作文审题时,实践上是没有审题(阅读),是伪审题或越过了审题,就直接谈论可以如何写。这所谓如何写的指导,因为缺乏据原理的理解之用功,也只是想当然而已。

显然,实践非构思理论的语文教师,不愿落入上面那个“五道轮回”。他们不会把作文命题之材料看成一盘散沙,也不会把它看成是时事语词的杂烩,他们会把命题材料视为一个文本,这个文本必有主旨,这个主旨是材料的“含意”,也是命题者的意图,最终是考试者必听从的写作话题。

下面,我将在前面的审题基础上,设想全国三套作文的非构思写法。

下篇:非构思的作文(或写作)思维

1、议论文(评论)当如何写

按非构思议论文写作模型,全国卷三套命题都可以如是写作: 

标题(暂空,写完正文之后,再拟标题;标题尽可能明示价值判断,且限制在9字以内)

第一段:用“构成思维”(是什么)构段。在这一段可简要叙述命题主体材料的基本要素,并且,要对命题“含意”所涉现象(或存在)进行肯定或否定之表态。若对命题“含意”所涉现象,一时不能判断、表态,可以变通为一个关于判断、表态的疑问句,或者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类似的过渡句引出下文。因此,这一段可能有两部分组成:材料主体内容+含意及价值判断(或疑问句过渡)。因此,这里所说的“构成思维”,运用于两个层面,一是材料主体的构成要素;二是整个段又由“内容+含意”构成。

第二段:用“原因思维”(为什么)构段。在这一段,要对材料“含意”之所涉现象进行存在之原因、前提、条件的思维。这也是一个由果溯因的思维。要注意,这原因既可以是直接原因,也可以是背景原因;既可能是多重并列,也可以层层掘进。

于是,就全国三套卷而言,要追问的当是“贪婪的唯分论教育倾向”产生的背景及多重前提,甚至可以层递式不断追问原因的原因。对于“语文学习三途径”,就要同时追问每一条途径存在之前提、条件。对于“小羽式的企业反侵权”,就要追问其产生的直接原因(商家的大量侵权)和背景原因(司法维权之路可能更艰难)。

第三段:用“功能思维”(会怎样)构段。在这一段当推测话题现象存在之功能、影响、价值、意义。这是一个由因推果的思维路径,也就也把话题现象视为“因”,把功能、影响等视为“果”,这“果”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可能。

就全国三套卷而论,“唯分论”的功能、影响可能是两面的,但可能坏的影响更大,这叫做“弊大于利”。“语文学习三途径”的每一条途径,都当有其各自的价值、意义。“小羽式的企业反侵权”看起来价值巨大,但也可能淡化了企业的法律违权意识,使国家司法失去意义,不利于国家法制建全与进步。更何况“小羽式的企业反侵权”的所谓成功,未必真的能达到反专利侵权果效。即使是真的成功了,他的成功模式也未必可以普遍推广。也就是说,换一个企业家小李或小王不一定做得到,尤其是要“不断创新”,这对企业是相当高的要求

第四段:用“措施思维”(怎么办)构段。所谓措施,即是要思考:好的现象,如何发扬,坏的现象如何克服。一般来说,“措施思维”之措施、办法,可以是“原因思维”的应对,也即是从现象之根源上解决,才是好的措施、办法。

这里特别说明,如果认为“小羽式的企业反侵权”是可取的,那就要思考如何成为小羽式的企业家。如果认为“小羽式的企业反侵权”不可取,那就要思考如何让企业不这样反侵权。不这样,就要给出另外的出路,并且,要反思这样的出路是否行得通,若行不通,问题又出现在哪里,又当怎么解决,这是应当思考的。

至于“语文学习三途径”这本身就是学习语文的措施,但是,在这一段,应当再思考每一途径又如何具体实施、操作。

第五段:用“相似思维”(像什么)构段。这是由此及彼的相似联想。这种联想的意义在于看到坏现象的普遍性、好现象的可借鉴性,也是反思我们所论现象与自己的切身相似相关。这样,就使我们的写作(哪怕是考场写作)具有现实的、生活的教化意义。也就是说,我们所论现象,都与我有关。(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这样,议论文的写作,在这里可以用上自传性叙述(当然是简要的),也使文章具有自觉反思的真诚性。

对于“唯分论”现象,我们的作为学生的考试者,应当不会没有自己的经验。这里不赘述。对于“语文学习三途径”,考试者更是不会没有自己的经验,并且,这也是该命题要求的必须言说的内容(“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只是,对于“企业的反专利侵权”,考试者可能极少是发明家、企业家,可能无法谈自己的专利保护问题,但可以谈:我或我身边的人遇到侵权(不一定是专利权)时,是首先诉诸于法律(公了),还首先自我消化(私了)。如果,我们在维权上也经常是“私了”,说明“小羽”在维权上,不过是与我们的习惯一样。也就是说,我们在遇到侵权时,都习惯私了,而并不信赖本国的司法路径。


 

上面五段,应该就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当然,还可以加一个结尾段,强调自己的价值判断(表态)。

2、非构思作文这样写的理由何在

也许你要问,这样以思维构段组篇,像一篇文章么?它的结构严密么?这确实是应当审察的。下面我们来观察一篇非构思作文的简要结构模型:

 鼓励学习

1、是什么(构成):学而习;鼓励学习

2、为什么(原因):学习的环境、条件

3、会怎样(功能):学习的功能、意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怎么办(措施):学习方法、操作(积累、运用)

5、像什么(相似):学习的普遍性(动物也会学习)

看上面的结构,你认为合宜么?也许你不能肯定,但是,我说古人荀子《劝学》(节选)就是这么写成的。这时,或许你会说,既然古人都这么写,那么可能是合宜的。问题是,古人所做过的,就是合宜的么?于是,问题还是悬而未决。

那么,我将上面的结构模型加一点(为了简明,也省去了一些词)内容看看:

 鼓励学习

1、是什么(构成):学而习;鼓励学习(结论:所以应当学习)

2、为什么(原因):学习的环境、条件(论点1:因为学习是可能的)

3、会怎样(功能):学习的影响、意义(论点2:因为学习是有价值的)

4、怎么办(措施):学习的方法、操作(论点3:因为学习是有办法的)

5、像什么(相似):学习的普遍性(论点4:因为学习是普遍性的) 

现在,只要有一点几何证明的经验,我们不得不同意,这样的结构是合宜的,它如几何证明结构一样严密。一个结论(所以),四个分论点(因为)支持。用语句表述出来就是:之所以应当鼓励学习,是因为学习是可能的、有意义的、有办法的,且是普遍存在的。

如若还不信,再看下面非构思作文结构模型:

反对分数崇拜

1、是什么(构成):唯分论、暴力加宠爱:反对这样现象(结论:所以应当反对)

2、为什么(原因):环境、人心(论点1:因为这种现象有现实的存在基础)

3、会怎样(功能):人的片面发展(论点2:因为这种现象弊端、害处多多)

4、怎么办(措施):社会的、个人的(论点3:因为这种现象是有克服的办法的)

5、像什么(相似):偶像崇拜的普遍性(论点4:因为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这个结构模型,可视为全国卷一的漫画作文,用语句表述此结构的逻辑就是:之所以要反对分数崇拜现象,是因为此现象是有现实基础的、有许多弊害的,但也是有办法克服的,并且此现象相当普遍。

也许你要说,按这样的模型,写出来的文章不是千篇一律了么?我的回答是,以上结构不是一成不变,譬如,第四段与第五段,也是可以交换位置的。即使不交换位置,各人的思维能力不同、知识见识不同,相同的思维路径,也不会写出相同的文字语句。当然可能有“英雄所见略同”,但很难有完全重合的语句。当然,这样的模型,也不排斥考试者用个性的语言来写,只是,非构思的议论文模型着眼于快速打开写作思路,生成有条理有深度的文章,从而让莘莘学子走出苦背“作文素材”和东拼西凑的末路

马正平先生的非构思学术所发现的写作思维(赋形思维及路径思维),是人类阅读写作甚至艺术创作的思维基因图谱。这个思维基因图谱是我们作文应试的工具,也是未来生活、工作以及创作的利器。(编著注:类似于公务员考试申论写作的写法)因此,值得我们多多训练使用。

3、平时写作多写社评,多多益善。

这里再说说,如何准备作文应考的问题。

对于审题的应考,其办法就是确立非构思的阅读观,通过赋形及路径分析,去获得材料(兼顾要求)的“含意”(也就是命题人的意图)。

如果我们阅读观就视材料为一盘散沙、词语杂烩,就只会猜测出若干自以为是的“含意”(或误认为意图多元)。持这样的审题观,愈是多练审题,害处就愈多。只有持正确的审题观,加强练习才是有益的。

对于写作的应考准备,建议就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现象,按非构思议论文模型结构,操练构段。只要能构段,就能成文。因为,文只不过是段与段相加而已。本质地说,就是要多练5种路径思维。若能熟练地思维,写评论文章也只是一种近于小孩玩泥的活动。

本周四,一堂作文课与您继续相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4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训练(寓言类、片段类、议论类、时政新闻类、诗歌类)
高考语文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专项训练(带解析)
2013材料作文审题立意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写作指导:作文审题双定向
2011高考作文提分秘籍9.题意作文审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