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丽水样板”
作者: 体改处 叶芳 来源: 丽水市发改委 发布时间: 2018-09-19 12:57:00

  生态产品价值(GEP),可以定义为区域的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近年来,丽水市深入践行“两山”理论,构建梯度递延的改革体系,通过健全生态价值实现机制、强化生态制度供给体系、创新生态服务互惠模式,推动丽水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核算、调节、服务及文化、制度政策设计等方面的先行探索,持续保持生态环境质量、发展进程指数、农民收入增幅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一、健全生态价值实现机制,量化“绿水青山”价值体系。

  一是“叶子变票子、水流变资金流”。深化集体林权体制改革,率先在全国试行林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林地信托贷款制度和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制度,率先在全国建立林业信息集成(一本图)系统;试点“河权到户”改革,将河道管理权和经营权分段或分区域承包给农户,形成股份、个人、集体、合作社等多种河道承包模式,推动河道环境治理和经营增收“双丰收”。目前,该市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18.2万笔合计196亿元,贷款余额59亿元居全国第一,占全国总量的1/10;建成省级生态公益林1278万亩,2017年全市获得补偿4.3亿元;通过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盘活公益林171.5万亩资产超6亿元;“河权到户”制度预计为农户年均增收8000元以上,真正实现河道“管起来、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二是“农民变股民、资产变资本”。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率先在全国试行农民住房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实行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化改造,以户为单位、折股到人、按股分红,截至2018年6月,该市两权抵押贷款余额分别为49.39亿元和7.08亿元;共完成2727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220万农民变成了“股民”,量化资产13.9亿元,累计分红近6110万元。同时,探索推出了茶园、石雕、农副产品仓单、股权、农村水利工程产权等抵(质)押贷款产品,累计贷款余额达10亿余元。

  三是“信用变信贷,村里变城里”。积极推进省级农村金融改革试点,实行信用县、信用乡、信用村、信用户“四信联建”,成为全国第一个所有行政村都完成农户信用等级评定的地级市,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户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村级担保组织和资金互助社,实现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县域全覆盖,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基本金融服务不出村,累计办理取现、转账业务482万笔,金额超26亿元,惠及农民150万人。目前,该市创建信用县2个、信用乡39个、信用村962个,评定信用农户41万户,信用农户累计贷款达到458亿元;涉农贷款余额908.6亿元,占全部贷款比重50.75%,高于全国平均数30个百分点;建成村级担保组织196家累计担保贷款金额11亿元;成立村级资金互助会408个,入会农户2.8万户,累计借款2.2亿元。

  二、强化生态制度供给体系,释放“绿水青山”生态红利。

  一是环境质量引领生态标杆。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出台《丽水市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试行)》,组织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领导干部生态评价考核体系,在全国率先开展“审山审水审空气”。该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连续14年全省第一,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连续9年全省第一,生态文明总指数全省第一。境内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水环境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均居全省第一,各县(市、区)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是全国空气质量十佳城市中唯一的非沿海、低海拔城市。

  二是资源科学利用试行有益探索。坚持开发与保护两手抓,科学统筹资源集约利用,真正实现了“该保护的严格保护好、该开发的科学开发好”。以全国低丘缓坡开发利用试点为契机,出台《关于建立土地管理共同责任机制的意见》《关于保障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全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工作监督检查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累计投入资金103亿元,完成土地征收、用地报批和场地平整5.2万亩,有效减少了对城镇周边及平坝地区优质耕地的占用。按丽水南城低丘缓坡开发节约耕地资源1.55万亩、以往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约75%的比例估算,全市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项目可节约耕地约4.2万亩。

  三是生态溢价效应催生经典案例。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宜人的气候提升了发展效益和质量。丽水滩坑水电站审批取水量为34亿立方、年发电量10.2亿度,经过近十多年来的封山育林、水源涵养,近10年年均可用水量超40亿立方、年发电量为12.2亿度,比预期增加了2亿度电。又如上市公司科伦药业并购龙泉市国镜药业,主要基于龙泉生态环境优越,降低了过滤器更换周期,企业系统维护费下降近60%,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三、创新生态服务互惠模式,拓展“绿水青山”转化渠道。

  一是生态移民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以扶贫改革试验区为依托,以生态核心区、高山远山、地质灾害点为重点,大力推进整村搬迁和小规模自然村撤并,大批山区农民搬迁至基础设施较好、产业相对发达的中心村、中心镇和县城,促进了农村人口集聚和城镇化发展,全市城镇化率从2000年的33.1%提高到2016年的58%。搬迁农民通过在家来料加工、外出劳务输出、上山规模承包、下田特色经营、合伙创办企业、就地进厂打工等方式,实现人均收入增加3587元、户均收入增加1.65万元。2017年,该市农民收入18072元,增长9.8%,增幅连续9年全省第一。

  二是全域旅游助推旅游产业强势增长。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依托,促进旅游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发展,启动旅游景区资本化、旅游公司实体化、旅游资产证券化“三化”改革。2017年,该市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20.3%,是2015年的1.5倍,旅游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0%以上;农家乐民宿共接待游客2787.8万人次,同期增长25.6%;实现营业总收入31.2亿元,同期增长34%。

  三是“丽水山耕”品牌实现农业版“浙江制造”蝶变。作为全国首个覆盖全区域、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地级市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丽水山耕”品牌价值26.59亿元,百强榜排名第64位。截至目前,该市生态农业协会新增入会企业314家,协会会员总数达590家;新增参与“丽水山耕”母子品牌运作商标258个,总数达555个;新建“丽水山耕”品牌合作基地1008个;新培育“丽水山耕”品牌背书农产品707个,销售额达35.7亿元,产品溢价率超过30%。同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成可追溯点725个,主体信息库录入2413家,申请使用二维码产品6865批次。

  四是农村电商模式示范引领全国农村电商发展。首创乡镇级农村电商服务中心“赶街模式”,成为全国农村电商十大模式之一,搭建了“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物流体系,实现了移动端服务站点逾半数覆盖。目前,该市建设村级电商服务站8200余个,2017年网络零售额达259.80亿元,增长39.4%;其中,农特产品网上销售额92.32亿元,同比增长40.1%。此外,集培训、指导建设为一体的电商模式立足本地、服务全省、走向全国,市场范围从福建、江西等地拓展到西至西藏、北至黑龙江、南至海南的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50多个县。

  丽水市以大花园建设为引领,坚持标准更高,对标国家《绿色发展指标体系》梳理16项核心指标,对标瑞士等世界标杆制定完善传统文化村落标准、美丽乡村标准、绿道古道游步道骑行道建设标准、“丽水山耕”品牌等标准体系,率先成为生态产品的标准制定者和价值评估者;坚持管控更严,实施“源头严控、过程严管、恶果严惩”,构建科学有效、梯次差异的自然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率先在建立党政领导干部生态文明评价考核体系;坚持机制更活,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体制机制完善,进一步完善绿色发展评价体系,深入推进林业改造碳汇工程、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与交易、林权抵押贷款和“两权”抵押贷款提质增量,持续探索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生态价值实现机制成为浙江试点中的国家样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丽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林亮在首届中国农村电子商务主题会议上做主题演讲
浙江省乡村振兴释放一信号,值得永泰人深思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江篇|挖掘生态价值 推动机制落地——浙江丽水保护绿水青山“金饭碗”
丽水湖州南京开始谈GEP了,一批风景好经济弱的城市要翻身了?
浙江省人民政府
关注|中外专家聚焦''丽水样板'' 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