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认知风格调谐的研究

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认知风格调谐的研究
上海市闸北区第三中心小学  金琳
关键字     教师教学风格      学生认知风格     调谐
引言
认知风格是个体在信息加工和完成认知任务过程中其个性特征的具体表现,也是一个人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所具有的稳定风格在认知活动领域里的体现。由于认知风格已成为个体心理现象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一个人的学习活动必然会受到其认知风格的影响。学生学习认知风格的形成是认知活动自我意识和调控的个性体现,它直接参与并操纵学习的基本过程。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能力素养的提高,同时还制约教师的认知活动及其个性化体现的教学风格。
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认知风格的调谐,既能促进学习认知风格综合多样的发展,又有利于塑造具有个性与和谐魅力的教学风格。这对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课程实施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学会学习”是当今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口号,“学习方式的转变” 已成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各种学习情境,我们不难发现每个学习者都必须由自己来感知信息并对信息做出反应、处理、储存和提取,即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知识、方法等信息的加工过程,很显然的也存在认知风格问题。学习过程中认知风格的差异是我们研究教学对象,优化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势必存在与教学风格相调谐的问题。
本研究根据认知结构的构建特点,力图揭示小学生认知风格的基本特点以及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认知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认知风格和教学风格的认识与调谐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一、课题的缘起
1、新课程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呼唤
新课程的实施开始进入纵深阶段,在这种背景下,或许每个教育工作者都会思考:我们的教育更需要怎样类型的教师?美国的两位学者泽斯纳和乔伊斯曾把历史上的各种教师分为五类:第一种是“出色的雇员”,第二种是“初级的教授”,第三种是把教师看作“充分发展的个人”,第四种是“革新者”,第五种是“善于思考的专家”。或许,“以上五种教师模式中任何一种单纯的模式都不是我们支持或欣赏的,优秀成熟的教师应该是诸种模式的综合”,但单就关注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充分肯定教师个人的价值观而言,笔者更愿意认可第三种类型。理由很充分:只有促进个人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充分发展的个人”理论强调的是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注重人格的塑造和培养。  
关于教学风格,中外学者多有阐述,内容所及,其广度和深度自是我等后生小子无法望其项背,只是将从教十多年来的关于教学风格的一些感想,包括学习学者、专家的一些心得体会谈之于众,不成体系,或有失偏颇。但我想,就如郑杰所说,“我能容忍每一个字都是错的,也不允许有一个字是不真诚的”。
2、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在全面推进“二期课改”的今天,我们发现,学生变了,教材变了,然而,很多教师还是以统一的教学方式对待学习风格不同的学生,这样的教学,必然导致教学在大部分学生身上的失败。要使学习风格各异的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实际上,学习效果的差异,大多与各自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再也不能使“总不可能让一个教师去适应几十个学生”的教学思想主宰自己的意识。
3、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学习风格是学生个性在学习活动中的定型化和习惯化,教育和教学只能是学生学习风格形成、完善和走向成熟的催化剂,学习风格本身并无多大优劣之分。因此,我们必须尊重学生的学习风格,只有如此,才能敲开教师个别化教学的大门。所谓"因材施教"更应该是"因风格而教",这对促进学生学习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提高课堂教学的成效
当前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认知风格之间存在差异,影响了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和兴趣,也直接影响到教学成效。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材的把握理解和教师本身的价值取向、人生阅历息息相关。这只能对学生的认知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而不能让学生盲目认同,一味迎合。只有当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调谐,才能真正营造安全、幸福的课堂。
为此,笔者提出了《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认知风格调谐的研究》,希望通过研究学生的学习风格,实现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学习风格的有机调谐,来达到现代教育对个性化教育的必然要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达到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二、文献研究综述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的教学具有以下特征:1、高水平的思维;2、知识的深度;3、与现实的联系;4、大量的交流;5、为学生的进步提供社会支持等。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在其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中认为,世界上没有两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智力,每一个人都是用各自独特的组合方式把各种智力组装在一起的。在可能的范围内,教师的教应该根据学生不同的智力特点来进行,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各种适宜的、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以向他人(包括自己)展现他们所学的、所理解的内容的方式去了解和掌握教学材料,并给予每个儿童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
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早期。在六七十年代,认知风格的研究呈现一派繁荣景象,有大量的认知风格结构被提出和验证,如场依存性-独立性;聚合型-发散型;整体型-序列型;言语型-表象型等等。对此做出开拓性贡献的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A.Witkin,1916—1979)。90年代起,认知风格的研究出现了突破性成果。这主要是由英国伯明翰大学的拉埃丁(Richerd.Riding)及其同事完成的。他们不仅仅综合了已有的发现,更重要的是,他们提出了一个认知风格结构,并发展出一套认知风格评估体系,然后对其进行调查,并应用于真实的情景中。
目前,不少学者认为教学可以是学习者认知风格形成和完善的催化剂,却决不可以改变它的本质特征。大量的研究同时显示两种风格各有优缺点、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主体,以自己的方式建构世界。只有当教学策略和方法与学习者思考或学习风格相匹配时,学习者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教学设计者应遵循个体心理发展的顺序,在教学设计中根据学习者个体学习方式、学习倾向,对教学目标、内容、手段等进行选择、组合、管理,因材施教,给每个人显露自己特长提供条件,发挥各层次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个体素质优势,让每个学习者都处于教育优势中。
我国关于学习风格、教学风格的研究和实验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提出的教学理念就是在课堂中根据学生不同个性,以个性的手段,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化的学,并促进个体人格健康和谐发展的教学活动。
本课题力图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教师的教学风格的基础上,对二者进行协调配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因此,依据国内外一些相关的实验研究,对学习风格、教学风格的概念与内涵特征、组成要素及其分类作了一些梳理,并从教学组织形式这个角度出发,粗浅地探讨二者的关系。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1、教师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富有成效的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是教学艺术个性化的稳定状态之标志。
教师教学风格是教师把握教育理论、运用教育理论,完美地运筹和指导教学工作的个性综合素质的体现,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独创的“传道”、“授业”、“解惑”之精髓,也是一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日益成熟的重要标志。
2、学生认知风格
英文“Style ”一词翻译成“风格”,指气度、作风,在心理学领域指个体在认知、学习、个性等侧面的一贯性的外在表现,人们用它来表示个体某一方面最重要的特征。是指个体在知觉、思维、推理、理解、解决问题和记忆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的风格。
3、调谐
调和、协调。本课题指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认知风格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四、理论依据
(一)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笔者认为,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认知风格的匹配,将产生一种“无痕”的作用力,可以无形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有效地去学习,可以使学生在自己知识或能力的框架中构建深刻的、有效的、新的知识结构,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或社会生活,留下一种“有痕”的记忆或一种学习技能、习惯、方法,作用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 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二)理论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充分发展。
关于个体认知风格的研究时间不长,但已取得不少成果,有些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但探讨与学生认知风格相适应的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尚不多见。随着科学知识的日益增长,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获得高密度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复杂而智能化的生活环境。为适应环境的需要,就要使人能发展各种各样的认知技能,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和接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从分析学生认知风格维度入手研究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力图揭示中学生认知风格的基本特点以及课堂教学教师风格与学生认知风格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心理学上的理论依据。
(三)应用价值
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各种技艺的综合。我们所研究的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教学风格,展现的也是一种教学的艺术,意在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苦学转向乐学,从生硬、勉强转向和谐、自如,从被动转向主动,从机械转向灵活,让学生从自身的学习过程中体验教育的目的和美妙过程。
学生认知风格相适应的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平台,只有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反思,从模仿到探索,逐渐感悟,逐渐完善,才能逐渐达到知己知彼,使自己对课堂的把握不断自如,对策略的把握能力逐渐提高,自然,教学能力和整体教学素质也得到提升和发展。所以,教学风格于学生认知风格在课堂教学中的突现过程,也是教师成长提高的过程。
教学风格的多维度思考,不仅是策略层面的深入研究,更重要的是引发教师对影响教学过程诸因素的全面认识。我们不仅关注对教学内容的预设和实施,更关注教学对象的变化发展,关注对学生身心的引导,关注教学策略的如何落实和教学策略的意义、价值。就是说对教学的研究不仅仅在课堂内,同时也把视野伸展至课堂外,这对揭示教学策略与学生、教师、教学资源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教学规律,实现教学研究的真正目的,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申报者关于个体认知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的研究时间不长,但已取得不少成果,有些已被成功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但探讨与学生认知风格相调谐的教师教学风格的研究尚不多见。随着科学知识的日益增长,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这就要求人们具有获得高密度信息的方法和能力,否则就不能适应复杂而智能化的生活环境。为适应环境的需要,就要使人能发展各种各样的认知技能,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和接收、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为此,从分析学生认知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的维度入手研究两者相匹配的策略与方法,从而提高其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思路是:开展学生认知风格的检测,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阐明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认知风格之间的联系——探索促使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匹配的研发策略——总结筛选推进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认知风格相匹配的有效经验。
本课题于2007年立项为区级重点课题,前后历时两年多,大致经过了三个研究阶段。
1、准备启动阶段(2007年3月—— 2007年4月)
该阶段主要是落实情报资料收集、研究方案制订、研究队伍组建、课题开题等工作。
课题组广泛收集并研究了国内外有关教师教学风格等情报资料,研究分析了本校三年级学生认知风格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制订了本课题的研究方案。
2、全面实施阶段( 2007年5月——2008年10月  )
该阶段主要是研究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的认知风格之间的联系,探索促使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认知风格相匹配的研发策略。
3、评估总结阶段(2008年11月——2009年2月)
该阶段课题核心组对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的认知风格匹配的相关理论、研发策略及其运行机制进行了梳理、提炼和归纳。还研究制订了阳光教师课堂教学要求,梳理了全套语文教材的知识点。
六、实践操作
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是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和谐发展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为前提。学生、教师、学校三方应遵循教学风格和学习风格之间关系发展的内在规律,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活动才能和谐有力地进行。
(一)对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认知风格的基本认识
1、学生认知风格直接参与并操纵学习的基本过程
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态度、动机及归因倾向影响智力各因素的发展指向;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结构制约着认知结构的发展程度。两者都假借其他环节影响学习的过程。因此,学习风格直接参与并操纵学习的基本过程。学习过程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等诸多方面。但一般看来,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认知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着重讨论学习认知风格。
所谓学习认知风格,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其特征可从以下四方面来描述:
①独特性:学习认知风格在学习者个体神经组织结构及其机能基础上,受特定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长期的学习活动而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
②稳定性:学习认知风格是学习者长期以来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即具有持久的稳定性,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③可塑性:学习认知风格在时间上体现为一个相对稳定的过程,但这一过程并非绝对不变的,其不断完善的进程也是可塑的教育过程。
④双效性:学习认知风格以其活动的功能直接参与学习过程并使之顺利进行;又以其个性的功能直接影响这一过程及成效,这两种功能同步贯穿于学习之中。
2、教学风格是教师认知活动外化的个性化体现
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诸因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特征。其特征可描述成以下四方面:① 有美学倾向的独特性;②有师表风范的规律性;③有目标指向的多样化;④有动态活力的稳定性。正因为如此,独特的教学风格对于学生具有巨大的魅力。教学风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条件,主要可从内部和外部两方面来考察。外部条件主要是指提倡民主、强调个性的社会文化环境,教育科学发展水平,教学对象和学科教材等等。内部条件主要有品德修养、知识结构、思维特征和个性特征等方面。
分析以上客观条件,我们不难发现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本人的学习认知风格直接相关,同时还应服务于教学对象的需求。探究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原有认知结构外化并满足教学对象需要的过程。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为优化教学在认知活动外化的过程中所做的个性化努力。因而,一个教师持有某种学习认知风格,那么他在教学中就习惯于用相对应的方法、策略来传授知识和组织教学。也就是说,具有不同学习认知风格的教师都可以在自己的学科研究领域做出成果,但其教学风格并不一定能使大多数学生接受或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学科能力。
3、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独特性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认为,教师的教学风格就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显著标志和突出特征。作为一个在语文学科上摸爬滚打了近二十年的教师,笔者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与其他行业相比,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最具活力最具生机的人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具特色的世界;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的教材更具人文性,收入教材中的篇章无不彰显着古今中外大师们的鲜明个性。面对这样的学生和这样的教材,语文教师怎能没有个性呢?怎么能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呢?而在语文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中,也有着其独特之处。  
一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觉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必定是一个会运用语言的人,个性化的语言技巧把握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素质的高低。这不仅仅是注重轻重缓急、抑扬顿挫那么简单,对于不同的文字有不同的读法,对于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发音,对于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交流上更应注意语言技巧,故性格清澈者音调自然宣畅;性格舒徐者音调自然舒缓;旷达者自然浩荡;雄迈者自然壮烈;沉郁者自然悲酸;古怪者自然奇绝。性格的不同很明确的有不同的表现,
好的语言技巧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凝重之时不同,喜悦之时不同,该缓的时候注意拖腔的把握,该快的时候注意吐字的清晰度等等。只有准确的体现语言的个性,才能扣人心弦。所以,一个语文老师要真正形成自己的风格,必须要从自身体验出发,培养自己独特的语感。  
二对审美个性的独特感悟  
审美是指用目光透视事物内涵,审视事物的内在本质,探求美的东西的一种观察、分析、思考的心理活动。我们说语文教师要有独特的人生感悟就不仅是一种思想素质的要求,更是语文教学的专业要求。语文教师艺术风格的形成首要的是应具备独特的审美视角,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探寻事物的内蕴、内涵。
就一节课而言,教参上的提示只具备参考价值,如要上好课,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眼光、独到的认识、独到的见解,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是精神丰富、内心充实的人,应该善于观照客观生活和自我心灵,这种独特的人生感悟,往往体现为语文教师的人生激情,体现为语文教师对生活发白内心的诗意追求,由此出发的语文教学才会形成鲜明的风格,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才会和学生共同形成审美体验。
三对语文素养的深厚积淀  
学生和教学需要都要求语文老师有更多的专长: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一手漂亮的字,一笔文才斐然的文章;要有杂家的广博,要有说书先生的故事能力,甚至要有演员的演技……一个有突出特长的语文老师是有鲜明风格的,学生可能会忘记你给他传授过什么知识,但不会忘记你漂亮工整的板书,你深情并茂的朗诵,或者一个意味深长的笑话……
学会倾听是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听不应只是听出学生朗读课文中的问题予以评议、指正,更应听清学生的回答,给学生以点拨,引导他们把意思表达清楚,启发他们思考得更深入。
课堂用语清晰准确、简练生动。无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多么发达,语言永远是教师传授知识、激发思维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是最基本的,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避免出现语病,将自己的想法清晰、准确地传达给学生,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让自己的语言鲜活、生动,富有感染力和教育性。
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要高于学生才能指导学生。对于语文教师来讲,“读功”一方面指应认真备课,拿到一篇课文后,先认真地读懂语言文字,揣摩语言文字背后的意思,并联系作者本人的生平经历、时代背景,思考作者这样写的具体用意,增强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逐步减少对教学参考书的依赖,做到课文烂熟于心,离开课本也能够讲解。只有当我们真正把一篇文章读懂后,我们才能有属于自己的体会,给学生以引领。
语文教师的“写功”,不只是写一手漂亮的字,更应该指写一手好文章。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勤于动笔,写教学反思、教育故事,必要时还要写“下水文”,通过各种途径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做到文从字顺,形成良好的文风。当语文教师在写作上确实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时,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写好作文,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4、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其学生的认知风格的相互作用
指导和支配作用——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其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影响教师的教学风格对其学生的学习风格起指导和支配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① 教师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发展。② 对学生已有的学习风格的丰富和发展起积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③对学生已有的学习风格的丰富和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学习风格的形成受到生理要素及个性发展水平的诸多内在因素的影响,但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而教师的教学风格是这些外部环境因素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风格的形成和发展。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进步的影响非常关键,甚至影响学生一生。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传授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师展现魅力、张杨个性的过程。教学风格是教师人格和个性特征在教学上的全面反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地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疑对学生的学风和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般而言,严谨风格的教师会培养出一丝不苟的学生;导演型风格的教师在教学过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会有一大批独立型学习风格的学生伴随左右,这些学生自主性强,思维活跃;任务指向型的教学内格会造就依赖型的学习风格。持有一定教学风格的教师总是调教出与之相匹配的学习风格的学生。
如上所述,在学习风格的形成过程中,教学风格起着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
和谐发展,不断调整——教学过程是教学双方以和谐发展为共同目标,不断调整自我以相互适应的过程。和谐发展的教学过程是以教师的教学风格和学生的学习风格相匹配为前提的。回避型的学习风格在严谨型的教学风格下无法生存,却有可能在幽默型、艺术型、情感型的教学风格下开花结果;情感型的教学风格能感染持有回避型学习风格的学生,而持有逻辑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却有可能对之大为不齿;主导型的教学风格适合于依赖性的学习风格,却让独立型的学习风格倍感不适。
和谐发展的教学目标要求师生双方都不能固守于自己即成的单一的教和学的风格。如果学生在师从某一教学风格之前已经形成了自己稳定的学习风格,并且和该教师的教学风格相配,他的学习风格必然得到发挥和发展;反之,教师的教学风格将阻碍学生学习风格的发挥。这时教师和学生总要有一方来调整自己的风格,以使教学归于和谐。这是考验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教师对多种教学风格的驾驭能力的时候。
将教学风格与学习风格相互作用的这一规律应用于教学实践,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教师应教育学生注意发展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认知风格,使自己的学习风格和教师的教学风格相匹配;
教师应提高对教学风格的调控意识水平,塑造多样化的教学风格,以满足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的需要;
教师应重视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正确评价和解释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轻易或武断地仅评考试成绩判定学生学业能力的优劣。
(二)促使教师教学风格和学生认知风格相调谐的教学措施
学习认知风格和教学风格的调谐以教学过程为外在场域,以元认知发展为内在机制。作为两者媒介的教学行为的合理调整,既有利于教学风格的塑造又有助于学习认知风格的发展。
1、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教师不仅仅自己要分析把握学生的学习风格,而且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特点,促使学生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
一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风格
启发学生观察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偏好。当学生试图学习新知识时,启发他们注意自己获得新信息和技能时采取的行动。鼓励他们发掘哪种形式的活动量适合自己,最有成效。或者在开学初,布置学生写一篇短文,简单地介绍一次收获最大的学习经历。
让学生互相采访各自的学习过程。可供参考的问题如下:你是怎样阅读教师布置的内容,为上课做准备的?你是怎样准备考试的?你怎样描述课堂内的学习?什么因素对你学习教学材料特别有用或无用?
利用比喻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让学生回忆最近学过的一门教学效果很好或不好的课程,然后列出对它的评语、印象和感受。最后,要求学生写出他们希望看到的课堂变化,以及这些变化的教学意义。
二是教师应适应不同的学习风格
认识自己的学习风格及其对自己采取的教学方式的影响。那些偏向分析型学习风格的教师在讲解中也许会努力让那些直觉型或归纳型的学生理解所讲的内容。而有强烈的直觉性倾向的教师也会根据分析型学生对定义和结构的需求准备教学材料。
使自己的教学手段、课堂任务以及学习活动多样化。例如,既要给学生小组合作型任务,也要布置独立型任务。可以让学生选择作业形式:笔头论文、口头报道和影视录像。同一个信息要以不同的形式展现(演讲、阅读、视听教材,以及动手操作活动)。
多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测试。如果试卷中的问题要求学生给出个体信息,或从几项选择中找出正确的答案,那么这种试卷要求进行聚合型思考。而开放性的论述题则会鼓励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发散型思考。要求学生进行比较和对比的测试题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同化型思维能力。而要求学生将理论原则应用于实际当中则鼓励学生进行调和型思考。
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的学习风格的价值。学生可能喜欢与学习风格相近的人一起学习工作。但是,虽然相同风格的学生喜欢一起学习,但他们的学习效果并不好,因为这种学习方式会强化各自的缺点。建议学生与各种不同风格的学生一起学习,这样能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发展新的强势。
2、重视认知风格互补,促进学生良性发展
教学策略对学生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和认知风格的形成具有因果联系。当学生在教师教学策略的引导下,认知策略的改变会导致其学习策略的改进,从而促使其认知风格的逐渐形成。所以,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策略、教学手段来控制学生的注意并激发学生采取适当的学习策略以形成自己的认知风格,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能力的提高。
(1)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空间
好奇质疑是青少年学生的天性,是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动力。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有限,思想单纯,面对大千世界充满新鲜感,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生活中常有“为什么”相伴,这恰是学生学习兴趣的直接动力,是使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认识周围世界的阶梯。这同样是人类获取知识,发明创造的力量和源泉。同时由于小学生好奇,提问是自发的,如果不加以保护或引导不力便会减弱或消失,学习兴趣了表现为不稳定。因此,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一为学生创设宽松的环境。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自己的信念、意识、释放出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
二要创设“爱”气氛。把教学过程中作为能向学生倾注爱的主渠道。因此,讲学中教师不能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尊重、友好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可亲可近。
三创设一种平等、民主的环境。让学生与教师平等相处,一起探索,一起研究。还要尊重学生人格,当学生在提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教师对于他提出的问题很重视,要消除学生害怕说错而被教师或同学的讥笑的恐惧心理,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教师要给予积极的鼓励。赞扬敢提问的勇气。
四给学生提供思考时间。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索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允许在课堂上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给出答案,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不必受课堂纪律的约束,激发学生的即时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五鼓励学生质疑,允许出错改正。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肯定。
(2)给学生一个自我感悟的空间
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这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不但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独特体验得到尊重了,更可喜的是学生在这样的学习中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一是学科情感上的感悟。对于情感,我们不能简单地看着一种一般的心理品质。作为主体对于自己所认识和所做的事以及所持态度的体验,它几乎和一切心理品质相伴随,感知与观察、理解与思维都不可能不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情感活动。情感的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着其它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以情激情。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做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师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是儿童心目中的模特,他们以教师为榜样来塑造自己的。”教师教学语言表达要讲究轻重缓急的节奏,抑扬顿挫的语调,富于变化的语气,引人入胜的语境,这样才能点燃学生心中的情感之火。当然,做一个富有情感的教师,不仅只是在教学上充满感情,更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爱心,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其次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相信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知识,高超的教学艺术,过硬的教学基本功,而且还必须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健康、丰富的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文激情。要把情感带入课堂除了教师自身的修养外,还得从课文入手。如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教会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发掘情感。每一篇被选入的课文,都有值得探讨的美点,这就是课文的情感体验点。精心设计每节课的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采用情境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感情渲染、气氛烘托等方法,扣住学生心弦,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让学生喜欢上语文课。然后带领学生从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去体会,去发掘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内容,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把学习变成兴趣,并进一步转化为对语文的无比热爱,以此作为学好语文的持久动力。
对课文内容美的情感体验还可通过对标点符号的认知而实现。因为各种标点符号在文章中都能参与情感表达。如问号的情绪急切,感叹号的情思奔放,冒号的情味蕴蓄、省略号的情感舒张等等都是一种情感载体。只有具有这些知识才能深切领会其负载的情感内容,受到情感的熏陶。
二是学习方式上的感悟。学习方式主要是认知方式。它是学生个体在学习(对信息和经验进行积极加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它是学生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受到偏爱的和习惯化了的态度和风格。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他们的心理能力的发展。
基于独立的学习。给学生足够的独立学习时间。一般一节课要给每一个学生有1/2以上的时间,去读读、想想、划划、说说、写写,让所有的学生充分活动起来。为了保证学生的独立学习时间,一般不要把学生的读书活动和动笔操练的作业一起布置,以免学生急于为了完成书面作业而虚化了读书思考的环节;也不能以尖子生读一遍的速度来安排而应当规定相同的时间,让所有的学生按自己的水平和需要独立读书学习。要弱化教师在课堂的显性作用,要强化学生在课堂的尝试学习。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自主权。教师要创造和谐安全的学习环境,实施民主化教学,让学生在充足的学习时间里,安全地愉悦地学习。我们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语言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熟悉的学习方法,尽量给在课堂学习中给学生学习内容的选择权,学习方法的自主权,学习结果的评价权。
基于分享的学习。分享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推动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协作。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反思,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很少有分享互助的机会,分享的意识和动机显得十分淡薄。绝大多数学生在通常情况下,表现出一种学习的“个人主义”。这种学习方式使他们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冲动,不愿与他人一道分享学习成果。久而久之,造成了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离、嫉妒、疏远和对立。
    自己的意见,与他人共享学习资源。这样的学习方式能有效转化和消除学生之间过度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进行积极的沟通,形成建立在合作基础之上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集体学习活动之中,在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时,展开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在合作学习的场景中,不仅学生,而且家长、老师、社区人员都可参与学生的学习,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家长之间、学生与社区人员之间可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表达成学习的责任感,培养合作的精神和相互支持、配合的良好品质。
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活动,学会解决问题。传统的语文教学以讲读为中心,主张讲深讲透,不留盲点。这种单向“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效果也不明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自身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活动内容,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初中教材本身就安排有很多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其中有说话的训练,采访活动、社区服务、自由写作实践等,这些活动的安排为学生动手参与创造了条件,有效培养并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积累知识,体验学习的过程。古人读书提倡厚积,积累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识,增强学习语文的功底。新编初中语文教材安排的积累运用的内容相当丰富,如多数课文后面介绍了与课文有关的小知识、小资料、小言论、小趣闻等,这些内容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朗读、背诵、美文摘抄、写读书札记等形式进行积累。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推荐有意义的课外读物,如报刊、杂志、小说、散文、科普读物,甚至卡通漫画等,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通过每周一次的活动课,让学生互相交流,说见闻、谈体会、抒感悟,在知识的累积中获得乐趣。这些活动,不仅是培养语文功底的需要,也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
3、教学风格的适时转译,营造真实的课堂
我们常常要关注学生在一堂中收获了多少?知识上学会了什么?能力上提高了了多少?情感上得到了多少体验?却很少去想:孩子在生活态度上得到了多少感悟? 如今的课堂教学,听到的不少公开课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几乎可用“完美”两个字来形容。不少课上,老师问题一出,学生的小手齐刷刷地举起,回答时语言流畅、精彩出奇,令人叫好;朗读时,声情并茂,朗读指导形同虚设;情境表演,声色俱佳,似已彩排多时……
有的老师在肯定学生思维开拓创新时,对某些原则性的错误回答也未加纠正,认为这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如果这“完美”仅仅只体现在“公开课”、“展示课”、“亮相课”、“评优课”上,老师把教室变成了舞台,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完美”、这种表演究竟有多少真实性,究竟有多大的教学价值,值不值得我们去倡导、去推广?
真实是课堂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教育的根本。“真”就是真确。“实”就是实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勇于说出自己真确的想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上完《寻找幸运花瓣》一课后,我让孩子谈谈对幸运的理解。在我的预料中,孩子学完课文后,一定会有深刻的体会。“幸运是不泄的努力和付出,是寻找成功的过程”……如此格言般的体会让我欣喜,正为自己的教学成果而洋洋自得时,一只小手举了起来“老师,我的幸运是拥有许多许多钱,成为大富翁”“哈哈”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显然,大家都认为他的想法太不上“档次”,他也悻悻地坐了下去。望着他失落的脸,我沉思了:拥有许多钱,难道这不是每个人都希望的吗?孩子不正是说出了他最真实的想法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孩子的心愿变得那么格式化?真实反而变得可笑了呢?想到这,我笑着请他站起来,“那么有了那么多钱,你想干什么呢?”我笑着问他。或许是看到我的笑容,他变得大胆了,“我想买大房子,跟爸爸妈妈一起住别墅。”“真孝顺,还有呢?”
“还有去旅游,去很多地方。”“看来你要成为徐霞客了!”“我还想帮我们教室都装上空调!”“哈哈,多可爱的孩子,我们大家一定要谢谢你!”“当你有了许多钱,你为自己、家人、他人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让大家都快乐,你就是幸运的;但是你现在没有钱,但你有了那样的心愿,让我们很快乐,所以你也是幸运的,你是个拥有幸运的孩子。”他开心地坐了下去,此时,我的心情也豁然开朗,真实,让我们如此快乐。
真实的课堂必不可能是完美的,真实必然存在着缺陷,而这缺陷本身就是一种美丽。正因为教师无法预知学生课堂上所有的可能性,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和回答或意外的表现,教师往往会措手不及,而应该这是正常现象。同样,所有的学生不是整齐划一的,所以目标的达成也不可能是整齐划一的,如果教师只追求完成预定的那个目标,忘却了学生的千差万别,那才是课堂最大的缺陷,然而现实的课堂上,我们往往以达成教师的目标为满足。有时候为了追求课堂的精彩,教师要一遍遍的试教,以达到对教案的熟悉,可是在关注教案的同时,却忘了不同班级的学生会表现出的不同的风采,试教往往只能使教师发现设计的不足,却不能发现课堂的不足,简单的设计往往能生成出精彩的课堂。如果教师把精力放在设计上,而忘却了关注那动态生成的课堂,那我们才是得不偿失。备课,真实地预设课堂才是最重要的,在课堂上,真诚地面对学生才是最重要的。
(三)教师教学风格的有效养成
风格的确立是需要讲一些前提的,它与教师本身的品格、个性、多方面的修养密切相关,这在前文有所叙述,不再赘述。这里想强调的是:风格的确立还源于对教育的独特理解。教学风格就是一个教师对学生情况、课堂构建、学科内容深入研究、摸索实践基础上的独到见解的具体表现。
1、教师成为课堂的引领者
进入教学活动,教师应该注意学生的学习反映,发现学生学习有困难时,要善于发挥引导作用;如果发现学生有能力和意识从事自主学习时,教师就应该将控制权交回到学生的手中。
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遵循科学合理的规范,永远是课堂教学进入理想境界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探究学习时,仍然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还是“该出手时就出手”,用精当的讲解和恰当的点拨,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找到自己,课堂才能呈现动态生成的勃勃生机,自己的教育生命才会总处于上升鲜活的状态。
(1)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动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这就是说,师与生是学习的伙伴,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应当自觉地成为学生课堂学习、探究的伙伴,积极和谐地融入学生课堂学习的各种活动之中,如:辩论赛中的一个辩手,游戏活动中的一个角色等等,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使得教与学的双方都对自己的角色十分投入,使课堂教学成为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言“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这样,教与学才能真正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教师的参与,起到了“活化剂”的作用,甚至还有“掌舵”的作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主动交流,焕发生命活力
  交流过程中,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忘记自己的角色是“平等中的首席”,既是乐队中的一员,又是乐队的指挥。学生生活经历、知识经验等的缺乏,对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地方可能一知半解,甚至产生误解,而语文教育的价值在于引领学生体验情感、积淀文化、储存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生命。这就需要教师在对他们的尊重,对生命的关怀,对他们早期智慧的敏感、惊喜与支持的同时,给予“润物无声”的影响,不失时机地进行适当的指导和帮助,用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思想撞击学生的思维之门,促使他们的思考与交流向纵深发展,不断迸发智慧的火花。
如教《武松打虎》一文时,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现场采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对话。几组学生表演下来,主题始终围绕着武松的勇敢,都忽略了他智慧的一面。于是,我也扮演起一名采访者者,参与到学生当中。
师:武松先生,你是因为勇敢,武艺高强才能打死一只猛虎,是吗?
  生:是的。
师:可是,我就不明白,既然你那么勇敢,武艺高强,刚遇见老虎时,你为什么只是躲而不是直接打呢? 只是躲闪多没面子呀?
在我的追问之下,学生渐渐地停止了笑声,开始思索起来。经过思索,他们明白了,除了勇敢,人还得具有一个不断思考的大脑,勇敢加智慧才能取胜。     这样,教师适时地提出带有关键性的问题,挑起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的争论,从而使教学的重点目标得以落实。如以上例子中稚嫩的话语、纯正的感情、灵动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怎么不让人为之感动?这都是因为教师智慧的点拨和引领。
(3)善于激励,提升生命的智慧
  教师除了指导、帮助外,还要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鼓励,对表现一贯积极主动的学生作“希冀性”表扬,以激起更具有创新的活动;对能力较差、常作“绿叶”的学生,只要表现出一点“红花”的倾向,哪怕一句说得好,一处评得对,一个质疑提得妙,便要作“夸张式”的表扬,以挖掘其更大的潜能。教师充满机智的激励语言,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敏捷和灵活,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陶老先生说过:“从广义的教学观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区别,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学校各科教师都称为指导员,不称为教师,他们指导学生教、学、做,他们与学生共教、共学、共做、共生活。”作为教师就要放下架子,准确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保持和学生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有足够的情绪安全感,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探究,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当学生发生争议时——倾听,当学生探究错误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赞赏,让学生在充满无限情趣和魅力的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增长才干,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2、教师成为丰富资源提供者
要支持学生个性化学习,应该给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多样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在学习资源和工具的支持下,要注重学生的活动,以丰富的活动方式,作为实施个性化教育的中介,以活动促进发展,倡导主动学习,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转变。
课程是课堂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它是由课堂空间、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充满活力的系统。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环境具有鲜明的特点,其“人文性”和“大语文”观的提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作为“母语”课程,语文学习的内容广泛而又灵活,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教师应根据新课程环境下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另一方面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协作和交流,给学生尽可能多自由空间,让他们在宽松、开放、民主、和谐的环境中自由生长。只有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构建起自己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才会使学生敢于怀疑,敢于超越自我,才能有学生独立性的形成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一根本性要求。
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供开放的语文学习素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的生活是丰富的,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任何语文教师只靠单一的语文教材、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是不可能教好语文的,必须对教材进行开发和创新,引导学生不断地拓宽语文学习的层面,丰富语文学习的素材,真正使语文学习生活化,形成课内外知识的互补,使语文学习真正接近生活,接近学生的实际,最终被学生所接受。所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除了引导学生学好课本外,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把语文课堂拓展到校内校外,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只动物、一种现象、一缕情丝、一种思想等等都可以当作语文学习的素材。使学生的思维不单局限于课堂,眼界也更为开阔,思维也更为活跃。在交际中学,在活动中学,在网络上、电视上、在游戏中和体育活动中学语文,真正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大语文观”。学生的一则则日记,一篇篇作文和读书笔记,一个个问题都是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结果。实践证明,教师只有不断引导学生开掘生活素材,扩大学习空间,学生才能学得更灵活、更自由,其想象力也能得到提升。
3、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助跑者
给学生一个跳得着的目标。首先,什么是学生跳得着的目标?这就正如“篮球架效应”:如果篮球架有两层楼那样高,那么对着两层楼高的篮球架,几乎谁也别想把球投进篮圈,也就不会有人犯傻去投篮了;如果篮球架跟一个人差不多高,随便谁不费多少力气便能“百发百中”,大家也会觉得没什么意思。正是由于现在这个跳一跳,够得着的高度,才使得篮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体育项目。篮球架的高度启示我们,一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最有吸引力,对于这样的目标,人们才会以高度的热情去追求。
同样“篮球架效应”对课堂教学的启示是,我们为学生制定的目标既要有让学生力所能及的基本目标;更要结合实际为学生制定出一个像“篮球架”一样略微高于基本教学目标,让大家都能“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
具体的做法有:
(1)分析本年级段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老师在备课时首先要对本年级段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做了详细地了解。比如三年级的学生的概括能力属于刚刚起步阶段,但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能力。为此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了“跳一跳”的目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考虑到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老师在学生初步感知时可以设计了填空式的概括练习,帮助学生抓住主要人物来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同时,也渗透了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2)明确教材的衔接点,为学生后续学习作铺垫
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一堂语文课究竟要教给孩子什么?是我们一直探寻的问题,仅仅是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或是对作者感情的共鸣吗?当然是不够的。我觉得语文归跟到底是唤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和热爱。老师要根据自己本身对教材的深入研究,设计了学生在语言文字训练中的跳得着的目标——关注作者的谴词造句、布局谋篇。比如,在《小狗杜克》一课的教学中首先,老师采用填空式练习让学生填填小狗救小主人的动词,特别是对“拖”这个字的处理,老师通过这个语言的关注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小狗本来的动作是“叼”,这儿用“拖”,通过这个提问让学生探究出小狗的奋不顾身。老师还通过对比的朗读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对比写法:开始那幅温馨的画面和最后那副伤感画面的对比,小主人的安然无恙和小狗身旁那摊殷红的鲜血之间的对比,虽然老师并没有在作者的写作手法上作过多地介绍,但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到强烈的对比,渗透了作者对比的写作手法。这些设计都要求我们本身要研究教材: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3)挖掘教材的拓展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结合学校音乐特色教育开展“我是中国人,唱响中国诗”古诗吟唱活动,组织学生吟唱《三字经》等中华经典的古诗文,在朗朗歌声中,感受古诗文独特的韵律,帮助学生了解、积累中华传统文化, 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让中华灿烂文化走进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珍惜自己民族的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拓展素质教育实施渠道,让学生感受语文学习的快乐,爱上语文。
(4)给予适当的提示,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当学生初次尝试,有些困难,这时教师不应心急,要适时的给予一些点拨,启发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基本达到了这个跳得着的目标。
信息的重新构造。当有些信息的呈现方式不适合学习者的认知风格,通过转译,可以把信息转化为学习者易于操作和理解的形式。教学中循环渐进,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及时进行调节。
4、培养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有关教学的机智性理解和行动能力,它不同于理性智慧,不同于实践知识,而是二者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完美结合。
(1)注重知识的建构过程,体现知识生成的动态性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新课程的知识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均衡分布: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将改变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只是传递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按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教科书所提供的知识也将为激活教师个人知识及师生互动产生新知识留下充分的余地。课堂知识的变化,将改变传统的课堂面貌。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这样,知识的获得不是外部知识及其结构的简单移植,而是一个积极内化、主动生成和共同建构的过程,是继承与创造、解构与再构的统一。
(2)注重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倡导教育科研的行动性
走向行动研究。它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把课堂作为实验室,以课堂教学问题为研究课题;以改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目的,在行动研究中发展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培养教师的实践性智慧。
注重教学反思。反思成为生成教学智慧的不竭源泉。反思使教师专业生活富有思想和智慧,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教师的反思性思维是教师教学监控的核心。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教学水平,使教师人生不断走向辉煌。在课改中我们提倡教师写教学日志。教学日志是一种对教师自己的思想变化和行为变化的记录。写日志的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的过程。写日志是教师用来记录和澄清自己思路的方法,也是洞察和澄清实践意义的方式。教学日志有利于分析、认识、改变和超越自我,是一种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成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源泉。
撰写教育故事。教学即人生,课堂即生活。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充分挖掘丰富生动的课程资源,促使每一位教师反思自己教育行为,用发生在老师身边生动活泼的具体教育故事激励广大教师,促进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我们组织“教育故事撰写”评比活动,要求教师选择自己在教育经历中真实的、典型的、有深刻感受的故事,用叙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教育故事通过教育生活经验的叙述,促进每个教师对于教育及其意义的理解,发现教育生命的价值,是教师创意和灵感的碰撞。
(3)注重课例研究,提升实践性知识的科学性
实践性知识是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行为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及与之相关的知识,又称缄默知识,它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具有感性、内隐、意向化、零散性和只能意会的特点。不可否认,新课程通识培训专家的理论起到了提升教学经验、启迪教学智慧的作用,但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必须提升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使教师具有在特定的情境中(教室里、课堂上)善于把那些明确的知识加工为符合不同学生认知风格、情感需要和个性特点的知识的能力和智慧。
教师通过“课例研究”对新课程体验的再提升,也就是对原有的行为、习惯的超越,新理念、新行为的建构,通过专家和一线教师的相互对话,思想、智慧的相互碰撞,会生成新的问题。新问题的生成和解决过程成为课堂教学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成长的过程,是我们的理念不断接近新课程理念、行为不断接近学生发展需要的过程。“课例研究”抓住了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实现了专家与教师的零距离对话,激活了教师的实践知识,养成了教师反思习惯,使新课程理念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促进了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使教师在讲台上体验自己的教学幸福。
(4)注重自主教学管理,追求教学秩序的人文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学思维与教育情感相互作用的结果。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养和教学行为的创新需要民主和谐的教学管理,要建立教学管理新机制,赋予教师自主权,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要让教师有机会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主见,做出自己的决定。在新课改中,教师是作为研究者,作为主人来参与的,带着疑问和困惑,进行理性的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不应该以任何形式、任何权威来压制教师的专业见解。教师与管理者之间要经常沟通、交流、对话,对教师在教学变革中承受的巨大的心理压力要给予精神上帮助,给予宽松的人文关怀。只有这样,才能让教育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让课堂教学充满智慧和创造力。
七、研究成效
(一)促进了学生全面和个性化的学习
1、能正确地摆正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师生活动时间的分配上:二是从分层研究,有针对性地适当辅导上,只有摆正了师生关系,才能使每一个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到终身学习的技能和本领。
2、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
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个性化学习有别于传统教学的分水岭。特别是关注优等生,中等生的发展,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思想,如果不从学生实际出发,搞一刀切,就会造成两个极端:一是优等生没有思考的余地,中等生在探究活动中束手无策,学困生又不够思考的时间,影响到学习数学的信心。个性化学习方法让所有的学生能有效地学习,并且学得轻松愉快,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能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蹲下身子看学生,以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待我们的教学内容,从而使教师不仅仅作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习能力,包括自我监控能力,不断地渐进发展的过程,因此,不能等学生掌握了所有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后再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应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给予适当的自主性,随着学习能力的提高,逐渐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的自主性和适应性得到逐步的提高。
(二)形成了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师能改革与综合运用教学方法、探索和研究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方法及追求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教学效果,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得到最好的发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
教师教学的独特性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经教学效果和评价的检验,教师的独特性教学行为与方法大多有利于教学效果的优化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教师的教学个性已较明显地体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色;
教师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与效果已开始反映出一定的审美风貌,使人能够较明显地体验出教师教学的“韵味”;
通过教师教学培养出来的大多教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中表现出思维活跃、个性充分发展、富有创造性思维等共同特征。
(三)推动了教师专业化、个性化发展
1、专业知识水平得到提高
    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2、教育科研能力渐次提升
    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3、教育教学技能不断精进
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四)课堂教学实效有效提增
1、把好“三精”
教师做到合理分配知识点和技能要领,把握好“三精”,即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主料”和“辅料”,精心剪裁,又善于“三提”,即挈领提纲、归纳提炼、综合提升;在课堂讲授时既精于化繁为简,寓雅于俗,又勇于点石成金,旁征博引,使课堂熠熠生辉。
2、“说”在要点
剔除了课堂教学中的颠来倒去、贫嘴绕舌的“婆婆嘴”现象,克服毫无实质内容的“嗯、啊、哈”等口头禅,力避模糊不清和漏洞百出的外行话以及装腔作势的假话、空话、大话、套话、废话,使教师“说”在点子上、学生“听”进心坎里。
3、情感升华
学生在课堂上现场感受老师的教学,对亲和力、感染力的感知和体验无可替代。教师采用聊天谈心式、激情演讲式,还是幽默笑话式等各种教学风格的转换使学生更快更多更好地接受到高质量的智能传导。
八、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思考
1、要在转变学习认知风格上下功夫
    学生的学习风格与学习结果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学生学习风格对其学习质量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学习质量,就必须在转变其学习风格上下功夫:一是转变学习观,帮助学生由低层次的知识吸收学习观向高层次的知识建构和知识应用学习观转变;二是转变学习取向,帮助学生由低层次的证书取向向高层次的兴趣、意义和成就取向转变;三是提高学生的认知加工水平,帮助学生由表层加工向深层加工转变;四是转变学习管理方式,由对学生缺乏管理或主要依赖外部管理向强化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自我管理能力转变。
2、重视学习认知风格的差异,正确评价和解释学生的学业成绩
相同的努力程度、相同智力水平的学生,在相同的教学条件下,因学习认知风格不同,学业成绩有所不同。这种情况下的学业成绩差异是正常的,不能轻易或武断地判定学生学业能力的优劣。学习认识风格无好坏之分,学业评定既应根据学习认识风格测验
判断学生不同的学习认识风格,从而预测学生学业的优劣;又应从学习认识风格的差异出发,解释学业成绩差异的原因。因此,学习认识风格的差异,应成为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结语:
有人说,“教学风格于教师的重要性不逊于个性于人的意义”,我很赞同。谈教学风格,让我们更关注自身的专业成长,让我们更注重对个人对人生的理解,让我们懂得张扬自己的个性,敢于亮出我们的旗,让我们触摸到自己鲜活的生命,让我们明白“我这一个”的价值,并告诉自己:我不是司之于教坛的牺牲品。同时,教学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因为它有可能长久地影响学生的意志品质以及对学习的兴趣。
关于《教师教学风格与学生的认知风格调谐的研究》的课题研究虽然结题了,但研究者认为,对这一课题还将继续深入研究下去。在今后的教学中,将反思现行教育中与之不相适应的观念和做法,借鉴相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不断吸取和继承精华,不断探索、不断创新、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开展研究、改进语文课堂实效,真正为语文教学服务。

附主要参考文献、著作目录
1、李寿欣,孟庆茂.师生间认知方式的相互作用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心理科学,1997;5:   摘自《心理科学》 1998.2
2、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3.
3、周小山.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7.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5、李浩然,刘海燕.认知风格结构模型的发展[J].心理学动态,1999,(3).
6、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7、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教学笔记(李镇西30年课堂教学精华)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2
生本课堂+有效课堂=高效课堂
中学语文教学策略汇总
论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用
“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创新型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