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现代教育研究杂志
预习的意义——学会学习
睢宁县姚集中学 孙兴荣
当今社会的学习应当越来越成为学习者主动参与的过程,这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和要求,也是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学生主动参与的第一个环节就是预习。在进行渗透式研究性学习时,由于要进行课题研究,大量功夫是在课外,因此预习是极为关键的一环。研究性课题布置下来,预习实际上是整个知识学习与掌握的基础,预习好了,整个研究的大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预习不成功,整个研究性的知识学习就仿佛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古人对预习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谋先,事则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等都讲到了预先谋划,心中有数的重要性。综观预习环节,它涉及了学生的自我判断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综合问题的能力、归纳提炼问题的能力等;同时它又涉及到对旧知识的回顾,对新知识的接收,对疑难问题的尽可能解决等,因此预习是一项系统工程。从这个意义上讲,会预习的学生往往就是会学习的学生。会预习,能够达致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也与联合国教课文组织的报告相符合。由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为了与其整个使命相适应,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可以说,这四种学习将是每一个人一生中的知识支柱: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合作;最后是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1)其中的“学会认知”就应该从学会预习开始。
学生带着课题,结合将要学习的新的知识,在课外进行预先的研究,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或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提出问题以并自己找到答案,从而使自己的创造潜能得以充分开发,变消极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积极主动参与的研究性学习。概而言之,预习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预习有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有价值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知识链条,而不是孤零零任意分布的知识点。不是懂得了多少,而是有多少知识通过学习转化成为了能力。学生通过渗透了新的知识点的研究性预习,就可以使知识有机的联系,并通过预习达到在词阶段就逐步变成活的能力的水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渗透式研究性教学,在布置预习作业课题时,就应多为学生设置这样的课题。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创设一些“悬念”,这些“悬念”必须与课本紧密联系——来自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与课本的关系应该是在“若即若离” 间。这样做的本身就是一种渗透,一种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渗透。学生的头脑中往往有丰富的知识点,但高明的学习者,或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能够把知识点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整体,而这个联系的整体产生合力,大于组成她的各部分的力量之和棗学生掌握了出现的新知识,能力提高了。而学业水平不良的学生则往往系统理解的能力不强。针对这一点,施教者就应该考虑在研究性课题中布置这种有助于知识融会贯通的题目,让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如学习语文课文《我和狮子》,老师有目的地布置课题:安排学生收集有关狮子的生物知识、文学知识、历史知识等;学习语文课文《威尼斯的小艇》,布置学生查看地理书、地图和旅游杂志等,了解威尼斯,了解意大利,甚至可以了解文艺复兴方面的知识等。这样的课题兼地理、文学、历史甚至政治知识于一体,使几者相得益彰。老师经常这样布置这样的预习作业,学生经常进行这样的预习。旧知识与新知识可以融会贯通,各科知识也可以融会贯通,有助于学生更扎实地学习。
二、预习有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
教师的一大职责就是“授业”,也就是一种新知识的注入,让学生的研究站在已有文明发展的高度上。教师组织渗透式研究性课题,就是“授业”的一种有效形式。预习是发挥了学生主动性的学习形式。作为学习活动中的内因,学生能够主动预习,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执住了“牛鼻子”。在这里,教师的“研究性课题”是外因,研究性课题如果紧密结合课文,学生的预习就更有针对性。通过对研究性课题的预习,书本知识发生了转变,变成了鲜活的、协调的知识。而这些知识的取得大多是由学生自我独立完成的。好的预习标志着学生独立运用知识、掌握知识能力的提高;表现了学生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这和由老师在课堂上直接灌输,即便是诱导型的,也大不一样。科学证明 :一个人终其一生只是开发了人脑贮存的智能富矿的5%~10%,预习能够更有效地开发那被掩埋掉的那90%~ 95%的智能。渗透式研究性预习,能有效而成功地开掘智能潜力。另外,研究性预习的环境是宽松的,打破了按部就班的教和学的程式。从研究课题的选定,到研究进程的安排,都很自由。研究中的一切都可凭人们去自由创造。研究性学习从根本上说是打破规范和程式的 ,而这正是发明和创造的前提。因此这样的渗透式研究性预习更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预习有助于扫除听课时的障碍
在新知识的学习中,我们当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恰当地进行预习,可以提前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已经忘记的旧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复习,就是“温故而知新”。这种预习扫清了听课时的两个障碍:一是在新的课文内容中要用到的旧的知识,记得不牢,甚至忘记了,通过预习来回忆;二是对新知识的理解问题。对新的提法,新的名词,新的例题都能够事先参与,听课时就少了陌生感,不致于在听课时出现“卡阻”现象,因此能够比较顺利地学习。这种听课障碍的扫除不是小问题,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热情,决定学习效果,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环。相反,由于预习不到位,学生听课时就会遇到很多感到突然的问题,就可能感觉学习的困难,严重者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厌学和低成绩、低能力。
四、预习有助于提高听课效果
通过充分的预习,学生会有许多的收获和疑问,对课题的重点和难点也就有了充分的了解,疑问也就出来了。“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的过程也是寻找疑问的过程。研究发现,带着问题听课,使相关信息资源得到强化,“注意”进一步加强,大脑皮层上有了兴奋中心,处于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就会集中精力去听那些自己没有弄懂的部分,听课的效果也就特别突出。这比没有准备的听课,均一用力效果当然大不相同。
提高听课效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预习有助于提高课堂笔记的水平。在课堂上,一定的课堂笔记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分强调课堂笔记,学生上课也可能成为记录的机器,影响了自我的主动的参与,使与教师的互动减少,有效思考减少,影响了学习效果。过多记笔记的学生学习仿佛很认真,实际上由于预习环节的缺失而使知识点不能够学深学透。抓好渗透式研究性学习的预习,就能够有效解决此问题,使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更强,学习效果更好。
五、预习有助于提高自学能力
预习在很多要素构成上与自学相似:预习时,要独立阅读、独立查找资料,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特别是在渗透式的研究性学习中,预习的研究性决定了独立动手思考能力的必然性。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并用自己熟悉擅长的方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独立地接受新的知识。课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学生的自学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自学能力是学生人生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能力之一,综观古往今来,优秀的人才往往都有着良好的自学能力,而且自学促进了创新。关于这一点,李政道博士在接受宁夏日报的记者采访时曾经谈到,一个人要想做点事业,非得走自己的路(不可)。你不必费太多的精力去重复、细察别人走过的路子。要开创新路子,最关键的是你会不会自己提出问题。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迈开了创新的第一步。就好象一个人关在漆黑的屋子里找门,这里摸一摸,那里摸一摸,头脑必须清楚,判断力要强,摸得不对,及时离开,摸到苗头,就抓住不放。由此可见,自学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学习乃至于一生都会有重大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理想课堂的学生行为评价--blzge的博客
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性阅读:新世纪的课题
论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自主、合作、创新学习方法的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