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诺奖得主经典作品,你读过哪些呢?

《长安夜书房》

     《白鹿原》中写到:“世间一切佳果都经不得牙齿的反复咀嚼,咀嚼到后来就来什么味也没有了;只有圣贤的书是最耐得咀嚼的,同样一句话,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领悟,不仅不觉得味尝已尽反而觉得味道深远。好书经得住一辈子诵读。”总有一本书,让人在悲痛处,犹如溺水。又或是惊奇处,令人仿佛置身浩瀚星海。 

       诺贝尔文学奖一直被视为文学领域的殊荣,由瑞典学院及其诺贝尔委员会评选并表彰创作出理想作品的人,也是对文学写作者的肯定。今晚《长安夜书房》我们来分享回顾近几年诺奖获得者的代表作品,看看你读过的有哪些?

在北京时间2016年10月13日晚上七点,瑞典学院常务秘书长莎拉·丹纽尔宣布,美国民谣诗人鲍勃·迪伦摘得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现场宣读的授奖词这样评价他,“在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


·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鲍勃·迪伦


授奖辞:他在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表达

作者简介:鲍勃·迪伦,1941年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是著名的美国流行乐歌手,作曲家和诗人。他的《像一块滚石》、《答案在风中飘荡》、《手鼓先生》、《政治世界》、《重访61号公路》等作品,不仅确立了其在摇滚音乐史的教父级地位,也奠定了他20世纪伟大诗人的身份。他的歌词包含了反战抗议、社会评论、哲学和诗歌。除了在音乐上形式的探索以外,他也继承了美国传统的民谣、摇滚乐、乡村和蓝调音乐,甚至包括爵士音乐和摇摆乐。1991年鲍勃·迪伦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 

人物评价:迪伦的音乐彷佛在暗喻我们的生活,丰富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随时自省隐秘内心和生活现状,增强我们的认知能力,引导我们朝着懵懂未知的方向前进。同时,他的音乐凭借着旋律和歌词的魅力,使人们热情澎拜,激情汹涌。

——《滚石杂志》,1970年

《Blowin'in the Wind》

在风中飘荡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一个人要经历多长的旅途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才能成为真正的男人 

How many seas must a white dove sail 

鸽子要飞跃几重大海 

Before she sleeps in the sand 

才能在沙滩上安眠 

How many times must the cannon balls fly 

要多少炮火 

Before they're forever banned 

才能换来和平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那答案,我的朋友,飘零在风中 

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 

答案随风飘逝 


像一块滚石》(也译作《编年史》)

作者:鲍勃·迪伦


迪伦自己在打字机上敲了三年写出来的《像一块滚石》(也译作《编年史》)记录了自己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往昔岁月,不仅有作者发明创造和灵感进发的辉煌时刻,还有那些意气消沉的时刻,曾经想退却,不想努力乃至失败,但它们如何仍有可取之处。

《像一块滚石》

· 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斯维特拉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授奖辞:她的复调书写,是对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的纪念。

作者简介: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1948年生于斯坦尼斯拉夫(现为乌克兰的伊万诺-弗兰科夫斯克)。白俄罗斯记者、散文作家,擅长纪实性文学作品。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记录了二次世界大战、阿富汗战争、苏联解体、切尔诺贝利事故等人类历史上重大的事件。2015年10月8日,因她对这个时代苦难与勇气的写作,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作者:斯维特兰娜·阿列克谢耶维奇


1986年4月26日,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反应堆发生爆炸,邻近的白俄罗斯居民失去了一切。一些人当场死亡,更多的人被撤离,被迫放弃一切家产。成千上万亩土地被无污染,成千上万的人因20吨高辐射核燃料泄露而感染各种疾病。著名记者阿列克谢耶维奇用三年时间采访了这场灾难中的幸存者:有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救援人员的妻子、有现场摄影师、有教师、有医生、有农夫、有当时的政府官员、有历史学家、科学家、被迫撤离的人、重新安置的人、还有妻子们祖母们……阿列克谢耶维奇将向世人呈现这个“中毒”世界里的惊人事实。每个人不同的声音里透出来的是愤怒、恐惧、坚忍、勇气、同情和爱。

为了收集到这些第一线证人们的珍贵笔录,阿列克谢耶维奇将自身健康安危抛之脑后,将他们的声音绘成一部纪实文学史上令人无法忘记的不可或缺的作品,并籍此期盼同样的灾难绝不再重演。

《切尔诺贝利的回忆:核灾难口述史》

· 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授奖词:他唤醒了对最难以捕捉的人类命运的记忆和揭露了对人类生活的占领。

作者简介:帕特里克·莫迪亚诺,法国小说家,1945年出生在法国的布洛涅-比扬古,是法国评论界一致公认的当今法国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莫迪亚诺的作品探索和研究当今人的存在及其与周围环境、现实的关系。运用大量的回忆、想象,把现实和虚构结合起来,描写并未经历过的故事。2014年10月9日19时,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

《暗店街》

作者: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暗店街》又译《寻我记》,是法国作家莫迪亚诺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数年前因偷越边境时遭遇劫难,受到极度刺激后丧失了对过去生活的记忆。他给私人侦探于特当了八年助理侦探后,开始用探案技术在茫茫人海中调查自己的身世和来历。他通过种种线索搜集的许多片断,究竟是他的一生,还是他冒名顶替的另一个人的一生呢?

《暗店街》

·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艾丽丝·门罗


授奖词:她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作者简介:艾丽丝·门罗,加拿大女作家, 1931年生于加拿大加拿大渥太华。门罗以短篇小说见长,截至2013年10月,创作了11部短篇小说集和1部类似故事集的长篇小说。1968年,门罗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并获得加拿大总督文学奖。有人称呼她是“当代的契诃夫”。 2013年10月10日,爱丽丝·门罗获得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爱丽丝·门罗是诺贝尔文学奖历史上获此殊荣的第13位女性作家。

《逃离》

艾丽丝·门罗 


《逃离》是当代短篇小说大师艾丽丝·门罗的代表作,曾于2009年荣获布克国际奖。《逃离》全书共收录八篇作品,集中体现了爱丽丝·门罗的文学造诣。《逃离》可以被视为“概念小说集”,八个故事隐隐被一个概念、一种气质统一,人物的生活背景、遭遇、情感也多有近似,八个故事并无隔离之感,气韵也并不被阻断,混在一起组成了长卷。

《逃离》

·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


授奖词: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作者简介:莫言,1955年出生于山东高密,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他从8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1984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发表的《红高粱》成为他最著名的代表作。2011年莫言凭借《蛙》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蛙》

作者:莫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盘点近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及其代表作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高清图集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爱丽丝门罗最感人的60句话
诺贝尔文学奖,奖给了灵魂
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往年得主的作品卖得怎样?
亚马逊公布十年数据,哪位诺奖作家的书卖得最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