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漂读书记15 如果你真的热爱文学,还是要读博尔赫斯

如果你真的热爱文学

还是要读博尔赫斯

文/蔡诚


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博尔赫斯热似乎已在中国淡去,坊间,文学爱好者们读她,谈论他的屈指可数。一次读书会上,我带了本《巴比伦的抽签游戏 》,想与大家分享,“这虽然是个大作家,但过了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家,”主持人甚至说,“我们还是来读刘慈欣吧,他现在可是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大家讨论刘慈欣很热烈,一个读者现场骄傲地展示了他和刘慈欣的合影和刘慈欣的签名。我说我不想追寻这样的时髦,这些年文坛就是被时髦带坏的,似乎时髦就是上帝——这样的场合,显然我是不合时宜的人,中途我离开了,来到了西单图书大厦二楼——巧的是,书架上,我看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全新的博尔赫斯全集中的大部分——盼了很久,得来全不费功夫,但一看书价,只有忍痛割爱了多部博尔赫斯大作——我早年收藏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过的他的选集,我想,那里面有的,就没必要重复了吧?
我成长的年代,博尔赫斯很时髦,那时我在都昌一个中学里想博尔赫斯,但一直无缘和他相会。同样的时候,一个当时叫艾国柱,现在被称为知名青年作家的老乡阿乙也在瑞昌县城想他,他亟需高人指路,博尔赫斯是他当时最想见识的人。但阿乙比我勤奋、聪明,和博尔赫斯耳鬓厮磨了多年后,三十岁终于迎来好运。博尔赫斯影响了一批人的写作,后来,在一些成名作家的回忆性文字里,我又读到了太多人说博尔赫斯,就差说他是他们心中的圣人了——你读过博尔赫斯吗?那几年里,经常有人问我,我吱吱唔唔的,很胆怯,也很脆弱——工作后,和文友见面,博尔赫斯渐渐提得少了,甚至不谈创作,更爱谈房子、女人和金钱。你在读博尔赫斯?一个写类型小说的朋友一次饭局上对我的言说颇为惊诧,现在读博尔赫斯只会让你越来越穷,他吐着烟圈说,市场不需要博尔赫斯。
然而,我还是热爱博尔赫斯,随着时光的推移,个人阅历的增长,越来越热爱——博闻强记的博尔赫斯,似乎一生都在关注“时间”与“空间”,这是他文学的主题,也是他热爱哲学思考的极致体现——才华平庸的我无法做到,能写的就是自己的那点感情和人生,而国内一流作家,贾平凹、余华们,这点上似乎也是鹦鹉学舌,其笔下人物,结构及其精神内涵远不及博尔赫斯睿智、宽阔——这或许是博尔赫斯首先是一位诗人的缘故,生前,他多次表示自己首先是位诗人。自古以来,诗人就是上帝的代言人,有着人间“立法者”的高贵血统,博尔赫斯一生都热爱、追随诗歌,其诗集达14部,而小说集仅8部。作家如果有诗人的经历会一定会更出彩,我想,这也是我们的作家普遍乏善可陈的缘故吧,对了,还有阅读,像博尔赫斯式的阅读,一生与书为伍,最好坐在图书馆里度过一生。
在一首题为《天赋之诗》的诗里,博尔赫斯说:我总是在暗自想象:天堂,应该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这对当时还年轻的,他的残酷的现实来说,也是他所期望的,特别在确立作家的志向后,他就想到图书馆去谋一份差事。1937年,快40岁的博尔赫斯尽管在满目疮痍的祖国收获了一些声名,但生活依然困窘,很想寻得一处稳定的图书馆的工作——其时,他的以失明父亲为中心的家境已日渐衰微,他也早到了为家庭出一份力的年纪。虽然,母亲疼爱有加,但时常他为此感到羞愧。一个春日,经朋友介绍,他终于如愿在市立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图书管理员是博尔赫斯的第一个正式职业——然而,图书馆离家并不近,也没有电车直达。但为了生计,他坚持了下来,为此不得日日步行十多个街区抵达单位上班。除了读不完的书,图书馆管理员其实并不是一份好差事——很快,博尔赫斯发现,给藏书分类编目无休无止,枯燥乏味,同事也一个个只会谈女人、足球和赛马;而且,老老实实地干活,一月下来只能拿到约70美元的收入……
除了被打开的精神世界,图书馆的菲薄收入让博尔赫斯的生活没有得到丁点儿的改善,一度他一点儿也不快乐,老爱在去留问题上纠结。但离开了图书馆,自己还能独立谋生吗,而且眼疾似乎越来越不妙,而图书馆管理员好歹是一份算是公务员的稳定性职业,逢年过节还有什么小礼物拿回家。家里人也期望他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在这个问题上,他终于艰难地选择了屈服——图书馆那浩翰的书让博尔赫斯割舍不下,书比金钱更有营养,他不断安慰自己,好书就像奥林匹斯山上的神明,被永恒地写进文学的神话里。“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个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有了那个美好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了一点安慰。”在《通天塔图书馆》里,他说,像是在对谁诉说,又像是在喃喃自语。

真正进入书海用心读书的状态之前,博尔赫斯过的是一段怎样的时光?后来,他在回忆的文章中写道:“拿着上面发的马黛茶一个人走在街上,我愈发觉得我卑微凄凉的生活变得更加突出。”“有时泪水在眼里打转。”——有人说,博尔赫斯作为作家缺乏一定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写作只能指向诗意、博学与神秘,我以为并不全对,虽然他后半辈子只能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里编故事,但其早年作为一个敏感的生存者其实已经经历了太多,甚至亲历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决定了他日后的写作——后来在图书馆里他由一个生存者变成了一个观测者,他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甚至可以把整个宇宙装在一个火柴盒里。

博尔赫斯的声名到1960年代完全建立了起来,不仅在欧美获得一些文学大奖,而且作品被迅速推介到世界,在中国一代先锋作家中也有无数知音。1980年代初期,好多年,博尔赫斯获得诺贝尔奖的呼声很高,但是一直没能如愿,后来,诺贝尔文学奖在说到被诺贝尔文学奖忽视的作家时,承认了自己的局限,并第一个提及博尔赫斯——其实时光比诺贝尔文学奖更有价值,今天,上海译文出版社还是看到了部份文学青年之渴,看到了纯粹文学市场持久的可能性——我还想说,如果你真的热爱文学,还是要读博尔赫斯,哪怕像我这样一知半解,这也比读流行文学强。

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博尔赫斯热似乎已在中国淡去,坊间,文学爱好者们读她,谈论他的屈指可数。一次读书会上,我带了本《巴比伦的抽签游戏 》,想与大家分享,“这虽然是个大作家,但过了气,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作家,”主持人甚至说,“我们还是来读刘慈欣吧,他现在可是中国作家走向世界的杰出代表!”大家讨论刘慈欣很热烈,一个读者现场骄傲地展示了他和刘慈欣的合影和刘慈欣的签名。我说我不想追寻这样的时髦,这些年文坛就是被时髦带坏的,似乎时髦就是上帝——这样的场合,显然我是不合时宜的人,中途我离开了,来到了西单图书大厦二楼——巧的是,书架上,我看到了上海译文出版社全新的博尔赫斯全集中的大部分——盼了很久,得来全不费功夫,但一看书价,只有忍痛割爱了多部博尔赫斯大作——我早年收藏有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出版过的他的选集,我想,那里面有的,就没必要重复了吧?

我成长的年代,博尔赫斯很时髦,那时我在都昌一个中学里想博尔赫斯,但一直无缘和他相会。同样的时候,一个当时叫艾国柱,现在被称为知名青年作家的老乡阿乙也在瑞昌县城想他,他亟需高人指路,博尔赫斯是他当时最想见识的人。但阿乙比我勤奋、聪明,和博尔赫斯耳鬓厮磨了多年后,三十岁终于迎来好运。博尔赫斯影响了一批人的写作,后来,在一些成名作家的回忆性文字里,我又读到了太多人说博尔赫斯,就差说他是他们心中的圣人了——你读过博尔赫斯吗?那几年里,经常有人问我,我吱吱唔唔的,很胆怯,也很脆弱——工作后,和文友见面,博尔赫斯渐渐提得少了,甚至不谈创作,更爱谈房子、女人和金钱。你在读博尔赫斯?一个写类型小说的朋友一次饭局上对我的言说颇为惊诧,现在读博尔赫斯只会让你越来越穷,他吐着烟圈说,市场不需要博尔赫斯。

然而,我还是热爱博尔赫斯,随着时光的推移,个人阅历的增长,越来越热爱——博闻强记的博尔赫斯,似乎一生都在关注“时间”与“空间”,这是他文学的主题,也是他热爱哲学思考的极致体现——才华平庸的我无法做到,能写的就是自己的那点感情和人生,而国内一流作家,贾平凹、余华们,这点上似乎也是鹦鹉学舌,其笔下人物,结构及其精神内涵远不及博尔赫斯睿智、宽阔——这或许是博尔赫斯首先是一位诗人的缘故,生前,他多次表示自己首先是位诗人。自古以来,诗人就是上帝的代言人,有着人间“立法者”的高贵血统,博尔赫斯一生都热爱、追随诗歌,其诗集达14部,而小说集仅8部。作家如果有诗人的经历会一定会更出彩,我想,这也是我们的作家普遍乏善可陈的缘故吧,对了,还有阅读,像博尔赫斯式的阅读,一生与书为伍,最好坐在图书馆里度过一生。

在一首题为《天赋之诗》的诗里,博尔赫斯说:我总是在暗自想象:天堂,应该是一座图书馆的模样……这对当时还年轻的,他的残酷的现实来说,也是他所期望的,特别在确立作家的志向后,他就想到图书馆去谋一份差事。1937年,快40岁的博尔赫斯尽管在满目疮痍的祖国收获了一些声名,但生活依然困窘,很想寻得一处稳定的图书馆的工作——其时,他的以失明父亲为中心的家境已日渐衰微,他也早到了为家庭出一份力的年纪。虽然,母亲疼爱有加,但时常他为此感到羞愧。一个春日,经朋友介绍,他终于如愿在市立图书馆找到了一份图书管理员的工作。图书管理员是博尔赫斯的第一个正式职业——然而,图书馆离家并不近,也没有电车直达。但为了生计,他坚持了下来,为此不得日日步行十多个街区抵达单位上班。除了读不完的书,图书馆管理员其实并不是一份好差事——很快,博尔赫斯发现,给藏书分类编目无休无止,枯燥乏味,同事也一个个只会谈女人、足球和赛马;而且,老老实实地干活,一月下来只能拿到约70美元的收入……

除了被打开的精神世界,图书馆的菲薄收入让博尔赫斯的生活没有得到丁点儿的改善,一度他一点儿也不快乐,老爱在去留问题上纠结。但离开了图书馆,自己还能独立谋生吗,而且眼疾似乎越来越不妙,而图书馆管理员好歹是一份算是公务员的稳定性职业,逢年过节还有什么小礼物拿回家。家里人也期望他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在这个问题上,他终于艰难地选择了屈服——图书馆那浩翰的书让博尔赫斯割舍不下,书比金钱更有营养,他不断安慰自己,好书就像奥林匹斯山上的神明,被永恒地写进文学的神话里。“图书馆是无限的,周而复始的。假如一个永恒旅人从任何方向穿过去,几个世纪后他将发现同样的书籍会以同样的无序进行重复。有了那个美好的希望,我的孤寂得到了一点安慰。”在《通天塔图书馆》里,他说,像是在对谁诉说,又像是在喃喃自语。

真正进入书海用心读书的状态之前,博尔赫斯过的是一段怎样的时光?后来,他在回忆的文章中写道:“拿着上面发的马黛茶一个人走在街上,我愈发觉得我卑微凄凉的生活变得更加突出。”“有时泪水在眼里打转。”——有人说,博尔赫斯作为作家缺乏一定的生活经历,所以他的写作只能指向诗意、博学与神秘,我以为并不全对,虽然他后半辈子只能一个人坐在图书馆里编故事,但其早年作为一个敏感的生存者其实已经经历了太多,甚至亲历了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决定了他日后的写作——后来在图书馆里他由一个生存者变成了一个观测者,他看到了更为广阔的世界,甚至可以把整个宇宙装在一个火柴盒里。

博尔赫斯的声名到1960年代完全建立了起来,不仅在欧美获得一些文学大奖,而且作品被迅速推介到世界,在中国一代先锋作家中也有无数知音。1980年代初期,好多年,博尔赫斯获得诺贝尔奖的呼声很高,但是一直没能如愿,后来,诺贝尔文学奖在说到被诺贝尔文学奖忽视的作家时,承认了自己的局限,并第一个提及博尔赫斯——其实时光比诺贝尔文学奖更有价值,今天,上海译文出版社还是看到了部份文学青年之渴,看到了纯粹文学市场持久的可能性——我还想说,如果你真的热爱文学,还是要读博尔赫斯,哪怕像我这样一知半解,这也比读流行文学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在这里,让好书遇见你|为什么读经典 经典/文学
?诺贝尔文学奖是如何评出的?
人物 | 博尔赫斯:作家中的作家
他们是举世公认的大文豪,为何却与诺贝尔奖无缘?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诗人诗选
现当代25位世界级文学大师(超一流作家),你心中的大师有没上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