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代人不骂冯道


冯道(882~954年),字可道,五代人。


二十三四岁(唐末天祜年间)时,冯道开始走人仕途,在军阀刘守光麾下为幽州掾(军事参谋)。不久,受荐到太原,为晋王李存勖的掌书记(秘书),李存勖称帝,建后唐,冯道以四十岁刚出头的年纪,为翰林学士,成了皇帝的御用秘书。后唐第二任皇帝明宗李嗣源上台,冯道迅速高升,为端明殿学士、中书侍郎、刑部尚书平章事(当朝宰相),这时的冯道,也只有四十五岁。从此,冯道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和辽五个王朝、十位国君,三人中书,为相二十年,七十三岁善终。


冯道去世六年后,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五代结束,天下走向一统。


在半个世纪文明扫地的乱世,冯道从容周旋于武夫悍将中间。一位皇帝下台,他不下台;一个王朝垮了,他不垮。他几次辞官,却辞不掉,成为历史上少有的“不倒翁”。对此,晚年的冯道颇为自得,自称“长乐老”,在其所作的《长乐老自叙》中说:“老而自乐,何乐如之。”


对冯道历事数朝,后世史家多有斥责。


欧阳修说:“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


司马光说:“正女不从二夫,忠臣不事二君。为女不正,虽复华色之美,织纴之巧,不足贤矣;为臣不忠,虽复材智之多,治行之优,不足贵矣。”


但是,五代时人,不论是皇帝,还是臣民,对冯道并无责骂之词。相反,“万民同声,皆以……为名臣、元老……道死年七十三,论者乃谓与孔子同寿,此(冯)道之望重一世也”(《廿二史札记》)。


冯道的同僚郭忠恕说:“公累朝大臣,诚信著于天下,四方谈士,无贤不肖,皆以为长者。”


后周宰相范质说:“冯道厚德稽古,宏才伟量,虽朝代贸迁,人无间言,屹若巨山,不可转也。”


《旧五代史》(此书为宋初所修,参修者多为五代时人)的作者们说:“(冯)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风;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体。”



五代人为什么对冯道褒扬有加,而无一词斥骂?


五代时,朝代短促,更换频繁。一个王朝长者十几年,短者三四年,有如走马灯变幻莫测。那些帝王们,在百姓心目中,都是些混世魔王,上了台的不可爱,下了台的不可惜。


五代不同的王朝和不同的皇帝,原本都是部下、亲戚。如:后晋高祖石敬瑭,本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女婿;后汉高祖刘知远,则是后晋高祖石敬瑭的裨将,刘知远对石敬瑭还有救命之恩。虽然是五代八姓(唐庄宗、唐明宗、潞王各为一姓,石晋、耶律、刘汉、周太祖、周世宗各为一姓,共八姓),中间却有密切的裙带关系。这导致更事数朝者不止冯道一人,只是,冯道进入官场较早而寿长,有机会更事五朝十君罢了。


得了皇帝宝座的人,并不过多地计较某大臣在前朝如何,只看为自己办事尽心不尽心。


老百姓甚至记不清哪朝哪姓在台上,哪朝哪姓下了台,评价一个官吏,只看人品官德,谁管他忠与不忠?


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当时风气,绝无有以更事数姓为非者。”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冯道“德望为遐迩所倾服”,又说他“望重一世”。


冯道在少年时,就是一个品行“纯厚”,“好学能文,不耻恶衣食”的好孩子。他学习十分刻苦,即使大雪拥户、尘埃满席,都不会影响他读书、写字。


当官以后,出污泥而不染,不仅不贪不腐,还经常扶贫济困。遇到荒年,主动捐献官俸。在军旅中,与士兵同甘苦,吃大锅饭,住茅草棚,以干草当被褥,睡地铺。他自家的住房也十分简陋,与普通百姓的茅草房差不多。


在守父丧期间,当地歉收,冯道把家产全部捐出,救济饥民,然后自耕于田野,自割自负烧柴。有一户缺劳动力的人家无力耕田,冯道深夜偷偷给耕种上,这家人了解到情况后来酬谢,冯道说这是应该的事,拒受酬谢。


地方官趁冯道守孝,逢年过节送礼不绝,他拒受斗粟匹帛。


在战斗中,士兵抢掠妇女,选取美貌者送给冯道。冯道设别室,让美女居住,然后延访其家送回。耶律德光胁冯道人漠北,走到常山(今山西恒山),看见一群汉族妇女被契丹贵族所奴役,冯道罄其所有,将全部妇女赎出并送其回家。


冯道在唐明宗时,首任宰相,提拔的官吏都是德才兼备的人,即使德才兼备者与自己有矛盾,也任用不疑。有一个叫史圭的人,曾主管过选举,在工作中与冯道发生过矛盾.后来刑部侍郎出了官缺,冯道觉得史圭合格,便予以提拔,不计前嫌。有些唐末以来的高官后代也想谋取一官半职,然才德不备者,冯道一律不用。


后汉高祖刘知远当上皇帝,任赞、王君敏曾是反对派成员,刘知远要判其死刑。冯道认为任、王二人不是主犯,冒死保释,使二人获得了宽大处置。


冯道做思想工作讲究方法。有一下级军官性格粗暴,因一事不顺心,便到冯道的办公处门外骂街,冯道只装没听见。最后说:“此人可能喝醉了。”让警卫人员把小军官请进办公室,设好酒好茶与之谈心,二人谈了一夜,天明以后,小军官高高兴兴地走了。


冯道是位文官,他做掌书记,做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都与他的学问文章造诣有关系。


冯道从少至老,随身总是携带一本村塾所读的《兔园策》。别看这是一本普及读物,却是唐朝虞世南给应举的学子编写的必读之书,囊括经、史等重要内容。冯道熟读到能背诵下来,学问基础十分扎实。


有一位在朱梁时当过宰相的人,叫李琪,对自己的学问很自负,由李琪执笔的一篇文章,误将定州为真定,冯道一看,便指出其错误,令人佩服。


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百官上贺辞共三章,都由冯道执笔。《旧五代史·冯道传》对冯道文笔推崇极高:“(冯)道尤长于篇咏,秉笔则成,典丽之外,义含古道,必为远近传写,故(百官)渐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肃然,无浇漓之态。”这就是说,冯道用自己的学问文章,征服了满朝文武。


由于五代时期的文明扫地,无人重视文化建设,连坊间所刻之书,都错讹百出。只有冯道挺身而出,邀集学者,以西汉郑覃所刻的石经为底本,校对错讹,将儒家经典重新雕版印刷,惠及学界,成为宋元明清以降的权威版本。


冯道在《长乐老自叙》中说自己虽历事数朝,却“以旧德自处”,这就是说,不论给什么样的皇帝当宰相,他自己做人的标准不变。这一做人的标准,在《长乐老自叙》中讲得十分明白,就是“三不欺”,亦即“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诚信”二字。


冯道受五代大政治形势影响,在频仍的朝代更迭中,从容自处,不卑不亢,对旧主子不说坏话,对新皇帝亦不巴结求宠。


耶律德光攻进汴京,曾斥责冯道“事晋无状”,冯道只是沉默,耶律德光问:“你为什么来朝见我?”冯道这时正该讨好,大唱颂词。但他却没有,却说:“无城无兵安敢不来。”耶律德光不无讽刺地说:“你是个什么样的老权威啊?”冯道说:“我是一个无才无德痴顽的权威。’


冯道的不卑不亢,从容调侃,使耶律德光对其尊重起来,任命为太傅。退回北方时还带着走,只是由于耶律德光中途死掉,冯道才得以逃回中原。


晋高祖石敬瑭向耶律德光称“儿皇帝”,冯道上表辞官。石敬瑭派人恭请,说:“卿来日不出,朕当亲行请卿。”如果冯道不是一位有重大影响的人物,石敬瑭何以如此看重?


周太祖郭威起兵反汉,攻陷汴京,汉隐帝刘承祐死去,郭威认为汉朝大臣一定会拥戴自己称帝,可是郭威见到当时为太师兼中书令(宰相)的冯道时,冯道闭口不谈拥戴之事,更不行君臣之礼。郭威原来也是汉臣,位居冯道之下,只好以下级的身份向冯道行礼。不久,郭威自立周朝,而冯道官职依旧。


五代诸帝以暴易暴,无仁政可言,“以旧德自处”的冯道同他们时常发生矛盾。冯道为保护自己,一般不强谏,能忍则忍,但决不曲意服从,而是寻找恰当的时机,巧妙进谏,多有成效。


唐明宗李嗣源当政期间,中原一带连年丰收,李嗣源乐以忘忧。冯道在一次经筵上说:“陛下以至德承天,上天也眷顾陛下,连年丰收。卑臣认为,形势越好,越应该居安思危。先帝(李存勖)在霸州时,卑臣曾奉使外出,途经井陉山区。卑臣骑马,一路全神贯注,勒紧缰绳,一点儿也不敢放松大意,平安越过了群山。到了平地后,卑臣精神松懈下来,不再紧拉缰绳,这一放松,坐骑竟在平地跌倒了,差一点把卑臣摔死。陛下啊,千万不要以为有了几年好收成,便乐以忘忧啊!”李嗣源很轻松地接受了冯道的进谏。


李嗣源有次问:“年成好了,老百姓得到哪些实惠呢?”冯道回答:“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卑臣记得唐朝举人聂夷中写过一首《伤田家》的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李嗣源听得明白,当即令侍臣将此诗录下,以后经常咏诵,以为鉴戒。


有一次,水运军在临河县得到一只玉杯,上刻“传国宝万岁杯”数字。李嗣源爱不释手,拿给冯道看,冯道端详了一会,说:“此为前代有形之宝,一国之君,更该有无形之宝!”李嗣源听不明白,冯道解释说:“仁、义二字,就是一国之君的无形之宝。”


耶律德光南进中原,攻下汴京时,冯道正在外地,奉命回到汴京,耶律德光问:“天下百姓如何得救?”冯道知道耶律德光喜听奉承话,便说:“此时佛出救不得,只有陛下能救得。”耶律德光听后十分受用,下令辽军不可杀掠。后人说:“冯道一句玩笑话,拯救中原千万生灵!”


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前,为扩甲兵,禁民间买卖牛皮。当上皇帝后,继续执行“牛皮法”。山西上党地区原不在刘知远统治下,不知“牛皮法”,有二十多家犯法当处死。当时有个叫张璨的地方官,为民请命,反对继续实行“牛皮法”,刘知远认为一个上党地方的小官,敢与朝廷对着干,十分生气,下令把张璨与二十多家犯“牛皮法”的百姓一起处死。


冯道闻讯,“非时请见”来进谏:“陛下在河东时,实行‘牛皮法’还说得过去。今已独有天下,不该再行此法啦。二十户犯法者都是陛下赤子,又不知法,处以死刑,卑臣认为已是不该,张璨乃陛下亲信,不惜生命进谏,可赏而不可杀。卑臣位当辅弼之任,未能早奏,使陛下做了这一不当判决,卑臣有罪该杀!”


冯道把过错推到自己身上,刘知远终于接受了谏诤。


冯道一生虽然历事数朝,但心中仍然有一个大目标,这就是寻找明主,统一天下。他在《长乐老自叙》中说:“为时乃不足,不足者何?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何以答乾坤之施?!”他未能找到这样的“大君”,大目标未能实现,这是他的遗恨。



不看冯道在诸多问题上所表现的人品、官品,也不分析他深藏于心的统一天下的大目标,更不分析五代的时代特点,用“不忠”、“无耻”、“大节有亏”等铁锤把冯道钉到历史耻辱簿上,只是赵宋王朝以后的事。


赵匡胤惩于五代走马灯似的政权变换,在建立大宋王朝后,为保江山永固,在全社会极力提倡忠心不二的道德规范。陈桥兵变,宋军攻入汴京,后周的皇室和朝臣们,自知无力抵抗,纷纷投降。只有京城卫戍副司令韩通,忠心为捍卫大周而战死。赵匡胤看中韩通的忠心不二的思想价值。所以不但不究韩通之罪,反

而举行了高规格的丧礼,以彰忠勇。


上有好者,下必应之。北宋中后期“理学”成为宋王朝“官学”,宣扬“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思想。欧阳修、司马光都是正统的史学家,为“理学”之偏师。在他们的史笔下,冯道这个历事数朝而“长乐”的不倒翁很自然地成为一个该鞭笞的反面人物。由于“大节有亏”,冯道可称赞的人品、官品统统一钱不值了。至于五代那些混世魔王般的皇帝是否值得为其忠心不二,则不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不加具体分析的斥责冯道“不忠”、“无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对庸君、昏君、暴君,一律要高喊“万岁”,百依百顺。从而,使“愚忠”在社会蔓延开来,为无视民生、民权的独裁者准备了滋生的土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史知识 | 陈尚君:名相冯道的政事与文学
历仕五个朝代,为官40多年, 在官场有“不倒翁”之称, 身后却褒贬不一
官场“不倒翁”冯道:十朝天子一朝臣,笑傲官场四十年
五代时的“不倒翁”冯道
经十二帝拜九相,被称圣人,死后封王,传奇为何被骂至今?
南怀瑾老师:“狼虎丛中也立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