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双面贾樟柯:《江湖儿女》是他“粉丝”电影的开始


贾樟柯迎来了春天,但也有了烦恼。 


文/庞宏波


记得很久之前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贾樟柯的资深影迷给他打电话,痛斥“他变了”。后来贾樟柯平静的挂了,只是草草留下一句“她不懂电影里面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


的确,对于贾樟柯来说,没有人有资格要求他一辈子拍小县城,也没有人有资格要求他永远不上映,游走地下或者说完全的艺术派。导演,需要新鲜感,需要外界的刺激来激发内心创作的欲望。


贾樟柯没有错,只是贾樟柯变了吗?其实变了,这两年贾樟柯电影的风格有了很大的变化,他的生活给了他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在山西是神”的贾樟柯有了烟火气,但贾樟柯变好了吗?很难说,一千个人的心里有一千个贾樟柯,你带着什么样的眼镜就能看到什么样的贾樟柯。


商业的和艺术的、变革的和保守的、好的和坏的,贾樟柯的形象不再单一,开始饱满。但饱满之前,必然分裂。8000万成本的《江湖儿女》是贾樟柯的一部粉丝电影,拍给懂他的影迷,也拍给不懂他的观众,或许这部电影在票房上很难回本,但《江湖儿女》是双面贾樟柯的新的开始。


艺术上的贾樟柯,进步了吗?


有人说,当一个导演开始停下脚步回顾自己的时候,那么他可能真的江郎才尽了。虽然每一个导演,都尽可能找出一千个理由来否定自己的“枯竭”。


贾樟柯枯竭了吗?显然没有,最明显的一点在于贾樟柯电影开始变得有那么一点哲学性。一个以拍中国底层社会起家的导演,当他的新作英文名字定为《灰烬是最洁白的》,那么他必不可少的带有了一丝丝哲学思辨色彩。



起码他得去思考人生、思考社会、思考时间,才能懂得“灰烬”是最洁白的。这样的哲学思辨反映在电影里,变成了巧巧这个人物的命运变迁。她的执念、放下、重生,每一个转折点都超脱了现实,变得坦然和平静。


当人平静的时候,他的力量是无形的。对于巧巧是这样,对于贾樟柯也是这样。他可以对准班车上的普通人,可以对准在煤矿闲聊的大爷,这是他的镜头符号,他的社会注脚,但在保持记录中国底层社会群像的同时,他给予了主角一种超脱人物不该有的格局和视野,这种呈现是平静的。


优秀的电影作品必然是带有哲学思考的,这也是贾樟柯这两年,从一个“名导”开始向“大师”转变的一个特征。而贾樟柯也表示,这两年由于他对自己的反思是一个“极其糟糕”的人,所以他的作品里女性形象由弱变强,带有了除了社会底层的群像记录外更深层也更大众的社会共鸣。


贾樟柯进步的同时似乎也看到了他的“停滞”。这种停滞或是为了迁就类型化做的必要妥协,或是创作瓶颈出现的短暂纠结。总之,贾樟柯有点不那么“贾樟柯”。

 


为什么?《江湖儿女》可以说是贾樟柯的“电影宇宙”也能说是贾樟柯的“电影拼接”。《小武》式长镜头,《站台》式人物,《三峡好人》式时间变迁,《天注定》式社会解读,《山河故人》式女性形象。《江湖儿女》本身的创造力被极大的压缩,变成了贾樟柯的阶段性回顾展。


这种创造力的消退,不仅仅是电影外在的相似和回顾,而是主题上的保守和自封。《江湖儿女》渴望表达的东西,都在以往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的“江湖”他的“儿女”,显然在其他作品里更加全面和连贯。他没有对自己,对社会,对时代在主题上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创新。


他在自己原有的优势上增加的一丝丝哲学性,就好像在本就做好的饭菜里填了那么一点点醋,但好多人并不爱吃醋,这是贾樟柯《江湖儿女》最值得思考的一点。


情怀上的娱乐化,合理吗?


大嫂带你去蹦迪、大哥坟前跳国标、一白导演逗你笑、一头砸下让你叫。


相比贾樟柯对于电影精神层面的转变,最显而易见的蜕变是他电影的表现方式。他的电影里有了类型元素,而类型元素本身就是商业的,所以自然是娱乐的。但并不能说娱乐的贾樟柯,就是一种“背叛”,贾樟柯需要商业,也理应商业,更允许商业。

 


贾樟柯前两部作品《天注定》和《山河故人》就被许多人认为“商业”,尽管这两部电影有些许观众不愿意接受,但这两部电影明显在受众上“突围”,让贾樟柯的电影受众面在变广。


不过相比前两部,贾樟柯在《江湖儿女》里算是自我商业的一次告白。刻意的类型化处理,远比启用明星更加外显。


在整个电影的前半段,贾樟柯丝毫不隐藏他对于自己喜欢的导演和明星致敬。北野武的暴力美学、叶倩文的港曲经典甚至是马龙·白兰度的黑帮文化,贾樟柯都巧妙的把这些移到了大同,在这个极度冰冷的山西煤城塞入了炽热的情怀元素。


但过于饱满的情绪传递,让贾樟柯的死忠粉反而认为《江湖儿女》看上去有了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来源于,它打破了对于贾樟柯电影的固有认知,一种外在的纪实性美感体验改变了。



而整个电影的后半段,最容易引起观众注意的是张一白、张译、徐峥、董子健的连环出场。在电影的筹备阶段,贾樟柯就组建了“导演版F4”友情客串组合,这也是电影能吸引不少非死忠粉的原因所在。


但贾樟柯的客串技法和其他导演的不同,他没有节奏性的安排各个客串人物出场,而是在集中时间段集体亮相。这让客串角色的功能变得多少有点单一化,扁平化。


但这些细节无可厚非,只是导演的个人选择。只是说这些情怀元素的娱乐化,是否在贾樟柯电影里合理存在呢?例如在大哥坟前的国标舞、例如民间歌舞团的歌曲串烧,再例如巧巧被路边唱歌的小青年跪地送花,这些元素的娱乐化处理在大银幕上似乎缺少了一种自然的美感。尽管它本身是自然的,但放在大银幕上它就不自然,这或许就是电影和现实的差别所在。

 


例如巧巧和斌哥蹦迪、在街头围殴斌哥这些元素的类型化处理本身是交代人物的细节,即便是带有时代感也不会让观众感觉不适。但过于频繁的街头娱乐元素混杂,就让电影本身的自然性被破坏。


不过这仅仅是贾樟柯第一次全面的类型化元素运用,在处理方式是的稚嫩也情有可原。只是说在这些娱乐元素的合理性上,似乎略有欠妥。


商业上的强冲击,对谁更大?


说到商业回报,贾樟柯的确是一个极其另类的存在。


拍摄了数部长片,但极少能登陆大银幕,最高的单片票房仅有3000万出头。但贾樟柯,从来没有也从来不能用钱来衡量。


他是国内目前唯一一个“躺着”可以去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华语导演,他的商业回报呈现的方式根本不是在票房上。从商业价值来说,贾樟柯性价比极高。

 


随着这两年商业布局的逐步开拓,贾樟柯的身上多了很多商业标签。从电影公司老板到饭馆老板,从青年导演培养到新媒体运营,从电影节到出书,贾樟柯不仅是跨行,偶尔还会跨界。


而跟随贾樟柯的“伙伴”也慢慢变多,从合作了16年的上影集团,到MK2再到欢喜传媒,如今在《江湖儿女》的背后有了华谊系、万达系、阿里系,追逐贾樟柯的商业公司越来越多,量级也越来越大。

 


8000万,这是《江湖儿女》的制作成本,也无疑是他所有电影里投资最高的一部,也毫无疑问会是他票房最好的一部。8000万成本,按正常的投资回报逻辑来说需要2.4亿票房才能回本。但从目前的走势来说,《江湖儿女》可能极难达到那样的高度。


首日排片占比只有《黄金兄弟》的一半,虽然豆瓣评分高达7.9分,但很显然《江湖儿女》还是有它的受众局限。在无法通过口碑打破固有圈层的情况下,想要完成逆袭的可能性极低。


不过对于幕后的资方来说,他们显然并没有打算要在这部电影身上赚取多少票房。对于贾樟柯来说,他的投资回报是长线的和多元的。尤其是对于缺乏内容制作能力的公司来说,贾樟柯是一个争取优质资源的引子。

 


但对于贾樟柯来说,虽然他是国内少有可以凌驾于资本的导演,但商业对他的冲击是的确存在的。商业冲击,不是导演配合了多少场路演、采访、点映,而是对于创作本身潜移默化的意识接受。


贾樟柯此前在接受采访时,他就很清楚的表达了导演在商业和艺术上的平衡和拿捏。其实,虽然贾樟柯的作品在电影票房上反响平平,但他明确的反对“反市场”思维,让他开始主动接受商业化。


只是商业对于贾樟柯的冲击究竟意味着什么,可能很多人包括贾樟柯都未必明白。《江湖儿女》既是拍给贾樟柯死忠的一个“纪念品”,也是拍给普通大众的“献礼片”。


或许《江湖儿女》本身的结果显而易见,但《江湖儿女》之后贾樟柯必然会拍摄出一部在票房上成功的电影,因为这是他粉丝向创作的开始。



「悦幕中国电影观察」新媒体矩阵:

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新闻|百度百家
企鹅媒体|UC平台|搜狐新闻|新浪微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末散记
贾樟柯电影《江湖儿女》首映 冯小刚戏份五分钟全消失
贾樟柯《江湖儿女》野心大:真的江湖,离我们到底有多远?
贾樟柯的江湖,只有儿女情长
《江湖儿女》今日上映,贾樟柯带你闯江湖!
贾樟柯的“江湖”装着13亿中国人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