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芳华》是严歌苓优秀的早期作品

《芳华》作为严歌苓女士的早期作品展现了一位新作家的迸发的实力,但是同时也能非常明显地看出作家刚开始写作的特点,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背景以及人物身份的重合度。作家的写作不是无源之水,或多或少或明或暗会基于自身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太多的作家最初的作品都会写自己的经历或者自己周边的事情或者自己的体会。1971年,1959年出生(出自蔡小容老师博士论文,其他很多地方写的是错的)年仅12岁的严歌苓入伍成为了文艺兵,她长年在全国各地演出甚至较长时间呆在西南西北一带。70年代位于西南地区(四川)的文工团就是《芳华》的主要背景,故事中“我”萧穗子、刘峰、林丁丁、何小曼、郝淑雯等主要人物几十年的人生故事就是通过这一段共同的经历而联结起来的。

萧穗子作为“我”的经历与严歌苓女士的经历高度重合:十岁出头就参加了部队的文工团,七十年代末上过中越战争前线采访,后来成为作家。可能是担心穗子的单薄的身体无法承受更多的身份,作者没有将自己的经历全部堆砌在穗子身上而是分散在何小曼甚至林丁丁身上。何小曼是上海人,有一个文人父亲和一个在剧团打扬琴弹古筝的母亲,父母闹离婚,父亲自尽后母亲改嫁给一个大老粗式的南下老干部,母亲对 “新父亲”近乎谄媚。这与严歌苓女士的经历相仿:她也是上海人,父亲是作家母亲是歌剧演员,父母离异。严歌苓在散文《母亲与小鱼》中说“父亲一天也没真正爱过妈妈而妈妈爱父亲爱得像个小姑娘,胆怯,又有点拙劣。”林丁丁的部分经历也与严歌苓女士有点相似,比如二人身体都比较弱,都有过失败的婚姻,都出国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作者高度介入叙事,擅长描写人的内心,尤其是内心中那些不会对人说起的一面比如自私、虚荣、使坏、报复等等,以至于显得有些刻薄。但作者是对自己的“化身”——“我”以及林丁丁还是手下留情的,她们基本上是作为受害者出现的。

以上这些人物基础信息设定的相似是我容易判断的而类似于性格这种更丰富的信息我就难以推测了。对于严歌苓早慧又有丰富经历的作者来说从意识中飘出一段段情节是不难的事情。作为新的写作者,书写距离自己不远的故事更容易掌握自己的笔触而不至于陷于不合理的想象中,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作者将自己的经历分给三个人避免了写成自传是非常机智的做法。

二,对名作的模仿。说到模仿,古代人称作“用典”,现代人叫作“玩梗”;说得美好叫“致敬”,讲得难听叫“抄袭”。我读过的小说虽不多还是看出作者两处“致敬”的地方。这两处化用在致敬名著的同时也展现了新作者自己的创意。

小说第一页就写道“假如你把汉语拼音的元音放慢:L—i—u—Liu,从L出发,中转站lei,十分之一秒的停留,最终到达Liu。”我相信和多人和我一样第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对《洛丽塔》开头的模仿。纳博科夫写到“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 Lo. Lee. Ta.)”纳博科夫的这个充满韵律的开头介绍了洛丽塔的出场,拖慢的发音饱含着男主对洛丽塔的喜爱。而严歌苓的这一段仿佛舌头跳了支舞完成了从lei到Liu的转变,同时暗示了刘峰如同雷锋都被看作是经常无私助人的好人。

严歌苓不仅在唯一的男性主角刘峰的出场上玩了一个小梗,刘峰的性格更是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提及的第四种人为原型的。昆德拉写道“最后是第四类,也是最少见的一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人是梦想家。比如,弗兰茨就是。他来到柬埔寨边境,仅仅是因为萨比娜。”弗兰茨在柬埔寨遇到了打劫的人,他没有乖乖交钱而是和他们打了起来最后被打死。弗兰茨就是抱着去找死的心态去柬埔寨的,他反抗是因为早已离他而去头也不回的萨比娜的目光又出现了。可以推测弗兰茨认为他这个名教授死在柬埔寨萨比娜就会从报纸上看到他的讣告而投来关注的目光。

刘峰为了得到林丁丁的关注也有类似弗兰茨的行为,他在中越战争的战场上身负重伤被送物资的军车救起,他给司机指的路不是通往急救帐篷而是通往送补给军车的目的地也是通往林丁丁的目光。刘峰认为“他的死将创造一个英雄故事,这故事会流传得很远,会被谱成曲,填上词,写成歌,流行到一个女歌手的歌本上,那个生有甜美歌喉的林丁丁最终不得不歌唱它,不自禁地在歌唱时想到他,想到他的死跟她是有关系的,有着细细一根纤毫的关系,但她脱离不了那关系。”刘峰不仅将自己置身于林丁丁的目光下,已身患绝症的他将想象中的林丁丁“那个年轻的林丁丁,那个好看的林丁丁”置于心中。

严歌苓女士以文工团这样特殊的群体作为背景,以一个女性视角展现了一个时代里集体主义、“宏大叙事”对人性的影响以及对个体人生轨迹的影响。在接近结尾的地方作者用郝淑雯与“我”的对话(“我们那时候可真够操蛋的,把背叛当正义。”“那就是背叛的时代。时代操蛋。”)完成了对那个时代的温柔反思。第一次读严歌苓就读了她早期还不错的作品,挺好的。(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哑河 | 致芳华:残缺之手,患病之魂
芳华|克制的爱,永恒的感情
严歌苓《芳华》:谁触摸了青春,谁见证了历史的薄凉
严歌苓:我为什么不写日记?
《芳华》:两件胸衣引发的惨案
【影视大观】备好纸巾,《芳华》扎心的10大泪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