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屠场》:一本改变美国食品安全史的社会主义小说

去年10月,我从纽约一家旧书商手里拍下收到一册大书,是美国Limited Editions Club在1965年为左翼作家厄普顿·辛克莱(Upton Sinclair ,1878-1968)六十年前发表的代表作《屠场》(The Jungle)制作的限量插画签名本,真皮书脊精装,由作者辛克莱和插画家弗莱彻·马丁(Fletcher Martin,1904-1979)双签,限量1500册,此为No.888。说实话书到手后我并没有专门写篇书话的欲望,尽管这本书和它当年改变的美国食品安全史有着足够的素材供我玩味,而是翻阅过一段时间后随手搁在书架上,直到今天。

  厄普顿·辛克莱1965年限量插画签名本《屠场》

限量版权页·作者和插画家双签

是的,直到今天,当我看到那组拍自成都一所学校食堂的照片,以及它所带给我的触目惊心,让我第一时间想到了这本《屠场》。幸运的是,我没有像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858-1919)一样在用餐时读到这本小说中同样令人作呕的段落,以至于把嚼着的食物吐出来,把没吃完的餐盘扔到窗外;我所能做的,只是索性不去吃晚饭,坐下来写写《屠场》的故事。

厄普顿·辛克莱

厄普顿·辛克莱是一位在20世纪初崭露头角并广受欢迎的美国左翼作家和记者,1878年生于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 十几岁起在纽约城市学院就读时开始为一些通俗出版物撰写笑话、短篇小说等文章,并以此作为自己读书的学费,期间还曾短暂负笈于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1904年,在为一份社会主义宣传周刊《呼唤理性》(Appeal to Reason)写稿期间,有编辑鼓励他以“工资奴隶制”为主题写本书。为此,辛克莱特意去到芝加哥一家屠场的肉类包装厂体验生活,在那里一呆就是七个星期。在工厂,他亲眼目睹了肉食生产的各个工序,见证了工资奴隶们的悲惨生活际遇,并于1905年写成了《屠场》一书,在《呼唤理性》上连载发行,一年后由著名的Doubleday初版单行本,竟出人意料地引起了巨大反响。

《屠场》1906年Doubleday初版本

之所以说出人意料,倒不是说《屠场》一书的内容配不上它的反响,而是出版后公众的关注点和辛克莱本人的写作重点和出发点并不一致。

单从文学的角度上看,《屠场》全书颇为传统,结构上有些类似狄更斯式,情节则围绕着一对立陶宛的新婚夫妇——约吉斯和奥娜的人生境遇展开,满怀着美国梦的美好憧憬,却遭遇着一个又一个的毁灭性打击,以至于挣扎在最低的生存线上:丈夫因工伤失业、妻子被老板性侵、丈夫因报复入狱、妻子难产而死(一尸两命)、长子溺亡……小说结尾时,约吉斯只能在工会集会中深信社会主义是唯一的出路,虽然这个结尾现在看来实在是过于空想,但这恰恰是作者辛克莱思想和政治上明显社会主义倾向的反映。

《屠场》原名The Jungle,直译其实是“丛林”,因此辛克莱写作此书的本义,是 “通过一个利用男人和女人的劳动榨取利润的制度来反映人类心灵的破碎”, 他想要揭露的是资本主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而非屠场本身的肮脏污秽所体现出的食品安全问题。其实和他之后大量作品一样,是想通过文字来记录美国社会和经济状况,展示工人阶级的贫困生活,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不公正。然而连他本人也没料到的,是在他书中所占篇幅极少的食品安全问题最终成为最吸引公众眼球的内容,而这原本只是他表现工人工作条件恶劣的一个侧面。说到底,当时的社会公众并不关心工人生活,而只是不想吃这样的病猪肉:

“从腌肉车间里取出的猪肉常常发酸,就搓上苏打粉,去掉酸臭味,经过化学处理,需要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就能有什么颜色、什么香味、什么味道,然后卖到自助午餐柜台上去。有”五香火腿“、”红焖松鸡“、”红焖火腿“。作火腿有巧妙的机器专门灌注盐水。凡是已经腐烂得再也不能派任何用场的臭肉,连同地面铲起的渣滓一道,用来制成罐头,或者剁碎制成香肠。已经生霉发白没人买又运回来的食品,用硼砂和甘油处理之后,又作为原料重新制成正品。香肠是最可怕的:肉仓里肉就丢在地下,和垃圾、锯沫混在一起,一任工人在上面践踏,吐痰,留下成亿的肺结核细菌。仓库里污水横流,老鼠乱跑,毒死的老鼠连同作为毒饵的面包和肉一起铲进一个大漏斗绞肉机去作香肠……” 

没错,就是这一段,无意间击中了美国民众脆弱的心。辛克莱后来则在杂志上撰文自我调侃道: “我瞄准了公众的心脏,却意外地击中了他们的胃。” 应该说更加准确。

于是,《屠场》的出版在美国引发了对食品安全和卫生问题的强烈反应,一时间美国肉类食品的购买量下跌一半。而几乎同时, 时任美国总统的西奥多·罗斯福委托农业部向国会提交了《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和《肉制品检验法》草案,并在读完《屠场》并引发呕吐和暴怒之后委派专人前往芝加哥进行调查,形成报告后提交国会。之后两法在1906年6月30日同时顺利通过,并成立了监管部门化学局,1930年更名为食品与药品监督局(FDA),成为美国食品安全史上的里程碑

本书早在1928年就被郭沫若译介到中国,此后译本也有很多。不过后来比较通行的译本是人民文学社1979年出版的平装本,由萧乾、张梦麟、黄雨石、施咸荣四人合译,书前还有董衡巽撰写的前言。当年我对本书强大的翻译阵容很是震惊,后来看施咸荣先生哲嗣施亮的文章,才知道是合译是施先生起的头,因为施先生得知自己喜欢的作家赫尔曼·沃克(HermanWouk,1915-)很推崇辛克莱尔的长篇,于是建议大家合作此书,才有了这个译本。

人民文学社1979年平装本

不过我所知道的最推崇本书的作家却是杰克·伦敦(Jack London,1876-1916),他盛赞本书是“工资奴隶制下的《汤姆叔叔的小屋》”,我想,这更多也是在说被它改变的食品安全史,正如斯托夫人这本书之于南北战争。

当然,不难看出,某本书突然成为改变某段历史的契机,从来都不是事件的本质,而是事件各个方面互相引导和利用的结果。所以我也从没奢求过,某所学校食堂事件的曝光会成为我们食品安全强化监管的里程碑,但是依然谦卑和无奈地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1965年限量签名版插图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重读 厄普顿·辛克莱《屠场》
《屠场》 促使美国食品安全法案出台
人人阅读 · 100多年前,他凭一己之力改变美国食品药品的安全监管制度
[转贴为了不再把香肠扔出窗外——美国总统老罗斯福力推《纯净食品和药品法》出台
看《屠场》罗斯福吓成了素食者
“过期肉”怎样改变了美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